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79|回复: 0

高考招生格局正在改变 中国最好的学生上哪所大学?

[复制链接]

0

主题

308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893
发表于 2006-6-2 01: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地学生能去香港就不要去北大……香港以巨额奖学金吸引学生,已经渐渐改变了中国大学的层级。”“调查显示:65.53%的考生和家长更倾向于到香港读书,香港高校吸引力超过内地一流名校。”“如果每年内地高中毕业生最优秀的一两万人被香港的大学挑走,内地还有哪个大学好意思说自己是‘一流’?”

今年高考之际,香港8所大学再次集体出动,广招内地生源,引起了人们的众多议论。港校明显的优势使内地尖子生在北大、清华等顶级名校外,找到了另一种选择。有学者撰文指出,内地高考招生格局正在逐步改变。

今年,香港的中文大学、城市大学、香港大学、科技大学、理工大学、岭南大学、浸会大学和教育学院在中国内地20个省市招收本科生。其中,中文大学和城市大学根据教育部批准,列入全国普通高校第一批录取的重点高校名单。其余6所香港高校则自主招生。

“北京,608;四川,668;辽宁,636。我们和北大、清华的录取分数非常接近。”提起去年录取内地理科生的平均成绩,香港科技大学中国内地学生及学生事务主任朱力径博士一脸骄傲。陈秀野,北京状元,以687分的高分曾被清华大学录取,再三权衡之后,选择了香港科技大学。

刘扬,广东状元,放弃复旦大学,投奔香港科技大学。李洋,海南状元,因高考移民身份被清华拒之门外后,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已被确定保送北大、清华、中科大、浙大、复旦、上海交大等名牌大学的学生,也成为香港高校重点争取的生源。去年香港科大接触的13个保送生中,已有5人被保送北大,但家长听完科大的介绍后,当即表示愿送孩子到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和城市大学借参加全国统招之力,更广为内地考生和家长所知。面对统招报名时非此即彼的选择,香港高校丝毫不处下风。2005年中文大学在四川招收的文科考生中,英语单科成绩平均高达144分,已录取的考生在各省市前100名之内的多达15人。

香港高校一年的学费约为6万-8万港币,生活费在1万-4万港币左右。为吸引尖子生,各校都拿出了巨额奖学金。中文大学今年计划在内地招生270人,其中提供100个全额奖学金,每个全奖包括大学4年所有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补贴,共计约50万港元。

城市大学设立了44万港元的“状元奖学金”,去年海南状元李洋首获殊荣。此外,该校还分不同等级发放其他奖学金,从24万到2万港元不等。来自深圳的薛明宇,因中学期间曾获国际化学竞赛金牌而于2004年被保送北大。入学不久,他获知香港大学招收全奖学生,立即报名并被顺利录取。“我并不觉得北大就比港大差,可既然港大不收我学费,还给生活费,我为什么不来?”薛明宇说。

但这种诱惑也仅限尖子生。香港大学中国事务执行主任陈燕玲承认,去年,香港大学为全球的海外学生设置了100个全奖,每年12万港元左右。内地有五六十个学生拿到奖学金,但并非都获得全奖。薛明宇还记得,港大在北大招收全奖学生7人,报名人数达200多,“我在北大的班里有10个状元,4个国际竞赛金牌得主,实力非常强,但还是有人觉得港大竞争太激烈,干脆不报名了。”

“香港的大学早就与国际并轨了”并非所有内地学生都冲着奖学金而来。北京状元陈秀野选择香港科大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科大“视野开阔,中西结合”。根据《泰晤士报》评比,历史悠久的香港大学在世界200所大学排名中居前50位,该校50%的教师毕业于世界着名学府,许多教授在国际上具有显着影响力。“我们除中文系外,学校从教材到课堂全部采用英语教学。很多教授本身就是外国人,不会讲中文。”香港大学中国事务总监黄依倩说。

城市大学朱国斌博士也介绍说,城市大学拥有52位讲座教授,其中10位是世界各国的知名院士。他作过一个比较,“现在内地许多一流大学都说要与国际接轨,其实我们香港的大学早就与国际并轨了。”和内地高校多采用百分制计算不同,香港学生的成绩用国际承认的GPA平均分绩点计算学分。

“这种方法督促我们在一学期里持续不断地为每一科努力。”温州来的城市大学翻译及传译专业一年级学生夏倩说。由于期末考成绩只占总成绩的40%左右,平时的出勤率、测验、作业、课堂演讲等反占更大比重,夏倩不敢忽视任何一天的课程。“我在内地上大学的同学总是很闲,平时玩电脑游戏,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背背书就可以了。”夏倩说。

