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35|回复: 0

基因、朋友、父母 哪一个影响力最大?

[复制链接]

389

主题

2万

回帖

3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熱心會員

积分
397188
发表于 2006-4-11 15: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基因、朋友、父母 哪一个影响力最大?
   
      
转载自:德国通电子报

一名在德国出生长大的十四岁土耳其少年,麦赫特(Mehemet),几年前因暴力前科累累,被法院判决不堪管教,勒令出境,遣返土耳其。

这件事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曾引起广泛讨论,职责箭头很快指向学校家庭,土耳其籍父母绝望伤心透顶,在接受记者访问时,他们表示,不明白到底什么地方做错了,同一个家庭长大、严格管教的孩子,为何只有麦赫特成为害群之马?

到底孩子长大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诺贝尔得主?作奸犯科?社会上微不足道的螺丝钉?观念中,似乎父母是影响子女最深远的人,所谓“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

但也有一派人士认为大家高估了父母的影响力,主张一切由个人基因操纵,教育的功能并不如想像重要,否则,为什么同一个家庭会出现,性格差异如天壤之别的兄弟姊妹?

甚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实际情况中经常发现,朋友的影响力要超过父母,众说纷纭,专家各持一说,激烈讨论争辩的结果,更令人无所适从,不知应该采信那一方,父母对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也深感迷惑?今天这个时代,许多旧的价值观被推翻,到底该如何诠释“教育”两个字。

尤其,最近几年,基因科学大行其道,科学家认为基因不仅操纵一个人的外貌,尚且左右人类行为、思考、聪明、才智、感觉、个性、记忆、人格、创造力……,连一个人乐观或忧郁也和基因扯得上关系,英国生物学家利德莱(Matt Ridley )甚至指出,人类只是基因的棋子。

社会学家达金斯(Richard Dawkins)同意这一点:“人们以为一切完全操之在我,实际上大半是恣意妄为的基因在背后主导”,神经医学也证实,人类行为和脑神经细胞的反应联结有很大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哈利斯(Judith Rich Harris)女士1999年发表的《教育无用吗?》(原文 The nurture assumption,德文书名稍有更动),造成一时轰动,引起广大争议和震撼,带来一场思想革命,在这本厚达七百页的书中,根据作者的观点,父母亲像工厂里的作业员,是可取代的,子女成龙成凤,个性害羞或外向,和父母无太大关系。

她在书中举许多例子,证实父母亲在子女生命中扮演的角色相当有限,最理想的情况,顶多开发孩子基因中已有的潜能,并加以诱导,但对子女的人格、特性、兴趣、脾气、心态和家庭环境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

哈利斯举最简单的例子,移民家庭中,即使父母坚持,只以原来母语和子女交谈,但仍无法阻止孩子受朋友、同学、玩伴影响,以当地语言为母语的趋势,哈利斯进一步直接了当指出:“塑造、决定孩子性向,主要在于他们所认同的交友圈,家庭只是”过去”,家庭里既没有终身伴侣,也不会是将来工作的地点,同龄友伴才是现在、未来”。

无可否认,父母善待或虐待子女,可能让他们快乐或不快乐,但和人格养成没什么关系。更何况,人格性向必须透过社会团体才会显现出来,因此,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公司交往接触的同伴对象,其重要性超过父母。

根据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聪明才智属天生,家庭环境几乎毫无发挥作用的余地,美国加州大学曾经作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选了九十对四到七岁的儿童,这些孩子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但彼此没有血缘关系,例如,其中一个,或两个都是收养来的孩子。

结果,心理学家瑟佳尔(Nancy Segal )发现,家庭环境对聪明才智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如果有,为什么养出来的孩子差异这么大?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同一个,或不同家庭长大的双胞胎(尤其是同卵),长大后行为、性向几乎没有太代差异。而兄弟姊妹在同一个家庭中长大,接受同样的影响,甚至睡同一张床、吃一样的食物,却产生不同的个性。

