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039|回复: 0

用理论证明民主社会制度是正确的。

[复制链接]

0

主题

12

回帖

121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21
发表于 2008-9-12 23: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物哲学

哲学---是高度浓缩高度概括,具有普遍性的学问。把万事万物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最广最大最高普遍性问题。


英国现代哲学家罗素-----提出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哲学和科学的开始。

民主:中国是什么样的民主?西方是什么样的民主?分别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样的民主是正确的民主?到底人类社会的民主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社会走到民主的阶段了?
《生物哲学》可以解释有关民主的一切问题。
《生物哲学》是完全支持民主社会的理论。并且是完全支持西方国家民主社会的理论。

第一篇:起源
第一章:生命的起源
第二章:宇宙的起源
第三章:人类的起源
第二篇:精神与物质
第一章:物质第一性
第二章:唯物论与唯心论
第三章:论“唯心论”
第三篇:生物的进化和发展规律
  第一章:植物的进化和发展规律
  第二章:动物的进化和发展规律
(一):低智慧的动物进化和发展规律
  (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第四篇:政治哲学
   第一章:民主与自由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论社会主义
(二)论共产主义
(三)论剩余价值论
第五篇:社会学
第一章:社会结构
第二章:社会线段论
第六篇:政治经济学
第七篇:思想与道德



第一篇:起源




第一章 生命的起源
   (一) 生命的起源的形式:

(1)彗星起源说:     


(2)陨石起源说:和生命起源于彗星的理论一样,这是一种新的天外起源说。


(3)深海烟囱起源说:由H
2、CH4、NH3、H2S、CO2经高温化合形成氨基酸,继而硫和其他复杂化合物形成多肽、核苷酸链,形成似细胞体的合成物。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最近报道,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分子生物学家詹姆·莱克在大洋底烟囱附近找到了在黄石公园热泉里生存的嗜硫细菌,为海底烟囱热泉生命起源的非常规理论提供了证据。

(4)有机汤起源说:简单的有机合成在地球形成之初就开始了,主要发生在大气圈中,所形成的简单低相对分子量有机物与地壳表面的水体作用,形成含有机化合物的水溶液,在某些火山活动区域有可能形成浓的溶液。这些稀的和浓的溶液最后汇集到大的水体或原始海洋中。这就是现今流行的观点:生命起源于早期地球“温暖小水池”的“有机汤”中。
5)叠层石起源说: 叠层石(stromatolite)是前寒武纪未变质的碳酸盐沉积中最常见的一种准化石,是原核生物所建造的有机沉积结构。由于蓝藻等低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的周期性矿物沉淀、沉积物的捕获和胶结作用,从而形成了叠层状的生物沉积构造。
6)大气形成生物单分子起源说: 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生物单分子是从无到有创造出来的,即由生命元素在外动力(能源)的推动下,通过无机化合而成。
7)粘土矿物晶体起源说:。
(8)火山喷发的生命物质起源说

(二生命的构成

1)广义而言,生命起源应当追溯到与生命有关的元素及化学分子的起源
2)生物单分子:生物单分子是指一些与生命有着密切关系的有机低相对分子量化合物,包括氨基酸,脂肪酸、糖、嘌呤、嘧啶、单核苷酸、卟啉、ATP等高能化合物。它们是构成生物高分子的基本成分。
   
3)生物大分子:  高相对分子量的生物有机化合物主要是指蛋白质,核酸以及高相对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

(三)
原始生命体:  

   
(1) 生物大分子自我复制系统的建立;

(2) 遗传密码的起源;

(3) 分隔的形成。

原始生物系统:

通过遗传密码的演化和若干前生物系统的过渡,地球上最终产生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统,即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

化学演化和前生物演化之后,单细胞终于形成了,生命进入了细胞演化阶段。在这个阶段,演化主要集中在细胞内部组织水平的提高,包括细胞结构的复杂化、代谢方式的演变等,同时伴随着规模较小的生态学
分异和物种分异。从原核生物过度到真核生物,完成了细胞演化中最重要的一步。最早的原始的真核生物是微小的单细胞,它们进行有丝分裂,能进行光合作用。演化的下一个重大阶段是由这些原始单细胞真核生物向多细胞的后生动植物的过渡。
       一般的看法是后生植物与后生动物来自共同的祖先——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即所谓的原生生物(protista)。前已述及,单细胞真核生物是由原核生物祖先通过直接演化或细胞内共生而产生的。由单细胞真核生物向多细胞的后生动植物的转变是生命历史中的一个重大的演化事件。后生动物和植物可能同时达到多细胞化(multicellularity),在这个过程中,生物的体积增大,组织器官分化。后生动物和后生植物如何由原始的单细胞真核生物演化分支出来?谁先谁后?对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按照新近时兴的细胞内共生假说来解释后生动植物的起源是这样的:某些异养的、行吞噬作用的单细胞真核生物祖先可能以吞噬原核生物为生,其中一些与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发生细胞内共生,形成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的真核生物,经过进一步演化,成为后生植物。另外一些仍保留异养功能,演变成为变形虫、鞭毛虫、纤毛虫等原生动物和真菌。从异养的原生动物再进一步演化出海绵、水母以及无体腔的原始后生动物。

(四)原始生命个体诞生和具有的特性


有机分子----生物单分子----生物大分子----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原始生命体----具有新陈代谢能力的原始生命体----具有自我繁殖能力和新陈代谢能力的原始生命个体

有自我繁殖能力和新陈代谢能力的原始生命个体具有的特性:
植物的原始生命个体。比动物的原始生命个体起源时间要早的多。植物的原始生命个体的新陈代谢是以有机元素(成分)和无机元素(成分)。动物的原始生命个体很可能是从植物原始生命个体演化而来,具有植物的特性也有动物的特征的一种原始生命体,在环境的变迁下逐步退掉了植物的特性,演化成动物的原始生命。
植物的原始生命个体和动物的原始生命个体都具有共同的特性:(1)排它性获取营养成分和获取食物,具有无条件和无意识的占有,使其自身能生存和繁衍下去。概括就是无条件和无意识有占有性质的私有性特征。(2)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衍,不得不进行无条件和无意识的生存竞争。在环境不断改变下的生存竞争。为了获取营养成分和获取食物,相同的原始生命个体展开互相争夺营养成分和食物,是无意识的互相竞争。

第二章
宇宙的起源
(一)宇宙起源的学说:


本世纪,有两种
"宇宙模型"比较有影响。一是稳态理论。一是大爆炸理论
1)稳态理论:

若干世纪以来,很多科学家认为宇宙除去一些细微部分外,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宇宙不需要一个开端或结束。即使是在发现宇宙正在膨胀之后,这种想法也没有被放弃

(2)宇宙大爆炸学说:
现代宇宙系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又称大爆炸宇宙学。与其他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说明较多的观测事实。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
2,观测到河外天体有系统性的谱线红移,而且红移与距离大体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那么红移就是宇宙膨胀的反映。

3
,在各种不同天体上,氦丰度相当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恒星核反应机制不足以说明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氦。而根据大爆炸理论,早期温度很高,产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则可以说明这一事实。

4
,根据宇宙膨胀速度以及氦丰度等,可以具体计算宇宙每一历史时期的温度。大爆炸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伽莫夫曾预言,今天的宇宙已经很冷,只有绝对温度几度。1965年,果然在微波波段上探测到具有热辐射谱的微波背景辐射,温度约为3K。


 
1, 人类正面临生物界“第6次大灭绝”时期吗?
生物大灭绝是地质历史时期最重大的生物演化事件之一。地球历史上,公认的全球范围内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有5次:距今约4.4亿年的奥陶纪末、3.7亿年的泥盆纪晚期、2.5亿年的二叠纪末、2.3亿年的三叠纪末和0.65亿年的白垩纪末。已有研究显示:生物大灭绝无一例外的都由全球环境严重恶化引起。
2. 生物大灭绝时所有生物都灭亡了吗?
  但每次事件后,生物界在整体上从无“全军覆没”的记录,而总有各种各样的不同寻常的、具有很强的抵抗或躲避大灾变的险恶环境能力的生物幸存下来,并不断演化成大灭绝后新生物演化阶段的主力。因此,忽视大灭绝意义固然不行,但夸大大灭绝作用也无助于对其准确理解。

(
四)地球人类走向太空:

在地球上的高等智慧生物,没有选择的要走向太空,面向宇宙。第一是发展,第二是生存的需要。走向太空,面向宇宙需要什么?是知识,是创造。知识和创造来源于思维和思想。人类的祖先由于生存和竞争,由于各种原因需要不断的进行思维和思考,从而不断的刺激大脑细胞。百万年来,大脑容量得到了逐步的提高,就是一个证明。也正是因为不断的思考和思维而创造了人类。人是具有高度智慧和高度创造力和丰富知识的生物。人类也只能在知识上,智慧上,创造上不断更新,不断提高,不断发展-----直至出现新人类。

第三章
人类的起源
(一)人类起源于动物

 无论从形态结构,还是从生理特性,或是生活习性来看,与人类最接近的动物是哺乳动物。
  科学工作者经过大量的艰苦的工作,认为人与现代类人猿(长臂猿、猩猩、黑猩猩、大猩猩)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它们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森林古猿。
 (1)对人类起源的解释
  森林古猿在森林中过着树栖生活,后来,地球发生造山运动,气候变得干燥寒冷,森林减少。一部分古猿被迫南迁,找到森林,继续过树栖生活,逐步进化为现代的类人猿。另一部分古猿被迫下到地面生活,他们学会了直立行走,从而将前肢解放出来,用于取食和御敌。直立行走不仅使手足进一步分工,还促进了躯体的变化,形成人所特有的体态结构。人类祖先的双手越来越灵巧,制造工具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劳动中,人与人之间要交流信息,从而产生了语言。手、脑和语言的发展又进一步提高了劳动效率,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逐渐形成了人类的社会。
 (2)人的进化
  人类学家认为,人类出现以后,经过漫长的进化才演变成现代的人。这一漫长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基本阶段。
  (3)现代人种
  人类虽然起源于共同祖先,但由于人类在一定区域内长期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并经过长期的隔离,因此,在许多遗传性状上出现显著差异,形成了三大人种(也叫种族)。于是,人类学家把人分为三种或四种,即白种人(欧洲人种)、黄种人(蒙古、印第安人种)、黑种人(非洲人种)。或者再加棕种人(澳洲人种)。在这几个大人种间,又有许多过渡型的人种。这里所要明确的是,人类学上所说的“人种”与生物分类学上所说的“种”是两个概念,如果从分类学上来说,人类都属于同一个物种。
(二)人类起源的时间
根据对各种猿类化石和人类化石从形态上进行比较解剖学的研究,用各种测定年代的方法测定它们的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以及从现在各地的人和各种猿及其他的高等灵长类动物的蛋白质大分子差别的大小,以变异的速度来计算它们起源的年代,现今人类学界一般估计古猿转变成两足直立行走的人类始祖,大约在距今七八百万前。

