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NT size=4> 继吉林大学之后,湖北某高校也取消了几个博导的资格,据说是因为考核不合格。鉴于中国高校,实际上是把博导视为教授之上的一种“职称”,所以,博导资格的取消,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这几个教授被降了一级。 <BR><BR> 跟美国教授终身制不同,现在中国的大学,一直跃跃欲试着向公司靠拢,实行教授竞争上岗,考核不合格下岗制度。前些年北大的改革,大体就是这种思路,现在一些学校小打小闹地探头探脑,向人们昭示的货色,就是这种所谓的淘汰制。 <BR><BR> 现在的教授应不应该淘汰?在目前的情况下,我认为是应该的。因为我们的教授,不合格的南郭先生太多。即使在一些所谓的211重点大学,甚至金字塔顶尖的几所大学里,根本不知道学术为何物的教授,也不在少数,写文章一提笔,就是社论。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某些带博士的教授,他学生写的论文,凡是他看上通过的,外面的人就通不过,凡是外面人说好的,他又通不过。这样的导师,这样的教授,当然应该淘汰。另外,我们现在的高校,职称结构几乎都是倒金字塔,教授多于副教授,副教授多于讲师,大家都挤在高处,很不合理,所以,教授应该淘汰下去一些。 <BR><BR> 可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怎么淘汰呢?<FONT color=#0000ff>按照现在的高校评价体系,诸如核心期刊论文数,课题数,课题等级等等,能让人心服吗?不用说别的,就拿现在各个高校公认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来说,那上面现在不也发一些根本没有学术味的官样文章了吗?让人怎么能相信,在这种期刊上发的文章,学术质量一定就高?至于其他的刊物,收赞助费,出增刊的比比皆是,怎么能说,在上面发了文章,就算做了学问。课题的情况更糟,学界几乎都明白,我们的国家、省部级课题,有多少学术的含量,有多少是凑出来的。不用说别的,就说每年的课题指南,怎么看都不像学术的语言。</FONT> <BR><BR> 在这种指标体系下,考核的结果是很难说的。某年人大的考核,社会学不合格的名单上居然有郑也夫,尽管郑是学界公认的顶尖人物。那年我们系也有两个很出色的教授,因为没有课题,考核不合格,最后是科研处开恩,才算过关。 <BR><BR> 事实上,目前的评价体系,对那些不老实做学问,善于钻营的人反倒有利,这些人没有起码的学术信念,什么时髦做什么,什么能发表做什么,文章的发表量,争取来的课题数肯定多。我就见过这样的人,他摸清了中国的学术期刊,每个时期,都会有一个宣传重点,无论如何,都要出一两篇跟重点有关的文章来应景,所以他就跟着重点走,写一些应景文章乱投,兴以德治国,就写以德治国,兴依法治国,就写依法治国,发稿率自然很高,于是他不用花钱,就有了很多核心期刊的文章。这样的人,在现在的评价体系中,很得意,因为得分高,而那些老实人,老老实实做学问,一两年下来,很可能一篇文章也发不了,考核自然就不合格。这些年,评职称比较顺利的,晋升速度快的,往往是那些与时俱进的弄潮儿,而那些老实人,一般来说,只有向隅的份。 <BR><BR> 因此,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面,如果讲淘汰的话,那么,很可能是逆淘汰,将真正做学问的人淘汰出局。只要大规模实行淘汰制,十有八九是这个结果,那些已经晋升为教授的少数还算能做点学问的漏网之鱼,被考核的铁扫帚,从金字塔顶端扫下来,剩下的都是这个体系的骄子。 <BR><BR> 从本质上讲,大学是不应该在副教授以上的层次上实行淘汰制的,因为不如此,不足以保障教授的学术自由。但是,现在的中国却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不淘汰吧,垃圾太多,淘汰吧,很可能垃圾更多。所以,鉴于目前的高校状况,还是不要淘汰为好,当务之急,是改善评价体系,营造学术氛围,让中国学界早日出现学术共同体,但愿,掌控高校大权的人们,能有这个自觉。 <BR> <BR>作者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FONT><BR><!--对主帖发表意见放在主帖内容后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