灵活的学分制使学生有了更多选择和机会。深圳学生庄冰冰就读香港大学数学系,她在港大还选修了多门音乐课、日语、文化比较等和数学不相关的课程。“内地大学也给学生选修第二外语,但选择很少。香港大学的语言系有近20种语言供学生选择,日语系仅为修第二外语的学生就开了十几个班。”庄冰冰说。

香港高校极重视学生的对外交流。“要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文化和制度,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能管理香港和内地,还要能管理世界。”中文大学入学及学生资助处处长周陈文琬说。来自深圳的城市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学生杜先杰,明年初将到新加坡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实习5个月,事务所和学校将为他提供工资和补助,并报销路费。杜先杰觉得,如果实习顺利,毕业后直接去那里工作。

而温州来的夏倩也已争取到明年去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做一学期交换学生的机会。类似的实习和交流在香港高校非常普遍。朱国斌告诉本报记者,城市大学各科系会为学生寻找本地、内地以及新加坡、英国、德国、美国等地着名企业的实习机会。

香港大学每年选派20%的学生到内地或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大学交流。中文大学每年有600多名外国学生来交流,也送出400多名学生到20多个国家的180多所大学交流。

香港高校学制为3年,中学学制则有7年,为使内地学生与香港学生同步,所有招入香港高校的内地学生需读一年预科。目前,中大、科大、城大等都将预科设在本校,而港大则委托内地合作高校完成。薛明宇曾在北大度过一年的“委培”时光,对两所顶尖高校的国际化程度有了感性的比较。据他统计,“北大每年由学校提供资金到国外实习的最多一两个,到国外交流学习的不过10到15个;而港大去年仅仅到国外最顶级学府交流的学生就有30人左右,其中12个来自内地。”

毕业后的前景,是学生和家长更看重的深层问题。“香港是国际都市,许多到香港高校读书的人把这里作为进一步出国的过渡。”朱国斌分析说。据城市大学统计,前几年城市大学的内地毕业生,有67%留在香港就业或到海外深造。香港大学的内地毕业生则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着名高等学府及美国微软、花旗银行、纽约人寿保险等大公司。

“如果都是毕业出国深造,香港大学的学生应该比北大学生更容易一点,毕竟这里的教授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比较多,他们的推荐信对国外的名牌大学更有说服力。”薛明宇说,“北大、清华也有很多着名学者,但他们很多都不再亲自带本科生了。”香港高校大多从1998年、1999年开始在内地招生。

最早把目光投向内地的是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教授、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丁学良还记得,早在1993年科大就有招收内地学生的设想。“和科技相关的本科生源严重不足。学校花了很多钱在全世界招聘教员,但香港最优秀的学生却不爱学理工,要学财经。”但是,“所有的香港大学都是公立大学,政府拨款补贴学费。如果从内地招生,这个钱谁出?”

后来,香港赛马会愿意提供一笔基金,作为内地赴港学生的奖学金。最初,香港高校只能委托内地10所高校招生,即所谓“代招”,学生须先考入北大、清华、浙大、复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10所大学,之后再经过选拔进入香港高校。而且,每所香港高校的招生名额仅限制在10到30名。“这种招生基本是试探性的,学生全部享有奖学金待遇。”香港城市大学对外联络合作处处长朱国斌博士说。

 变化始于2003年。当年,国家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但限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6省市;2004年,增加到10省市。自主招生之初,内地对香港高校普遍反应冷漠。“上海重点中学的校长根本不理我们。”朱力径说。除了历史悠久的香港大学外,很多学生家长对香港的高校一无所知,他们甚至以为香港中文大学只教中文。2004年科大的内地学生回北京做宣传,人大附中连门都不让他们进。“重点中学都以多少学生考上北大、清华为荣,香港的学校算什么?”朱力径忿忿不平。

香港高校不得不集体行动,在几大城市联合举行宣传会。2004年,一个北京重点中学校长团访问香港。科大直接把访问团拉进校园,让校长们亲身感受科大的教学设备和氛围,“北京四中和实验中学的校长都意识到,科大也是个很好的大学”。这一参观,为科大打开了在北京招收尖子生的局面。2005年,香港高校在内地的招生范围一下子扩展到17个省市,今年,又增加到20个。

港府吸引内地人才的优惠政策也使港校招生如虎添翼。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处新闻主任何淑娴向本报记者展示的“2003年港府人口政策报告书”中提及:内地人才在内地有人脉关系,熟悉内地市场、消费意向和业务运作情况,他们来港工作肯定有助于开拓内地庞大的市场。香港必须更灵活地吸纳内地专才。

