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27|回复: 1

看看精英阶层父母怎样培养精英儿女

[复制链接]

0

主题

6226

回帖

8075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8075
发表于 2006-6-13 14: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渐渐开始形成这样一个阶层———经过多年的打拼,成为社会的精英,他们物质富足、生活富裕,并希望孩子成为跟他们一样的社会精英。

  李泽楷靠打零工挣生活费

  有人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那么,从现在开始做。真正的“贵族”会成为将来时代的精神领袖、社会中坚,成为良好生活品位、优雅时尚的倡导者。他们就诞生在今天的土壤里,诞生在今天的教育中。这跟培养孩子勤俭的美德并不矛盾。

  据说,当李泽钜和李泽楷八九岁时,李嘉诚便专设小椅子,让他们列席公司的董事会,颇有点过去宫中培养王子的味道。

  为了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掌握现代科技,李嘉诚将两个儿子都送到了美国留学。这种投入当然为今后李氏家族的长盛不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但他平时也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美德。在美国留学时,次子李泽楷的零用钱,都是在课余兼职,通过做杂工、侍应生挣来的。每逢星期日,他都到高尔夫球场去做球童打工,背着大皮袋跑来跑去,通过自己的劳动,领取一份收入。李泽楷打工所得,除了日常零花外,还资助生活困难的同学。李嘉诚知道后十分高兴,他对妻子说:“孩子这样发展下去,将来准有出息。”

  所以,说到底,平民教育也好,贵族教育也罢,对孩子的教育还是一个方法的问题,教育上的花费多少不是本质,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重点。家庭条件好对培养孩子当然有优势,关键是如何利用这种优势。杨韶刚教授说得好:“社会精英阶层大多在企业或某些部门担任要职。如果能够恰当地利用好这种优势,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培养,就可以把孩子培养成为真正的社会精英。”




  社会精英阶层对他们的子女如何进行教育,已成为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问题。精英和富人家庭子女的教育本身有很多独特性,值得我们认真的思索。

  一、物质上不宜过分溺爱

  有些家庭有优越的家庭物质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子女在教育方面的智力投资,但是,由于大多数富人家庭偏重于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所以忽视了培养孩子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言而喻,父母的“宠爱有加”,只能导致“马病肥死”的后果。在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对他的马非常宠爱,终日“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其结果可想而知。历史的教训值得记取,现实的状况同样需要反思。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精英家庭子女中,75%在行为上表现出不稳定倾向;15%学习成绩差,缺点错误较多,甚至沾染了很多不良习气,只有约10%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品质,成为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人。笔者在与中小学老师的学术交流中,也经常听到这样的反馈,现在学校里最难教的孩子就是“当官的”的孩子和“大款”的孩子。这些现实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二、工作忙不是忽视家庭教育的理由

  一般而言,大多数社会精英工作都非常繁忙,很少有余暇来关照和教育子女。他们要么把孩子完全推给学校,要么放任自流,要么花费巨资让孩子出国留学,以为这样就算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但是,这些父母良好的本意却未能获得满意的回报。一些孩子品行不端,甚至结交社会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堕落成为犯罪分子;一些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在精神和教育上的关爱,对家庭没有好感,如果在学校里也没有获得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就会产生离家出走、甚至抑郁自杀的念头,成为“问题儿童”。

  美国第一位华人女部长赵小兰曾经深情地回忆说:“在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爸爸伸出了手,不但使孩子获得了知识,而且增进了父女亲情。这份亲情除了支持孩子度过眼前困境,还成了孩子的终身精神财富。”终日忙碌的父母们,请你们千万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



三、利用自身优势培养精英子女

  社会精英阶层大多在企业或某些部门担任要职。如果能够恰当地利用好这种工作优势,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培养,就可以把孩子培养成为真正的社会精英。

  北京和平思创科技发展公司的总经理邓和平,鼓励儿子从小就保持好奇心,培养他具有爱动脑、好动手的习惯。父亲在家忙碌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培养儿子的兴趣,教给孩子一些有关的知识和原理。当儿子在13岁提出“我能不能和你一起干”的要求时,父亲表示同意。每逢星期日,儿子就来到公司,开始工作。事实证明,他经过自己的努力,不仅在学校里品学兼优,而且在音乐、体育、科技发明等方面都小有成就,在公司里他的才干也得到了发展和认可。父母还培养孩子懂得关心他人,助人为乐,使孩子从小形成了一些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正是社会精英利用自身优势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成功范例。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条件和要求,不同的子女也有不同的特点和人格差异,在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时,关键还是要“以孩子为本”。父母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孩子,善于观察和发现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兴趣,然后再结合自己工作上的优势,给孩子提供发展的机会。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一个人亲身“参与”到某个活动中时,才会产生对做好这件事的“责任感”,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才有可能形成“创造性”。

