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君/每年的5月,都会是中国股市很特别的一个月份。除了对“红五月”的期盼外,“5·19”行情至今也还是让很多市场人士回味不已。今年的5月注定也会不平凡。不管是宏观面还是政策面,不管是市场面还是资金面,各种因素的错综复杂,都将使即将到来的这个5月变得异常敏感。而赚钱效应的初步显现,对融资融券等创新措施的希冀,对牛市到来的期盼,又使的这个5月变得分外多情。
从摩根大通中国证券市场主管李晶兴奋地断言:“我觉得今年A股的表现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年”,到银华基金新发行的银华优质增长基金经理蒋伯龙特意采用的一副漫画(见文内附图),我们都能感受到这种情绪的蔓延,甚至有人还将空头视为“没有牙齿的老虎”。不过,如果这种乐观情绪真的泛滥至此,我们是否又该要小心一些了呢?“五一”长假期间,投资者在游山玩水之余,不妨让自己冷静地考量上述因素,尤其是不要忘记对手中个股基本面的重新估值。
如今股改棋至收官,“新老划断”欲说还休,当前的政策重点其实只有一条:如何将新股发出去──理解了这点,便能大致掌握节后可能出台的政策思路,这个“五一”对证券市场来说别有意味,因为它同时是股改一周年的纪念日。而一个多月后,由G三一开始,市场将面临真正的全流通压力,一纸《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终于捅破了“新老划断”这层窗户纸。与此同时,伴随着一季度经济数据的公布,一直“向好”的宏观面显示出过热倾向,市场就此进入政策敏感期──扩容与调控,将成为节后市场两大政策悬念。
近期发布的许多一季度经济数据都带给我们同样的结论:过热。从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M2)高于计划数字,到一季度新增贷款规模已达全年目标的一半;从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高达27.7%,到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的楼价再次出现强劲反弹。中国经济已进入密切观察期,有媒体报道,中央有关部门为此专门派出工作组,赴地方检查投资项目,以研判是否有必要采取新的措施。
不管调研结果如何,一些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已经针对“过热”下手了。例如,发改委关于水泥、焦炭、煤炭、铝、铁合金等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控方案业已出台,针对汽车行业新增产能自主品牌等方面的调控措施也在研究之中。而深圳为了遏制炒房恶风,打算在“五一”长假后,推出极具杀伤力的“狠招”──把购房首期金额提高至最高40%。前段市场盛传将上调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债券市场更因此在长达月余的时间里都沉浸在一片悲观气氛中,然而管理层却在节前突施调高贷款利率的“杀手□”,其传达的警告态度明确而清晰,投资者对于节后出台进一步紧缩政策的可能,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回顾我国历来的股市政策发布高峰,大都伴随着重要的阶段性顶底,可见政策的目的性从来就比政策本身更重要。如今股改棋至收官,“新老划断”欲说还休,当前的政策重点其实只有一条:如何将新股发出去──理解了这点,便能大致掌握政策的思路。虽然《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政策重点是再融资,但市场对“新老划断”的关注显然集中于新股认购方式上。多数投行人士认为,未来新股发行首先出现变化的将是投资者的认购方式,不少人士建议,新股认购应该重启现金配售。其它如储架发行、回拨机制、散户参与询价等机制也有望启用。
虽然包括管理层在内的大多数人士都视重启IPO为未确定性利空,但对市场另一些参与者来说,机会远大于风险。据称,不少券商视IPO为权证创设之后的又一块蛋糕,正磨刀霍霍准备分而食之,而一些因市值配售而退出市场的资金也虎视眈眈,历史上“打新族”多赢不输的记忆本身已经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从市值过半开始,恢复市场融资便一直遮遮掩掩,管理层担心的就是市场承受力的问题。据称,证监会曾在4月初召集中金公司、中信证券、中国人寿等机构代表,沟通新老划断启动可能对市场产生的冲击问题。而近期的许多迹象都显示,管理层正在组织重装部队护卫IPO启航。印花税调整出现在我国股市的许多“关键时刻”,这次看来也不例外。据权威人士透露,目前监管层的主流意见是卖方单向征收,税率为千分之二。
融资融券对股市来说确属重量级利好,管理层甚至跨五一长假就有问题征求意见,其切切之心显而易见。按某国有商业银行有关人士的说法,该业务将在今年7月份配合IPO及再融资正式推出,首先开展的将是融资业务,而融券业务则要等到10月份甚至更长的时间以后。目前监管层倾向于认为融资业务的第一步从新股开始,而融资对象也仅限于机构客户。
