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会害怕爆发一场石油危机?答案似乎是:几乎没人害怕。如此皆大欢喜的原因不止一个,但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次充当债务大国的是美国,而不是那些相对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有鉴于此,全球经济躲过当前危机的难度远远低于前面几次。
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一份《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中揭示的那样,此次冲击本身相当巨大。按2005年的美元币值计算,2002至2005年,石油出口国的石油净出口额增长了4370亿美元,与1973至1981年间4360亿美元的增长额大致相当。但全球经济总量自那时起已有所增长。1973至1981年,这些国家的石油净出口额增量占全球生产总值(gross
global product)的比例为1.9%,而2002至2005年则降为1.2%。
这并不是这两个时代之间的惟一差别。正如《世界经济展望》所言:“过去,石油危机常常会相对迅速地影响到经常账户,因为能源价格上涨会导致利率上升、经济增长和内需放缓,并导致汇率和资产价格变化。而这一次,一定程度上由于货币架构和信用状况的改善,高油价对短期利率、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均小于以往,而更加深化的金融整合则为持久性的经常账户赤字提供了融资便利。”
那么,当前的经常账户盈余/赤字格局可能会持续多久呢?这又引出了4个问题:高油价将持续多久?石油出口国花掉它们额外的石油出口收入需要多久?补偿性借贷将出自哪里?这种借贷能坚持多久?
70年代的数次油价飙升均未持久。但在首次飙升之后,油价经过10多年的时间才大幅回落。按2005年的美元币值计算(用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作为平减指数),1973年9月的石油价格为每桶12.85美元,1974年1月升至47.32美元,1979年11月更是攀升至99.68美元,随后于
1985年6月跌至46.71美元。油价最终在1986年7月大幅下跌至每桶17.20美元。除了1990年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入侵科威特之后油价短暂飙升以外,直到1997年,油价大多保持在每桶20美元至35美元之间。然而,1998年12月,油价暴跌至每桶
12.11美元,创下197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因此,虽然油价在这一低点持续的时间较为短暂,但经过四分之一个世纪,油价终究还是完全回吐了70年代的涨幅,而大部分回吐过程在80年代中期之前即已完成。
最近这次价格上涨中的大部分涨幅虽然不会永远保持,但看起来似乎会保持数年。那么,石油出口国需要多久才能花掉这些额外的收入?2003至2005
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简称欧佩克)成员仅将其额外石油收入的24%用于进口,而这一数字在1973至1975年为52%,在1978至1981
年为42%。然而,《世界经济展望》根据一个更为严密的经济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虽然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这一次更为谨慎,但欧佩克成员国目前的花费额只是略低于人们根据它们以前的行为所作出的预期。
石油出口国对这种额外收入能够持续多久的预期,将决定它们花销这种额外收入的速度。上世纪80年代,石油出口国在这一点上不幸犯了错。它们肯定会担心自己会再次犯错。然而,这一次的情况是,自1999年以来,它们的已探明储量已经增值40万亿美元。如果油价保持目前的水平(可能性非常低),那么,它们每年的永久收入(permanent
income)将会提高大约1.2万亿美元。它们越对此信以为真,这笔钱从它们兜里“烧出去”的速度就会越快。
现在,我们来看看经常账户赤字的格局。今天的经常账户赤字格局与30年之前有天壤之别。
在70年代,尽管发达国家在石油贸易上出现巨额逆差,但总体而言,它们没有大量负债(见图)。而这次,发达国家(除美国之外)出现了巨额经常账户盈余。在2002至2005年之间,这些国家不包括石油贸易的经常账户盈余占它们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额的比重有所提高,提高幅度略超过0.4个百分点,几乎完全抵消了不断上升的石油贸易逆差。
在70年代,非石油出口型发展中国家出现了极其庞大的经常账户赤字。这就是当年所谓的石油美元“循环”的终止之处。最终,在80年代早期爆发了债务危机,酿成灾难性后果。但这次,这些国家的经常账户赤字占它们GDP的比重小了很多。它们陷入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在发展中国家之中,中国的表现异常显眼。如果这位不断崛起的巨人2002至2005年间石油贸易账户的平衡状况保持不变的话,那么,该国去年的经常账户盈余占其GDP的比重就不会是6%,而应该是8.5%。在2002至2005年间,中国不包括石油贸易的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比重提高了5.7个百分点,是其石油贸易逆差增量的两倍多。
这次,美国成了一个债务大国。在2002至2005年间,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重提高了1.6个百分点,而其石油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上升超过0.9个百分点。
应该感谢这个债务大国,因为是它保持着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当石油出口国正在努力积累全球其它国家对它们的应付款时——正如现在这样,承担这些款项的主要不是那些信用级别不高、借入外汇的石油进口型发展中国家,而是借入美元的美国。与70年代相比,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善。此外,由于油价上涨必定会导致石油进口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上升,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和累积债务的安全上限也有所提高。在我们这个后石油危机世界,不要想当然认为美国必须大幅消减赤字。
然而,如果石油出口国、发达国家(不包括美国)以及全球最具活力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都长期出现巨额经常账户盈余,那么,美国的累积债务将十分庞大。美国是全球最可信赖、最符合要求的债务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它作为最后借款人(borrower
of last
resort),帮助解释了为什么此次石油危机没有造成经济滑坡。但是,正如最近的市场动荡所暗示的那样,即使是美国,也有能力穷尽之时。其它有信誉的国家应该站出来分担一些责任。
作者简介:马丁·沃尔夫 (Martin Wolf)是英国《金融时报》的资深编辑 (associate
editor)和首席经济评论员。他对全球经济有着精辟的深刻分析,获得了国际上各界广泛普遍的承认赞赏。在 2003
年度“最佳商务记者奖”评奖中,他荣获“十年杰出成就奖
”。沃尔夫先生1971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经济学硕士。然后,他到世界银行任职工作,并于1974年出任世行资深经济学家。1999年以来,他一直是每年一度的
“世界经济论坛 ”的特邀评委成员。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 译者/梁鸥
吴亚锋。原题:美国让全球经济躲过一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