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14|回复: 0

四叠半到一户建:由搬家史看在日华人社会成长性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4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011
发表于 2006-6-28 06: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人来到日本,少不了吃穿住行之忧。来日伊始,何处落脚,总是一个大问题。从概念上讲,日本的住宅单位,最小的是四叠半,由四张半草垫子组成个人生存空间;最大的是一户建,即单门独院的整幢楼房。中国人来到日本,大都经历过蛰居四叠半的艰苦日子,然后伴随着立稳脚跟和事业发展,或搬家,或买房,在“住”的方面逐渐与日本主流社会看齐。

  对于来日十余年,已经获得稳定生存状态,在日安居乐业的许多华人来讲,从四叠半到一户建,是一条充满象征意义的典型的生存和发展之路。以四叠半为起点,华人不断经历着搬家过程,实现着提高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梦想。华人的个人搬家史,连缀出一条明晰的社会成长轨迹。

  一、搬家是个人履行家庭责任、实现自我肯定的过程

  孙先生(化名)来日15年,搬了6次家。他说,这在华人社会里不过是一个平均值。孙先生的旅日生活就是从三个小伙子挤住四叠半开始的。

  没有到过日本,更准确地说没有深入日本底层生活的外国人,一般无法理解什么是“四叠半”。旅日作家李长声先生曾在《闲话四叠半》一文中这样写道:中国人初到日本,所居以
“四叠半”为多,面积约九平方米,用周作人的话说,比维摩斗室还小十分之二……对中国人来说,大概娶日本老婆尚不具有普遍性,住日本房子才是实打实的“嫌日”第一课。李先生描写的“四叠半”经验,可能是大多数初来乍到日本的中国人都经历过的:倘若你费尽心机弄到了签证,兴致勃勃地越海而来,开天辟地头一回踏进“四叠半”,陈旧而昏暗,那你可要挺住,赶紧想一想当年上山下乡是怎样地身居茅屋放眼世界来着,此刻世界可就在你脚下,潮乎乎,软塌塌,还有点松紧不均。

  1990年,29岁的孙先生单身赴日,就一头掉进了“潮乎乎、软塌塌”的四叠半。当时,他读语言学校,另外两个同住的室友,一个读专门学校,一个刚拿到工作签证,房租每人每月9000日元。

  10个月后,夫人要来日本,孙先生个人租了一间五叠的房子,虽没有洗澡设备,卫生间也是公用,但总算在日本独立了,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月租金5万日元。

  1992年,为了把5岁的孩子从中国接来日本,孙先生夫妇搬了第三次家。他们租了一户2DK的公寓,有厨房和洗澡设施,3个人住,月租8万日元。

  1994年,孙先生夫妇在日本生了一个孩子,家族4人搬进了2LDK,厨房兼吃饭间有5叠,两个房间各为6叠和4.5叠,总面积超过50平方米,月租10万日元。

  1998年,孙先生通过抽选,入住东京都在练马光之丘建设的大规模公团住宅,3LDK,70多平方米,月租达14万日元。在不断搬迁的过程中,孙先生也在日本闯出了自己的事业之路,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钱和能力。

  2004年,孙先生斥资购入占地60坪,上下三层,总面积达300平方米的一户建,完成了来日后第6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搬家。现在,孙先生把一层作事业之用,二楼三楼作居家之用,居住面积达200平方米,在日本也算得上豪华居所。

   一个中国人来日15年,靠自己的努力打拼,最终实现了从四叠半到一户建的飞跃,这可以视作华人社会由零开始而上升发展的典型案例。

   孙先生对在日搬家的心理路程体会深切。他说,日本人有“穷搬家”的讲法,但他的每一次搬家,都会奠定新的信心,犹如一个新的开始。中国人来日,有留学镀金之说,自己来日本时已近30岁,就是冲着创业奋斗而来,没有镀金的想法,因为相信自己不是铁,也不是铜,本身就是金。每搬一次家,都是从新的更高的层次上重新开始在日生活。因为住过四叠半,所以回到零也无所谓,没什么可怕的。个人和家族搬家史的最大作用,就是促进自己不断地去努力去争取。

