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33|回复: 0

洪可柱教授在2006年两会上的议案

[复制链接]

0

主题

24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入门会员

积分
23
发表于 2006-3-11 02: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洪可柱教授在2006年两会上的议案

        时间:2006年03月10日13:40        

【来源:搜狐教育频道】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兼职教授 洪可柱

   关于“在青少年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建议

  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弥足珍贵的宝贵遗产。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对中国的人文初祖——孔子和老子顶礼膜拜,正从他们的思想中汲取面向未来的智慧和力量。中华民族在我们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育了几千年,能够绵延不绝、始终不散,成为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并且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明,很长时间站在世界前列,这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并不多见。
其核心价值观即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体现着中华民族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基本价值。我们的祖先在漫长岁月的社会实践中,特别重视怎样做人、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样从总体上认识人同环境的关系,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为多数人接受的道理和习尚,逐步形成某些 “游戏规则”,成为当时人们共同认可的是非尺度和行为准则。这是一种生存需要也是一种社会需要,如果没有这种的共同的“游戏规则”,那么社会生活就无法维持和运转。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被我们忽视和遗忘,而世界各国特别是日本、韩国学习汉文化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且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哈日”、“哈韩”在中国大行其道,一部《大长今》成为中国人街谈巷议的热点;日、韩合流其游戏产品和电视剧己占领我国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追“韩”、追“日”成为中国青少年的时尚;韩国、日本影星在中国也赚得钵溢盆满,我国青少年从日、韩影视作品中了解中国文化。鉴于此等严重势态,我们提出 “在青少年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建议,在正本清源的基础上承续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为构建和谐社会、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绵薄之力。

  一、 在青少年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十年动乱”和极左思潮的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度被严重“妖魔化”,大部退出了自身的历史舞台。虽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了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走出了极左路线造成的误区,但是,因为改革开放主要限于经济领域,着眼于经济发展,又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也席卷中国,各种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对我国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愈来愈大。他们中不少人视传统为腐朽,以全盘西化为价值取向,致使整个民族的素质急剧下降,而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现代价值取向己经给中国带来了人文及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任其发展必然产生无法回避的生存危机。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唤醒人性的著作,可以开启人们的智慧!经典的熏陶感化,能深入到一个人心灵的最深处,能培养一个人优雅的性情和敦厚的性格!文言即文章的语言,是多数经典使用的语言,是经过千百年来锤炼升华而成的优美、简洁、精确的语言。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长河中,能够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莫过于经、史、子、集,其中蕴涵了大量的成语典故、伦理道德、人文历史、礼仪风俗等中国文化。优秀的中国文化以天地人三才之道,穷理于形而下,尽性于形而中,知命于形而上。穷理于形而下而生养万物,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尽性于形而中使人安身立命,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知命于形而上而厚德载物,生生不息。中国文化因而能化成天下,使天下文明。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从中接受吸取的则是礼的精神。中国人崇尚礼仪,讲求礼貌、礼让、礼节。所谓礼貌就是个体的修养,待人接物应有的品质,其实质就是不断超越自身,克制个体欲望,在现实利益与社会秩序矛盾时,宁可牺牲自己利益,表现为:宽厚博大,安贫乐道,养生自持,是“自处超然,处人蔼然,得意欿然,失意泰然”、“责人之心责己,爱人之心爱人”。所谓礼让,即谦和忍让,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在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以“和”为贵,所谓"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等。所谓礼节,是指待人接物要分寸适度,即“凡是自是,便少一是;有短护短,更添一短。”、“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当家庭之衰,宜惕厉不宜委靡”等。