  1、前人阶段。以南方古猿化石为代表,因此也叫南方古猿阶段。
  
  南方古猿化石最早的是距今400多万。这类化石可分为两种类型,纤细型和粗壮型。纤细型进一步演化成下一阶段的能人,粗壮型则在距今大约100万前灭绝了。

  2,能人阶段。能人化石是1960年起,在东非坦垒尼亚的奥杜韦和肯尼亚的特卡纳湖岸的库彼福勒陆续发现的,最早的年代是距今240万年前,分类上归入人科下面的人属能人种(Homohabilis),脑子扩大了,开始能用石块制造工具(石器),以后演化成下一阶段的直立人。
  3、直立人阶段。直立人化石最早从19世纪末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爪哇猿人开始,引起了是人还是猿的争论。从本世纪20年代后期起,在我国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陆续发现了北京猿人的化石和石器,从而确立了直立人在人类进化史上的地位。直立人还带有不少类似猿的性状,所以俗称猿人,但他们已在人类的进化系统上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已是人类发展第三阶段的人类,与古猿和现代猿有着本质的区别。

  
  4、智人阶段。智人一般又分为早期智人(远古智人)和晚期智人(现代人)。晚期智人从距今十多万前开始,其解剖结构已和现代人相似,因此又称解剖上的现代人。
(三)人类起源的历程
人类的起源”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的起源,二是现代人的起源。
(四)人类直立行走是人类起源的关键
(一)气候和地势与人类的直立行走     
(二)
人类直立行走后对四肢和大脑的发展
人类的祖先在被迫直立行走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不直立行走时所没经历过,所没碰到过的事情。人类的祖先由不适应直立行走到逐步的适应到完全适应直立行走,从四肢的不协调到四肢的协调和分工,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在逐步适应直立行走后,必定要逐步改变思考和思维,并且要努力的进行思考和思维以适应,面对和改善直立行走后新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在生存压力下,与环境竞争,即生存竞争。
人类的祖先,从开始被迫走上直立行走的道路起,也开始了被迫需要新的思考和新的思维来应付直立行走后所面对的各种新问题,新环境,新变化。这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开始行走到晚期智人,都是不断的在进行着思考和思维。
由于开始了直立行走,获取食物和逃避猛兽方式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改变。从走到慢跑到快速奔跑的一个适应过程。由于不断要改变的方式方法需要不断的进行思考和思维,是被动消极思考逐步向主动积极思考转变的一个过程。主动积极的思考,思维让发明和创造得以实现。古人类运用了火,发明了石器。应对和解决了直立行走后产生的新问题,新环境,新变化。
古人类直立行走后,关于古人类自身的,相互之间的,一系列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就需要古人类去被动的积极的去思考和思维,进而需要主动的积极的思考和思维。来面对新的和改善落后,恶劣的生存状况。
因此人类诞生于古人类直立行走后的不断思考和思维,正是因为被动和主动的积极思考及思维,才刺激和发展了人类的大脑。生物有一种特性,如果生物的某个部位,不断的受到“磨练”,那么这个部位就会相应提高,加强,完善来适应。这就是人类跟其他高级灵长类动物在四肢和脑容量存在巨大差别的根本原因。
古人类直立行走后的需要不断思考和思维,是不断的思考和思维创造了人类。
                       

第二篇
                       
精神与物质
第一章
物质第一性
(一)物质是第一性
人类高度的智慧和思想都是在人类直立行走以后才有的,有了高度的智慧和思想的人类才能和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因此物质是第一性的。
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最高问题。人们根据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来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划分不同的哲学基本派别。

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在先,物质在后,物质是精神的产物,世界万物都是精神创造的。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在先,精神在后,精神是物质的产物。物质世界进化出人类,精神是人的大脑的产物。

唯心主义有两种: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当作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在人外还有一个客观的精神主体(神),它创造了世界万物。

唯物主义也有两种: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二)科学物质概念的确立在哲学上的重大意义
    科学的物质概念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一性这一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
   


                第二章:唯物论与唯心论




1唯物论:古代朴素唯物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
   
2
唯心论:主观唯心论、客观唯心论
(一)唯物主义,唯物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关系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回答不同,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第二个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在认识论上产生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
1,唯物主义和唯物论                                   
1)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万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某些具体的物质发展变化的结果。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土,火构成的。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本原是火这种灵活,富于变化的特殊的物质形态。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学说,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式,认为世界是不可分的原子构成的。
2)机械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
亦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以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去解释自然界、社会历史以及认识问题等的一种特定形态的唯物主义哲学。


(3)
马克思主义 辨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产生和发展 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
二)唯心主义,唯心论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

(1)
唯心主义是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
(2)
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
(3)
二元论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它认为精神和物质同为世界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2,
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和存在根源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
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其荒谬之处在于它必然导致"唯我论"

2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例如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论唯心主义

1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世界和宇宙都是物质构成的。研究和认识世界和宇宙都是从物质切入。在自然科学上坚持唯物论是正确的。

2,
从智慧生物的角度:人是有高度智慧和思想的有机物质,智慧和思想都是有机物质产生出来的,人类都有情感,想象,是需要和追求并满足自身愿望的有机物质,所以对于人这个智慧生物,不能生硬的从唯物论的立场去理解和处理,现实中的人充满了唯心主义想法,毕竟是思维,思想和理念主导着支配着这个有机生物。在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唯心主义的思想都是大多数人不可缺少的心灵寄托和心灵感受,唯心主义在这里有它积极良好的一面。

3,
从宗教信仰的角度:唯心主义和宗教密不可分的,平常人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经济和生活当中,当宗教宣扬的是正义,美好,善良的时候。对人们的心灵有很大的归位和净化作用。发展宗教,自由信教对哲学中的物质是第一性没有丝毫影响。在逆境和顺境中,把心灵寄托给神灵是对心理健康有莫大的帮助。人类在经济和生活中,自然的也必须是需要唯心主义。

4
,从自由的角度:人类要是没有自由,就会倒退。自由包括思想的自由,行为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是不受约束的。行为和行动的自由要受到道德和法制的约束。个人坚持或是认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是自由的。不会因为大多数和少数人坚持和认可唯心主义思想而改变物质是第一性。
  5,从人格道德的角度:社会中的法律是硬约束,道德是软约束。从唯心主义的角度讲,有信仰宗教神灵的人,其人格和道德比没信仰宗教的人要持久的多要好的多。因此在道德和人格方面,唯心主义有强大的优势。比生硬坚持唯物主义的社会里要美好。
               
第三篇
生物的进化和发展规律

第一章
植物的进化规律
(一)植物的“私有性”+生存竞争=植物的发展规律
生物都是在不断进行演化和进化。生物在相同的时间里,不同的地理环境下,自然环境下,同一种类和不同种类的生物都是在演化。生物在相同的时间里,在生存竞争中,相互竞争的环境下,同一种类和不同种类的生物都是在进化。
生物为什么会进化和演化。是因为存在生存竞争,相互竞争和地理环境不同。演化和进化都是同时进行的。(人类社会的相互竞争比生存竞争要强烈的多,动植物的生存竞争比相互竞争要强烈的多)
(二)植物的诞生
 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经过近10亿年的演变,地球上出现了原始海洋。在大自然的作用下,原始海洋逐渐含有多种有机物质。由于不断地产生化学反应,使一些简单的有机物质氨基酸和核苷酸等,逐渐聚合成有机大分子,产生了蛋白质和核糖核酸,它们是形成生命的物质基础。单个的蛋白质和核酸分子在原始海洋中聚集,形成团聚体或叫微球体。通过进化,它们已具有最原始的新陈代谢作用,并从海水中独立形成体系,终于产生了生命的特征——蛋白体的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
  菌藻时代:距今35-18人亿年前的太古代至元古代前期,出现了细菌和蓝藻等原核生物。
  藻类植物的时代:距今约18-5亿年的前震旦纪——志留纪,由原核生物分化增殖,逐渐形成多细胞的真核藻类植物。距今约4亿年前,由于海陆更替,藻类植物逐渐适应了陆地环境,成为陆生植物的祖先。
  蕨类植物时期:约在4-2.5亿年前的志留纪到二叠纪,因湿润多氧的环境,蕨类植物生长旺盛,组成了蕨类植物的灌丛和森林。
  裸子植物时期:跑今约2.5-1.2亿年前的二叠纪——白垩纪早期,裸子植物适应了陆生环境,松柏、银杏等生长十分茂盛,这一时期恐龙也发展到顶峰。
  被子植物统治的时代:从白垩纪早期到今天,被子植物统治了整个植物界,约有27万多种,占植物界数量的一半以上。被子植物在进化过程中,从双子叶植物演变成单子叶植物,再演变成草本植物,草本植物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4)植物的竞争
举例1,许多城市中种植的雪松,这种植物以其树冠为投影面,下方的土壤中是长不出任何植物的,因为雪松的树冠下太阳照射不到,降雨被茂密的树冠截走,同时落下的松针形成很厚的缺氧层,在这样缺水缺氧缺少阳光的地方,其它植物根本无法存活,于是这样雪松就能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而成为该地区的优势物种。这就是雪松的生存竞争方法。
举例2,水稻和稗草同时生长,而且需要相似的环境条件,但稗草生长和发育比水稻快得多,它的强大根系掠夺了水稻所需要的养料,并在水稻开花前结实。稗草成熟的种子能很快地散落到土壤中,第二年又继续发芽,生长,如不设法清除这类稗草,将使水稻明显减产。
   举例3 外来种与本地种是相对的概念,要对外来种定义时,首先要定义本地种。韦氏字典(1991)是从物种分布的时空范围来定义本地种,指出本地种是“自然起源于一特定的地域或地区的物种”。Allaby在简明牛津生态词典中,    把本地种确定为“物种自然出现于一地, 因而既非随意也不是有意引入的”。Presten提出了一条新标准(见彭少麟、向言词,1999,植物外来种入侵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实际研究群落时,对于一个确定的稳定生态系统,   其物种间的关系是确定的,系统具有和谐性。如果某物种引起生态系统发生大的波动变化,历史文献又没有有关的记录, 那么该物种可能是外来种
 有些外来种入侵会影响土壤的营养。有些外来种可以固氮,叶片营养丰富,凋落物易分解,可以增加土壤的含氮量。外来种的分布方式不同,可影响营养元素的利用。植物外来种可降低土壤的营养水平。这主要是由于竞争,落叶的营养贫乏或难分解,积累盐分改变土壤pH值等造成的。外来种增加入侵地的野火频率,氮挥发掉,使土壤的含氮量降低,速效钾增加。植物外来种可影响土壤的盐分含量,如盐生植物侵入淡生植物占优势的群落,积累盐分多于淡生植物,其残体分解时,释放出盐类化合物,土壤盐分增加,影响其他植物的生存。外来种如有特殊生理功能,可吸收土壤中难吸收的元素并将元素转化为有机物,进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影响其他生物的生长。植物外来种可能含有或分泌影响微生物的物质,从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循环。外来种入侵也可影响土壤中的水分。
  外来种入侵成功,改变了群落的物种组成。若外来种数量多,对整个群落结构及生态系统功能有重大影响。这种现象在海岛较常见。海岛生态系统脆弱,比大陆更易受外来种入侵的影响。如夏威夷岛,有86种植物外来种成为优势种,对该岛原生群落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外来种如果影响初级生产力、干扰体制,就可能改变群落的动态。
  
