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12|回复: 0

外语片在美国搁浅,李安何以如此成功?(组图)

[复制链接]

0

主题

3345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319
发表于 2006-2-3 11: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农历新年前后,华人世界里面炒得最热的文娱消息,是出身台湾的李安执导的影片《断背山》,在美国影圈频频报捷。首先是上个月金球奖赢得三个奖项----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电影剧本,近日又获奥斯卡八项提名。

  于是,李安被冠以各项光环,如华人之光,第一个获奖的亚洲黄种人之类。

  李安是个世界级的导演,这是实至名归的。如果你观看了香港电台(RTHK)最近摄制的电视记录片:世界杰出华人系列中的李安专集,便晓得李安走过的是一条绝不寻常的道路。李安谦虚地说:“在美国站得住脚,就是我对台湾能做的最大的事。”

  至于李安拍片选择的素材,找谁合作,是不是应该争取奥斯卡的认可等等,笔者的看法素来是“人各有志”,一个艺术家绝对有其独立判断的自由。

  不过,由于李安的成功、李安的荣耀,出现在本文标题所说的“外语片在美国搁浅”的同一个时候,便不得不让关心全球化议题的人们兴起另一轮思辩。东方人在美国熬出头来,家乡应该感到福气盈门,还是人才外流的切肤之痛?



  这里并不牵涉道德判断,只想说明一个客观事实,就是如台湾电影学人焦雄屏多年前在《天下杂志》中《当好莱坞发现香港》一文所指出的,好莱坞是美国最重要的无烟囱工业,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它就以全世界为市场,将美国梦无远弗届地推销到全球。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美国就更像一块大磁铁、大海绵,把五湖四海的电影人才----演员、导演、摄影师、配乐、动作指导、电脑特技师等等,都吸引到宝地来,围绕在纽约大都会和好莱坞的电影城之间发展。

  美国市场是世界主导

  好莱坞有世界一流的拍片技术和电影商务管理,不必细说。其实美国影片横行天下,在世界各地拥有九成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市场庞大而坚固,屹立不倒。换句话说,美国国内电影市场,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支配性和主导性。

  如果明白这点,那么“外语片在美国搁浅”这一现象,就很能说明世界电影市场接下来的大势所趋了。放到这个大趋势的背景底下看,《断背山》固然是李安这位华人导演的杰作,但它在美国的“出位”却不折不扣因为它是一部英语对白的美国影片。

  《断背山》的英文原名是Brokeback
Mountain,原著是现年70岁的地道美国记者作家安妮·普露,小说主题是两个年轻男人之间的微妙感情故事。普露是普利策奖的得奖作家,而《断背山》的两名编剧,也都是普利策奖得主,可见本片内容的确“非常美国”。

  《纽约时报》1月24日有篇署名安东尼·考夫曼(Anthony
Kaufman)的文章,深入分析了语文在美国电影市场所起的关键作用。



  文章引述一些行家的话说,美国国内的电影市场口味本来是相当开放的。比如20年前,德国导演法斯宾德(Fassbinder)和法国导演戈达(Godard)这些新电影大师,都能在美国找到一批拥趸,享有
“电影作家”(法语auteur)的地位。人们也很耐心地通过字幕,原汁原味地欣赏优秀的外语片。

  但时至今日,固然金球奖、奥斯卡仍然每年颁发最佳外语片奖,但是以市场来说,尽是英语片的天下,其实也是美国电影的天下。力捧外语片大师的时髦风气似乎已不存在,外语片DVD也卖得不好:因为字幕太小了!

  据该文统计,在美国,2005年里面超过100万美元票房的外语片仅有10部,多数是功夫动作片(华人之光),高踞榜首的是周星驰自导自演的《功夫》(1710万美元)。电脑特技/动作片的卖座,也说明了只有语言对白退居二线的那些外语片才吃开。

  考夫曼认为,与其说《断背山》是美国观众欣赏外人才华的例子,倒不如说,那是外来人才溶入了美国影片的制作,才在市场上吃香的例子。

  外才成长有规律可寻

  行家也发现,“外来人才”在美国影圈发迹,原来有其成长规律:首先是作为外语片优秀导演,到美国来领奖;再而作为价廉物美的客工导演,为美国中小型电影打开出路;接着,如果商业上成功,便可以堂堂皇皇为美国主流电影导出新作。



  要是我们回头一看,华人影界应该也没有脱离上述规律。打拼多年的成龙、吴宇森、周润发、陈冲、杨紫琼,和目前的章子怡、巩俐,都可说一脉相承。

  李安是这个规律的经典实例。这要从他在台湾艺专毕业后,到纽约去进修戏剧的时候说起。在纽约,他当了六年的“家庭煮夫”,靠博士太太打工的入息过活。

  这期间,李安并没有游手好闲。学习之余,他以纽约华人移民圈子的生活,加上老爸的一生给他的灵感,写成《推手》和《喜宴》两个剧本,九十年代初得了台湾新闻局(相等于文化部)的剧本奖,这是他影剧才艺得到承认的开始。

  接着,李安受台湾中影制片人徐立功推荐,得到约等于50万美元的赞助,到纽约拍摄《推手》。在美国拍电影,50万美元是花生米还不如,李安用家里的桌子当道具,台湾影坛友情相助,在美国只能聘请没有参加工会、不坚持底薪的当地演员,凑和着拍成这部神奇的杰作。

  李安就凭借《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这三部有浓厚华人色彩的优秀“外语片”,在美国立足。

  然而,这三部影片虽说华语,但据了解李安为了能让影片在美国或世界市场打开出路,他得先把中文剧本翻成英文,让纽约的“剧本医生”(这是一个特殊行业)润色修订,之后又译回中文,才成为开拍的剧本。

  拍主流电影,《理性与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那是英文原著,英文剧本,不必说了。《卧虎藏龙》,其实先有美国剧作家写下英文剧本,然后才译成让周润发、杨紫琼念到满头大汗的中文台词。

  《冰风暴》、《绿巨人浩克》、《断背山》,更是纯种英语片了。



  先别笑,李安的个案其实告诉了我们,一名东方影人到美国闯出名堂,背后含有几许辛酸!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明知不公平,但谁能够怪美国这个电影市场?东方自己的影界不争气,讲一百句风凉话又顶什么用?我们只有紧记老祖宗说的:“橘逾淮而北为枳”这句话,明白做什么都要先给自己创造一个好环境的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7 04:0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