  继承和发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及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等传统美德对于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今天的教育,思想品德和知识能力的培养互相脱节,都是为考出好成绩升入名牌学校服务,政治课考了100分,也许其思想道德素质还不如一个学龄前儿童。现在小学一至四年级如果没有优良传统教育的影响,不少学生到五年级时,自私、虚无、浅薄、暴戾等一切人性中的弱点就都有可能找上门来了,以后就像梦魇般如影随形地缠绕着,教师即使付出成倍的教育努力,也不一定能将其扫荡干净。这样一批又一批流进我们社会肌体的“血液”该是多么可怕?有些学生在学校没有像马加爵式地爆炸出来,走上社会就会成为张子强、李真等样的大盗巨贪了,没有这样“壮烈”的,就可能是另一个极端——是些墙头草罢了,恐怕很难见到大量民族的中流砥柱了。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小学生学习中学的内容,中学生学习大学的内容,大学生学习研究生的内容,研究生则需要学习“要遵守交通规则、要尊敬师长、要遵守社会公德”等幼儿、小学生应掌握和了解的基本礼仪和社会规则;我们的教育完全是应试教育,本末倒置,是对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及教育规律的倒行逆施,是扼杀学生创造性的根源,中国教育的改革基本不成功,没有做到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在的情况是越是名牌大学毕业、越是学历高越难被社会所接受,一些单位拒收清华、北大毕业生是最好的例证。清华、北大国家投入巨资,拥有第一流的学生和设施,请问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多少有世界影响的研究成果?不少毕业的学生不愿意为祖国服务,只想着出国、去外企、拿高工资、当白领,基层和条件艰苦的地方不愿意去,只有小我没有大爱,与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的大学生相比其德、才、胆、识相距何止万里。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将视野从智力领域扩展到非智力领域,致力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性品质,培养报效祖国的志向、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君子和而不同”的原则下,养成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尤其更多地要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人格、伦理规范的教育。

  二、 在青少年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可行性

  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首先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也就是有社会良知和实践勇气的知识分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是个人的行为表现,质是品格修养,所以,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文、行、忠、信;要有“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责任使命,具备“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的智慧才干;更应有“朝闻道,夕死可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献身精神。孔子将德育寓于智育之中,使学生通过学习知识,从说话到行为,从意识到作风,都逐步养成君子之风。后来,明代东林书院的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将我们民族优秀的教育精神诠释得多么生动形象,富有感召力!

  当年,秦始皇活埋的那几百个儒生都有不畏暴政,敢于坚持理想,为民请命的铮铮铁骨,决不是一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趋炎附势的软骨头、伪君子。以此,我们也就更能理解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闻一多和李公仆先生的为自由民主奔走呼号、拍案而起壮举了。没有优秀的传统教育,就没有历史上那么多光耀千秋的志士仁人,中华文明还不知掉进哪个历史黑洞里呢?

  中国传统教育具有对母语教学的高效率。《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只上了一年多的家塾。后来,她来到贾府,对宝玉自谦地说只认识几个字罢了,殊不知却有“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高吟。文学的故事尚有虚构,现实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鲁迅童年时,有段时间是整天吵着让长妈妈回家探亲时给他稍回一本《山海经》来看,一旦到手,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智慧受到了无穷的启发,到老还津津乐道。今天的孩子有几个能读《山海经》?要问《聪明的一休》、《樱桃小丸子》的话,可能知道的会大有人在,但这与前者得到的智慧情感的润泽可以同日而语吗?

  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著名的革命家,叶挺、朱德、陈毅等杰出的军事家,蔡元培、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无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启蒙,其儒雅的气质、非凡的文采、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超人的智慧,共同的一点无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成功的结晶,其影响更是泽被当代、景仰后世。因此我们在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时,时时感到汗颜愧对!看看当今的一些教育现象和做法,很多教师是在用变相体罚和威胁等方式强迫学生学习,以没完没了的作业来实现应试考分的目的,无形中要学生自幼养成盲从的习惯。总的来说,是把学生当作打击压制、灌输填鸭的对象,既违背学生身心发育的规律,也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因而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紧张,造成摧残人才的恶果。我们倡议能不能进行一次文化教育复兴,把我们祖先的优秀教育思想和理论整理继承、发扬光大,总比学那些舶来的费解的东西要亲切实用一些,同时更可行一些。

