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FONT color=#7d7d7d size=3>刘洪波 </FONT></P>
<P><FONT size=3><FONT color=#7d7d7d><BR></FONT> 社会变迁要采取渐进的方法,近些年似成共识。我想,这是很好的道理吧,如果渐进确实能够实现的话。助成渐进,告别激进,果然如此,自然是天从人愿,没有谁不欢欣。<BR><BR> 不过我又看到一些拿来襄赞这一论点的历史材料,觉得何为渐进何谓激进,实在难以理解。传统上,中国讲天道周循,并不讲进不进的问题。今天能够讲渐进与激进,都算是进步的结果。假如放到乾隆老爷的时代,恐怕讲一讲“渐进”,都激进得很,虽然那是今天好多人趋之不疲的“盛世”,后果恐怕也相当难测。<BR><BR> 现在讲要渐进不要激进这一通“历史教训”,当然与乾隆老爷的时代没有关系。现在总结教训的路子是这样的: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求取进步的道路上越来越激进,以至于现在还不能完成现代化转型。本来按照洋务运动的发展,必可从“坚船利炮”开始,渐进而完成资本主义化,结果激进的康梁变法破坏了大好局面;本来老佛爷的新政又快要成功,结果激进的辛亥革命又爆发了;本来袁世凯时代也还不错,结果国民革命党过于激进,使老袁一气之下干脆当皇帝;本来北洋政府也在法治道路上起了步,结果五四一帮人又激进反秩序、反传统,搞得国脉中断(以至于今日不中不西);自此以后,激进更成了不归路。<BR><BR> 这自然也是历史的一种读法。然而,也只能说是不在历史处境中的“不腰疼”的读法。不在现场的人,可以十分冷静地说,这是激进的,这是不该的。反思历史,这冷静也许有一点点好作用,但若以之求责于故人,恐怕就不免有些类同于冷血。也许他们最好去采取甘地主义的立场,然而当时世界上还没有甘地主义,又有什么办法呢,何况甘地主义,大概也要到英国那样的统治者打过二战以后才能用得有效力,用在只相信杀戮的统治者那里,便成了真正的“秀才造反”了。<BR><BR> 张之洞们办洋务,现在看来自然是“渐进”得很,但当其时,又何尝不被视为激进呢?那时,把理番院改成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被派去执掌衙门的亲王还不免被称为“鬼子六”,又有什么改变现状的事情不被认为“激进”呢?好在有了康梁,张之洞们便不算激进了,然而康梁的主张又何尝不“渐进”,他们从来没有想要“变天”,所求正是体制的自我更新。便是辛亥,又激进到哪里去了,“革命不彻底”,不是众所周知的吗?而五四,激进不过是求取个性解放而已,并不过份,何况也没有激进几天,就这个要谈主义,那个要谈问题地“分化”。总之,这些被追认“激进”的历史,实质上也激进不到哪里去。<BR><BR> 英国有光荣革命啊,那是渐近的楷模,不过也只是事后的追认而已,在当时,迫使国王放弃权力,也是被视为激进运动的,而且幸亏碰上了杀伐力量不太充足的国王。中国是一个什么状况,引进一点炮舰,都会被视为“动摇国本”,倡议一下改良,都会被视为“谋反”,又有什么是不过激的呢?<BR><BR> 在一个搬动桌子都要流血的地方,我想象不到会有怎样的要求会被视为“正当”,会有怎样的呼唤不被认为是“激进”,又会有怎样的行动不被认为是“过激”。能够通行的轨道是窄小的,而且是唯一的,任何一点点姿式的差异都会被认定为破坏秩序,就要格杀勿论。在这样的历史处境下,得一“不激进”之荣誉称号,困难得很。<BR><BR> 激进也好,渐进也好,问题在于要进。倘若渐而能进,自然人人乐观其成,倘若渐而不能进,渐便是渐死。渐如果只是为了反对激,而不是为了触发“进”,就没有任何意义。激进或者不如渐进那么值得欢呼,但比起渐退、渐死和激退、激死来,还是要可取得多。如果搬一张桌子也算激进,我看激进也没有什么坏处。</FONT></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