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描述游子思亲的唐诗恐怕深刻在每一位身处异乡的中国人心中。不论是久居异国的海根,还是急于返乡的海归,那种对故国故乡的牵挂之情一样又深又浓。生身之地怎能忘却,哺育之恩时刻在心。但无论功成名就者还是事业未遂者,当真的面临回国的抉择时,每一位海外留学人员又无不有着这样那样的担忧。正视他们的困难,理解他们的心情,为他们分忧解难是争取他们回来的最佳办法。同样,珍惜机会,把握机遇,当机立断,尽早尽快地回国发展对大多数海外留学人员来说,可能也是最好的选择。
1.归,还是不归?
考托,考G,申请表,推荐信……当年的国内高校的高材生过五关、斩六将来到国外留学。如今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又在思考毕业后是否回国,什么时候回国的问题。海归的话题也许不如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那样严峻沉重,但对每个身在其中的人来说,也实在并不轻松。
不过,留学归国人员并不是一回到国内事事都顺利,也会碰到难题,也会有许多看得见看不见的不顺心事。关键是看你因何种目的回国。调查显示,留学人员认为自己归国后遇到的困难主要表现为:
工资太低42.3%
分不到房子15.3%
生活上不适应6.4%
解决不了子女入学或家属户口1.3%
王辟长: “留学人员最新动向调查”,《神州学人》2003年5月
有些留学生归国后,原先在国外得到政府方面的承诺没有兑现。比如,某理工大学一对留日博士夫妇,曾得到市政府赴日招募人才者的许诺,说该市正在盖一栋博士楼,他们如回国保证分给他们一套。他们在接受调查时说回国已经2年了,但还和老人、孩子4口人挤在两间小房子里,书没有地方放,堆得满地都是,几乎无法使用。他们说不许诺也会回来,因为这里是他们的家,但承诺过又不兑现让他们有一种受骗的感觉。他们说那栋所谓的博士楼其实根本就没住进去几个博士,除了几个老教师外,很多都是分给别人了,即使给几个有博士学位的,大部分也是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他们说学校对他们非常好,要不是这一点他们可能会再去日本,因为他们的专业在日本很好找工作。
王辟长: “留学人员最新动向调查”,《神州学人》2003年5月
多少人愿意回国
社科院进行的一项对千余名在美留学人员回国意向的调查显示:
准备在5年之内回国21.2%
准备在5-10年之内回国36.5%
准备在10年以后回国 22.9%
不准备回国19.4%
调查数据表明,留学人员中有80%的人愿意回国。这个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也回答了那些“友邦人士”的啧啧惊叹,澄清了他们的疑惑。可以自信地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各项政策得到更好的落实,以及国家对留学人员政策中有关解决留学人员户口、配偶工作、子女就学的规定真正兑现,那么,那些现在决定不回国的人中的大多数也会逐步回来。
而此前在90年代初中期,多位专家学者的调查结果却是:“表示肯定回国”和“表示肯定不回国”的比例都很低,绝大多数处于观望和徘徊之中。
年度表示肯定回国(%)表示肯定不回国(%)
199298.8
19941119.9
19961010
王辟长: “留学人员最新动向调查”,《神州学人》2003年5月
2002年12月15日至17日,全球人力资本论坛在北京召开。惠悦全球首席执行官约翰J。海勒(JohnJ。Haley)在他的演讲中,把中国人才流动现状总结为:“企业找不到合格的人才,机构留不住核心人才,出国热一轮接一轮,海归派归来又归去,从国企到外企都成了培养人才的学校,由人才流动引起的法律诉讼越来越多,人才大量流失并有扩大趋势。”
目前据中国有关方面统计,在出国的70多万留学人员中,仍有50多万人在国外。虽然这种统计数据值得商榷,而且近年来出国的留学人员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去欧洲日本等国,难以居留下来,会有大量人员回国。但不管怎样,目前中国在海外,特别是在北美,仍有大量的留学人员留在了海外。回与不回仍然是很多海外学子在考虑的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
搜狐网曾发表了一篇不错的谈海归回归的文章。当今谈海归,悟海归,亦时髦亦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何在?为何十年前不“海归”?
