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天,根据同名畅销书改编的影片《达·芬奇密码》在北京上映。尽管该片汇集了奥斯卡导演朗·霍华德、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法国女星奥黛丽·塔图和让·雷诺等大牌,但是观众毁誉参半。有观众认为,由于影片时长的局限,小说中大量宗教知识在电影中无法解释清楚,为观影造成障碍。另外,影片无法生动再现小说中精彩的解谜过程。昨天,针对上述问题,这部小说的译者朱振武一一给予回应。
读小说帮助理解电影
部分观众说,由于此前没有看过原著小说,不了解宗教知识,不熟悉历史典故,所以看不太懂这部电影。电影节奏太快,对白密集,往往还未将一个问题思考清楚,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擦肩而过。朱振武表示,这部电影基本达到了对原著的再现。由于文学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二者将各自长处发挥到了极致。与小说相比,电影在将小说所提到的卢浮宫、圣叙尔皮斯教堂等场景以及《蒙娜丽莎》《岩间圣母》等名画生动再现的同时,还将小说中火爆的枪战、街头追车场面表现得酣畅淋漓。“观众在观影时感觉费解、有障碍是可以理解的。一个解决的办法是,不妨在阅读完原著小说后,再去看电影,这样就可以感受到小说的神韵。”
片中,罗伯特·兰登做符号学演讲。本报资料图片
承认解谜过程是败笔
读过原著的观众指出,《达·芬奇密码》的败笔是,小说中原本精彩的解码过程被镜头“一笔带过”,看起来少了智慧。
朱振武表示,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的观点恰恰相反。我翻译的过程中,就不断地想象着各个人物,比如索菲高贵的气质,兰登超人的智慧,塞拉斯的残暴、诡异等。而在电影中,角色的精彩呈现与我的想象暗合,尤其是兰登在大学里的演讲,自信、儒雅,侃侃而谈,让同是大学教授的我惊羡不已。”
朱振武认为,破译密码的过程的确是原著小说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然而电影在处理时让兰登背对着观众,将兰登破译密码的动作、心理、表情等细节忽略,观众的心理期待大打折扣。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相对于文字善长表达细腻情节而言,电影对此只能望“字”兴叹了。“至于对宗教文化背景的阐释,其实这方面导演已经做得很好了,比如采用了大量闪回镜头再现人物的回忆。在交代故事背景时,还以粗颗粒的影像加以区别提示。信息量很大。”
不认为血腥少儿不宜
白化病杀手塞拉斯是一大看点,导演为了制造惊悚,伴随他出现的总是充满诡秘的环境、血腥的杀伐、残忍的自虐。他那伤痕累累的裸背与沾满污血的苦修带,一再被镜头聚焦。朱振武认为,早在《达·芬奇密码》上映之前,就有人称该电影少儿不宜,
“但现在看起来,该部电影并没有涉及到色情等少儿不宜的因素,即便是对塞拉斯的塑造也是健康的、理所当然的。”此外,影片融入大量符号学、哲学、艺术、历史知识。它们在角色的演绎下开始变得鲜活起来,在通俗易懂的同时充满情趣。喜爱数独游戏的孩子,或许还能从电影中获得启发。
本报记者 卜昌伟
《达·芬奇密码》文戏胜过武戏
电影《达·芬奇密码》做到了忠于原著。小说里悬疑、惊悚的元素在电影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两个半小时,相对于常规电影来说略显长了一些,但对于《达·芬奇密码》来说绝对没有再精简的可能。这么一部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千头万绪的电影,能够像现在这样既紧张刺激又从容不迫、既抓人眼球又发人深省,实在让人佩服朗·霍华德的导演功力。
《达·芬奇密码》像一个巨大的迷宫,观众必须寸步不离地紧跟情节,稍有懈怠就会被远远甩下。与许多可以打个盹儿接着看的视觉冰淇淋电影不同,《达·芬奇密码》让人连眼睛都舍不得眨,许多细节稍纵即逝,一旦错过,那像蛛网般密密编织的事情真相就会永久地缺损一块。两个半小时不容喘息的智力激荡,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刺激和舒畅。
《达·芬奇密码》的悬念包括两个未解之谜,一个是谋杀的真相,一个是历史的真相。前者是悬疑片里常见的元素,而后者才是《达·芬奇密码》惊世骇俗之处。在用异教、玄学的观点重新诠释基督教历史、人物、事件甚至教义时,影像显然比文字更加有说服力。索尼埃死后留下的图案、《最后的晚餐》里的惊人发现、无处不在的符号,《达·芬奇密码》全新的视觉冲击,完全不同于以往大片里司空见惯的怪兽、灾难、战争等场面。
毕竟篇幅有限,电影还是调整了小说里的一些情节,但这并没有影响小说主旨的表达。比如小说里本来应该由索菲奶奶讲出来的大道理,在影片里化成玫瑰林教堂里的景象(各个宗教的神在同一座圣殿里和平相处),并且经由罗伯特·兰登和索菲聊天之时自然流露,我认为这同样是精炼而准确的表达。
影片的不足之处在于动作场面颇显粗糙。不知道是不是头脑过于发达的缘故,片中人物的四肢都显得比较简单。罗伯特·兰登和伙伴遭遇过几次惊险场面,每每被人用枪指着,但基本上只要他们撒丫子逃跑,就可以化险为夷。所以我看《达·芬奇密码》有一个奇怪的感受,那就是“文戏”紧张,一到真刀真枪角力的“武戏”,反而放松下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