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86|回复: 1

从郑和远航谈中国科技文明中的「伊斯兰」因子-1

[复制链接]

389

主题

2万

回帖

3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熱心會員

积分
397188
发表于 2006-2-1 22: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龙村倪

从中国历史上看,中国远洋航海,始于汉,盛于宋、元,至明代三宝太监郑和(1371~1433)七下「西洋」(1405~1433)而攀登顶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地就是印度洋,最远到达阿拉伯海的波斯湾、红海的回教圣城麦加和非洲东岸,但未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海域。郑和最大的贡献是促进了海上朝贡贸易、印度洋周边广大区域内的睦邻外交,和直接进行了和印度文明及伊斯兰文明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也透过印度洋的中转机制,而与欧洲文明接触,为古老的中国开启了一扇能真正张眼探索「西」方世界的海上窗户。中国进行海上「朝贡外交」与「朝贡贸易」就是纳贡「通商」:海舶贸易、货通有无等。但中国没有产生像西方那样寻找「新地理」、追求「新殖民地」和扩大「宗教(基督教)影响力」这种动机。

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

郑和远航不仅拓展了中国人的地理视野,增进了中国人对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了解,也间接的接触到渐趋兴盛的欧洲新文明。是中国人第一次透过海上展望世界,对开启后来中国的命运有其历史意义。

西方历史学家把郑和下西洋的终结看成是「中国文明」本身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从此以后中国人变得更加「虚伪」和「堕落」,重诗文、哲理、书画,而轻技艺、强身、政治与大海。永乐皇帝朱棣(1360~1424)的死标志着中华帝国一个辉煌时代的结束;风光的通商贸易,四海扬帆和伟大的觉醒时代已成过去,蓬勃冒险犯难的精神湮灭,强劲的行动已一去不复返。军威日竭,禁海闭关日盛。

在古代与中世纪,中国有两条与欧洲贸易及文化往来的纽带。其一是历史长久,声名最盛,以长安为起点,西向穿越沙漠、雪山、草原以抵西亚的「陆上丝绸之路」;另外一条就是以广州为出海港,经南海,过马六甲海峡,横越印度洋,以达中东的「海上丝绸之路」。论名气,前者比后者大;若论沿用时间之长,往来贸易量之大,在世界文化交流上的贡献及在宗教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则海上丝路比陆上丝路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例如明末来华的耶稣会士卜弥格(Michael Boym, 1612~1659),可能是第一个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医药奥秘的欧洲人。他讲述了中医如何透过「舌苔」的外表和形状来诊断疾病,也介绍了「脉诊」和「针灸」的方法,甚至还绘了多幅人体穴位图。此外他还称中国人用蝎子治脑溢血、槐花治痔疮、毛地黄治心脏病;又说鹿角可增强男性性功能,枇杷汁可去痰止咳,而当时在欧洲已用来治疗淋病的珍贵药材茯苓,卜弥格则特别赋与「中国根」一名。他还图文并茂的介绍了中国的荔枝、芭蕉、松鼠、蚺蛇和绿毛龟等有趣动植物,一时吸引了欧洲人的好奇,形成轰动。

郑和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葡萄牙人于十五世纪末东来之后,中国的海上势力萎缩,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衰败,乃完全落入西方殖民地主义者手中。海上强权挟船坚炮利,从西向东,纵横七海,无利不争,无孔不入,新兴资本主义由是诞生,正对应了中华帝国的土崩瓦解!

