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15|回复: 0

心远地自偏的思维

[复制链接]

0

主题

145

回帖

161

积分

注册会员

热心会员

积分
161
发表于 2006-3-21 14: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远地自偏的思维


读书如蠺吃桑叶吐丝,进而结茧,结茧只为破茧、化蛹成蝶、展翅高飞;人,生而为人,要如蚕一般,随着时间长大,历经四次脱皮,每一次脱皮,就增加一次成长。觅得自我的蜕变,成熟而稳重。读书也总要读出活处、读出用处,读它个破茧、化蝶、展翅高飞!读书能自我蜕变,成熟而稳健。读书不能读死书,读书在于求知、明理,而后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说明了读书最重要的课题乃在追求心灵上的澄澈清明,更重要的是向往“心的方向”,看过电影《阿甘正传》的人都知道,不管别人怎么对他看他,他均能坚持努力,走着自己的路,跑出自己的人生,最后他在自己生命的道路上是成功耀眼的。“心的方向”会产生心的作用,心的作用会形成自己想要的未来,这时候“心的方向”的选择就非常重要。
“心的方向”仿如美的元素,美的好元素会形成美的心灵,心灵之美,是形容不出的那种美,也是美中之最美“万法唯心造”。寻求生命的祥和、宁静建立一个心灵的家园,释放无穷的潜能,进而探索心灵的奥秘“冥想”中。释放心灵无穷的潜能,而有所“突破”、有所“顿悟”“明心见性”,就是要除去心头的尘埃,显现光明的本性,“圣人”的心永远澄澈清明,所以“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给自己一个“独思”的环境,在那里可以建立一个“心灵的家园”,可以悠游于心灵的大海,释放无穷的潜能,进而探索心灵的奥秘。“独思”的环境,可以是郊外能够极目远眺的山丘、有淳淳流水声的溪畔、或是波涛壮阔的海边。甚至在图书馆的一隅、捷运的车厢内,都是可以独思的地方。

谈到“独思”,我联想起诸葛亮说的几句话:“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过年前到彰化教育广播电台谈自己写的一本拙作,生平第一次到这里,便被优静优雅优远的气氛所深深吸引,像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饮酒》,最能描绘这里的恬淡素朴,是形而上的幽静“空灵”境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归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好一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彰化教育广播电台的地点,给人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氛围,是一个富有灵气灵爽诗情画意的好地方;“地灵人杰”在这个地方可谓一点也不为过,好山好水好人情,风生水起好运来。

当然啦!没有了车马喧哗声,没有了车水马龙的人声吵杂,才能有“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心境,这里的“心远地自偏”不容易啊!由于深居在优静的山林中,才能让心的思维无限延伸你的视野,开阔了你我的见识,也丰富了我们的心灵。

当然啦!一个博览群书、饱读诗书,才器超群的文人雅士,正值青壮才俊之年,要他身居在山林中当个隐士,那绝对不是泛泛之辈所能从容自处。

还记得刘备三顾茅庐的诸葛亮吗?正因为在“地灵人杰”的山林中悠然阅读思索,诸葛亮方能“心灵旷远”地思维出旷世的“隆中对”来,这里的“心远地自偏”还有另一种深意,那就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路海阔天空。”其实,还要有王维终南别业诗里的描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当然这里所谈的是王维在四十岁时的心境,一种旷远旷达豁然通透人生的“转念”,否则,怎会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千古名句呢!

可不是吗?我欣赏王维这首诗有几个层面,一则是他诗里第一句说到“中岁颇好道”,这个“道”是境界非常高的灵魂层次,与弘一大师的偈语:“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如出一辙,但是弘一大师是从生活中一层一层地推砌上来,如果物质、精神、灵魂是人生的三层楼,丰子恺认为:“弘一大师,是一层一层的走上去的。”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探寻到一个总结,物质与精神层次只是阶段性任务,灵魂世界的提升与升华才是人生的重要课题,心灵的作用可以停留在精神层次,因为人能达到这个精神层次的境界的,已经算是很有修为素养了,此时,尽量去掉“执象而求”中的我执观念,逐渐向心灵层次的高雅高贵迈进,慢慢地,不知不觉中将感受到一股清新高格的磁场氛围弥漫其间,此时,便会逐渐向“华枝春满,天心月圆”靠近,而弘一大师的“天心月圆”就是一种圆融圆通圆满的灵魂升华。

再来谈陶渊明的这首诗《饮酒》,如果光看字面的意思,你绝对会被他诗的名称【饮酒】所蒙蔽,然而真正耐人寻味的诗在字里行间散发出来的,就是一种旷达深远、言简志气宏远,绝非只是读过就能明了其中的弦外之音。好的诗给人的观感就是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让我们意犹未尽的徜徉于诗的国度里,古代诗人的内心深处才能被我们所灵遇,进而感通无极时空。

陶渊明《饮酒》诗最后谈到“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那才是这位淡泊名利的田园诗人最想表达的内心世界,可说可不说!可解可不解!可辩可不辩!看透了竟然干脆“难得糊涂”地忘记想说的话,欲言又止,那才是真正的智慧啊!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求一个明了明白明通。

一份真情流露的真诚,虽然曲高和寡、高处不生寒,甚至有知音难寻的慨叹,却能透过诗里行间表露出来,纯属浑然天成,水到渠成的天然去雕饰。

联想起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所处的环境“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勤读经典古籍的颜回心里,真正的满足是“朝闻道”的那一种,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充实之美,精神层次一旦提升了,物欲物质需求便会降低,那是一种形而上的“知足之美”,也是一种空灵的“常乐之美”,这里不也是“心远地自偏”的写照吗?

似乎从以上所提的几位古圣先贤,让我们发现到他们均有过人的容忍力,以及“心远地自偏”的从容自处,曾国藩所云:“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自强。”从这些伟人身上均能感受这种强烈的使命感,身为新时代的我们,是否有些惕励!是否需要更勤奋地拥抱时间与珍惜生命,为自己找到生命中的“心的方向”呢?
月光无痕,心无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5-3 21:0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