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孩子的抗压性
性格决定命运,教养决定性格。就从培养孩子挫折忍受力开始!
营造挫折容忍力的正向情境
每个孩子天生气质不同,特长、缺点也大不相同,对生命中的挫折忍受力和复原力,也大不相同。从生命的诞生开始,造物者就赋予孩子不同的考验,也许,软体上少了一些零件,也可能配线有误。在生命成长的历程里,更不能免除与亲人的悲欢聚散,若再加上天灾、人祸的侵袭,每个生命面临的试炼大大不同。属于身体的生、老、病、死,纵使是亲爱的父母也无法代为面对的,甚至如交友、使用零用钱、选校选系、择偶、选行业、拣志业…,通通都要自己谨慎筛选,好运、坏运自己承担、自己负责。
从生命最初的蠕爬、学步开始,婴幼儿能不能保持“新”的“平衡”,不在于家长的助力,而源于孩子屡仆屡起的内在生命力。现代父母诚惶诚恐的教养孩子,要孩子高IQ、又要高EQ,但愈战愈勇的内在生命力,更是21世纪新父母该思考方向。
AQ是Adversity Quotient的缩写,中文译成“逆境商数”,拥有十五年家庭教养与心理谘商经验的两位美籍博士罗伯特?布鲁克斯﹝RobertBrooks,Ph.D﹞萨姆?戈尔兹坦﹝Goldstein,Ph.D﹞认为“提升AQ”是父母与老师在孩童人格养成教育中的核心职责。
圆满的亲子关系中,同理心是最根本的基础。在一切顺畅的情境里,通常较能表现同理心;但是对孩子的表现感到失意、厌烦、愤怒时,却常会减损自己感同身受的同理心。譬如我们常在孩子不小心打翻果汁时,叨叨念着:“又打翻了!”在孩子产生怕生焦虑时,却卖力的告诉孩子:“再大方一点,大家会更喜欢你!”假如照顾者多一点感同身受,再加上温婉的眼神、情感的鼓舞,才是一个能够造就孩子挫折忍受力的正向情境。
经常和孩子说话,用心听孩子说话,积极聆听且富“对话精神”与孩子沟通,是三种不同层次的亲子沟通技巧。在孩子受挫时,成人介入的沟通艺术,关系到孩子未来人际互动技巧、解决困难,以及下决定等能力的发展。
有时候,父母持续因循无效的教养模式,以致与孩子的摩擦不但没有减缓,反而愈来愈变本加厉。比如:一个三岁的男孩总是来不及到厕所尿尿,如果硬要说孩子唱反调、不合作、玩心太重,反而增加亲子间的冲突,还不如“改变负面脚本”,为孩子换上松紧带裤头的四角裤,也许孩子的困窘就迎刃而解了。同时,更间接示范了另类解决困难的方法,让孩子理解到挫败是可以面对和解决的。
接纳孩子的个别差异
小时候看野台戏,旦角登场总是唱到:“……..爹娘恩爱,生奴一身….。”生命何其庄重又何其珍贵,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时时刻刻让孩子知道我们爱他,知道父母心中随时随地不管多忙、多累都有“我”这一号“特殊份子”。爱是无条件的,爱得够浓够稠时,孩子才有一生执着、安心的稳健堡垒,能勇于面对日常生活中林林总总的挑战,即使遇上挫折,也能愈挫愈勇。汤玛斯和却斯﹝Alexander Thomas & Stella Chess﹞两位美国医生在1977年提出九项气质向度,这项研究带给父母、教师最大的启示就是:接纳。如果父母真心承认并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并且适度回应孩子的个别差异,尝试“学习”欣赏儿女不同的天生气质,这样对子女的期望才不会太高或太低,徒增压力和冲突。
“龟兔赛跑”的故事,其实是教养模式的负面教材,擅长游泳的乌龟不该勉为其难地抢着上跑道。既然天生是游泳好手,父母就该营造环境“强化”他的“特长”,帮助孩子顺势成就自己的成功经验,而在此过程中,自尊心、自主权也一起攀升,同时也强化他的挫折忍受力。透过“接纳”和“强化特长”,才能真正启发每个孩子内在的责任感。
提供从错误中学习的环境
想评估孩子的挫折忍受力,其实可以透过观察孩子处理“错误”的方式。玩拼图一错再错却专注不肯罢手的孩子,失败的愈多,成功的机会也愈多。如果能营造一个“从错误中学习”的环境,父母不要给予负面评价,也不要预设过多期待,孩子有机会咀嚼错误、面对错误,才有机会摆脱错误,更有机会摆脱对错误的恐惧。当孩子一点一滴培养了挫折忍受力,也能在错误中制造自己的能量,如果再给孩子一些助人的机会,建立同情心,责任感和社会良知,孩子将在照顾自己、照顾环境、服务他人的不同层次上,酝酿更高层次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当孩子对自己管理、对环境的照顾,能感受到较多的自主权时,就较不会与父母或其他成人陷入权力的冲突。也就是给孩子更多的决定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慢慢的、孩子将学会厘清问题的症结和脉络,反覆反省自己,斟酌不同的方法,试图以自己的能力解决困难。在这些经验中,孩子的某些生命潜质已经在运作,更提升了耐挫力和坚韧的毅力。
科技让地球变小了,地理的距离变短,心理的距离却拉扯更远。新世纪充满了“乱”“苦”“茫”,911恐怖事件、921大地震、高忧郁症、高失业率、离婚率、高自杀率以及sars疫情…等,还有哪里是人类幸福的梦土?每个爱孩子的父母都想要给孩子一颗不害怕的心,给孩子一个永不怕输的坚毅,“性格决定命运,教养决定性格”。新世纪做个“心”父母,就从培养孩子的挫折忍受力开始。
资料来源:蒙特梭利双月刊 第4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