郑和全面开启了中国与阿拉伯海地区的历史新篇章,展现了人民交往、宗教交流、文化承转和商品贸易、货通有无的和谐关系,是一种亲切的融合,而不是敌视的对立。

中国与伊斯兰世界

「在世界上真正自成独立文化体系,而又绵延迄今,从未中断过,只有四个,那就是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和由希腊、罗马传承而来的西欧文化体系。」再大致归纳,则只有「前三者共同组成的东方文化体系与后者所成的西方文化体系。人类并没有创造出第三个文化体系」。

伊斯兰是一种宗教,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制度。大唐盛世时(公元七至九世纪),欧洲尚处中古的黑暗时期,巴格达回教伊斯兰文明也尚未激活,而唐代在经过秦、汉两个时期的向外拓展,在「丝路」通行400年之后,无论是在民族、宗教、文化各方面都经由融合、同化、创新而塑造了唐代的新文明。这可说是人类文明史中富有创新精神,而又有辉煌成果的一个重要时代。唐代以开放、有信心的态度接纳异域文化,进而形成多元文化融合的大唐气象。在宗教上更包容异己,赋予人民信仰自由的气度。这由掺有各种不同宗教和异域风格的建筑、工艺美术、石窟壁画、唐三彩、服饰、舞蹈等等,一一可以得到证明。唐代文化信心满满,接纳外族、吸收其文化内涵和精神,故能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扬名中外。人类的文化「宝库」是众多的民族或国家所共同出力建造的,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完成的。

公元七世纪时,伊斯兰文化体系在东方大地上展开。这一文化体系的发轫者、组建和缔造者,就是回教先知穆罕默德(570~632)。他倡导学习知识、追求智能、崇尚理性。阿拉伯帝国建立后,有长达500年的黄金盛世。阿拉伯人在自己的文化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域外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例如进行了长达200年的大规模「翻译」运动,把古希腊的各种经典著作进行译介,使之深入阿拉伯世界。这种交融传承,是形成伊斯兰文化光辉灿烂的契机。伊斯兰文化由阿拉伯各民族所共同缔造,它兼容并蓄,开放接纳,使得阿拉伯、波斯、印度、中国和希腊古典文化共冶于一炉,使东西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新类型!

中国文化(也包括印度及中国周边地区的文化)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今伊朗地区),并在波斯得到发展,然后再向西传到西方,到达古代至中世纪西方文化的中心罗马。西方古代、中世纪、甚至近代文明中的许多内容都可通过丝绸之路而追溯到波斯,进而由波斯追溯到中国。在十四至十五世纪之前,东方是各种文化的「创造者」,而「西方」在很大程度上是「仿真者」,但由于种种原因,近代东方却落伍了。

法国当代著名东方学家阿里‧玛札海里(Aly Mazaheri,1941~1991)就说,古代罗马人使用的「杆秤」,以及后来由此发展起来的衡具,其起源都应追溯到中国。他也认为中国人最早会铸剑,中国的坩埚和铁匠炉是最早的熔炉雏形,后经丝绸之路传向西方。

阿拉伯帝国建立后,以知识为财富,成为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先知穆罕默德的「你们求学吧!哪怕去遥远的中国」。这句名言,被穆斯林上下所熟知和默记。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有史以来与「伊斯兰世界」最大规模的一次交往,这一段动人的海上「中国史」,迄今仍保有其辉煌,无人突破。郑和非仅是中华的大航海家,也是世界航海史上走在最前端的大航海家。

印度洋──神、人交织的魔毯

中国与阿拉伯交往的历史,在唐代中叶以前,以陆路为主,唐代中叶以后则以海路为主。大批阿拉伯商人,在晚唐至宋初来到泉州经商,并于晚唐至宋初开始定居于泉州,伊斯兰教也就伴随着穆斯林商人进入中国。特别是阿拉伯人的医学(回回药方、回医)、天文历法(回回历)、数学(阿拉伯数学),甚至音乐、绘画、舞蹈等都与中国文明产生了广泛的接触,和伊斯兰教文明也开展了相互的融合,并透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间接通向大西洋彼岸的西方文明世界。

元代蒙古族征服中亚,深入欧洲,建立横跨欧亚大帝国,盛极一时,使中国大陆的黄河流域文明、印度洋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文明与地中海、大西洋的西方文明形成了东西方世界新的建构。中国发明的「火药」,传到西方,西方制造了强力的火炮。火炮不仅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更成为西方用来征服全球的利器。在西方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东方被认定为一块「幽黯之域」,衬托出西方这一「日照之源」。东方在为西方「服务」,建立了西方称霸的宇宙等级制。