  三、 在青少年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形式

  我国的传统教育在学生的低幼阶段基本上都是韵文教学,从三言到四言,再到五言、七言,非常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千家诗》……不一而足,洋洋大观。大小书塾基本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接近三千个常用汉字的教学任务,字已写得接近或超过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水平,而我们现在小学初中九年的时间还解决不好识字的问题,字写得更是鸡抓狗刨。中国传统蒙学教育不仅让孩子在短时期内认识了字,还通过凝练的语言向孩子撒播了人文的精神种子。历代从事启蒙教育的先贤们,秉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类进化和伦理原则的认识,立足于人的行为与道德的规范,呕心沥血、前赴后继地给我们架起了一座通向文明的桥梁,开创了一种较为适用的启蒙范式和框架,也为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启导蒙稚的经验和卷帙浩繁的蒙学典籍与文献。亡羊补牢,如何引导培养儿童,关乎民族乃至人类未来的大计,传统蒙学教育对之所做出的探索与实践,无论如何,都是我们可以汲取滋养的一个重要源泉。

  我们放着现成的又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传统资源不利用,却整日忙于东拼西凑的没有太多效果的“课程改革”,一大堆玄奥高深的新名词、新概念,弄得教师无所适从。教材与教法今天出一个干爹,明日又出一个干爸,新教材试验三年了,对学生的发展有多少益处?三年级的孩子了,能认识几个字,能读多少书?有多少文化的积淀?那些“千锤百炼”过的展示课再讲得好,能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吗?这些问题是许多教育者痛彻于心的,随波逐流,延误的不仅是学生的发展,更是我们民族进步的脚步。有个别学校和教师已经锐意向祖国的传统蒙学教育学习,如今不也成绩斐然吗?

  学生通过韵语识字学习,一至二年就过了生字关,以后的学习可谓龙腾四海了,但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先师孔子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对于今天的教学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1)诲人不倦。这是一名教师从事教育的前提,是一种对待教育、对待学生的态度——爱心和责任,对学生传授知识时,不辞辛苦,不厌其烦,想方设法使他们弄清所教的内容。整部《论语》记载着孔子与学生耐心地讨论解答问题的情形。(2)因材施教。孔子总能根据学生的差异让他们各有所得。《论语》的“先进篇”有这么一段对话: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为什么同样一个问题,孔子的答复会截然相反呢?这是因为子路是个冒失鬼;冉求却有胆小鬼之称,所以要抑制一下子路的锐气,给冉求打打气。一名好老师要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分别予以教育。(3)启发诱导。孔子还善于进行启发式教学,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点拨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实际上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只有在学生经过努力思考,明白了大多数地方,只差最后一层窗纸时,才给予点破疑难;孔子还强调学生要善于举一反三,以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子很多,如子贡同老师对《诗》的探讨,十分精彩。(4)教学相长。孔子在教学上注重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从不以教师爷的面目出现,体现了师生互动学习的古典式民主精神。有一次,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孔子能承认比他小四十四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帮助,说明他确有点向被教育者学习的精神。(5)在学习方法上,孔子提倡“学而不厌”;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要并重;鼓励“择善而从”;提倡“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多闻阙疑……”;等等,至今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四、 在青少年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一些大致可选择的典籍

  1、幼儿园及学前班阶段(即3—6岁)

  (1)《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2)《千家诗》

  (3)《孝经·弟子规·增广贤文》  (4)《五字鉴》

  2、小学一年级至小学六年级阶段(即6—12岁)

  (1)《大学·中庸》(2)《论语》

  (3)《孟子》 (4)《荀子》

  (5)《礼记》 (6)《幼学琼林》

  (7)《声律启蒙》 (8)《龙文鞭影》

  (9)《唐诗三百首》(10)《山海经》

  3、初中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即12—15岁)

  (1)《诗经》  (2)《尚书》

  (3)《古诗源》(4)《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5)《古文观止》 (6)《宋词三百首》

  (7)《春秋左传》 (8)《春秋公羊传》

  (9)《周礼》 (10)《三国演义》

  (11)《红楼梦》  (12)《水浒传》

  (13)《西游记》

  4、高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即15—18岁)

  (1)《易经》 (2)《武经七书》

  (3)《楚辞》 (4)《老子》

  (5)《庄子》 (6)《尔雅》

  (7)《战国策》 (8)《史记》

  (9)《吕氏春秋》 (10)《东周列国志》

  (11)《元曲三百首》 (12)《聊斋志异》

  5、不同阶段,按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可从中择篇章与全书相结合方式,先背诵、阅读,再与理解相结合,以收渐进熏陶之效。

    全国人大代表 洪可柱

   2006年3月6日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3 16:5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