  孙先生过去同日本人接触比较多,他认为身处日本社会,关键是做人,把人生哲学搞通了,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孙先生是搞艺术的,有了几十年的积累,根基深厚。他不需要向银行借贷去负责经营,事业风险小,他靠学识去吸引人,靠性格去凝聚人。孙先生每次搬家,都会在新居写下鼓励自己的座右铭,时时反省。比如,他最早以《菜根谭》的“得意早回头、拂心莫停手”自勉,后来又写下“侠心交友、素心做人”,“人生百年、不可虚度”用以自勉。住在光之丘时,孙先生的事业已进入稳定丰收期,他在家里挂出的条幅是“富贵名誉、来自道德”,“宁默毋躁,宁拙毋巧”。在成功购入一户建,生活和事业更上层楼之后,他又写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用以醒目惊心。

   作为过来人,孙先生认为搬家对一个男子汉来说,也是自我肯定,自我实现的象征。一个人不能总跟比自己好的他人相比,那样会好高鹜远,但应该跟自己比。男人对家庭负有责任,为夫人和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既是促使个人不断向上、寻求发展的动力,也是自我肯定、获得成就感的重要方式。

  过去房子住得小而仄,孩子的同学不愿来家里,后来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同学们愿意来家里玩,再后来有小朋友愿意在家里留宿,现在几乎每周都有人来。孩子生日,同学们来祝贺,可以开party,同学的家长们也来交流,加深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理解。在不断搬家的过程中,华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通过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反映得非常明显。

  另外,孩子从小到大,随着父母的搬家史一路走来,虽然免不了经历转学的波折,但搬家的过程也教会孩子比一般人更知道节省,更理解从无到有的生活的艰辛,更懂得每一份成果都是父母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这使她们从小不事铺张浪费,以勤俭为本——搬家的现身说法,好过任何一种口头说教。

  中国人身在国外,完全靠自己打拼,不像在国内有家族关系、裙带关系,还有各种社会背景。但中国人两袖清风,没有思想包袱,又比普通日本人拥有更开阔的实现理想的奋斗空间。比如日本人工薪族论资排辈,按部就班,他们的思维定势是不到50岁以上,不是部长级,不可能也不应该住这样的大房子。但孙先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实现了梦想,更超越了普通日本人的心理局限,更显示了华人社会蓬勃的发展力。

  在接二连三的搬家过程中,也有不少喜怒哀乐。住在四叠半时,没有一件家具是自己买的,后来居住面积扩大了,开始买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一台电视机,再后来又添了一张床、一些家具。每一次搬家后,都觉得应该用自己买来的家具,才用得安心、踏实。孙先生自谓有些怀旧意识,尽管现在的家具一应俱全,又非常上档次,但有一把从四叠半时代延用至今的椅子却舍不得扔掉。这把椅子现在睡在库房里,见证了孙先生来日15年里熬过的无数个不眠之夜和经历过的甜酸苦辣。

  回顾激荡的个人搬家史,孙先生感慨道:最初住四叠半时,根本没有想到会有一户建的日子,我这个人没有奢侈心,没有野心,有的只是平常心。居住条件的改善,都是为了适应新的发展而水到渠成——有了需要才会产生可能,有了可能就会引导需要,在需要与可能的互相作用下,才一路搬家走到今天。

  的确,在日本东京浩瀚的楼群中,华人要找到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安身立命的空间,实属不易。但正因为有许多像孙先生这样从四叠半到一户建的华人存在,才拉动并引导着华人社群不断成长。

  二、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享受生活每一刻

  陈女士(化名)
1989年3月来日,暂与同学一齐挤住四叠半。后来有人介绍室友,她与另外两个女同学合租一间半地下的6叠房,月租6万5000元,3人平分。三个女生合住,生活中少不了是非纠纷,半年后三个女留学生各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四叠半,陈女士真正开始了留日四叠半的日子。