植物之间是存在竞争的,而且广泛存在
主要表现在:对养分的争夺(水,矿物,空气等)
对能源的争夺(阳光...
对空间的争夺(地上枝叶空间,地下根的空间等)
总的来说植物为了其生存要获得不同的生存条件,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自身需要就会不断的加大索取力度,当两个或者多个植物所要求的资源,空间,地理等发生重叠时(相同)就发生竞争。
5,植物的“私有性”
植物有私有性吗?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有私有性,从原始生命体开始生存就有了。私有性通过什来表现的,是过竞争来表现的。竞争分为攻击性竞争和开拓性竞争,当生存环境恶劣和拥挤的时候,攻击性竞争是主要的,通过打压,挤压对方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当生存环境良好时,多为开拓性竞争,以求的更多,更好的生存资源。
植物为什么要竞争?竞争是为了什么目的?

竞争的目的-----就是不断的满足自身的需要。这个需要包括“私有性”的需要,植物主要是私有性的需要,私有性包括对阳光,土地,空间,水,营养物质的不断的占为己有,只能通过不断的占有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
举例1-藤本植物:藤葛交错是热带雨林最动人的特征,争夺阳光和空间的残酷斗争使许多植物采取简洁经济的方法来获取阳光。藤本植物借助于其它植物的支持,穿插在树冠的空隙中,攀援到阳光充足的森林上层,把树冠紧紧联结在一起,使森林显得更加的繁茂复杂和阴暗郁闭。
举例2绞杀植物:绞杀植物介于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之间,是争夺阳光、空间和矿物营养的残酷斗争达到顶峰的产物。绞杀植物最初象附生植物一样附着在树木的枝干上;而后一方面象藤本植物一样向上攀登与树木争夺阳光,一方面又长出气根扎入土壤与树木争夺矿物营养,同时气根形成网状包围住树干并逐渐愈合成绞杀植物自己的树干;最后,原来的树木得不到阳光和矿物营养而死去,绞杀植物则形成了一株新的大树。最著名的绞杀植物是各种榕树,其发达的气根系统甚至可以形成“独木成林”的现象。
举例3板状根板状根是热带雨林中又一种的奇妙现象,热带雨林中的很多树木在树干的基部延伸出一些翼状结构,有时高达3-4米,象一座座隔墙。板状根形成的原因人们也有很多猜测,有人认为热带雨林中的营养物质到达地面后迅速被生物再利用,土壤难以储存营养物质而非常贫瘠,只在表层才有较多的矿物营养,板状根可以让高大的树木得以扎根很浅,充分利用土壤表层有限的营养。
第二章:动物的进化发展规律

(一):低智慧的动物发展规律
生物都是在不断进行演化和进化。生物在相同的时间里,不同的地理环境下,自然环境下,同一种类和不同种类的生物都是在演化。生物在相同的时间里,在生存竞争中,相互竞争的环境下,同一种类和不同种类的生物都是在进化。
生物为什么会进化和演化。是因为存在生存竞争,相互竞争和地理环境不同。演化和进化都是同时进行的。(人类社会的相互竞争比生存竞争要强烈的多,动植物的生存竞争比相互竞争要强烈的多)



动物也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规律。这个规律可以用竞争解释。用一个公式就是:
低等动物的私有性
+ 竞争
= 低等动物的进化和发展规律


安全需要
生存竞争


高等低智慧动物的私有性
+
竞争
=
高等动物的进化和发展规律



安全需要
生存竞争


情欲
相互竞争


尊严需要(含有权力)


  在距今1.4亿多年前的晚侏罗纪,出现了最早的鸟类。鸟类起源于爬行类。到新生代第三纪,鸟类的种类显著增多,主要由于具有恒定体温,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性,又由于适应飞翔的生活方式,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引起了特化,逐渐发展成现代的鸟类。哺乳类(兽类)也起源于爬行类(兽孔类)。到了7000万年前,即新生代的开始,哺乳类由于在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一系列进步性特征,因此,哺乳类便取代了爬行类而在动物界占了优势地位,所以常称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
动物学家把现代生存的动物,根据它们的进化的历史,人为地构成1个系统树。系统树下部的分枝代表古老动物;它们保持固有的原始结构。系统树末端的分枝,是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从主干上分出来的。当构建动物界的系统树时,不仅要考虑到现代成年动物和化石成年动物的结构,以及它们周围的环境条件,而且还要考虑到它们个体发育的特点。只有这样全面考虑,才能使系统树更接近于实际情况。



(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一)
中国社会的演变
原始社会:原始人群,氏族公社
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
封建社会:战国---清朝
1,
原始社会
中国的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舜、禹。那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由推选产生。尧年老了,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有才德的舜为继承人。
尧死后,舜继承了尧的位置,舜年老了,也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2, 奴隶社会
夏朝:公元前2033?--公元前1562?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他,是夏王朝的开端。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即历史上所谓的“大禹传子”,宣告了部落联盟“禅让制”的结束和封建世袭制的开始。

商朝:公元前1562?-公元前10066?
商朝(前562年?—106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与夏、周并称为中国的“三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据传说,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后代之一。

西周:公元前1027-公元前771
西周(前1027年?—前771年)是我国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王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
厉王是周朝的第十代统治者,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对人民大肆压迫,却又禁止人们议论国事,致使人民怨声载道。最后,愤怒的人民冲入王宫,赶走了厉王,结束了厉王的残暴统治。至此,周王朝开始走向衰落。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03
东周时期又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
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以楚国、齐国、晋国、吴国、越国、秦国为大。

3,封建社会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
战国末年,强秦以武力消灭其余六国,统一了全国。赢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改前朝的分封制为中央集权制,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自称始皇帝,定都咸阳,是为秦始皇。
秦国自始皇帝建国(前221年)起,至秦子婴(前206年)止,前后仅历十五年。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强盛的帝国。在西汉统治的近四百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的改革,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
。 及至刘婴即位,朝权已尽落于外戚王莽之手。公元八年,王莽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新,至此西汉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结束。
东汉:公元25-公元200年
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复由刘氏统治的汉王朝,史家称此汉朝为东汉。
东汉王朝前后历十二帝,
三国:公元208-公元280年
三国自赤壁之战起,至西晋统一中国止。期间,曹氏的魏国,刘氏的蜀国和孙氏的吴国三国鼎立,故而,称为三国时期。
三国鼎立局面在中国共维持了七十二年的时间,但三国时期人才众多,其中不乏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
是由魏国司马氏建立起来的国家,它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之中的中国。

晋自武帝建立政权以来,共历三代四帝,前后仅五十一年。西晋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消灭的王朝。

东晋:公元317-公元420年
是由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小朝廷,虽然在今天我们将其作为一个朝代写进中国的古代历史,但事实上东晋的统治范围却仅限于江南的半壁河山,在此期间,中国北方一直由赵、前秦等外族统治者控制,并且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两个时代——东晋、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时间。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自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国家,而它们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其中最长的不过九十五年,最短的仅有二十三年,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此时,中国正处于南北分裂的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南朝与北方的北齐、北魏、北周等国合称为“南北朝”
隋朝:公元580-618年
共统治中国三十八年,前后仅文帝、炀帝两代,是我国历史上存在较短的朝代之一。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
是由唐高祖李渊建立起来的强大王朝,它与汉朝同成为中华民族中兴的两个时代,并以其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
唐玄宗后期出现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逐渐没落。在中晚唐时代,皇帝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已无实权,致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辽(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
是契丹族在我国北方建立起来的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政权,它与五代同时开始,又和北宋几乎同时结束。作为少数民族的统治,虽然与中原地区常年征战,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它却深受着中原汉文化的影响。
金国俘虏了逃亡中的天祚帝,辽国自此灭亡。

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是我国历史上继辽之后的另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在消灭辽之后,又消灭了北宋王朝,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

公元1233年,元太宗窝阔台帅军攻下汴京,金哀宗逃至蔡州,次年,蔡州破,金国至此宣告灭亡,前后共历九帝,一百一十九年。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是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但由于与宋同时代的辽、金、西夏等国的强大,北宋与南宋的政权一直处于外族的危胁之中。
北宋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分裂局面的结束。自此之后,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的局面便没有再发生过。前后历一百六十七年的北宋王朝最终被金灭亡,这同时也开启了外族统治中国的先河。

南宋(公元1127~公元1279年)

