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71|回复: 0

北大正式回应拆迁事件 五目标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复制链接]

0

主题

31

回帖

54

积分

注册会员

新手上路

积分
54
发表于 2006-2-22 19: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6年2月17日上午,北京大学相关负责人及参与两园整治规划的专家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第八会议室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北京大学发展规划部部长吕斌在会上谈到了此次拆迁整治的基本目标。这也算是拆迁事件公布后北大较为权威的一次说明。
  
  北大提出拆迁目标

  2月17日,北京大学发展规划部部长吕斌在新闻发布会上谈到了此次拆迁整治的基本目标:首先是拆除园内私自搭建的简陋住房;其次是改造园内老旧的非文物用房,这就将一些解放后修建的品质较好的非文物用房如全斋包括在内;第三,修缮、修复园内的文物建筑;第四,疏通水道,引水入园;第五,改善包括排水、消防之类的基础设施。

  “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还原历史风貌,重现古典园林,使之成为环境优雅的风景区和科研区。”吕斌的这番解释和表态也许算是拆迁事件公布后较为权威的一次说明,它在相当程度上也许能回答群众关心的一些疑问,但正如该规划负责人所说的那样,以上这些只是规划条件,还不是实施方案和现实项目。

  由于北大校园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拆迁之所又地处北大校内,而将被拆的这两园享有位列“清代八大古园遗址”的“身份”,公众的关心显然并非事出偶然。会不会损毁园内的古建筑和景观?保留至今的古园林格局和景致会不会就此消失?类似的疑问不到具体拆迁方案出台,人们恐怕仍难释怀。为此记者进行了一番实地调查。

  拆与留的标准如何界定

  将要拆除的两园坐落在北大未名湖以北。沿未名湖东岸一直往北到镜园路,在一片低矮的人造“丘陵”背后,就进入了此次将要拆迁的镜春园范围,而北面即是“同气连枝”的朗润园。

  初入此处的游者也许会诧异于两园中的景致过于强烈的反差:在这两园内既有像中国古代史研究所、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这样后来翻建的诸多仿古建筑,又有成片破败的低矮平房和错落其间的古建筑。整体看过去,威严堂皇的仿古院落与顺湖岸地势毗邻铺陈开的破旧民房共居一处,或灰黑或绛红的砖块色调凌乱呈现,间或点缀的古老石桥与栏杆早已锈迹斑斑临时搭建的铁桥掺杂一处,再放眼早已是荒草萋萋干枯日久的园林河道,在初春凋零空落的树木衬托下,除了能辨出过去湖、桥、庭、院的园林格局,给人留下的更多是强烈的不协调感。

  “对比太强烈了,是该整修一下的,尤其是这片破败凌乱的平房。”看到依湖而建的简易厕所和低矮错落的民居,一位姓柏的青年教师这样对记者表示。

  从两园现状看,除去几栋后来翻建的仿古建筑之外,在众多搭建的平房之中,实际还可以“判读”出诸多年代不短的建筑。但一个显然的疑问是,要拆除建筑的范围究竟如何界定呢?

  比如在全斋以西通往鸣鹤园的小径上,一个挂着“北大商业评论编辑部”牌匾的比较残破的院子看得出并非后来搭建的一般平房。经多年风雨吹晒的灰褐色的砖墙让人错觉它为古迹,但据介绍那只是解放后修建的;

  这间院子东向不足50米,一扇挂着镜春园79号门牌的木质垂花门非常鲜明地伫立着,门上颜色有些泛黑但仍能依稀辨认出原先的朱红漆色,门檐上两只因破损而不太对称的龙首在天色的映衬下,仿佛无言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更为引人注目的是门前剩下的一只雕刻精细的石鼓,与那已不知所终的另一只石鼓残留块夹捧着中间被磨得凹下去的红色木质门槛。听附近的老人讲,这就是清朝嘉庆皇帝四女庄静公主私宅,年代够久远的!但它显然是被后来搭建的绛红色砖墙“镶嵌”在内了;

  而南望未名湖的全斋一般以为是当年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1920年所建的“德才均备体健全”七斋之一,但据负责此次拆迁规划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吕舟介绍,全斋的规划虽在燕大时期,实际修建则是在解放后。全斋原貌保存基本完好,但特别之处的是,其院内依房势黑压压地盖了一圈小平房,都是唐山地震那年临时搭建的厨房,久而久之又成为住房了,这就意味着全斋现为“老古董”包着一片临时民居的格局。

  两园内建筑年代先后不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哪些建筑属于文物保护之列,真需要一个法律标准来认定。

  历史遗留问题如何处置

  将拆迁的两个园子里除了一些租住客外,其余都居住的是北大教职工家属,他们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陆续居住进来,年代久远的,在此已经居住了四五十年。

  记者在朗润园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一侧的小路上碰到了一位姓李的大妈,她是1952年搬到朗润园居住的,至今已经有54个年头了。

  当问及即将到来的拆迁时,她表示了担忧,主要是此后的去留问题:“我就是不吃不喝一辈子,也攒不够买房的钱。”而家住镜春园79号“公主府”的郭大妈则在该处住了有20多年,在明显已经破旧不堪的院落里,她仍一个劲儿地说着这里的好:“多清静啊,出来遛个弯也方便,我可不想搬得远远的。”

  对于像李大妈、郭大妈这样的自住户而言,这些担忧似乎不无道理,由于两个园区绝大多数房屋要么属学校公产,要么是私自搭建,住户至今也还得向学校交纳象征性租金,所以不可能有什么产权,在相应的安置补偿问题上恐怕有一定的难度。

  不过,除了像李大妈这样纯粹靠这些房子自住的住户外,据租住的学生说,有相当一部分住户实际已在别处有房了,这些平房纯粹用来出租,由于地段好,客源不愁,收入也不菲。记者在园区也能看到若干私家轿车就停在一些平房外,看来所言不假。

  北大新闻发言人赵为民引用季羡林的一句话形容这些园中住户———“北大的校中村”,他们私搭私建的房屋确实严重改变了原有的园林格局,破坏了古建的外观,与北大整体景观和文化氛围极不协调。

  但两园内近半个世纪形成的房屋现状,能否以违章建筑、保护文物之名一拆就灵。能否安置补偿,如何安置补偿都有待仔细考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5-9 13:4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