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51|回复: 0

绝路逢生:一个上海学生的“美国高考”

[复制链接]

0

主题

331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257
发表于 2006-6-29 17: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中国的高考被人誉为“黑色的六月”,那么美国高考(“SAT”)又如何呢?上海男孩凯凯告诉你真实的答案。

  高分通过SAT考试意味着他的一只脚已经踏进美国的知名大学,他所要做的就是从两所愿意录取他的大学中选择一所,然后耐心等待美国方面的答复。这期间,凯凯还一边准备着国内的高考,但这似乎已经纯粹是一种体验式的动机了。

  6月7日上午9点,当分布在上海151个考点的11万余名考生开始答题,整个城市的主题正式进入高考时,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高三毕业生凯凯却轻松地以“看官”的心态注视着这场竞逐。

  如果不是与记者有约,这个身材瘦削、身高接近一米八的帅气男孩这一天的活动安排将是丰富多彩的:早晨8点30分,给即将奔赴考场的同窗好友送去温馨的祝福,然后窝在家里欣赏正宗美式英语的好莱坞大片,接着还可以继续编写他自己研发的股票预测程序。

  这个18岁的大男孩稚气未脱,他对电脑的兴趣远大于对股票冷暖的关心,大多数人束手无策的电脑程序编制在他眼里却俨然成为一个个手到擒来的玩具。

  还在初中的时候,凯凯对电脑就表现出了近乎与生俱来的灵气,在母亲的办公室,他有些不解地看着职员们兴致勃勃地玩着一种名字测算缘分的游戏,“这么简单的游戏有什么好兴奋的?!”接着即在母亲同事们的目瞪口呆中很快设计出了一套不差毫厘的游戏。

  凯凯说,在他这天的计划中,中午12点将到物业公司领一份盒饭填饱肚子,然后约好友踢足球、游泳。

  这个6月最重要的三天,大多数考生神色凝重,凯凯却是一脸的阳光,属于他的高考,一场美国式高考,早在半年前就已尘埃落定,很快他将踏进美国Wabash大学的大门。

  美式高考

  一年半前即将踏进毕业班的凯凯,与身边的同学一样,对未来的高考渐生迷茫与紧张,他甚至已经开始按照通常的备考模式提前做起毕业班的准备。那时候,凯凯并不知道自己即将与国内高考渐行渐远,并最终踏上美国式高考之路,两种不同的模式,却是相似的焦虑。

  2005年4月底,高二下学期即将过半,凯凯担当主力的华师大二附中“机器人”小组,在FLL国际机器人大赛中一路过关斩将,以中国赛区冠军的身份前往美国征战最后的总决赛。就是这次小小的旅行,让他捕捉到了美国高考的第一缕阳光。

  在美期间,凯凯认识了一名在当地就学的华人大学生,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凯凯得知,这位新识的好友一年前从重庆跑去香港参加了一个名叫“SAT”的考试,接着漂洋过海,成了一名美国的大学生。

  “美国也有高考?”凯凯心里怦然一动,“为何不到美国念本科?!”他开始观察这个国家光鲜外表背后的深邃人文,逐步喜欢上漫步在佐治亚理工大学校园的感觉。

  当这些苗头在他脑中最终形成时,凯凯自己也被吓了一跳,因为出色的理科成绩,他一直被老师看好“是一块国内名牌大学的料子”。凯凯于是一边在美国搜集各类大学的情况,一边征询远在上海的父母的意见,当母亲在电话里得知他的取舍时,短暂的惊讶后是与他一样的兴奋。

  凯凯的心里其实更多的是忐忑,美国高考之路对他而言相当陌生,更重要的是,准备SAT考试将严重耽误他在国内的高考复习,如果美国之路最终搁浅,他将很可能同时面临国内国外两种高考的双重受挫。

  “申请美国高校的截止日期大多在每年的12月底。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走不通美国高考之路,我还剩有6个月的时间准备中国高考。”凯凯决定放手一搏。

  回国后,凯凯第一件事就是潜心研究SAT之路到底该怎么走。他获悉有个网站专门提供这类信息,于是迫不及待地搜索着他想要的答案。但大量闻所未闻的英文名称缩写让他有种信息爆炸的迷茫。

  凯凯有些摸不着方向,幸好,一个当年被美国高校录取的朋友适时出现,不仅给他讲述了自己参加美国高考的一路历程,还给他带来了各种SAT考试备考资料。风向标清晰起来后,凯凯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

  2005年的五一黄金周,当同学们在书城选购高考复习资料时,凯凯却在悄悄地准备SAT2的考试。SAT考试分SAT1与SAT2两部分,考生可以自由选择先后次序,凯凯先选择了SAT2,这是一项专项测验,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这对本就擅长理科的凯凯而言不是难题。

