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632|回复: 0

华盛顿与毛泽东:两位开国领袖的人生对比

[复制链接]

0

主题

120

回帖

144

积分

注册会员

热心会员

积分
144
发表于 2006-6-4 22: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盛顿与毛泽东:两位开国领袖的人生对比
文/北场客


  [URL="http://beichangke.photo.hexun.com/5004319_d.html"][/URL]





  我最近读一本关于美国宪法诞生历史的书,在读到其中对“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乔治·华盛顿的为人和作用的简短评述时不期然想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这两位都是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都堪称“开国领袖”,他们的成长经历和思想品性为世人所熟知,把他们放在一起做个比较一定很有意思。

  首先,这两人都是农家子弟。乔治·华盛顿1732年2月22日出生在北美弗吉尼亚州威斯特摩兰县布里奇斯溪庄园,父亲是一位“富有的种植园主”。一百六十年后,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生于湖南湘潭县的韶山冲,他父亲则是一位靠“拼命地节省”、“靠着做小生意和其他事业赚了一点钱”购置下二十几亩地的“富农”。十九世纪中国的“富农”在财富方面当然是无法与十八世纪北美的“富有的种植园主”相比的,故此,这两人的家庭背景悬殊较大。但“英雄不问出处”,他们后来都风云际会地走上了历史舞台。
  家庭背景的悬殊和父亲性格的不同,对华盛顿和毛泽东孩提时代品性的形成影响很大。华盛顿的父亲“修养极好”,加上家庭交往的大多是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名门望族”,使华盛顿从小养成了“举止文雅,彬彬有礼”的风度,有着“很强的道德观念”。毛泽东的父亲“最恨懒惰”,自己以身作则勤奋劳作,但也许是因为生活压力较大,他“脾气很坏”,“时常责打”毛泽东和他的弟弟们,这对毛泽东敌视压制自己的“权威”、敢于反抗、勇于“斗争”性格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这两人的性格,对他们后来的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总的说来,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养成的主要时期。就现在可见的资料来看,这个时期的华盛顿似乎没有表现出什么“伟大”潜质,他非常普通,只是“渴望成为一名正直高尚的人”,“渴望着成为一名驰骋疆场、威风凛凛的勇敢军人,报效国家、人民”。而毛泽东则不同,他很早就展现出睥睨天下、藐视万方的气概。据说,他读小学时就曾写了一首名为《咏蛙》的诗,诗云:独坐池塘为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气魄,丝毫不输于他后来赋词赞誉过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且显示了他以后用“舆论一律”统治国家的思想端倪。而到了年轻气壮、“风华正茂”时,他更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并常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那种建功立业、把国家命运掌于己手之心跃然而出,无怪乎1949年后他要以自己的意志在中国推行“改天换地”的试验了。
  有意思的是,华盛顿和毛泽东刚刚成年就都因为战争而当了兵。1752年,英法两国为了争夺在北美的领地和利益而发生冲突,二十岁的华盛顿就加入了英属弗吉尼亚地区的英国军队,在英法战争中出生入死,到1758年以上校衔退伍。而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长沙革命党人随即于10月24日发动武装起义予以响应并成立湖南军政府,十八岁的毛泽东也“投笔从戎”参加湖南新军当了个“列兵”,但他并没有上过战场,半年后因清王朝宣布退位、“革命已经成功”,他就“退出军队”“继续求学”去了。华盛顿当了六年兵,毛泽东则只当了六个月兵,两人的兵龄悬殊,在军中的经历也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最终都不以军事才能著称于世(虽然华盛顿后来担任“大陆军总司令”,毛泽东则一度被誉为“无产阶级军事家”),而是在政治舞台上大展身手。
  在大部份青壮年时期,华盛顿和毛泽东的人生轨迹迥然不同。华盛顿解甲归田后一门心思经营自己的弗吉尼亚维农山庄园,并在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逐渐成为北美殖民地中最大的富翁之一。毛泽东则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由青年学生到“共产运动分子”到“红色割据”的组织者再到“中国革命的领导人”的变化过程,在与中共党外和党内各种“敌人”的血与火的搏击中初步展示了他“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性情。