一位80年代末放弃当时中国还没有展现出来的“前景”,拖家带口地留学美国的朋友,几年中,常听到他的感慨是:“当初在我手下的一批人,现在无论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个个比我混得好。回头看,不知自己十多年里在美国究竟得到了什么?”正因为中国已经不是十年前的样子,更不是20年前的样子,而且,无论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任何地方,你都无法找到那种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的感觉,找不到故土给予的归属感。所以,海外华人开始彷徨。有人说,那么回中国去就是了?然而,在美国安置的家和立下的业怎么办?回国,又能做什么?位置在哪里?是否会比国外混得更好?得失的比较中,心里完全没有把握。那么还是安心留在海外就是了。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初远渡重洋,哪个不是为了更好的前途和更美的梦?然而,特别是近十年里,中国变了,变得太快,变得太好,难以脱胎换骨的海外华人,总觉得中国变化的过程中应该有自己一块天地,一个位置,一份梦想,那份与故土若近若离的感觉,让许多人失落了一个本应享有的“优越感”。
在德克萨斯州从事石油研究设计的高级工程师林女士讲:“每次回国都是一种震撼,我们在海外按部就班地创业,从20几岁一下子跨入中年。然而,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似乎一切都应与我们的命运前途相系相连,但却从我们身边滑过去了,她的超前飞跃,让人感到难以意会的落差。”落差感在于:当初没有资格出国的人,怎么会比自己还好?当初不起眼的人,怎么会如此发达?海外的华人会情不自禁地反问:假如当初如果自己不出去,现在是不是比他们更好更强。与此同时,海外住了十几年的人,无论从身边他人,还是从自己的经历中,仿佛已经揣摩到难以名状的苦衷,因为再干多少年,又能怎样?加之近几年萧条的西方经济与腾飞中的中国之间的反差,原本以为自己有志有成的人,骤然发现自己竟然在通往中年的十字路上──无所适从地犹疑彷徨。
在80和90年代来美国攻读研究生的人,最多的是学习理工科,特别以生物,计算机,化学,物理等学科为主。毕业后当中的很多人选择了在学校,研究所和公司里做科学研究和高科技产品的开发,能做到高级管理阶层的属于凤毛麟角。对他们来说,一份较为优厚的工资和有稳定的留在美国的身份都不是问题。但纯技术工作做久了,有的人难免就产生厌倦心理。回国做高层管理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一个在新泽西工作、来美已经有14年的计算机数据分析员的经历和心态“很典型”。他说,由于自己从事的是技术行业,觉得目前还是在美国比较有发展前途。“很多人都和我想法差不多,特别是那些搞技术的人。”他坦言,在美国时间呆长了,就想回国寻找机会。但另一方面,同样是因为离开中国的时间久了,对国内的情况很不了解。最耽心的是不知如何按照国内的方式与人打交道,对国内政策体制有很陌生。因此他暂时觉得回国开公司不是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他理想的工作是能在驻中国的国际大公司里面做管理。他觉得留学生要想了解中国的情况要多回去看看比较重要。
由于美国前两年的就业市场不景气,大公司裁员比比皆是,以计算机和金融行业为代表。一些在美国高校一度是最抢手的法律、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纷纷选择回国就业。这和许多人刚进入学校,梦想进入美国一流大公司,然后平步青云的初衷并不一致。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不得不做出一个相当沉重的选择。
谈到海归为什么能够在近些年来成为一种现象,从英国留学回国的北京昌盛医学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骏说,促使许多留学生回国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强大了,中国赶上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过去,在世界这个大游戏场里,经济也好,政治也好,中国是没有人跟你玩儿,今天是人家不能不跟你玩儿。他以自己的工作领域为例说,十年前,他去马来西亚槟榔岛,当时全球500家大公司中有300家在那里设有工厂、办公室,而今天,90%