印度洋之重要,在于他是古代东西方海上商贸的中枢,现在则是从中东到东北亚能源运输的必经之路。印度从古到今都在印度洋上扮演重要角色,从文化、宗教到地缘、政治、战略一直都担负着历史的传承和责任,也经历了辉煌、衰败和被长期殖民的历史悲剧。

葡萄牙人于明嘉靖三十二至三十六年(1553~1557)间占据澳门。他们横越印度洋,穿越马六甲海峡和南海,从大西洋到达了中国,开启了近世中国、欧洲贸易及文化交流的先河。西方先进科技进入中国,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受到极大冲击,但也因此置身于世界开放的激流中。而后来的遵从闭关自守政策,不愿接受西方文明的洗礼,只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矛盾中挣扎,乃使中国大大的落后西方列强数百年。优势不再,大祸临头。唯有「开放」,跨越汪洋大海,恢复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青花」开遍伊斯兰

青花是瓷器中「釉下彩」的一种,是我国最著名的釉下彩绘瓷,因为使用了从「波斯」进口的「钴蓝」作为颜料,又采用纯质白色「高岭土」为胚,在传统刻、画、印、雕的技法之外,新创「釉下彩绘」,为中国瓷器装饰艺术,开一新纪元。青花的产生有两种说法:一为受波斯影响,无论原料和制作均源自波斯,乃由波斯传入。一为中国自身沿着制瓷工艺历史,逐步前进形成。无论二者何者为是,「青花」瓷品,无论形制、纹饰和功能等等都或多或少有「伊斯兰」艺术工艺的影子,这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又以元、明、清专供外销阿拉伯地区的瓷品最为明显,例如青花大盘、大碗、水注、熏香器、扁壶、宽颈瓶、葫芦瓶等等都有游牧民族特色,也最受阿拉伯地区伊斯兰人民的喜爱。

「青花」色泽亮丽,明艳照人,釉色青翠,不脱不褪。青花瓷产制成功后,发展迅速,超越传统,取代了长久以来居于「名瓷」领导地位的「青瓷」,而成为明清时代瓷器的主流。自元代以后,江西景德镇日渐兴起,乃成为「青花」生产的重镇。由考古可知,中国有青花瓷始于唐代,但真正成熟兴盛,可以称得上「白地青花」,却要到元代晚期。至明初(十五世纪初),始因大量烧造,随郑和的声名,远销海外,成为国际知名、举足轻重的赏赐和海舶贸易品。

宋代时,约1105年,中国已由输出「贸易瓷」的商旅,自伊斯兰地区带回「青花料」。域外青花料「苏泥勃青」(苏麻离青,回青),是一种「低锰高铁」质矿物,烧成后有晕散,色泽深浅不同。与当时国内川、广、滇所产之「高锰低铁」料之蓝中泛灰相较,「苏泥勃青」之蓝光亮丽,要出色得多。

「青花」的一大特色是「釉下彩」手绘,取代了传统中国瓷的「刻」、「画」、「印」花等技法,而从此跃居中国瓷纹饰艺术的首位。「白地青花」有如在白纸上作水墨画,潇洒自如,神韵十足。「画」下白胚高温烧成,「画」上有透明釉保护,既卫生又耐久,永不褪色;同时光亮夺人,深富中国传统瓷器的民族神韵,再加上引进了伊斯兰风格,故能风行一时,远销海外,成功的塑造了中国瓷的新瓷风,新气势。

青花在中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不仅使用了进口釉料「苏泥勃青」,也吸收了伊斯兰造形和阿拉伯图样,加上「海舶」贸易的兴起,朝贡赏赐的扩大和域外人士的喜好珍藏,使青花市场需求大增,形成明代青花的盛世。青花工艺发展迅速,生产力强大,客商普及四方,乃成为明、清瓷业的主流,永乐至宣德时代(1403~1435)的「人间明珠」!