是北宋灭亡后由宋皇族在江南建立起来的小王朝。南宋王朝自建立以来,一直在金国的威胁之下,直至被元消灭时,也未能恢复宋朝在中国北方的统治。
。公元1271年,蒙古建国号为元。并于1276年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南宋王朝走向了灭亡。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
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庞大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蒙古族以其强大的武力,不仅征服了中原及长江以南地区,还将其控制范围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疆域最大的王朝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是元朝灭亡后,汉族人在华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他的建立改善了汉人的地位,使得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人民再一次回到平民的位置上来,为今后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
是由女真族(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统一的中国封建王朝从建立到灭亡的规律
经历的朝代有商朝---西周----秦朝----西汉---东汉----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统一的封建王朝从建立到灭亡都经历着同样的过程:
建立---发展---强盛----衰落----灭亡
人类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概念,国家和社会都是由人组成的,是人的集合体,国家的兴衰,朝代的更替,社会的变迁和发展,都是这个集合体在演绎,所以围绕人和人的集合体来解释社会的发展规律。人有个性和共性之分,个性又分为兴趣,爱好,性格等。个性是共性延伸,是独特的一面。人可以没有这样,那样的个性,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都具有相同的共性。如果没有外来及自我约束和条件的限制,人类对共性的需求都有无限扩大的特点,共性只有强弱之分,没有有无之分。这个共性是生物从低等到高等都有的,人类是有高度智慧的生物,因此比植物和动物有更多的共性。
人类社会的演绎都围绕着这样的规律。
人的共性
+
竞争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共性的分类及解释:
1,私有性: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是共性当中最基本的最原始的共性,是指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占有的物质,人类的私有性延伸到财富,情感。这里的私有性同自私不同。自私是人维护及爱护自身的物品,财富,情感走向极端的一种心理活动。
2,安全需要性:是动植物和人类共有的共性,植物是高等植物才能察觉得到的共性,高等植物是被动的安全需要,动物和人类是主动的安全需要,人类的安全需要更可以达到精神境界,就是要感觉到有安全感才能满足安全的需要。
3,七情六欲的展现和需要性:植物具有繁殖的本能,高等植物有七情六欲中一部分的表现,动物从雌雄同体分化到雌雄异体的时候,六欲中的情欲,性欲才显现出来。这里的七情指喜,怒,哀,乐,憎,欲,愁。六欲是情欲,性欲,食欲,享乐欲(对衣行住玩),霸欲,窥欲(好奇心)。
4.尊严的需要性:是高等动物和人类的共性,是有智慧生物的表现。指人类精神上的满足,并能带来实际有利于自身需求和发展的利益。集中体现在权力向往,名誉向往,也有私有性里面的财富的向往。
5,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性:是高智慧人类的共性,指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包含理想,成就,事业,爱好兴趣,创造。实现自身价值体现出公益性,有益于社会和人类。
6,惰性:是在无生存之忧,无或少竞争状态下后的共性,动物和人类都有的共性。在求生存和有竞争的时候表现不明显。惰性分强弱和表现的方式。
竞争的分类和解释:
竞争分为:1,生存竞争。2,相互竞争。
1,
生存竞争是指,为了生存展开同所处的环境,和不同种类的竞争。
2
相互竞争是指同类竞争,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状况。在植物和动物中比较不明显不突出,在高等动物中和人类是很明显很突出。

相互竞争分为有积极意义的开拓型竞争和消极意义的挤压型竞争,在人类社会里挤压型竞争显得没有创造力,缺失公德和道德之嫌,实不足提倡。


人的共性
+
竞争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私有性
生存竞争

安全需要性
相互竞争:指以个人为基点所展开的,人与人之间,团体之间,

七情六欲
国家之间的相互竞争。

尊严的需要性
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性
惰性

在人类社会历史中,是社会各领域精英表现的历史,是社会各领域的精英在推动社会发展和演绎,变迁着历史,是精英人物施展才华的历史。
人类的精英包括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的精英,其中数政治精英的影响和改造能力最大最强。是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精英在推动,改造,更新,发展着人类的社会。创造力,更新力,发展力均表现为人的个性。人的个性指,性格嗜好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智慧智力不同,特长擅长不同。表现在发明创造,艺术,才能,才华上。人类社会要不断前进,就是要给予人的个性充分的发展空间。
精英是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是各个领域的拔尖人物。人类社会历史的主角都是精英,配角才是大众。其中政治精英是精英中的精英,比其他领域的精英更有表现力,是统领,服务,主导其他领域。改变历史和左右历史的都是政治精英和精英身边最亲最近的人。封建社会的开国建立者毫无疑问是政治精英,但是世袭即位制度是家天下的根本,所以不能保证即位者都是政治精英,这样就难免国家会出现腐败,中兴,继续腐败的发展历程。也是奴隶制度,封建制度,专制制度不能跳出建立---发展---强大---衰落----灭亡这个怪圈的主要原因。其根本原因还是腐败。
用人类的共性加上竞争来解释其封建朝代更替及封建社会的发展。
统一的封建王朝从建立到灭亡都经历着同样的过程:
建立---发展---强盛----衰落----灭亡
一个王朝灭亡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社会极度腐败。
腐败的定义;是指制度,组织,机构等混乱和黑暗。
政治的定义:在人类社会的公共领域里,把理念和理论转换成现实及实际运用的过程。是由想法到具体操作。政治---在人类社会公共领域中,把理念,理论和理想变为现实及实际运用的这个过程,是有了想法后的具体实施操作。政治是政治精英靠权力来保障并实现的,在封建社会和专制社会里,政治精英的权力来自武力。在体现文明社会的民主社会里政治精英的权力来自民心民意的支持。

腐败的特性。每个人都有腐败的可能,但不是每个人都是腐败的,造成社会和国家的腐败是先具有社会公共权力为前提条件的人。为了其自身的利益而损害到了国家,社会,他人正当的利益。或是影响到了国家,社会,他人正当的利益。都是掌握公共权力和掌握了公共权力身边的人,是不能见光的,非正义性的。
拥有公共权力而不腐败的人:1,真正的爱国爱民的人,努力为国家,民众做贡献的人。2,面对竞争的压力和透明制度,自由的新闻,而不能腐败的人(民主社会)。

拥有公共权力的腐败,社会腐败都是具有公共权力的人长期,有轻到重的腐败造成的,腐败能直接和间接的损害国家,社会,他人的利益。
自身的腐败,没有公共权力的人自身的腐败,损害的只是自身的利益,因不对国家,社会,他人的利益造成损害,一般指个人生活,作风,行为堕落,懒惰荒废。超出了自己的身体,经济承受能力,最终受伤害的是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是多属于道德,品德,素质的范畴。
社会极度腐败的根源是人的共性缺乏监督,制约并无限扩大。是指人的共性中的人的私有性,人的七情六欲中的情欲,性欲,食欲,享乐欲(对衣行住玩),霸欲。人的惰性。在残酷和残暴方面是表现为人安全的需要性上。
社会极度腐败带来的后果1,残酷迫害2,民不聊生3,丧失公正,公理4,军事削弱。社会极度腐败是逐步逐步的从小到大,从小范围到大范围,长期积下来的。社会极度腐败的原因关键是没有行之有效的约束和监督。(封建和专制社会都无法做到行之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所以在封建和专制社会里,即使对腐败都采取极端严厉的惩罚,也是无效果的,因为腐败的根源就在封建独裁者和专制者本身上)

封建社会里朝代衰落和灭亡都有出现的几个现象。这些现象都从人的共性中找到根源。

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皇帝的腐败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腐败,还决定有才能才华和清廉的官员被打压被挤压和清除离去。
1,昏庸无能
2
,荒淫无度3,奢侈享乐4,暴君暴政5,懒与政事
最高权力皇帝身边的人太监,亲戚,亲人
1,1,争宠夺权2,残酷迫害异己3,受收`占有公共及他人财物4,奢侈享乐
作为有公共权力的臣工们
2,以权谋私2,权钱交易3,受收,聚敛,占有公共及他人财物4奢侈享乐
作为有财势的人
1,压榨百姓2强取豪夺3钱权交易4无法无理
一个封建王朝国家灭亡的原因是社会极度腐败后,无力面对来自国内民心及军事的竞争(国内军事的竞争包括国内掌握军事权力的人直接夺权)和国外军事,经济的竞争。因竞争不过强大和民心所向而导致国家的灭亡。

(1)
商朝:
武丁之后的商朝,开始逐渐走向了衰亡。武丁之子祖庚、祖甲相继即位后,在政治上没有才能,又荒淫无道,致使社会混乱,民不聊生。而自祖甲之后的六个国王(廪辛、康丁、武已、文丁、帝已、帝辛)则比祖甲有过之而无不及。至帝辛(商纣王)时,商王朝终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宠爱美女妲己,将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贤臣逐一废除贬斥,将政务完全交给费仲等弄臣。不仅朝中大臣、贵族反对纣王,而且诸侯和各方国也于商王朝离心离德.
商纣王奢侈享乐,荒淫无度。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在殷都北边的沙丘养着各地进贡的珍禽异兽,还造了“酒地”“肉林”,和后妃大臣日夜嬉戏游乐。殷都附近还有巨大的粮仓,装满了从全国各地掠夺来的粮食。殷都南边,建造了高大的鹿台,用来堆集无数的珍宝财物。他用严刑残酷镇压人民,他创造了“炮烙”之刑。把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强迫“犯人”在上面行走。犯人站不稳,就掉在炭火中被活活烧死。他还创造许多残酷的酷刑.
(2)西周:
公元前9世纪中期,周厉王在位。他贪财好利,霸占山林川泽,不准平民上山砍柴打猎,下河捕鱼。用严刑镇压人民,平民表示不满。周厉王竟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论和行动,谁有不满,就杀死谁。平民彼此不敢交谈,路上见面只能互相交换眼色,史书上称为“道路以目”。大臣召公提醒他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意即一旦决口,就不可收拾了,厉王不听,终于发生了暴动。
厉王的贪财好利、严刑镇压,终于引起了平民的暴动。公元前841年,都城发生平民暴动,赶走周厉王。这次事件叫做“国人暴动”、周厉王逃到了彘(山西霍县)。国人暴动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武装暴动。之后大家推举共伯和执政,历史上称为“共和行政”。虽然稳定了一段时间,但社会动荡不安,到西周最后一个国王周幽王时,西周的灭亡已是无法挽救了。

周幽王是个昏庸的君主,他的统治加速了西周的灭亡。传说,他宠爱的妃子褒姒不爱笑。为博她一笑,幽王竟然命人点燃烽火,向外传递都城告急的警报,诸侯纷纷带兵赴京时,却没看到敌人进犯的踪迹,才知道被戏弄了,幽王和褒姒看到诸侯和兵士的忙乱景象,哈哈大笑,这就是“千金难买一笑,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后来,犬戎真的攻打镐京,再没有援军到来。
(3)秦朝:

徭役苦重,据史书有数字记载的,修骊山陵70万,打匈奴、筑长城30万,移民戍守越族地区50万,计有150万。再加上修建驰道的、建筑离宫的,更有大量日夜奔走于途的运输粮食的。所以秦朝长年在外服役的有三四百万人。当时全国总人口大约2 000万,减去妇女(约占半数)1 000万,男子1 000万中除去老的、小的、病弱的,青壮年男子总数也只有三四百万人,因此,“丁男”全部服役也不敷于事了,连“丁女”也要抽调去运输粮饷,出现了“丁男被甲,丁女转输”的现象。