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朱从玖近日表示,未来将推出更多更新的差异化板块。所谓“差异化”指的是“有些板块涨跌幅度将会放开”,“有些板块允许T+0交易”。这两项措施其实只是交易制度的变化,谈不上利好或利空,但此时此刻如此表述,则充分反映了监层管十分复杂的心态:一是对“新老划断”可能对市场形成的冲击的极度担忧;二是无法确定上述制度实施的市场后果,因而只在部分板块试验。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优先获得“最惠板块待遇”的可能是上证50、基金和中小板。
各种渠道的信息显示,管理层正大力推动各机构推出有利于“新老划断”实施的金融创新,这与其对前述“护卫政策”谨慎有余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据《红周刊》记者了解,其中一项创新便是债券发行后,大股东可以拿即将流通的非流通股抵债,但这说起来算不上什么创新,走的是“以股抵债”的老路子。
对于私募资金来说,W先生绝对算得上是有一定重量级的人物了。他似乎有着天生灵敏的嗅觉,尽管掌管的资金达数亿元,但并不妨碍他在房市和股市之间的腾挪翻滚,2000年年初的时候,W先生就逐步抛了股票转移到亚运村那边投资房地产,而在2005年下半年开始,他又将资金从房地产撤出转移到A股市场。谈及资金转移的奥妙所在,他这样对《红周刊》记者吐露其中的玄机……
说到中国的投资市场,其实资金投向比较狭窄。从暴利方面来讲,股市、期货、房地产可以说三足鼎立,2000年之前,大资金主要还是锁定在证券市场里面翻云覆雨。但2000年初,国家开始扶持房地产行业,即国家政策逐步偏向于房地产行业。比如我们当时经常听到媒体及其相关行业探讨老百姓可以到银行贷款买房,以及花今后的钱转变生活思维方式等说法。
而与此相反,当时国家对证券市场则出台了一系列包括限制银行资金进入股市等规范政策,强调投资者的风险意识等,这实际上是遏制股市发展太快而采取的措施。当时实际上大盘已经在做头部了,可是舆论大多都在鼓吹股市还将超过2000点,热情很高,却没有在意房地产行业的大机会,我们就将资金撤向房地产这样高利润的市场了。
但是,房地产价格涨得再高,其经济运行也是有自然规律的。我们先来比较一下中国和欧美国家人均收入与房价购买比例,可以发现,房价经过5年多的上涨,如今的中国人年平均工资与房产价格的比例是28倍,就是说,中国人年平均工资乘以28倍就是现在的房价,而欧美是7倍。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居民比欧美国家的居民购买房子所花的钱要高得多。
现在美国的房地产业基本已经到顶,比起当初的房价已翻了近1倍半,按照这样的趋势,中国的房地产也会到顶,我个人认为现在应该差不多了。要知道,2000
年时,当时拉动美国房地产价格的是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而在他退位下来后,美国的房地产行业尤其是在华人地区,已经停止甚至衰退。这一方面是美国华人之前的炒房行为比较厉害,另一方面就是美国为限制房地产发展,也出台了很多措施,如提高银行贷款方面的利率,这也使得房地产风险大大增加。
中国应该也是这样,房贷利率也会逐步往上调(在W先生这句话说了没多久,央行就在五一节前宣布提高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编者注)。现在房地产价格之所以维持高居不下的状况,主要是因为部分机构还没有全部出净,特别是像温州炒房团这样的民间机构没有完全撤出。换句话说,也就是民间机构在扛着房价。但和股市的道理一样,房价总在高位横盘,这本身是不能吸引资金的。
而现在从股市来讲,已经沉寂4年多,对大资金的吸引力显然要大于房地产市场。可以说,这波行情绝不是反弹行情这么简单,我认为最起码是一个筑底行情,目前还处在一个庄家吸货的阶段。比如深万科,几十亿的盘子,近似于过去深发展在市场中的形象和地位,既能托着大盘走,而且其自身的股价仍有上涨空间。所以从大资金运作来看,这波行情拉抬深万科这样的大盘股,就是为了掩护庄家吃货,以便于更有效地控制大盘。另一方面看,现在机构不断试盘、护盘,也是为将来推出股指期指做准备。
就我们的选择品种而言,从市场行为看,一些成长股的阶段性表现有其合理的一面,估值并没有出现严重的泡沫,但由于其股价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未来2、3
年的业绩增长预期,因此,这批个股很可能在短期内已没有超额收益。而在成长股进入合理估值区域后,追求超额收益的投资者下一步可能会在再融资公司中去发掘新的金矿,而新的融资制度开启将成为这种行为的直接触发因素。到那时,价值创造可能将再次成为投资者追求的主题,但这波资产重组行情将与1996-
1998年情况大大不同。
因为在当时的市场制度下,非流通股股东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值体现,只能通过再融资获得重组收益,因此,部分资产重组行为最终成为挂羊头卖狗肉的故事。而且在缺乏优质资产注入的情况下,部分重组公司只是成为大股东套现其存量资产的资金平台。但是这次将是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已大大趋于一致,“挂羊头卖狗肉”的故事也难以获得机构投资者的认同,上市公司的重组质量将会有明显的提升,市场获利的机会也将大大增加。
如今证券市场有着如此之强的吸引力,我将资金从房地产撤出转入股市,不正可谓是“时不我待”吗?
结语:节后,我国股市将面临又一个政策多发期。我们希望,这些政策不是只为缓解股市压力的一时之举,更或者,方便某些人借创新之名行劫掠之实。我们期待着,它们最终能够让我们的股市更加健康,真正实现公平、公正、公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