虽然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宗教上「伊斯兰」禁止绘动、植物的形象,但这是没有根据的误解,其实伊斯兰图样中的蔓藤花纹就非常普遍。蔓藤花纹由状似叶子与花的曲线元素构成,以螺旋形连续缠绕、连绵贯穿、不离不断、周期变化、节奏强烈,是一种「卷叶」的抽象图案。这种「蔓藤花卷叶」图案,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蔓叶纹」,特别是在「青花」瓷上的艺术形式。

「永乐器」造形俊美,厚薄适度,以圆体为其特色。大件器物制作较少,许多器型有明显外来特征,特别是来自中亚和阿拉伯地区的伊斯兰文化风格,其中又以「天球瓶」、「如意耳芦扁瓶」、「鱼篓尊」、「花浇」、「直流壶」等足堪代表。这些实用器具模仿有「西域」风格的金银器、陶器、锡器及黄铜器,其中又以黄铜器为主。这是「官窑」造形设计家,从外国「贡品」或贸易品中,吸取了灵感,而新创的样式,为明代早期「中国瓷」开拓了新路,加添了新元素,塑造了新形貌。

天球瓶,小口,口颈相连,腹部圆鼓如球,平底,是仿「叙利亚式」瓶烧制的。永乐、宣德「天球瓶」只见于青花瓷,而且均无双耳,纹饰以缠枝花卉、云龙和海水龙为主,其中又以「海水龙纹」最为突出,是永乐、宣德「天球瓶」独一无二的代表。

如意耳葫芦扁瓶又称「抱月瓶」或「宝月瓶」,两侧有如意形耳,长椭圆形圈足,乃仿伊斯兰朝圣者所携金属扁壶所制。永乐时葫芦形器口转为短圆,底足也较大,有的壶底两棱边去釉露胎、有的素面、有的饰以阿拉伯式花纹,是文化交流的结晶。

阿拉伯式图案在中国

伊斯兰艺术是「图样」(pattern)艺术的最高成就。伊斯兰教对科学与宗教的调和并无困难,虽然许多西方人可能不这么认为。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曾强调「寻求知识是每个穆斯林的严谨责任」;同时《古兰经》也清楚劝训「经由对可见世界更彻底的了解,以深化我们的心灵」。就是这种对客观探索的坚持,衍生出他们对古代希腊的研究,并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将古希腊的科学、艺术与哲学翻译成阿拉伯文。

伊斯兰图样以「几何图样」最为突出,在伊斯兰文化中大量出现,几乎随处可见,举凡:磁砖、陶瓷、玻璃、毛毡、手稿、木雕、石膏塑型、黄铜铸品、纸绘和印刷等等,不分材质,不论时代,不计功能,都能发现到,而能一眼认出其伊斯兰特色。但最独特的还是在建筑上的表现。伊斯兰建筑不仅由单纯中展现繁复,也由庄严中显露平凡,里里外外都与众不同,令人惊叹!这种独特性,不仅见于建筑结构外型,更明显表现于门、窗、屏、墙、顶、回廊和圣坛!

另一类伊斯兰图样是一种很容易辨识的「阿拉伯书法」。阿拉伯书法变化万千,大小长宽随意,有丰富的民族特征,是阿拉伯书法艺术家可以自由发挥创意的天地。阿拉伯书法以矩形「库法字母」(Kufic)最足为代表。库法字母是一种「阿拉伯字母」,在「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时代」(570 ~1000)在库法市用来印行《古兰经》。这种字型,使用简单的矩形和方形,风格素朴,用于建筑表面,可以增添庄重与肃穆。伊斯兰书法神采奕奕,不拘一格,往复自如,有如「中国书法」艺术一样,充满了自由创意、个人神韵,但又不脱历史传统,人文至上的精神。阿拉伯书法艺术有一点与中国书法艺术差别很大,那就是在书写内容上,阿拉伯书法主要是以《古兰经》「圣训」为主,而不如中国书法的诗、词、歌、赋、对联和经典、格言等等的丰富和多元。阿拉伯书法醒目而独特,作为装饰,不仅有民族文化意识,还有宗教和精神信仰上的特殊内涵。
未注册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2-5 20: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6-29 09:2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