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绍翁的《游小园不值》诗赏析
应嫌屐齿印苍苔,十叩柴扉九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之所以脍之人口,就在于后两句诗意突转,由访春赏花不遂,转而看到探出墙外的杏花,鲜红亮丽的娇姿,把满园的的春色都泄露出来,自然,也不妄此行。诗人的目的在诗题中就已经明白道出,就是游小园探花赏春。因主人不在家而似有失望。后两句的意转,使整首诗的意境活了起来。但,首两句也有他独特的表现手法。他不说主人不在,而是说,主人怕外人的屐齿踩乱了甬道上的苍苔而破坏了园内的春色,所以不愿开门。这就更加突出后两句的意境。
其实,这首诗并不一定是诗人真的去游园,但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却是诗人的亲眼目睹,于是,便产生了灵感,造出了一个“游小园不值”的意境来。就本人的体会,这首诗,首先产生的诗句,便是后两句,而且未经多少推敲,纯属灵感而得。前两句是后凑的,并且经过了一番推敲方定,这番推敲是写访友不遇呢,还是写游园不值?不值二字乃写时机不巧,故有主人的“应嫌屐齿印苍苔”而“十叩柴扉九不开”。这样写,突出了对春色爱恋的诗情,前两句表现的是小园主人,后两句表现的是诗人。从中,还可以看出诗人与小园的主人,并非要好的朋友,或者就是陌生人。这就是诗人为什么用“不值”二字而不用“不遇”二字的缘故(通常不遇是对访友而言)。
由上分析可知,诗人用字遣词具有独到的技巧。
后人把这首诗说成是一首情诗,余认为此乃牵强附会之说。如清人王相的解说词便说成:“屐齿踏破苍薹之印(“印”字被释为名词了),叩柴扉而屡次不开,玉人不在而空返。园虽关而春色难关,一枝红杏露出园墙之外也。” 这段解说词,歪曲了诗意。1、首先对“印”字做了错误解释,“印”字在原诗中乃是动词, “印”字的本意是屐齿的齿痕像印章的字迹印到纸上一样而被留印在苍苔上,就是踩踏的结果,在这里“印”字本身就含有踩踏之义。这个“印”字在这里用的十分形象。而上述解说则使之大失其色。而且,他的这一解释把小园主人的“怕外人的屐齿采乱了甬道上的苍苔而破坏了园内的春色,所以不愿开门”心理描述这一诗意完全破坏了。2、他将“十叩柴扉九不开”强行说成是“玉人不在”,实在是无中生有,驴唇不对马嘴之举。3、本来这首诗已经很白话化了,无须再作任何解释,他的解释对初学诗者反而起到帮倒忙的作用。
该诗的律格如次: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囗仄囗平平仄仄
囗平囗仄仄平平
[注:囗为可仄可平字位。]
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或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王驾的《春晴》诗赏析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这首诗可以说与叶绍翁的《游小园不值》有异曲同工之妙。精彩的诗句依然是后两句。而且,前两句对仗工整。余仍然有同样的猜想,那就是:后两句是因诗人目睹过“蜂蝶纷纷飞过墙头”的这一自然景象,由灵感所致而得,前两句乃后所凑。前两句使用了夸张手法,把整个春天的花开花落浓缩到一场雨的前后。而且文字略蕴含蓄,表现手法细腻。诗人不说初见“花绽放”或“花开了”,而是用“花间蕊”三字表达花开之意。花蕾未放,君何以看得见花蕊呢?“叶底花”乃虚拟表现手法,花儿既然谢落,叶底哪里还会有花呢,与其前的“全无”二字搭配,恰到好处的突出了“花去叶阔”或“红瘦绿肥”的残春景象。后两句的技巧,与叶绍翁的《游小园不值》之后两句的表象手法,略有差异。其中,前一句普叙“蜂蝶纷纷飞过墙头”的自然景象。后一句,可以说是画龙点睛,诗意大变,点出了诗人尽管明知暮春之春色已尽,但却猜疑春色依旧只不过跑到邻人家院去了,这样一种美好的心态和愿望。叶诗的诗意突转由后两句整体体现出来,而王诗虽然是后两句亦起到诗意突转的作用,但最后一句却有画龙点睛之妙。这首诗一改文人伤春的那种无病呻吟之矫态,用一种相信春色依旧的美好愿望表达诗人对春色流逝的惋惜。
清人王相对该诗的释意,较原诗大逊其色,而且还不如原诗直白。兹抄录如次,共比较学习之鉴:
“此言雨后残春也(赘语)。未雨之前,初见花开结蕊(此语不通--花蕊非花开而结乃花之核心);迨雨久而始晴(不懂诗人的夸张技巧乱猜断--春天哪里会有下整个季节的连阴雨呢),则见叶而不见花矣(赘语)。纷纷蜂蝶,过园林采花而来(又如何得知诗人在园林中呢),不见花而飞过墙垣(赘语),疑春光景色尚在邻园也(赘语)。” (古之庭院一般都栽培有花卉,蜂蝶纷飞是常有的事,并非只有在园林中才能见到蜂蝶。)
[注:王相释意一段文中圆括号内的文字乃余之对其评语。]
该诗律格如下:
囗平囗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囗仄平平平囗仄
囗平囗仄仄平平
[注:囗为可仄可平字位。第三句第六字平代仄犯规。]
即七绝的基本律格: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