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87|回复: 1

无条件的爱

[复制链接]

0

主题

193

回帖

263

积分

中级会员

热心会员

积分
263
发表于 2006-4-2 22: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想要

爱你而不抓住你 鉴赏你而不评断你

参与你而不侵犯你 邀请你而不要求你

离开你而不歉疚 批评你而不责备

并且 帮助你而不是侮辱你

如果 我也从你那边得到相同

那么

我俩就会真诚地相会 丰润彼此


  这是六年前,还在更生青少年保护协会担任志工时,督导送给我们的一段话。当时读到这句子时,心中充满感触,没想到事隔六年,再一次读到这话语,胸口仍感发烫、澎湃不已。

  那时候面对的是保护管束的彷徨少年,而现在,面对的是更加无助的特教孩子。两者虽有着不同的特质,在另一方面却极为相似:他们都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孩子。然而前者还可以呐喊、还有能力可以突破困境,后者,可能连呐喊的能力都没有。想到这里,自己连愤怒和生气的力气都没有,却又不能一直光是叹息。

  还没有接触过情绪障碍的孩子前,对教到情障孩子老师的印象是觉得他们很可怜。因为在实习时,常听说特教老师被情障孩子打伤或砸伤,当时很佩服这些老师勇敢的面对这些危险,但是对孩子为何会如此,却没有多大概念。当时并不了解,情绪障碍代表的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困在情绪中无法解脱的灵魂,深远的影响了生活周遭的每一个人,以及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那像是一个永远的恶梦,日日夜夜折磨当事人及身边的每一个人。

  第一次真的对特教孩子生气,是在A(一个青春期的特教班孩子)连续多次情绪歇斯底里的某一天,第一次体会想给人一巴掌的感觉。虽然自己并没有真的这么做,但我还是打了她的手(也许是因为知道家长会理解),A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情绪引起的负面行为,我和她起了更大的争执,事后想想,当时我们两人,都一样的无助吧!

  A的家长很配合,也曾带孩子就医谘询,医生的回应是这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的过度阶段,管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而我却难过自己影响不了她。后来一年,花了很多时间与家长沟通,了解更多的家庭状况、从小到大的就学情形,以及阶段性纪录她情绪失控时的前因后果、老师所做的处理及反应等等。几个月下来,发现A的情绪失控状况改善了,但改善的真正原因其实只是A被了解了。

  因为A是脑性麻痹的孩子,说话并不是很清楚,常常与同学间发生误会却解释不清,或者是表达了需求,却不能被理解,最后索性拒绝沟通,遇到问题就闹情绪,因为只有这样,才会马上被关注。因此当老师们花费较多的时间来观察A、花更多的时间来让A真正表达想法,她被同理、被关注后,发脾气的次数也就减少了。

  另外,A也曾因为一点点的小事,就大发脾气,例如:同学低声自语,就认为同学在骂她,解释也没用。数月观察,才发现是生理期的原因。一开始还期望孩子能够讲理,可以将不舒服的感觉表达出来,但一位老师说:“有时候大人生理痛的时候都受不了而发脾气,更何况是这些孩子呢?”是的,就连大人都尚不能将心中的感觉或情绪完全表达,更何况这些在沟通及对事物理解能力有障碍的孩子?同理及疼惜,才能够进一步了解她们,才能够谈所谓的沟通吧!

  另一个经验,是关于另一个孩子M。M是一位轻度智障的孩子,但是外型看来颇为聪慧。刚转来学校之前,常常会发生伤害自己的行为,也就是因为无法解决M的自残行为,M才会转来我们学校。

第一次看见他,他焦虑坐在椅子上,两只手不停地摩擦、抓拉,偶而抬起惶恐的眼神看四周,与人四目交接时,很快地会避开眼神,肢体语言明白地说明他的焦虑与不安。不认识他的人,都认为他的状况还不错,有自己阅读的能力,并且很会说话,常常可以说个一、二个钟头不休息。但M的挫折容忍度及处理能力非常差,只要有老师说话大声一点,就认为老师是在责备他,而且,在表达情绪时,很容易会伤到其他人,因此有些老师也不喜欢他的个性。

这样的学习环境,冲突不断,似乎永无宁日。但透过不停的和自己对话,不断地告诉自己M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可能面临了哪些的困难,而自己要包容的,不正是他起伏不定的情绪吗?如果连我们也随着这不稳定的情绪起伏,又如何来帮忙他呢?这样的想法,帮了自己好大一个忙。

  这一年多来,和M的关系日益增进,也常和家长沟通互动,彼此扶持,很庆幸M的情绪状况渐入佳境,也慢慢学习如何适当地表达自己负面的情绪,而不去否定或伤害别人。

  孩子的故事,常常说也说不完,每一个小小的互动、每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每一个随手的动作,都深深影响了自己和孩子。国中阶段的孩子,不大不小的,常常不知道要将她们当作大人还是小孩。青春期的波动,有时还真觉得孩子别扭古怪,然而不论是大人小孩,都需要被关心、都需要被疼惜。爱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智能高低、不分口语能力好坏,都一样被需要。我只能将她们视为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只能期许自己去了解,而不是期待她们变成我理想中的样子。

  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北风和太阳”,强劲的北风并不能使人脱下外套,只有温暖和煦的阳光,才能够让人打从心底感到温暖,而愿意卸下表面的武装与保护。提醒自己不要成为北风,期许自己成为阳光,透过温暖,来进入这些孩子深层的内心世界。


  编按:本文第一段文字出自上一世纪美国赫赫有名的谘商师──萨堤尔,其广为人知的辅导理论为“家族治疗法”。这段文字读来温暖且颇富生活哲理,但唯独文中的“如果,我也从你那边得到相同”这句话,却需要深思。一方面,在现实面上是非常不可能的,每个人的境遇都不相同,相对等的回馈如何可能?而且,一旦给予彼此的回馈不对等,难道就不再彼此相互友爱、相互润泽彼此的生命吗?我想这不是萨提尔的原意,但却更值得我们反思,在与家人或朋友的互动中,我们是不是总潜藏着这样的期望?
b2-1.jpg

1611

主题

2万

回帖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熱心會員

积分
94745
发表于 2006-4-2 23: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能做得到,是一件很不易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5 16:2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