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43|回复: 0

中国的张丹:一个跟头 赢了感情但输了理性

[复制链接]

0

主题

31

回帖

54

积分

注册会员

新手上路

积分
54
发表于 2006-2-22 20: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丹的一个跟头,摔满了全球体育媒体的头条。两三天来对张丹的盛赞铺天盖地,融化了一颗颗坚硬的心,也融化了冰面上应有的冷静。这个时候,张丹急需停止面对摄像机的侃侃而谈,而把头贴近脚下宁静的冰面,喘喘气,定定神儿。

  张丹之摔,源于抛四周跳。继申雪、赵宏博四年前失手于此动作之后,张丹、张昊在都灵重蹈覆辙。冒着摔断腿的风险,把一个毫无把握的动作屡屡拿到顶级世界大赛的决赛场上赌博,这凸显出中国花样滑冰始终在艺术表现力上有所欠缺的尴尬。而这一赌博已经跨越四年、连失两阵,又凸显出这条靠超高难技术动作搏取金牌的思路,正越走越窄。事实上,中国的体操、跳水等王牌项目,也或多或少地以此险招为法宝。只不过中国人在冰面上还远未积累出如体操、跳水那般的王者威望,所以冰场上的赌博思维表现得更迫不及待,更急功近利。

  张丹带伤舞蹈,感动了世界,令秃哥的光头上亦浮出一股暖意。作为一名体育看客,感受这番暖意确实比笑看金牌到手更有价值。但作为一名职业记者,秃哥始终对此存疑:张丹摔倒后到场边察看伤情的区区两分钟里,再高明的队医,能否就对韧带拉伤这一内伤性质疾患的深浅程度做出正确考量,对再度上场的风险做出准确评估?而主教练姚滨一句“上不上由张丹自己决定”,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任何竞技项目运动员的内心深处,都有一股气顶着。比赛中,这股气可以让他找到必胜的自信,也可以让他陷于不计成本、不顾科学的冲动之中。让仅仅20周岁、正沉浸在四年才有一搏这一特定情绪之中的小姑娘,自己来决定上不上场,这表现上尊重了运动员个人的感受和意愿,实际上体现出花滑整个团队在那一时刻里的浮躁。张丹自己做出继续比赛的决定,是一个优秀运动员最真实的选择。而姚滨的态度,则是教练员的失位,是理性的失位,是科学精神的失位。

  凭心而论,以姚滨为代表的中国花样滑冰教练群体,算是中国竞技体育军团里相对来说比较有文化和有眼光的一个团队。可惜的是,张丹摔而复滑,虽冒着加重伤势的风险为中国体育赢得了都灵天空里的情感指数,但却再次证明,锦标主义的压力、2008年之前连创竞技成绩高峰的压力,已经使中国体育人的心态整体失衡。他们一次次地让运动员冒着伤残的风险,拿超过人体极限的动作,去冲击金牌。在动作已经失手、金牌已经旁落的瞬间,他们依然营造了一个充满感情色彩的氛围,默许亢奋状态下的运动员去做风险更大的尝试,在失掉了裁判发给的金牌后,力求赢得一面观众发给的金牌。这就是奥林匹克的精神吗?

  有人说,是,这就是奥林匹克的精神。秃哥以为不然。奥林匹克的历史上,确实有过运动员以血、以伤、以残为代价去追求完美的先例,而当时场景下的观众亦无不为之动容。但这是极端的事例,并非奥林匹克精神的主流。因为我们能够举出更多的事例,来证明“确保运动者健康和安全”作为“更快更高更强”的一个重要前提,已经成为奥林匹克世界里的共识。

  与姚滨的表现同样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张丹父母的表现。在张丹摔而复滑的几分钟里,某电视台一直把摄像机的镜头对着在家看直播的张丹父母。其父其母始终在屏幕前呐喊:你要站起来啊,孩子,你要坚持滑完啊,等等。秃哥观后极其不爽。虽然人家连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都不心疼,要么就是内心深处很心疼但面对摄像机还是要鼓励孩子把身体奉献给祖国,但秃哥是很心疼的。秃哥认为张丹即便摔倒后不再上场,也依然是个优秀的运动员,依然带着一身的奥林匹克精神,依然会得到观众的掌声。

  锦标主义的重压,把我们运动员的父母都异化得有点不真实了。从几天来的舆情看,张丹确实给中国人争了光,秃哥也和大家一样,衷心地向她祝贺。但对于这种靠拼命一搏才争来的光,咱们还是抱着“享受这一次、别有下一次”的态度为好。张丹本人,她所在的竞技团队,中国的体育军团,为张丹流泪的人们,都需适可而止,并把心态逐步调整回奥林匹克最本质的轨道上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8 03:0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