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的一个周六下午,一位中年妇女带着读初二的儿子走进了杭州市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心。据这位母亲说,她和教师都对她的顽皮儿子感到头痛,经人介绍,来中心谈谈看能否解决孩子的厌学问题。而她的儿子,很显然,并不情愿来这儿,一坐下就东张西望,露出满不在乎的样子。
提起自己的儿子,中年妇女一肚子的怨气:"他上课从不好好听讲,老爱跟同学说话,老师管得紧了,就做小动作或者发愣。作业经常不交,考试成绩很少有超 过40分的。成绩这么差,还一心想着玩,天底下找不出这么不要好的孩子。"妈妈讲话时,儿子似乎很有异议,却不插嘴,只是对母亲翻着白眼,还时不时发出哼 哼的声音。
轮到儿子说的时候,他也是怨气冲天:"天底下没有这么不讲理的母亲,她从来不允许我看电视,玩游戏机更是痴心梦想,可是张舒……"
"你考几分,张舒考几分?张舒是班里前三名,你是倒数第一,你学习上怎么不跟他比……"母亲用连珠炮一般的抢白打断了孩子的诉苦。
我于是要求这位母亲耐心听完儿子的叙述,听听他是怎么看待自己的问题和母子间的关系的。她勉强答应了。
在孩子讲完他因为不满家长一味要他学习,不让他玩,致使产生逆反、厌学情绪,干脆不愿完成起码学习任务的故事后,我问他:"倘若你妈妈允许你看电视, 你会要求每天看多长时间?"他回答说:"半个小时。"我再问他:"如果你每天能看半小时电视,每星期在家里玩几个小时游戏机,你会在学习上作出怎样的改 进?"他略一思考后说:"我每节课能听15分钟,生物课、语文课我比较喜欢,能听到半节课。作业我只要认真做,再问问同学,其实我是完成得了的……"
"你能这么好?你为什么不早跟我说?"妈妈又忍不住打断儿子的话,不过这回好像语气中带着点儿兴奋。
"你什么时候肯听听我的心里话?"儿子又顶嘴了,可是语气比刚才柔和得多。
接下来的谈话与我许多个类似的亲子沟通辅导大同小异,在我的穿针引线下,母子俩一步比一步深入地商谈起改进计划:儿子的努力表现和家长的奖励措施都以明确的指标落实下来。
一个小时后,儿子搭着妈妈的肩膀和我告别,母子俩有说有笑,亲亲热热地离开了辅导室。
在这则辅导个案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其实没有做什么启发诱导,更没有作什么建议忠告,我甚至没有进行任何分析判断。我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让对立的亲子双 方先后撤一步,尽可能平心静气地听听对方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想一想彼此激烈冲突的观点其实有没有可以相通之处,事情就这么简单,不少看似水火不容的亲子 冲突说到底也并没有多少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要拆除了隔在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障壁,亲子之间的心灵沟通便自然而然地发生。心理辅导员的特殊身份正适合于先设立 隔离带,后拆除原障壁的作用,进行这样的促进亲子沟通辅导,效果相当明显。
由此我又进一步想到:中国的家长对子女特别"负责",因而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与机会也就相应减少。这种包办式的家庭教育往往引起孩子的不满乃至反抗,等 到逆反心理产生后,即使家长的合理要求也会遭到孩子的完全拒绝,这时候家庭教育的效果便几近于0,而亲子间的感情从表面上看来也如同寇仇,简直没有缓和的 余地。但实际上,有血缘关系的亲情是一种无法替代、无法销蚀的深刻的心理积累,因此灰尘一旦抹去,金子的光泽便显现无遗。
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孩子关系很僵,彼此间难以沟通的家长首先应当树立信心,相信坚冰一定能打破;然后就需要主动退让一步,耐心倾听孩子的意见,并且尽 可能作同感的理解,大量的实证材料表明,孩子在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接纳与理解后,是能够作出适度的反应,愿意与家长作进一步沟通的。而亲子间的沟通恢复之 后,问题其实已经解决大半了
。
愿更多的家长能明白这个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