0

主题

6226

回帖

8075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8075
 楼主| 发表于 2006-6-13 14: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让孩子自信而不骄纵

 故事一:“猖狂”的小家伙

  一次,苏联儿童文学家盖达尔带着5岁的小女儿珍妮,给夏令营的小朋友讲故事。盖达尔此次要为小朋友们讲的是童话故事《一块烫石头》,小朋友们已经期待很久了。

  大礼堂里,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盖达尔讲故事,除了盖达尔的声音,整个礼堂静得连

  针掉在地上都可以听到。此时,小珍妮却旁若无人地在礼堂里走来走去,有时还故意使劲跺跺脚,发出惹人讨厌的声响,跺完脚后还露出得意的神情,她的举动仿佛在告诉小朋友:“你们看,我是盖达尔的女儿!你们一个个都在听我爸爸讲故事,这些故事我每天都能听到!”

  盖达尔看到女儿的行为,立即停止了讲故事,他突然提高嗓门,大声地对大家说:“那个猖狂的小家伙是谁?请你们把那个不守秩序的小家伙撵出去!她妨碍了大家安静地听故事。”

  小珍妮一下子愣住了,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亲爱的爸爸竟然会这样说她,虽然她连哭带喊地赖着不走,想让爸爸心软,但是盖达尔不为所动,坚决要求工作人员把珍妮拉出会场。

  之后,盖达尔又继续给孩子们讲故事,故事讲完了,孩子们对盖达尔报以热烈的掌声。盖达尔给孩子们讲的不仅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还用通过对小珍妮的惩罚,给孩子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无论是谁,都不应以优越助骄纵。一个人,如果因优越而蛮横,只会使自己变成不知天高地厚,甚至成为仗势欺人的人。

  我们常因子女而感到骄傲,同样地,孩子们也常因我们而产生特殊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一旦过了头,只能让孩子变得骄纵和蛮横,成为一个没有礼貌,令人生厌的人。

  作为父母,我们有必要告诉孩子,自豪感和自信心恰恰来源于他们身边那些“不足一提”的小事,恰恰来源于他们自己,而不是父母或者他人。
 故事二:一条橡皮筋

  约翰·霍尔特曾亲身经历过一件令他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后来,霍尔特将这个故事记录在了他的遗作中。

  一天,约翰·霍尔特像往常一样在办公室里办公。 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仅有18个月的小孩来到办公室,她要为自己的小宝贝挑选几本不错的书。

  妈妈在一边挑书,这个18个月大的小精灵则开始在办公室里窜来窜去,似乎要把整个办公室给“研究”个明白。过了一会儿,妈妈挑好了几本书,小女孩表示要自己将书拿起来,妈妈同意给她这个锻炼的机会,小女孩开始拿书。令她生气的是,总有一本书会从她的手中滑落到地上,她反反复复地尝试了四遍,结果四遍都失败了。小女孩开始有些气恼,整张脸涨得通红,眉头也跟着拧了起来。

  约翰·霍尔特看到小女孩快哭了,他决定帮帮这个小女孩,他用橡皮筋将这几本书捆在一起,这样,书就不会掉下来了,小女孩也能拿住了。霍尔特拿了一条橡皮筋,将书一一捆在一起。小女孩开始没有任何反应,只是认真地看着这个奇怪的大人(霍尔特)的举动。书捆好后,霍尔特将书拿起来给小女孩,“你看,书现在掉不下来了。”令霍尔特意想不到的是,小女孩看着被捆到一起的书,竟嚎啕大哭起来。

  霍尔特很窘迫,怎么回事?霍尔特赫然明白,自己犯了一个无比严重的错误——你的方法不可以!我可以!你不能把书拿起来,要让我来帮你!霍尔特无意识的举动,间接地向孩子表明了她很软弱、很无能。在孩子的心目中,这并不是在帮助她解决问题,而是在“告诉”她,她是多么的没用。

  孩子们有些时候显得有些“笨拙”,他们可以自己穿衣服、洗手绢,但要浪费一些时间。通常情况下,家长会急切地想“帮助”孩子们来完成这些事情。

  但是,往往我们的这些帮助,却恰恰抹杀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孩子们会觉得自己很“无能”,凡事非得别人帮忙不可。长此以往,孩子们的自信心则无从建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6 02:5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