除了基因,另外必须考虑的是,不管父母怎么强调,他们是如何一视同仁,实际上,还是有差别,不可能毫无轩轾,况且,就算真的完全公平对待,子女的反应和也不会一样。

如果从这个角度思索,教育岂不多余?这么说,一些尝试启发孩子对文学、艺术、科学、大自然兴趣的父母,不就是白费心思?如果孩子习惯随手把脏衣物扔在客厅沙发上,屡劝不听,父母也只好自认倒霉,因为,这也是基因天惹的祸?“简直太过份了!”您一定不赞成。

反对的人认为,基因科学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经媒体扩大渲染,听来像煞有其事,表面看来,人类思维方式正在进行革命,但是,对教育子女已经出了问题的家庭而言,基因说只会给父母带来更大困扰。

德国教育心理学教授培勒特教授(Christoph Perleth)并不赞同哈利斯这种,引起天下父母恐慌的“父母无用论”,他举例说明他的想法:“一朵郁金香,虽然基因注定它是红色,至于这朵花将枯萎或茂盛,则视光线、水份、肥料、照顾是否充足而定”

培勒特教授又说,音乐家的子女通常也具备音乐天份,根据研究调查,证明这不完全和基因有关,绝对音感在脑细胞的成形发生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它也可以透过训练来加强,音乐家庭提供这项有利条件,所以,比一般小孩具音乐天赋。

虽然才华天份大半与生俱来的,培勒特认为绝不能抹杀后天环境的影响力及重要性,如果让孩子及早在学前多方接触、挖掘、启发,有计划地诱导,才华、潜能甚至可以经学习得来,至少,有七种能力适用这种方法:语言、数学、空间观念、身体的灵巧度、音乐、绘画和社交能力。

法国思想家在二百五十年前卢梭就提出历久弥新的看法,他认为人类的教育来自下列三项,即:本性、人和事物;“本性”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和能力;“人”教导我如何利用、发展这些天赋和能力;“事物”让我们在接触、实现的过程中学习、吸取经验。

那时候,卢梭当然不可能有基因观念,不过,民间流行的谚语在人民心中根深柢固:“祖先身上的血,将在子孙血管里继续流”。毋庸置疑,中外学者专家都承认,婴儿呱呱坠地时便已具备先天禀赋与性向,如果把教育视为一门专门艺术,在本性、人和事物这三项不可抗拒因素限制下,已经决定教育这项艺术不可能完美的事实。

即使如此,当日常生活中牵涉到升学、教育 、原则、秩序、言行举止、责任感 ,父母还是子女第一个求助人选, 所以,父母的思维观念仍影响下一代,例如 ,双亲经常在子女面前争吵、对孩子漠不关心、缺乏管教、丧失原则……都将导致子女畏缩、怯懦、抑郁、人格分裂等负面倾向,造成永难磨灭的阴影。

相反的,父母亲也可以发挥正面影响力,例如,目前流行的“零到三岁”理论,这段期间,脑神经细胞仍有开发塑造潜力,如果善加利用,效果绝对可观,有心栽培子女的父母万万不可错过。但是,专家也警告,许多妈妈整天疲于奔命,带孩子参加各式各样才艺班,把时间排得满满,表面丰富充实,实际上不知不觉造成永难弥补的伤害。

他们强调:“孩子需要时间,摸索、建构自己的世界,父母的责任是帮他们打开这扇窗,必要时提供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揠苗助长,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尤其,许多父母求好心切,努力塑造所谓天才儿童,反而戕害子女心灵,影响日后人格发展,针对这一点,皮尔雷特教授表示:“我们的社会不只需要天才,如果大家都是天才,这将成什么世界?”。

◆ 尤金的分享:

父母不是来教育孩子的,而是来陪伴孩子成长的,接纳孩子即便其个性是多么的负面或是身体、智能有多大的缺憾,从中找出孩子的特质与潜能去成就他(她),在这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每个人的个性与特质(如优/缺点)、出生的家庭与成长的环境,其实都是源自于灵魂自由意志的选择,为的就是来经历、体验与学习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5 16:1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