秦朝刑法十分严酷:一人犯死罪,亲族都要处死,叫“族诛”,一家犯法,邻里都要受牵连,叫“连坐”。再加“贪暴之吏,刑戮妄加”,任意加人刑罚,人民动不动就触犯刑律。秦朝的刑罚有以下几种:一、死刑,共12种:腰斩、车裂、阮、磔、凿颠、抽肋、镬烹、戮尸、枭首、具五刑、族、夷三族。二、肉刑,有斩足、宫、劓、黥等残害肢体刑。三、徒刑,将犯人拘禁起来,并使服苦役。受这种刑的罪人被称为刑徒,后世徒刑之名即从此沿袭而来。四、迁刑,即流放。五、笞刑,即鞭笞之刑。六、刑,即罚款。
(4)西汉:
 西汉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它的外戚政治。外戚在西汉长期专政,是皇帝依靠的主要力量。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就在高祖死后专权,几乎要让江山改姓,若不是被意外铲除,西汉的历史,可能比秦朝长不了多少。再以后,景帝时的窦婴,武帝时的田蚡、卫青、霍去病,昭帝时的上官桀、霍光,宣帝时的史高,元帝时的许嘉,莫不如此,到了成帝刘骜即位,他的母亲是王政君,就是王莽的亲姑姑。
  
西汉后期,重用外戚和宦官,政局混乱,国家权力削弱。公元9年,外威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王莽即位后,为解决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改制。因不切实际,改制失败。
沉重的赋役,战争的破坏,残酷的刑法,使农民完全丧失了活路。他们纷纷起义,最后汇成几支大的起义军,推翻了王莽政权。

(5)东汉:
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汉宗室刘秀称帝,沿用汉的国号。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新莽政权的被推翻,是因西汉末年及王莽改制不切实际,使农民完全丧失了活路。刘秀针对当时的社会实际,接受教训,采取安抚的统治方法,即以“柔道”治天下,加强中央集权,减轻农民负担,解放农村劳动力。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时,大多年龄较小,由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外戚(即皇帝的母党、妻党一族)专权。皇帝成年,结纳身边宦官争夺大权,又导致宦官专权。
外戚、宦官之间多次争斗,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谋私利,使东汉政治一片黑暗。桓帝以后,东汉朝政长期被宦官把持。以前宦官徒党多做地方官,现在也做朝官了;以前做地方官多是县官,现在做州刺史郡太守了。内外重要官职多被他们把持,垄断了仕途。
宦官专权,“虐遍天下,民不堪命”。东汉后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统治越来越腐朽。皇帝大造宫室,广选宫女,后宫之费每日数百万钱。钱从何来?公开卖官,高低官品各有定价。如公1000万,卿500万,地方官属肥缺,定价更高。收费灵活多样,富者纳钱即可上任,贫者先到官后纳钱,但价钱要提高一倍。买到官的人一到任,就本利兼收,刻不容缓地茶毒人民。如此反复,人民哪有生路,被迫铤而走险。农民起义时有发生,虽遭镇压,但“发如韭,割复生”。
汉献帝虽然9岁就被立为皇帝,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做过一天真正的天子。刚即位时,董卓把握朝政;董卓死后,李傕、郭汜争斗不已,献帝成了他们争来夺去的战利品;逃到洛阳,又落到曹操手里,成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工具。他是一个名义上的皇帝,也是一个地道的傀儡。
(6)隋朝:
    隋文帝死后,隋炀帝杨广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在他统治的十几年中,百役繁兴,征敛无度,挥霍浪费,穷兵黩武。
(7)唐朝:
  唐朝的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发生的。唐太宗时,宦官人数不多,最大的宦官,位不过三品。宦官在唐中宗时开始用事,人数多至千人。唐玄宗信任宦官,人数渐增至三千余人,五品、三品以上的宦官就有千余人。他所信任的宦官杨思勖竟得从一品,封国公,大大提高了宦官的地位。对于常在宫中侍卫的高力士尤加宠信,外间进奏文表,都要先经高力士阅看,先行处理,权势极大。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当上将相,都曾走过高力士的门路。
  安史之乱以后,皇帝对拥兵割据的节度使失去控制能力,对握有军权的将领又猜忌多疑,于是宦官倍受重用,权势更大。如宦官李辅国在安史之乱时为拥立肃宗出过力,就掌握了中央禁军——神策军的统帅权。
  
宦官的专权加深了政治的腐败,而朝廷的官僚又与宦官相勾结,结成朋党进行斗争。当时,唐朝廷的官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结成两党。一党以山东旧士族李德裕为首,他们以门荫得官,重门第、经学和礼法,轻寒门、文辞和诗赋。反对从科举中选拔人才,力主中央集权,人称李党。一党以科举出身的牛僧儒、李宗闵为代表,他们大多数是经过科场考试,取得进士及第而为朝官的。及第前他们奔走在权贵公卿门下,以求赏识推荐。是为牛党。从唐穆宗到唐宣宗(821—895年),两派相互斗争,将近四十年之久,史称“牛李党争”或“朋党之争”。
  
  唐玄宗后期,不理朝政,政治腐败,奸臣当道,终于酿成了755年开始的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衰落下去。安史之乱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接着又有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使唐朝政局更为混乱。经济上均田制的破坏,使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农民四处逃亡。两税法的实行,亦未能根本解决严重的阶级矛盾。875年,导致了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大起义。起义在884年失败,但唐王朝亦由此瓦解。

(10)
明朝:
翻开史书,展现在眼前的360年前并不是一个强大光辉的王朝。这个曾经把成吉思汗的子孙逐回漠北的庞大帝国在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中一直显得步履蹒跚。而它的皇帝高度集权、文官控制武将、太监监军和锦衣卫制度更是为后世所诟病。在经历了神宗、光宗和嘉宗三朝的混乱之后,等到1627年崇祯皇帝即位的时候,内忧外患的明王朝已是风中纸鹞。在个当时时间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封建王朝已经在一步步走向灭亡。
中国皇权时代对于廉政的意义认识最为清醒、肃贪举措最为雷厉风行的朱元璋为例,尽管他用尽凌迟、抽肠、剥皮等一切令人不寒而栗的酷刑惩治全国各地的贪官污吏、发表了无数情真意切诏诰以警示劝戒官员们不要贪赃卖法,但是贪污之风还是屡禁不止,所以连朱元璋最后也不得不承认:贪官污吏“酷害良民,奸狡百端,虽刑不治”;他甚至感叹,就是神仙也阻止不了官吏们如同万蝇逐臭一般千方百计地贪污:,要“清君侧”、“除马阮”。马士英却公然提出: “宁可君臣皆死于大清,不可死于左良玉之手”。当时有人抗言:“淮扬最急,应亟防御。 ”马士英命令“有议守淮者斩”,朝议之后,竟诏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以防左。史可法扼守扬州,以身殉国。
明朝的宦官势力与当时正义的力量的斗争十分激烈残酷,但总体上来说,宦官势力明显强于阁僚势力.在斗争中阁僚势力总是处在下风,十分被动,斗争的结局往往是与宦官对抗的阁僚不是被杀,就是被黜.虽然在成化十七年(1482年),明宪宗朱见深取消了西厂,但是宦官势力却没有丝毫的减弱,反而更加强大.


崇祯皇帝即位之初虽然曾经一手产除了魏忠贤集团,但是他对朝中大臣的不信任,还是导致他走向了亲信宦官的毁灭之路,明朝万余人的庞大的阉人队伍并没有给崇祯带来任何好运,而是慢慢的消磨着明王朝这个巨人的精血。直到作后一刻,也是把守各城门太监的临阵叛变,彻底断送了大明王朝的江山。
崇祯皇帝不是一个荒淫的皇帝,也不是一个懒惰的皇帝,他对明朝中兴的迫切心情,每一个读过他事迹的人都能够清楚的感觉到,但是历史总是喜欢跟人开玩笑,他的祖父,哥哥,虽然荒唐,但是平安的渡过了一生,可是祖辈制造的苦果,去要由后辈人去品尝。
农民军攻入京城之后,崇祯皇帝将皇子托付给了外戚周奎,田弘遇,下令周皇后(崇祯皇帝正宫皇后)、张太后(熹宗皇帝皇后,崇祯的皇嫂)自尽,并亲手砍死了袁贵妃,砍伤了自己的女儿。然后匆匆逃到景山,在寿皇庭东侧的一颗歪勃树上自尽身亡,在对面陪伴他上吊的还有他的贴身太监王承恩。
(11) 清朝
  康熙晚年,奢侈腐败之风已经兴起,后来经过雍正时期的厉行节约和严刑峻法等改革措施而有所控制。到乾隆时,随着经济繁荣和财力充裕,奢靡腐败之风重新抬头并愈来愈甚。乾隆六巡江南,游山玩水,沿途接驾送驾、进贡上奉、大兴土木,豪华与排场空前,糜费特甚。乾隆带了头,其示范效应无与伦比,大小官吏借接驾和其他机会,极尽奢华之能事。他们为了讲排场、比阔气,竭力摊捐
派差、贪污受贿、敲诈勒索。由此上行下效,贪贿公行,吏治日废,奢侈淫靡、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的歪风邪气愈演愈烈;而奉公守法、勤俭节约、清正廉明的正气反而日益孤立。自皇帝而下,无论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大地主、大商人,无不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尤其是满族亲贵,沾染的奢侈淫靡的习气最严重。满人阿克当阿任淮关监督十余年,搜刮的民脂民膏不计其数,豪富无敌,


清朝从乾隆朝末年开始逐渐衰落。皇帝一度重用贪官和珅,导致政治日渐腐败。而清朝统治者也失去了早期那种锐意进取的精神,渐趋保守和僵化。19世纪上半叶,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由于清朝的禁烟行动,导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鸦片战争失败后,西方列强开始不断入侵,迫使清政府与其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根据这些条约,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人民负担沉重,由此而爆发了一系列的反抗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一度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挑战。
  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之一:腐败




 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和太平天国起义等内乱,清朝局面日益失控,腐败也日甚一日,军事、政治、财政权力逐渐外转下移,中央权威日益缩减,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内部腐败的侵蚀下,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衰败覆亡的不归路。

中国封建社会处于分裂和走向统一的发展规律
一个封建社会王朝在灭亡的时期,由于没有被国内的民心,军事的竞争所彻底打败的时候,起义领导人物和起义中有权力的人也开始腐败,并腐败严重。还有就是军事竞争力不足,并缺乏缺少知识,人才及治理能力。因起义失败,没有全部推翻腐败的封建王朝后从新开始。国家就容易被掌握有公共权力的人分割,在封建社会处于分裂的时候是由于掌握公共权力的各方力量比较均衡,各方竞争的实力差不多,或者暂时无瑕顾及而无力打破对持局面。
从人的安全需要性和私有性,人的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性,分裂又会通过竞争(综合实力的竞争)走向统一。从分裂到统一这个时期体现了人的共性中的私有性,安全需要性,人的自身价值实现。
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
1,(1)春秋
东周时期又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

(2)
战国时代
战国(前403年-前221年)是我国继东周列国以来的又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其与春秋在历史上并无明确的界限,只是依照今天的习惯,以“三家分晋”(前 403年)为起始标志,到前二二一年秦统一六国这一段时间称为战国时期。
到了战国时期,中国的局面已发生了变化:其中,诸多中小诸侯国家已被吞并,余下的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成为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家,它们通常被后人称为“战国七雄”。
秦国自始皇帝建国(前221年)起,至秦子婴(前206年)止,前后仅历十五年。
2,三国
 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魏、蜀、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被称为“三国鼎立”。
 
