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44|回复: 0

吴佩孚--上世纪支持学运的军人

[复制链接]

0

主题

211

回帖

905

积分

高级会员

热心会员

积分
905
发表于 2006-6-16 00: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佩孚--上世纪支持学运的军人


“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涛大作。想当年,吉黑辽沈,人民安乐。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到如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
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权堕!叹江山如故,夷族错落。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却归来,永作蓬山游,念弥陀!”

这首《满江红-登蓬莱阁》,写的颇有武穆遗风,是近代史上军阀吴佩孚的作品。

吴佩孚(1874-1939年),字子玉,生于山东蓬莱。少年丧父,寡母纺纱供他读书。其家境艰难可想而知,22岁中秀才,总算熬出头了!但第二年就因得罪官吏而被革除功名,逃离家乡,沦落北京。

1898年,吴在天津从军。1904年日本和俄国在中国的东北开战,吴化装成小贩前往“观摩”,由此而被曹琨赏识,一路提升。等到1917年南北对峙的时候,吴已经是陆军第三师的师长了。日俄战争使鲁迅弃医从文,却使吴由文而武。

胜利能成就将军,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但吴的成名却和撤兵有关。正当“武力统一”指日可待的时候,吴忽然通电全国,主张“罢兵共和”。撤兵的时候,他假意把驻地移交给张敬尧,实际上是给了南军,于是成全了湖南人民的“驱张运动”。以前读毛泽东传的时候,还以为“驱张”是毛泽东的功劳呢。撤兵的时候,军容齐整,全军高唱《登蓬莱阁》。

电文曰,“阋墙煮豆,何敢言功?”“并非寇仇外患,何须重兵防守?对外不能争主权,对内宁忍设防线?”在吴看来,南北之争乃阋墙。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吴再次通电全国表示支持,同时又致电南北将领,联名反对政府签约!军界的表态对时局变化起了重要作用。算起来吴也是孔孟门人,但“新文化运动”却是以打倒孔家店为目标的。吴先生有雅量乎?80年后的那场运动中,也有军人同情学生,但终究没有人能够做出类似吴先生的举动,64以血洗收场。

1920年,直皖战争,吴大胜,进入北京,吴的声望如日中天,为国内外所瞩目,孙中山先生也赞同吴佩孚政治主张。苏联人对吴的重视超过对中共,李大钊等人都替苏联拉过关系。吴的回应是,1923年大罢工时,坚决镇压共党阴谋作乱。打狗给主人看!

曹琨贿选,吴不赞成;曹家胡作非为,吴也不同意。但直系的苦果,吴不得不尝。直系势力渐渐衰落,1924,吴失败南下。但不肯“结段以背曹”,他认为共和政体虽成立,仍要保“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

1937年,吴在北平闲居,任北京佛教协会会长,准备安心“念弥陀”。但日本人请他出山,国民政府乱作一团,吴回复:“仆虽武人,亦知大义,此心安如泰山”。他请日本撤出包括东北在内的所有中国领土,合作不了了之。

1939年,吴在吃饺子时被硌伤牙,经日本军医“治疗”后,于12月4日离奇死亡,离发病只有10天。时军政各方均予高度评价。

1949年北平沦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但无人敢入皇宫称帝。这对曾全力保护故宫的吴先生来说,倒是一件欣慰的事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4 17:4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