港府教育统筹局发言人张先生也指出,香港吸引内地人才的第一步就从高等教育开始。为此,教育部门采取了更为灵活的非本地生比例限额政策,各校非本地生总额可达到学生总数的10%。香港各高校都将这些名额中的绝大多数给了内地生。比如,香港大学的270个非本地生名额中,内地生占250个。同时,港府各个部门都从政策上给予内地学生在港学习乃至留港就业的优惠。

2005年,香港大学的招生计划是200-250人,报名人数超过5000;香港城市大学计划招生120人,由于报名人数超过预期,录取名额增加到193人。今年,科大目前仅在北京一地的报名人数就已超过600人。不是所有内地尖子生都适合在香港读大学。周陈文琬认为“一个教育制度不可能适合所有人”。曾在复旦大学“委培”一年的香港大学法律系学生骆嘉昀做过比较,“香港大学与北大、复旦等内地一流学府在‘文化’上差别很大。”

学会自主和做选择,将是内地学生在香港面临的最大难题。还在上预科的刘扬觉得自己成熟很快,因为“办身份证、签证续签等都要自己处理,交流也要自己计划,而国内的大一学生还和高三时差不多”。骆嘉昀也提到,“所有课程的时间都要学生自己安排,还要争取奖学金、交流的机会,这些光想是没有用的。”

除中文大学和城市大学取消面试、参加全国统招之外,其他6所大学依然采用高考成绩和面试相结合的自主招生。自主招生时,英语应用、心理素质、逻辑分析能力等成为考察的重点。

杜先杰参加过香港大学的笔试和面试,一向认为英语是自己强项的他,考完后感觉太难了,“复杂程度远远超出高考水准,感觉很像托福、雅思考试。”面试环节的难度进一步增加,“整个过程都要用英语和考官聊天,他们的问题很深,例如怎么考虑中国农村的发展问题。我的一个同学被问到中国的航天技术发展问题。”杜先杰承认,以前他从没想过这样的问题,更不要说如何用英语表达。

黄依倩解释说,除英语口语外,面试时考官还注重考察考生的心理素质和潜能,“这种考试不用复习,开始只限于一般闲聊,后来逐渐深入,问及考生对自己报考专业的了解、阅读的书籍、知识积累,并且观察他们的性格和特点。”2005年,在各省报考港大的学生中,有11个省的高考最高分考生被拒绝。黄依倩说:“他们不适合读港大。”

比如,有位学生想报港大建筑系,但面试考官认为该生缺乏创意,是学建筑的大忌。劝说后该生仍坚持读建筑,港大只有放弃。还有的考生在面试时不善言词或对想学专业毫无了解,也被港大拒之门外。

“香港大学培养的是领袖型人才,我们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判断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因为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成为将来的领袖。”黄依倩说,“一定要打破一个观念,高考成绩最好的学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人才。”

科技大学的朱力径博士也举例说,科大曾在深圳招过一个偏理科的学生,文科成绩并不好,考内地的一般大学都困难。但从科大毕业后,这个学生拿了全奖到麻省理工读博士。“独立性强、自我管理能力强、心胸开阔、社交能力强的学生,才适合到香港读书。”城市大学的朱国斌博士说。

随着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影响力的扩大,有学者和媒体提出,香港高校的吸引力已超越北大和清华,双方在每年高考后争夺最优秀生源已是必然。对此论断,不少人提出异议。他们认为,香港高校的招生人数不会无限制上升。香港大部分高校都想在未来几年把非本地学生的比例从目前的10%提高到25%。“但25%是上限,”黄依倩说,“招收内地学生是为了增加生源的多样性,我们总不希望整个学校都是内地学生。”

朱国斌认为人才流动的冲击对内地未必是坏事,“如果香港高校对内地的冲击能让内地高校意识到两地教育的差异,内地自会考虑怎么办。”丁学良也认为,香港高校会对内地的教育制度造成两方面的刺激,首先是如何用更好的方式发现年轻人的素质、潜力;其次是如何保证这些方式不被滥用。前者是对国内的教育系统而言,后者是从制度层面而言,即内地高校如果自主招生,如何保证不会产生腐败。

凤凰卫视评论员、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许子东还提出,人才的流动及其影响是双向的,“人才不是流失,是流动,这种交流非常好。其实要说影响,应该是对香港的影响更大一些。到香港的内地学生大多非常出色,勤奋刻苦,给香港学生很大激励,他们之间也形成了竞争。”“香港的高等教育也有自己的问题。”许子东说,“除了最着名的3所,其他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并非真如他们所说的那么好。有的学校虽然使用英文教材,但如果课上没有外国学生,也就开始说中文了。”

除了引进内地学生,许子东认为,香港高校更应该引进内地的学者和教授,“香港的教师职位是很高薪的,所以不敢随便引进内地最着名的教授和学者,如果放开这一块,真正的冲击才会到来,而香港的高校也将有非常大的变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22 17:5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