的东西,不管是生产、不管是企业、不管是研发机构,都挪到中国来了。很简单,中国分量不一样了。那作为海外的中国人,他回来,第一,他有归属感,第二,他有机会,不管是赚钱也好,发展事业也好,这些在外面的人突然发现,你回来,你才有更大的价值。
对于赶早不如赶巧的机会,在上海与日本福士合作的私人独家公司任总裁的胡思克先生,最有感触。几年前,他在日本留学期间自己研究创新的技术,非常前卫,日本大学毕业时,他受到了几家大公司的聘用,然而,他就是想回到中国自己干。早期的技术,虽然先进,但是,国内没有市场,初期的几年,只出不进的创业,几乎撑不下去。好在过去在日本实习期间与日本公司和教授交结的友情基础牢固,在大家的协助下,他的生意才得以经营到今天,而且,跟著中国市场与世界接轨的形势,他公司的生意逐步向上走。
一个在美国读了两个法律学位的女生,在联合国、世界银行和美国的顶尖律师事务所都有实习的经历,但在毕业后一年实习期内找到一家像样的美国事务所公司法律师职位的机会仍然渺茫。她说,经过许多次不成功的求职经历,现在她已经把精力花在寻找在中国有分公司的外资律师事务所上了。她理想的城市是北京。她感叹自己为在美国读书找工作,金钱和精力上的付出很大。她说,“我现在想通了,为什么非留下来不可呢?做律师要建立社会关系,在中国我有亲戚朋友。在一个熟悉的文化中,成功会更容易一些。”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国际教育发展硕士的谢逸决定夏天一毕业就回国。出国前她在北京的联合国办事处负责预防艾滋病的教育项目。她还在广西农村的小学教过英语。她认为由于这些工作经验,她对中国社会有较深的了解,回国更有利于她的事业及个人感情发展,她的男朋友在国内也有一份很稳定的工作。在夏天,谢逸和几个在哥大和纽约大学读书的朋友发起了一个叫做“中国茶聚”的活动,旨在给纽约的中国留学生一个结识朋友和对话的空间。探讨人生,事业和爱情等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这个活动开办伊始的前两次话题都是与回国就业有关,一下子就吸引了一百多人的参与。
海外留学人员回国,现在多有比较理性的思考。我知道从加拿大海归的龙科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强说,如果你只想挣高级打工的钱的话,国外是一个打工的更好的地方;但如果你想创业的话,目前来说,中国是一个创业的非常难得的好地方。他还引述他的一个朋友的话说:如果你想做中国生意,你就应该回到这个生意的中心
──也就是中国──去做。另一位从澳大利亚海归的上海律师阿龙认为,中国确实有很多机会,但能否淘到金,还要看每个人的能力、运气,你作律师每年可以挣到二、三百万,并不意味着我也能挣到这么多钱。从美国海归的深圳翰宇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副总裁袁建成说,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得比较成熟了,法制也健全了,想通过投机、钻法律漏洞的方式,像过去那样一夜暴富,不那么容易了。
从“中国茶聚”到哥伦比亚大学学生会,再到北美华人管理协会。只要有中国留学生的地方,回国的话题总能引发积极的参与和热情的讨论。虽然这种讨论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有的人了解信息,结识朋友,踌躇满志,跃跃欲试。有的人却两难选择,犹豫不决。两者都大有人在。这毕竟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新闻主持人Tom
Brokaw说过,“挣一块钱很容易,但有所作为却不容易。”(“It is easy to make a buck。 It is a
lot tougher to make a difference。”),有留学生也说了一句类似的话,“We want to make
a difference”。这句话也许可以代表许多海外学子的心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