  17年之后,陈女士回忆当年一个人搬进四叠半,依然充满了兴奋。来自上海的陈女士从小到大一直与父母家人住在一起,来日后又与室友和同学合住半年,直到1989年秋天,她才在四叠半里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那种不受任何干扰、随心所欲的生活,充满了新鲜的自由感。陈女士还曾在四叠半里请四个人吃过饭,如今想来简直不可思议。

  此后,陈女士在日学习、工作,进入了安定生活。她的搬家简历如下:两年后,为了迎接家人来日,陈女士搬进了有厨房和卫生设备的6叠房间。来日五年后,陈女士顺利就职,工作两年后,她又搬进了正规的公寓,厨房兼吃饭间7叠,卧室有8叠。陈女士日常工作繁忙,国内外出差属家常便饭,为此她的卧室兼工作室显得很杂乱,那时陈女士希望把卧室和工作室分开,能使自己拥有一个整洁的生活空间。5年以后,陈女士搬进了2LDK的高级公寓楼,尽管月租近20万,但她能够在开放的客厅里设计属于自己的艺术空间,能在温馨的寝室里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更能在家里把生活和工作隔离开来,感到非常满足。

  陈女士表示:在日搬家的过程,其实就是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初来乍到住四叠半,没得选择。后来每次搬家,都是自主的,生活都在向好的方向转变,个人的旅日心情和生活感觉,也在不断提高。记得刚来日本时,还没有百元商店,只有百元商品角,住四叠半时只能买100日元的盘子;后来搬家了,开始用1000日元的盘子和杯子,又在家里养了鱼;现在住在高级公寓里,日常习惯使用10000日元的餐具、咖啡具和茶具了。以前居住环境简易,学习工作繁忙,一个人在家里总是站着吃饭,速战速决;后来生活环境改善了,即使一个人吃饭,也要追求精致化,总会提醒自己要好好地生活,过好每一天。现在,早晚端着咖啡,欣赏着挂在客厅或卧室墙上的绘画,成为一天最奢侈的时光。陈女士说,尽管居所和生活的价值不是用价格可以衡量的,但有能力改善居住环境,对提升精神与涵养心情非常有好处。华人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也应该追求品质向上的东西,即使不能“知其所以然”,至少也要“知其然”。

  搬家,对陈女士的留日生活意味着提高和进步,不言而喻。回忆起第一次搬离四叠半,陈女士一下子买了许多组合家具,请小红帽帮助搬家。当这些家具和箱子摆满一地时,陈女士一下子手足无措,不知道从何入手,刹那间感到了一个女人的孤独无力和寻求帮助的需要。当时,小红帽对她说:你一个人来到日本,现在只是刚刚开始,今后许多事情都要你一个人去努力,如果这点事都解决不了,一个人在日本是活不下去的,请你有这个觉悟。陈女士受到刺激后开始清醒,她理清思路,先花了一个多小时装上照明,挂上窗帘,然后在自己的屋子里一件件地组装家具。花了两天时间,一个新家整装一新,陈女士感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成就感:一个人在日本终于能够活下去了。现在,陈女士在生活中动手能力很强,这也要拜搬家所赐。

  来日17载,每隔4、5年都会搬一次家,陈女士认为搬家的过程就是对自我的肯定和提高。每次搬家后面对新居,她都会有空前的幸福感涌上心头,这成为生活和工作的动力。陈女士说: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生活的本质就是吃穿住行,个人有食欲、性欲,需要有安定感和安全感,还有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一个人只有在下一个层次得到满足后,才会有更高层的追求。我每次搬家都会获得100%的满足,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好一点,就非常幸福;而下一次搬家至少要比现在有所提高,这就是追求。住四叠半时,根本想象不到5年或10年以后的生活模样,也许再过一些时候我对现状又会产生新的不满,下一次搬家的理由也就自然而生了。

  搬家,是人生迁徙的具体行为,曾经是“动荡”与“不安”的代名词,但有越来越多的在日华人正使搬家成为人生自我提升和自我肯定的证明。这种事实本身,印证着华人社会的成长性不可估量——个人的安定和发展,构成了社群安定和发展的基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5-2 12:5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