4,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959年期间。五代有时也称为五代十国,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历时共53年。实际上十国当中有六个在960年之后灭亡,北汉在最后,被灭时已是979年。
5.民国
民国短短几十年就失败了。民国失败在与失去了民心,失去民心的原因在于民国是个专制的国家,独裁和专制社会都不逃过历史周期性更替的怪圈。只不过民国的周期太短了。周期太短,有三个主要的原因。1,民国诞生没多久日本就侵略中国。2,民国的封建残余太多,太重。3,遇到了正努力争取民心的共产党政党。

第五篇:政治哲学

第一章:民主与自由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路走过来,从艰难的落后的社会生存中走到和谐美好的民主社会社会中,是人类在不断的寻求幸福,努力拼搏中逐步逐步走进民主社会的,幸福是人类生活共同的目标,拥有财富是幸福的基础,也只有在现代文明中的民主社会里,才能实现最多数人去实现幸福生活。幸福生活是建立在自身相对于他人需要处于自身相对于他人更有竞争优势上的。要想自身的竞争处于竞争优势,就必须要不短断的学习知识,不断的去思考。幸福是个不断上升的概念,人人都有获得幸福的权利,在民主社会里,具有人人获得幸福权利的政治保障。民主社会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必经阶段,全世界的国家都将进入民主社会。
何为民主?
一般说来,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即民众管理国家事务。从广义上讲,民主是在社会政治活动中,以尊重人们的平等权利和多数人的意志、利益为原则的制度和机制。从狭义上讲,在国家领导权力中,以多数人决定国家执政领导人及党派。

   
民主精神和民主作风:企业民主、村民自治、社区民主、学术民主、军事民主等等,同样也是非国家形态的民主,属于民主精神和作风。

   
民主具有下列的基本原则:
———平等:平等是民主的基石。没有平等也就不会有民主。
———选举:领导人,领导机构。领导人都必须普遍进行选举而产生。
———公开:重大事务特别是决策活动必须公开,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
            知情是参与和监督的前提。
———法治:必须实行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程序化,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法律的规定。


何为自由?自由的前提和结果要具有正当和正义。自由是人在不损害他人权利的条件下从事任何事情的权利。

以色列政治家纳坦·夏兰斯基去年出版了《民主观》一书,该书的副标题是“自由战胜暴政与恐怖的威力”。夏兰斯基呼吁“以美国为中心的全体民主国家都要致力于推进世界的民主化.
用“人的共性+竞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来解释民主与自由
人类社会从封建社会到民主社会。中间经历了“暴力过渡的民主社会共和制”,和“和平过渡的民主社会君主立宪制”。民主社会共和制分成自然民主社会(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社会(社会主义民主)。这两种民主制度的根本区别就是自然民主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是竞争型民主制度。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是非竞争型制度。
这里解释的是竞争型民主社会,既然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备条件,那么自然民主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才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的一个环节。在民主社会中,民主是国家大事由民众做主,民众作主决定和任免国家领导人,决定国家的方向,命运等。只有政治在处于竞争的状态下,民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
政治竞争必须是多党制的情况下才是竞争执政。一党执政那只能是专制,一党执政多党协商的政治,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是一种被掩饰的专制,仍然是专制。
在一个国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党竞争执政才是民主社会国家。其他形式的非竞争执政国家,不是独裁就是专制国家。为什么民主社会国家的民主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只有政治在竞争的环境下,参与竞争的党派和政党领导人物,其胜出和落选的决定权是民众,这才是民众当家作主的象征之一。竞争的各方必须要体现民众的愿望,服务与民众的管理,顺其民众的意愿,解决民众的困苦。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胜出。这是民众当家作主的象征之二。
因此没有竞争执政的社会等于没有民主,这样民主社会中的民主是假民主,从根本上不能体现民众的意愿。多是体现专制团体的意愿。竞争的各方怎样才能算胜出,那就是以多数人的同意和赞成而胜出。
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是不会有现成的竞争执政机制,并没有事先约好,也不可能安排就绪的。而是逐步从封建社会发展而来的。正如封建社会有太多太多的弊端,封建制度不能适应人类思想发展的步伐,必然会被更进步,更文明,更理想的思想所代替。那么具有和被接受这类进步,文明,更理想的思想群体(政党),是推翻封建制度的中坚力量。也是新新国家的建立者和管理者,正如一党专制避免不了的弊端,必然会出现另个或多个批评现政党执政和管理不足的思想群体(政党),或者是很多专制必然的缺陷下,或有更先进,更好的执政和管理理念,更能为民众服务的思想群体(政党)造成了需要进行政治竞争执政的局面。怎么样来调节多个政党的不尽相同的理念,和为民众利益着想的真实体现。那唯一和平的选择就是竞争执政。让民众来做主,让民众来选择,让民众来决定,是民主的真正体现。古代民主概念,民主实践和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的建立和发展。是民主的一种表面现象,未能达到现代民主社会的竞争性民主那样全面,彻底,真实。民主是竞争产生的结果,有了政治竞争才有真实的民主。自由从古到今增加了很多含义,从基本的人身自由到现代民主社会中的种种自由。从政治角度上,自由是民主产生后的结果。自由是民主的保证,缺乏自由的民主就是虚假民主。自由是为民主服务的,是监督,约束,发展民主的。
现代民主社会中的自由。1,新闻自由2,出版自由,3结社自由4,言论自由等等。这都是在独裁封建社会和专制社会中没有的自由。在民主社会里,国家的领导机构和国家领导人是民众选择和决定的,因此没有要为某个党派和领导人的利益,权威所负责和畏惧。所有的权力和公众服务都是围绕民众的愿望,需求,来进行的。所以只能在民主社会里才出现的1,新闻自由2,出版自由,3结社自由4,言论自由等等。在民主社会里,出版自由是思想自由中的一个自由。思想自由了才有可能出现更先进,正确,正义的新思想。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是监督,约束政治中的竞争过程,执政过程。具体表现在监督,约束民主政治中的竞争过程,执政过程,执政成果。从而完善民主政治。结社自由是各种政治和非政治的自发组合,具有相同相进思想,爱好,目标的团体。在政治方面的结社中,是起到监督,和实现自身政治抱负的团体。有了结社自由,才能成立新的政治党派,党派之间的竞争,也是最有竞争优势的党派才能在政治竞争中突现和获胜,也才能保证民主健康,良性。不断更新发展。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绝大部分是正义而错误的哲学。一但实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毫无疑问的要走独裁和专制的道路,并且最终会给这些国家和国家的民众带来灾难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的两大发明创造。
马克思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
  
社会形态更替的次序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
1社会主义社会概念和本质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级分化。消灭剥削和消除两级分化消除两极分化,是指消除在财富的占有和使用上的严重不平等;一极为人数甚少、十分富有的阶级和集团;一极为人数众多,十分贫穷的阶级、阶层和群体。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归宿。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特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
根据社会需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调节,没有商品和货币;


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到了高级阶段则实行按需分配;


过渡时期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之后,阶级和国家逐渐消亡;
社会主义社会是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没有剥削,没有阶级,共同富裕的社会。


2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实践
(1)共产主义理想
共产主义含义:
第一,一种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的理论或思想体系。即共产主义理论。
第二,一种由共产主义理论所揭示的最合理的社会制度,即共产主义社会。
第三,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最终目标的社会运动,即共产主义实践。
我们应该以共产主义理论武装自己,树立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远大理想,投身于共产主义伟大实践。
社会运动与自然运动是不同的,自然运动完全是自发的、无目的的过程,社会运动是作为主体的人自觉的有目的的创造活动的结果。
社会的发展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其最终结果是所有个人目的、个人意志所形成的而又不以任何个人目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合力”。

(2)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与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共产主义是一种伟大的理想,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创造一系列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条件,而这就需要要许多代人的自觉努力和长期奋斗。
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际行动。

共产主义社会的六个特征
1
、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力)
2
、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即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生产关系)
3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现按需分配。(分配制度)

4
、阶级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消失。(三大差别消失)
5
、国家消亡。(没有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关,公共服务机构取而代之)
6
、人的全面发展(道德、知识、技能、体质等全面发展


(一)
论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说,劳动人民是无产阶级,是整个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劳动人民之所以是无产者,关键是被剥削了,创造的财富被掠夺了,被资产阶级的人掠夺了。劳动人民没有了财富,没有保障,是社会的底层,很困苦,很艰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社会现状,是不幸福的制度和社会,劳动人民的状况要得到改善,要走向幸福生活,要改变社会地位,要做光荣的国家主人。很明显,马克思的想法和思想都是正义的。但是马克思提出一个理论,那就是美好,幸福的社会主义。规定了社会主义就是要劳动人民(所有无产者)做国家的主人,只有做了国家的主人才能做到创造的财富归劳动人民所有。必须要消灭私有财产(私有制)。没有了私有制,就不会有剥削,不会有贫富差距,大家共同发展,过上幸福生活。生产资料属于国家所有,就可以让劳动人民有工做,实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生产资料国家和全社会所有以后,就必须要实行计划调节,不能盲目的生产,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的计划经济。
没有了商品,没有货币。每个人都需要不同的物品(财富),每个人都要各尽所能去生产各种物品。按照劳动的付出得到相应的物品。商品是产品的成本加上利润后的物品。在社会主义里大家都是财富的创造者,都需要的是产品,不是利润,因此商品没有了。大家通过国家经营的商业渠道来进行交换物品,货币可有可无,完全可以用其他形式来计算劳动的多少,来确定可以获得多少物品。可以说是自己创造财富,自己通过劳动获得财富。社会主义就是这样一个美好,善良,幸福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用正义的思想创立了社会主义理论,并坚持认为自己的剩余价值论是埋葬他认为的资本主义社会。

本身马克思正义的精神没有错,为民众着想的思想没有错。错就错在他建立的社会主义理论。采取的是简单想象,暴力革命的手段,脱离了实际,拔苗助长的方式方法。他的社会主义理论都是背离了人的共性,背离了竞争,可以说是两样都完全没有,是注定要失败的。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从理论走向了实践,走向真正的实际操作,也走向了最终的失败。历史也证明了他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错误的,是完全行不通的。现在抛弃社会主义走资本主义(自然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占百分之九十。纯正的社会主义国家要么在灭亡的生死线上挣扎,要么就没有了。剩下的都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干着特色喘息之事。并不是努力的尽社会主义未完善之事,忧民众之困苦之心。可以说是已经得到既得利益是不肯轻易放弃的,自身的安全需要还是要保证的。

