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90|回复: 0

独生子女们并没有被“宠坏”

[复制链接]

0

主题

110

回帖

180

积分

注册会员

热心会员

积分
180
发表于 2006-4-7 07:2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独生子女们并没有被“宠坏”


近二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的独生子女们并没有变成被“宠坏”了的“小皇帝”。那些认为独生子女专横霸道、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依赖感强等偏见是“不科学的观念”。

人们有没有意识到:“父母包办一切”很可能恰恰“窒息了孩子的生长”?本书作者建议:“把孩子想得大一点”,“这意味着提早让孩子肩负起理性的责任”。

没想到美国也有“独生子女问题”,更没想到美国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文汇出版社新近引进出版的《独生子女:欢乐与挑战》大约就是其最新研究成果之一。作者苏珊·纽曼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而且本人就是一位独生子母亲。

据她介绍,早在1898年,美国《遗传心理学》杂志上曾发表过一篇很有影响的论文,题为《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它的主要观点听起来让人觉得像一次武装到牙齿的攻击”,种种对于独生子女“不符合事实的判断”此后屡经强化和固化,形成了一种关于独生子女的“虚假神话”。苏珊·纽曼的研究就从揭穿这些“神话”开始。当然她也不是孤立的。随着美国社会中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新千年伊始,美国独生子女的数量已达1600万之多!),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过去形成的偏见已开始站不住脚。苏珊·纽曼在此基础上展开了自己的独立研究。

与中国相比,美国的独生子女问题的缘起与性质都有所不同,其研究自然也另有方向。《独生子女》一书想要解决的问题大体说来是这样:在美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只生一个孩子的今天,为这种选择提供一些进行权衡思考的依据。在中国,只生一个是政策规定,不存在选择问题。但由于苏珊·纽曼全力支持只生一个的选择,她的论证对中国父母来说也颇多参考价值。据我看,《独生子女》一书至少有两个方面能引起中国读者的兴趣。

其一是前文所述的破除偏见。美国人对独生子女的偏见,与中国人的偏见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独生子女专横霸道,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依赖感强,与环境难以协调,等等等等。苏珊·纽曼称这些偏见全都来自“不科学的观念”,并逐项予以批驳。批驳的依据来自她自己的调查研究,同时也来自世界范围内的科研成果。她特别指出,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证明,中国的独生子女们并没有变成被“宠坏”了的“小皇帝”。那么,“不科学的观念”为什么依然绵延不绝?苏珊·纽曼的一段话很耐人寻味:“对于一个个个体来说,给他们贴上标签比观察他们个体本身要容易得多。大多数人持有对独生子女的偏见,是因为接受这种观念既快又方便。”

我想,这样一种针对人们思想方法的分析很适用于中国。《独生子女》一书提供了许多反例,有助于消除我们的偏见。同时也提供了一些科学知识,可以预防偏见的发生。比如,孩子只有到上小学的年龄以后,才能三人一起协调一致地玩耍,因此不要一看到幼儿不能共同玩玩具就下结论说:“独生子女就是这样”。又比如,孩子要到六岁之后才开始发展感悟别人的心智能力,所以不能把孩子不懂关照别人的行为简单地说成独生子女就是“自私”。这一类的知识书中比比皆是。经过研究以后的结论有时候会与我们习常的“印象”有很大不同。再举一例说,书中也列举了独生子女容易获得的许多优势(估计中国父母会感兴趣),其中有一条就有些出人意表:研究表明,经常的独处有利于培养创造力。

由此我们就可以说到中国人有可能对这本书感兴趣的第二个方面。在对独生子女的优势和劣势作了大量分析后,作者专门用一个“部分”来探讨“独生子女父母之道”。作者提出的许多看法和建议当然也是老生常谈,但有些具体的建议却值得重视,比如说“把孩子想得大一点”。作者解释这条建议说:“这意味着提早让孩子肩负起理性的责任”。接着作者就摆出了她的科学根据:“一个四岁的孩子能把杯子拿到水槽中;五岁就能整理自己的床。收拾桌子,洗不容易摔碎的盘子和容器,离开房间时关灯,以及收拾好玩具等等,都是一个小孩可以做到的事情。”看得出这条建议针对性很强,事实上是父母们容易把孩子想得太“小”。在中国可能更甚。

对于我们中国人最有启发性的讨论,也许是父母包办一切的问题。孩子少,父母容易溺爱一些,这是人之常情,而同时由于父母的精力和时间可以集中于一,就容易产生为孩子包办一切的倾向。我们通常认为这种倾向的后果是把孩子宠坏了,使孩子缺乏能力等等。苏珊·纽曼却从孩子主观感受的角度(我们中国人最容易忽视的一个角度),指出一种更为严重的后果,那就是:这种包办窒息了孩子的生长。她让许多已成年的独生子女参加了这场讨论,许多人说出的感受都有可能让父母们吃惊。又举一例言之:“有时候我都要窒息了,因为我时时受到母亲的关注。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就像发生在她自己身上一样。她实在贴我太近了。……我不想让人包办一切,我想有自己犯错误的权利。”这场讨论在书中引出一个小标题:到底是谁的生活?我以为,对于中国的为人父母者来说,正视这个问题恐怕比养成科学观念还要要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13 09: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