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24|回复: 0

现代父母的迷惑

[复制链接]

389

主题

2万

回帖

3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熱心會員

积分
397188
发表于 2006-4-11 16: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父母的迷惑
   
  小心肝?还是恶魔天使?   
      


王子和公主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踏上婚姻的不归路,两三年后,事情却不如想像..............。住在慕尼黑的安琪拉和了罗伯特恋爱多年结婚,他们希望有孩子,这个愿望很快实现,三年多内两个宝宝相继诞生。


一个秋天的早晨,安琪拉推着装满随身必备家当的婴儿车逛公园,攀在婴儿车后踏板上的老大两岁多,正不安份地摇来晃去,小的睡着,暂时安静无声。

连着几个晚上没睡好,年轻的母亲拖着疲倦的身躯坐在公园椅子上茫然发呆,三十岁的安琪拉开始怀疑,孩子真的会给家庭带来幸福快乐?她的困扰其实也是许多年轻夫妇每天的迷惑。

过去似乎没有这个问题,反正时间到了就该结婚生子,这个定律对现代人来说却不见得理所当然,事业、自我实现、休闲有时候占更重要地位,如果计较投资报酬率,生儿育女稳赔不赚。

虽然如此,孕育共同的爱情结晶还是令人向往,有这么多人前仆后继的努力,人类才不致面临绝种。

其实,养孩子辛苦不是最大问题,当现代父母发现,书上描写、幻想中可爱的小天使并没有出现在自己家里,此时,失望才是生命中难以承受的打击。

德国社会教育专家蒂德利希(Paula Diederichs)女士根据多年谘询经验表示,经常有因孩子难带、不知所措的新科父母上门求教。


这种情况下,她请他们描述心目中子女的蓝图,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愿望一致,他们希望孩子健康、甜美、聪明、乖巧、活泼,如果可能,最好同时拥有运动、音乐细胞。

蒂德利希静静听完,然后反问:“老实说,你(你)真的希望如此?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好的事?”这时候,他们自己都笑起来,也首次意识到,原来失望来自浅意识中这份不切实际的想法。

尤其,蒂德利希发现,受的教育愈高,完美主义倾向愈强烈,一位女心理学家从怀孕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婴儿行为学及心理发展过程,以研究学问精神,作好种种周全准备。

结果,女儿生出来还是乱了阵脚,她第一个面临的难题是,宝宝睡不安稳,一个晚上醒来十几次。女心理学家觉得疲惫、失望,充满挫折感,遑论建立母女间的亲密关系。


这种情形最常出现在从事教职、医生、社教、记者、律师等资讯密切结合的妇女身上,这些妈妈受高等教育,生产前后勤于搜集相关资料,到了验收成果时,往往失望也愈大。

她们发现,躺在婴儿床上的孩子,和书上讲的似乎有所出入,这份不自觉的期望和落差,阻碍她们以原始本能享受母子(女)亲蜜关系的欢愉。

实际上,问题不仅于此,孩子也是考验小家庭的试金石,从神圣的产房中出来,短暂的骄傲、满足、喜悦过后,开始面对现实。

例如,年轻的爸爸下班回家,看见老婆仍穿着睡衣,菜没买、冷锅冷灶、家里没清扫、到处乱七八糟,这还不要紧,年轻的妈妈忙了一天,从早上起床到下午,伺候宝宝忙得抽不出空档梳妆沐浴,现在正好可以把孩子塞给“在办公室累了一天、饥肠碌碌”的爸爸。


没有作好当父母心理准备的年轻夫妻,积了一肚子怨气,孩子刚好成为导火线,爆发彼此不满,此刻,再度质疑:“孩子真的是幸福家庭的必需品?”难怪许多夫妇决定不生孩子,或尽量把时间延后。

在德国,三十岁左右年龄层的夫妻,有三分之一不想要孩子,其他三分之二则不断盘算:“他(她)是真正合适我的伴侣?”、“多了一个人,房子够不够大?”、“住家附近有没有幼稚园、学校、便利的交通和足够绿地空间,合适孩子生长?”或“有了孩子会不会影响工作、升迁?”

所幸,考虑归考虑,一半以上夫妇还是勇于面对挑战,于是,为了加强生理、心理建设,产前就开始准备,德国的准爸妈通常会报名参加公私立医院和社会机构提供的“新鲜人课程”。

学了这一套,原本信心满满,可是,等孩子出生,祖母、婆婆妈妈、医生、护士、妯娌、女友统统来出主意,经他们好心指点,反而愈听愈迷糊,如坠五里雾。


“怎么又饿了?平常是饿了就给奶吃?这不行,你一定要有规律,定时定量喂”、“孩子吃奶瓶?母奶含有抗体,奶水够的话,最好喂母奶”、“纸尿片比较卫生,怎么包布尿片?”

“纸尿片不透气,小便之后,小弟弟经常在里面闷热,小心将来影响生育力”、“宝宝一哭你就抱,从小就宠坏,将来有得瞧”、“你怎么让宝宝醒着无聊躺在床上,不和他玩?刚生出来的几个月是大脑建构的关键期,天才从现在开始”

无论如何,两人世界变成三人行之后,问题多多,有些父母抱怨孩子难带,经常哭闹,导致夫妻关系紧张,心理学家发现,新生儿之所以不安和父母感情好坏有关,婴儿虽不解人事,但对周遭环境和气氛非常敏感。

如果父母亲关系不稳定,双方或其中一方充满爱、憎、怒、怨、恐惧、冲突、矛盾、良心不安(可能因为上班,必须把孩子交给褓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承受不了情感上的“云霄飞车”,只好以啼哭表达内心缺乏安全感。


至于,哪一个是因,哪一个是果,这个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生蛋”一样,很难说清楚。总之,通常熬不到两个礼拜,父母亲就会精疲力尽滨临崩溃边缘,此时,不仅脑中出现“为什么要生孩子,找这个麻烦?”,更质疑自己为人父母的能力。

所以,“啼哭儿求救谘询中心”的专家蒂德利希女士表示:“一般人的观念,为了孩子哭闹而上门就教是很没面子的事”。


“啼哭儿求救谘询中心”是由德国联邦政府家庭部和社会文化协会赞助,附设在柏林大学的一个谘询机构,共有 250 位专业人员为民众服务,解决有关儿童教养的各种疑难杂症,“啼哭儿求救谘询中心”是其中一个部门,主要帮助父母克服小儿哭闹问题,依情况酌收费用,大约每小时五十马克,如果有小儿科或家庭医生处方,则只要付二十马克。

时代进步,遇到家有啼哭儿,不必到庙里收惊,可以前往政府设立专业的“SOS”机构求救,但仍改变不了父母难为的事实,即使科技文明再怎么进步也帮不上忙。

尤其,现代心理学研究盛行发达,孩子长大任何乖张违常行为,一分析、追溯,通常和爸爸妈妈脱不了干系,为人父母者当自强,以免日后成为子女不肖的罪魁祸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9 16:0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