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上背离了竞争,造成经济严重瘫痪,萧条。社会主义的失败也是经济上的失败。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经济上失败以后,劳动人民没有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劳动人民就会起来反对,导致社会主义搞不下去了。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时候,劳动人民是真真切切的是国家的主人,尽管不富有,但的确有幸福感。建立,建设社会主义是劳动人民,搞垮社会主义的也是劳动人民。不是劳动人民主动要去搞垮社会主义,是人的共性和自然存在的竞争造成的。因为劳动人民是人,不是生产产品和消耗产品的机器。

在现在,将来社会主义都永远也实现不了,社会主义也是永远也会失败的。最关键的原因是社会主义的政治领域没有竞争,经济领域没有竞争。为什么社会主义经济领域里没有竞争,因为一但有竞争就会有成功和失败。成功的人是财富的拥有者,失败了就失去了财富。失去了财富就是无产阶级,长期下去,就一样形成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虽说竞争能共同发展,但是人与人在各方面的竞争优势不一样,在经济领域里有了竞争,就会被经济领域的精英所驰骋。多数人一样的在经济领域里面要沦为劳动人民。沦为相对的无产阶级。那么无产阶级要不要重新来暴力革命,如此循环而已。取消了竞争,又面临经济陷入瘫痪,萧条的境地。因为没有竞争,就没有或很少有创造力,创新力,各个方面都停滞不前。为什么要去创造和创新,又没有生存压力和竞争压力。

人的共性也是社会主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人的心理层面上,无论那个无产者,都希望自己是有产者,是资本家。并不想成为马克思理论中的无产阶级。成为无产者是被动的,是竞争的原因造成的,是很多个人因素和所处的环境造成的。在政治层面上,社会主义必须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是属于专制社会,一个政党,长期单一统治机构,不是专制是什么。只要是专制社会和独裁封建社会,都避免不了腐败的孳生,发展,壮大。最后腐败导致灭亡。没有那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是严重腐败的国家。在经济层面上,由于生产资料是共有的,也就是自己也可以有的,劳动人民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主人拿自己的物品,尽管是不合法合情,但是通过隔各种形式方式,劳动人民都在侵占共有的那部分。明显的是私有性的使然。很出名的那段日子。国外有个加拿大,国内有个大家拿。因为你不拿,就会被别人拿了。再则,在没有生存压力的情况下,人的惰性会逐步的显露出来。所以社会主义养了很多懒人。偷懒在经济领域很普遍,偷懒成风,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偷懒的,但是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为了消除贫富差距,多干少干获得一样的财富。所以造成是大面积的懒惰,这也是马克思没想到的。劳动人民也是不情愿劳动的。在大家拿和大家懒的基本状况下,又没竞争,也就是没创造。社会主义的经济主体,国营企业渐渐的被掏空了,散架了,倒下了。被有竞争的资本主义在科技上,教育上,产品的质量上,商品的丰富程度上,商品的竞争优势上领先了很大很大的距离。所以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是落后的国家。所以建立建设社会主义的是劳动人民,弄垮社会主义的也是劳动人民。


没有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社会的主要构成者劳动人民。一样的可以获得幸福,一样的是国家的主人。虽说剥削能不能消除,这个不知道,因为竞争说了算。这必须在法制上健全。法制健全了,才能通过公平公正的竞争,为别人为社会创造产品,为别人和社会服务,为国为民做贡献,从而获得应有的财富,财富是幸福的前提。人类都有希望获得幸福,追求幸福是人类一直努力的目标,也是一个不断提升的目标。事实和理论都证明,只有在自然主义(资本主义)的民主社会里,每个人通过竞争,为自己创造财富。是同样能够达到马克思想达到的理想境界的。在民主社会的竞争中,政治竞争是为劳动人民开拓和创造良好的健康的竞争环境,这个环境是在法制不断健全,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前提下产生的。在经济竞争当中,难免有很多失败者,但不是一直,长期的失败,只有通过努力,通过比别人更有竞争优势,最终能获得成功,尽管这个成功不是拥有很多的财富,只是相对于富有者的劳动人民,远离绝对的贫困。实现了大多数人的共同富裕。在竞争过程中,总能产生失败者,因为个人的优势方向,能力高低,条件环境所限,还是有少数,也可能是极少数人成为最终的失败者,沦为社会的最底层,这是竞争造成的,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社会最底层的人需要社会,国家的帮助,救济,民主社会都应该做到。劳动人民只有通过竞争才能获得幸福,人类和人类社会要不断的发展和前进,没有竞争是办不到的,通过竞争,人们才能去努力奋斗,才会去主动学习,才能真正的去发展和落实教育,从而提高了人的知识,有了知识就能产生创造,创新。只有创造和创新才能更具有竞争优势。每个人拥有了自己的竞争的优势,而且是比别人更有优势的优势,这本身就存在不断的竞争当中。每个人自身提高了,在各个方面都提高了,人类整体才能提高,人类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前进,人类社会才跟着发展和前进。

(二)论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经过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才产生的。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完美社会,是自由王国,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社会公有制,什么都是公有的,除了婚姻。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发达到吃不了,用不完。国家没有了,暴力机关没有了。人们是吃了睡,睡了上班,上班后玩乐,然后又吃。再发达一点,就是全部用机器人代劳,人类就可以无限的玩乐下去,不玩乐怎么办?又没有劳动的机会了,又是按需分配。人们什么都不缺,不想尽办法打发生命的时间,那还能折腾点别的吗?其实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懒人的社会了。这个时候觉悟再高都没用,因为不需要劳动,都是机器,全自动化了。也许是极少极少的人操作一下罢了。按需分配,这个时候,产品是什么都不缺,应有尽有,你需要就分配给你。但产品不管在功能上,质量上,材料上总都有个最好的吧,所以每个人分得到的都是最好的。这必然造成了产品的极度单一。产品还不能更新换代,因为又要面临着无数个分配,旧的还未用完,或者是还未用坏,就会因为人民需要分配,要得到更好的产品。谁都不会愿意长期用落后的产品?所以是产品不更新换代是造成社会停滞不前的原因,更新换代后又会是造成社会极度浪费,极度奢侈原因。看来共产主义是个停滞不前的社会,是个极度浪费和奢侈的社会,生命的摇篮----地球危矣。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女人是不好办的。因为不是每个女人都是很漂亮的,漂亮的还是占少数,漂亮的女人要找很帅的男人,可以说共产主义是美容产品和美容机构最丰富的社会,可以成年累月的去美容,用不着担心生存问题。按需分配嘛。漂亮的女人总是要被很多男人所倾慕,所追求,怎么办?我想武力才能解决,不要担心伤亡,因为没有国家了,暴力机构没有了,走到天涯海角就可以了。最难以让人相信的是,社会主义都永远实现不了,共产主义从何而来。如果要强行的实行共产主义社会,那么结局就是共惨社会。