  1775年4月18日,列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北美殖民地人民反英武装斗争的序幕。5月10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举行,时年43岁的华盛顿作为弗吉尼亚的代表出席会议并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从此成为“美国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而毛泽东成为“中国革命”领导人时的年龄稍大一些,大约是1943年左右,他50岁时,在“抗日的后方根据地”延安,通过“整风运动”和“抢救运动”最终打败了党内对手王明、张闻天等人,迫使苏联“老大哥”承认了他中共领袖的地位。这两人成为“革命”领导人的过程很能体现他们各自性格的不同:华盛顿起初因“感情上接受不了与母国一刀两断的做法”而对“反英革命”有点儿犹豫不决,后来发现“英国尊贵的先生们不剥夺美洲的自由就不满足”,出于“保卫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宝贵自由”的使命感,他才毅然决定接受北美大陆军总司令之职--他是被推选上领导人岗位的。而毛泽东则一开始就积极主动,运筹谋略,其纵横捭阖的手法让人叹为观止,他的领导人地位完全是靠自己费心劳神争取来的。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中国的这句俗语对这两个人来说真是恰如其份。1783年《巴黎和约》签订,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美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当时的华盛顿声望如日中天,又军权在握,还有不少部下鼓动他趁势大权独揽当国王,但他却毫不犹豫地递上辞呈,交出军权,回家做田舍翁去了,直到1789年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才重新出山。而1949年“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毛泽东则毫不犹豫地遵循“打天下者坐天下”的传统当上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顺理成章”地治理起国家来。
  做为最高领导人,华盛顿和毛泽东都给国家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在当总统前华盛顿主持制定联邦宪法,为根除君主制、维护公民平等民主权利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后,他组织机构精干的联邦政府,颁布司法条例,成立联邦最高法院,为美利坚联邦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第二次当选总统任期届满后他坚决推辞不再出任总统,从而开创了美国历史上摒弃终身总统、和平转移权力的范例,使美国至今受益。与华盛顿相比,毛泽东对中国影响之深毫不逊色。毛泽东一手创立了一党执政的政体和“公有制”一统天下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有生之年一直牢牢掌控着大权。他乐此不疲地发起一次次“政治运动”以“改造”人们的头脑,并以“浪漫主义精神”实施“大跃进”之类的“经济运动”。他性格大开大合,不拘泥于“清规戒律”,一切都以“为我所用”为标准,比如1954年他亲自领导制定了比较全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但在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他有时手拿《宪法》抨击对手,更多时候则把它完全弃之脑后。他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至今犹存,这从二十多年来经济改革开放和政治文明民主进程的步履维艰上表露无遗。
  华盛顿在他著名的“告别演说”中说:“我以欢欣的期待心情,指望在我切盼实现的退休之后,我将与我的同胞们愉快地分享自由政府下完善的法律的温暖。”他并没想过要“改变”什么,但世界却因他而改变。
  毛泽东一辈子怀抱“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但晚年在接见外国人时他却不无遗憾地说:“我没改变中国,最多是改变了北京这一块地方。”大有英雄暮年其言也哀之概。
  华盛顿活了六十七岁,于1799年12月14日去世。他的墓地坐落在面临大西洋的波托马克河畔的大森林里,就在他的故居旁。墓地不大,用水泥和大理石做成,他和他夫人合葬在这里。据说本来美国政府拟将华盛顿的遗体安放在美国国会大厦的地下室,但他的家属不同意--幸好没同意,因为现在这块墓地四周是高低不平的丘陵地带,林木茂盛,环境优美、宁静,正符合华盛顿那低调平和的品性。
  毛泽东于1976年9月9日离开人世,享年82岁。他的墓地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是一座庞大的纪念堂。这里北面是明清皇宫,东面有高大的军事博物馆,西面则是他曾无数次召开大会、发布治国方略的人民大会堂,周围车水马龙,人潮汹涌,热闹非凡,这是否会使他那不甘寂寞、向往“斗争”的心得到安抚呢?
  乔治·华盛顿和毛泽东,两位远隔大洋、相距百年的开国领袖,他们的人生耐人寻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3 12:4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