(二)
论“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剩余价值,实现该目的的手段是不断加强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什么是剩余价值:我们都知道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剩余价值”。人的劳动无偿地为资本家创造了一笔价值。而按价值的代价所值之基本含意,一个商品、或一组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并非越大越好,因为包含的价值越大,就说明它所耗费的劳动也就越大。当然,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不是个别劳动,而是社会劳动,即只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那个劳动。这个社会劳动的好处是:它是可以得到价值实现的劳动。任何一个劳动,它首先是一个个别劳动----就象任何人他首先是一个个体的人那样;这个个别劳动所物化出来的价值能否在市场上得到实现呢?这是这个个别劳动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得不到实现,这个劳动就只有白费了。马克思认为,只有等于或小于社会劳动的个别劳动所物化出来的价值,才能得到完全的实现。
一个社会的一定时期的社会劳动,是与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及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的,但是,制造一个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劳动量与社会生产力是成反比的,即社会生产力越高,生产一个商品或生产一定数量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劳动就会越少,由此,这些商品所包含的价值也就越小。因此马克思指出:一定数量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与生产这些商品所具有的生产力成反比,生产力越高,商品的价值就会越小,反之,生产力越低,商品的价值就会越大。
工人为资本家创造了越来越大的剩余价值这句话又是什么含意呢?是不是说工人为资本家生产的一定数量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越大越好呢?比如,同是10件商品,工人因为为资本家创造了更大剩余价值,而使这10件商品的价值比它以前更大呢?如果这样,那就与生产力的作用背道而驰了,生产力越高,所生产的一定数量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就越小。因此如果这样理解剩余价值,那这种剩余价值不能成立的。实际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思想并非这样理解,它是应该这样理解的:工人的劳动在社会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条件下为资本家生产出是更多数量的使用价值,即生产出更多数量的有用商品,这些数量更多的商品由于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因此能够在市场上得到实现。比如马克思经常说,工人在为自己的工资生产了10件衬衣后,再花几个小时的社会劳动时间来为资本家无偿生产另外的几件衬衣,资本家就以这剩余出来的几件衬衣到市场上出售,从而实现他的利润。
因此,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概念既包含着人类劳动代价的付出,也包含着使用价值的存在,它同样具有这样的规律:以尽可能小的劳动代价而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这样,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就完全能够理解了,也是成立和正确的。只是必须充分明白,所谓社会劳动,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历史性地变化的,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提高,这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越来越小,这样,从前仍然是社会劳动的劳动所物化出来的价值,到现在未必再是社会劳动所物化价值了,这样的结果是:从前能够在市场上完全实现出来的价值,到现在未必再得到市场的完全实现了。比如任何从前干得很不错的公司,它的生产能力总是保持在与社会生产力一致的水平上;但由于它停滞不前,而社会生产力却不断发展,它所生产出来的商品其价值再也未能得到市场的完全实现了,从而出现亏损。这说明,剩余价值概念中存在着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要求商品生产要以最小的劳动代价而生产出最多的商品。当然,在同一生产时间,在同一生产水平上,生产更多的商品就需要更多的劳动量,但这并不意味着商品生产所需要的劳动量越大越好,虽然花去更多劳动而生产出更多商品,但如果没有理想的生产率,没有单位劳动的更大产出率,这种花更多劳动而生产更多商品根本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这样生产出来的商品在价格上不会得到市场之认可的。
因此,剩余价值不应简单地理解成这种花更多劳动而生产更多商品,它里面也必须要有相应水平的生产率。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因为,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降低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为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提高生产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以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当上述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时,生活资料价值便会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方法很多,但概括起来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它们之间即有区别又有联系。
  首先,从结果和本质上来看,两种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一致的,即它们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其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任何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都必须把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就不能生产剩余价值。同时,只有工作日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才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1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剩余价值,实现该目的的手段是不断加强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驳:自然主义(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寻求财富(利润)。动机是有相同相近的性价比的前提下相对核算成本与市场比较有一定利润空间,或者是能够(在技术获得先进,成本控制)以更低的成本或更高更好的性价比来争夺市场。实现的手段是不断的控制成本,不断的增加技术含量,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去取得比他人更有优势的各方面竞争力。
2一个商品、或一组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并非越大越好,因为包含的价值越大,就说明它所耗费的劳动也就越大。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不是 个别劳动,而是 社会劳动,即只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那个劳动。这个社会劳动的好处是:它是 可以得到价值实现的劳动
驳;商品的价值和劳动没有任何关系。商品的价值是产品自身的成本加上企业主所期望的的利润组成的,利润的大小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市场的供求关系是竞争的状态来决定的。在常态下,商品的价值波动不大,在供求关系严重失调的时候,必然会淘汰处于弱势的竞争者。从而恢复到常态,这个常态是需求饱和。达到饱和的时候,只有在产品的性能,功能,科技含量上突破,这个饱和是可以增加的。多个个别劳动生产的只是产品。只有在市场上才是商品,才能体现价值是多少。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当社会处于正常,平常的时候,社会劳动能维持社会的正常状况。即只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那个劳动。这么一个必要的社会劳动总量。无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一点实际意义。
3即社会生产力越高,生产一个商品或生产一定数量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劳动就会越少,由此,这些商品所包含的价值也就越小,因此马克思指出:一定数量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与生产这些商品所具有的生产力成反比,生产力越高,商品的价值就会越小,反之,生产力越低,商品的价值就会越大。
驳:社会劳动本身就不一固定的,死板的,静止的。这跟社会生产力越高,生产一个商品或生产一定数量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劳动就会越少扯不上一点关系。社会生产力越高是指的生产力总和还是技术革新了提高了生产力?马克思指出:一定数量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与生产这些商品所具有的生产力成反比,生产力越高,商品的价值就会越小,反之,生产力越低,商品的价值就会越大。生产力越高,只要是需求旺盛,价值(不含使用的功能价值)不会变,也许还有提高。生产力越低,只要需求平稳,价值也不会低。本身这里提到的就是供求状态和竞争状态,不至于把生产力和价值联系起来,太过僵硬,很木。
4工人的劳动在社会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条件下为资本家生产出是更多数量的使用价值,即生产出更多数量的有用商品,这些数量更多的商品由于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因此能够在市场上得到实现。比如马克思经常说,工人在为自己的工资生产了10件衬衣后,再花几个小时的社会劳动时间来为资本家无偿生产另外的几件衬衣,资本家就以这剩余出来的几件衬衣到市场上出售,从而实现他的利润。
驳:工人的工资是生产的其中一个成本,是人为了维护自身的最低生存条件,(也可以通过自身创造最低生存保障物品来满足最低生存条件,当自身不具备创造的必要条件时),通过社会和他人对人力,人才需求。但必须满足达到社会和他人的这个需求的要求,需求方才愿意支付报酬,和自己愿意接受的报酬。工资是一种报酬,是维护自身的最低生存的保障,可以通过很多形式来达到,而非单一的生产后获得的报酬。工人工资的多少完全由市场来决定。牵涉到用工和做工的供求关系。牵涉到做工们之间的竞争环境。当做工者的数量总和大于需求方需要的数量总和时,做工们之间的竞争相对要激烈,那么需求方就能降低的报酬来请做工者。反之,工资才可以涨上去。在竞争的情况在做工们这边的时候,做工者只有在知识上,技术上,能力上,去获得竞争优势,这也能在糟糕的情况下涨工资或是得到高工资。所以人人都只有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
5任何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都必须把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就不能生产剩余价值。同时,只有工作日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才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驳:工人的劳动时间取决于生产产品的数量和工艺的难易程度。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延长再多的时间和因提高的生产效率而减少了生产相同产品所需的时间,都是生产数量多少的问题。因为产品不是商品。商品才体现了价值,这个价值是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市场相同商品的竞争状态决定。

马克思没当过资本家,如果能,也许会用不同的角度,做换位思考。
真可惜,马克思就喜欢站在单一的立场来乱写一通,尽写出一些危害人类的理论。马克思的两大发明在经过百十年的实践检验后,因理论错误而给许多国家和民众带来严重的灾难性后果,但现在仍然有很多自愿成为御用和木头的学者,努力的去发扬光大。在当今,还愿意成为马克思理论追随者的学者-----是御用,是木头,是祸国殃民,可耻。

第五篇:社会学
第一章:社会结构


椭圆型的图形代表在竞争的状态下,拥有财富的人数。这个人数所占到的大概比例。拥有的财富是相对的。存在着同时增加,同时减少。而且上端和中间,下端是不断在换位变化的,表示可以从富有者失败到中低收入者,也可以从中低收入者成功到富有者。整个图形不会有太明显的变化,人数所占的比例也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1时间轴另为绝对贫困线。在一定的时间内,民主社会里,整个图形离水平线越高,表示民富国强,社会发展快。社会的最地层人必须要得到社会救济和保障,可以让极少数的底层人们远离绝对贫困线。
2运动轨迹,在相同的时间里,和水平线夹角越小,表示国家,社会发展越慢,夹角越大,发展越快。
3财富数量轴,为拥有财富的数量。因收入有变化,拥有的财富也相应的变化。
第二章:社会线段论
人在财富,收入。智慧。兴趣,爱好(艺术,专长)。知识(知识面,学历)等等,都可以用大概的一个数值来表示。那么人是个有限的概念。就可以组合成一个线段。这样的多个线段可以显示整个社会的一个静态的状况。加上时间就可以显示整个社会的一个动态的现状。一个人的各种数据也可以显示在多个线段上的某一个点。

第六篇:政治经济学
(一)
国家宏观经济
从人的共性+竞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证明了民主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正确道路。一切专制和独裁社会都不可避免的走上民主社会的道路。
民主社会的经济发展的快慢和健康与否,民众对自身幸福,他人幸福的态度和责任。取决于民众是否真诚的对待自己的神圣权力的象征选票,这个权力就是选票给了谁?
在民主社会里。国家“机器”能否正常正确运转,需要民众的正确的选择,和自由权力的监督。国家强大,民众富有,科技先进,是靠经济来支撑的。经济是----财富,是创造财富和有利于创造财富的良好环境综合表现。这个有利于创造财富的良好环境,就是民众选择出的国家领导人和领导人的班子,需要展现其能力的时候。国家强大和民众富有的基础是经济。经济的基础是知识。知识来源于自身的努力学习和与时代相符合教学课程,教育的方式方法。能否真正的学到知识,取决于自身勤奋努力的学习态度和需要不断的进行思考和思维。因为是不断的思考和思维创造了人,所以也必将沿着不断的努力思考和思维方向来提高自身竞争力,提高人类整体的智慧,也是预见未来人类的方向。

竞争是人类得以不断向前的保证,是自然产生的竞争,一旦没有竞争,社会和国家就会停滞不前,所以在经济领域里,会出现“反垄断法”。只有出现了“反垄断法”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良好的发展下去。国家和社会才能持续的发展与进步。

一个国家的人数是个有限的概念,所按拥有的财富可以描成为一个上下尖的椭圆型。一个国家的主体是中低收入的大多数人,一个国家的发展强大,主要靠中低收入的人群的财富持续增涨,中低收入的人群的财富持续增涨,主要是由经济领域里的精英群来带动,组织拉动。济领域里的精英群带动,组织拉动的强大动力,和所需要的良好环境,是靠大多数人正确选出国家执政者们的执政思想和执政能力来实现。

一个国家的经济健康和良性与否,就看政治环境腐败的大小程度如何。腐败越严重,民心就越抵触,对经济冲击和拖累就越大。

(二)企业与个人的经济
在民主社会里。遵守法制条件下。实现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对企业和个人都是创造财富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及经济环境。没有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经济就出现假,差,恶等混乱局面,个人的才能得不到最大的体现,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损失。因为非民主社会的社会没有竞争或者是缺乏完整健全有效的竞争。所以只能在民主社会里,有利于企业和个人的健康社会环境和良性的经济环境才能逐步逐步的得到实施和实现。企业和个人都面临着各自的竞争对手,为赢得竞争,只有通过竞争的核心---人才(不断学习,有能力,有知识,有经验,有创造力的人)来实现。

第七篇:思想与道德

思想和道德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进步和发展的。因此绝不能把古人及任何人的思想学术和道德标准推崇到不能超越的地位。思想需要更新,需要创造,道德需要符合时代变迁,需要完善和提高。所以要不断涌现新的正确正义的思想和道德

(一)
人性的善,恶

为什么有人表现出别人觉得恶的一面,或者是善的一面。人性是善?是恶?还是不善,不恶。人是智慧生物,所表现出来的都是趋向于善的人性。人自身都表现有善和恶的两种人性。只是不同环境,不同对象,不同的人所表现的比例不一样。善的表现是不期待回报的给予,付出,或是不故意伤害损害别人正当合法合理的利益(不涉及到人人都可以拥有的公共方面)。恶的表现是维护自己利益,达到自己利益,去故意,恶意的损害他人正当合法合理的利益(涉及到人人都可以拥有的公共方面),并且给他人造成了各种伤害。大多数人在常态下都是表现出趋向于善的人性,多数情况下会在争夺利益的时候表现出恶的一面。所以法制的健全和发展,个人的素质提高是制约这方面恶的关键。恶基本是争夺利益的时候,去故意,恶意的损害他人正当合法合理的利益(涉及到人人都可以拥有的公共方面),或者是占有,索取他人的财富,而并没有在他人自愿和乐意的情况下获得,都具有强迫性,伤害性,社会阴暗性。
(二)民主社会的思想和道德
1,
民主社会里的平等:
在和谐,有序,法制的民主社会里。人因为先天和后天的优势各不相同,出现很多很多差异,人有各种不一样的性格,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经历的事情各不相同,造成了人与人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知识,等等众多不平等的局面。不平等是绝对的,平等是相对的。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平等。但是在人格尊严上和法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众多不平等的局面可以随自身的努力而改变和改善。所以民主社会里在人格尊严上和法律面前必须和应该做到平等。在人格尊严上,无论贫富,无论社会层次,地位。弱势与否。都应该是在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是建立在知识和不断提高的素质上,一个社会群体,高素质的人越多,社会越美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做到平等,首先要不断的健全法制,完善法律。司法独立是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的基本保证。

2诚信 友善,爱心是民主社会的基本美德

人人都想期待诚信,友善,爱心。诚信不是单靠自身来维持的。诚信的个人和社会是靠很多具体的措施来帮助建立的。和谐的社会处处能体现友善,友善和爱心能使社会变的更美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4-28 11: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