  他将复习的重点放在化学元素的英语写法上,5月中旬,在香港进行的这次考试果然相当顺利,25分钟的数学考试,凯凯只用了七八分钟就将他眼中这些近乎“小儿科”的题目解答完毕。

  初战告捷,凯凯信心倍增。但他并不知道接下来的备考经历将是更多的波折。

  SAT之友

  赶回上海参加完学校的期末考试后就是暑假,凯凯的精力全部转移到SAT1考试上来。就在此时,几个在香港一同参加SAT2考试的上海考生给凯凯打来电话,说在浦东租了间房子,大家可以住在一起共同复习。

  第二天,七个孩子就搬到一起,组成了SAT备考团,五男二女,几乎都是来自上海几所重点中学的尖子生,有人甚至已经被北大录取。

  SAT考试当时在上海还鲜有耳闻,相关信息比较缺乏,由于申请美国高校不仅需要考试成绩,了解每所高校的喜好写出合乎口味的申请信也成为相当重要的一环,于是,凯凯他们列出了美国排名靠前的50所名校的名单,大家分工搜集相关信息,然后互相介绍这些学校的特点。

  小屋的日子,是一段完全独立的封闭生活,暑假的那一个多月,他们吃穿住行形影不离。没有家长的照顾和监管,大家自己动手做饭,换下的脏衣服堆在角落任其发馊,生物钟也完全颠倒,白天睡觉晚上复习。

  凯凯说,那时候大家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同屋一个曾在托福考试中拿下作文满分的男孩,总是毫不吝啬地向大家介绍写作要点。

  在搜索备考信息的过程中,凯凯也认识了更多的SAT考生,“要进美国的文理学院难如登天,每年在中国招收的人数都是极少!我从SAT考生圈子得到了许多重要的信息,有一天下午,一个SAT考生在MSN上告诉我第二天早上在北京有个美国文理学院的面试,正好有一个同学临时退出,空出了最后一个名额。”

  “我当时意识到这是个机会,来不及多犹豫,甚至连收拾行李的时间都没有,背上书包就直接冲向火车站。买了当天晚上去北京的火车票。”面试安排在上午8点,凯凯一下火车就跳上出租车往面试所在的商务楼赶,因为事先没有得到具体的面试地点,他在商务楼里上下找了半个多小时,才在大堂的沙发上找到了美国学校的面试官。

  那是凯凯的的第一次面试,面试进行得出奇轻松,话题无外乎他有什么爱好、怎么平衡学习与爱好之间的关系等等,反正凯凯在在火车上对面试所做的大部分准备都没用上。

  面试之后的录取答复迟迟没有音信,但这次赴京,他找到了SAT全国考生的大部队,也搜集到了更多的SAT信息,心中不再那般七上八下。

  一路坎坷

  新学期开始了,班主任是最早知道凯凯在做出国准备的校方人员,要备考SAT必定会牺牲国内高考的复习时间,经常请假就必须取得老师的支持,凯凯在作出备考SAT决定后不久就知会了班主任。

  幸运的是,这取得了校方的理解,每年,上海都有这样的学生放弃国内高考转而备考SAT,虽然,这个数字只是凤毛麟角,凯凯也仅是班级的唯一特例。

  和SAT2不同的是,SAT1主要测试学生的推理能力,包括阅读、写作等,需要具备大量的词汇基础。没有现成的SAT1考试复习资料,凯凯就去买了各种外语“红宝书”,背GRE单词,“8000多个词汇量,我就照着单词表上排列的顺序,找到单词间的互相关联群体记背,开始几天比较难,到后来每天背诵的速度都在加快,最多一天就背了1500个单词。”

  但凯凯很快就遇到了瓶颈口,当第二天他再复习前一天背下的单词时,发现这些单词一旦脱离了关联性的词组又会重新变得陌生。

  凯凯自己设计了一个电脑程序,他把GRE单词表原来的排列顺序全部打乱,用猜单词式的小游戏开始新一轮的记背。改变了策略后凯凯以为能记得更多,但拿出SAT题目一看,依然满眼陌生的单词,简直就像天书。

  8月3日,有点沮丧的凯凯报名参加了新东方托福提高班。在入学测试中,他的语法获得满分,于是便把语法课纳进自己的免修课表中。8月20日就是正式的托福考试。之前一天,提高班的学生进行了考前的最后一次模拟练习,考卷是2004年10月的托福真题。凯凯考出了600分的“超低成绩”,离他的最低心理线远差20分。

  “我一下子泄了气。回家后,又拿出练习题做,但疯狂出错。晚饭后我躺在床上无法平静,折腾到半夜再也躺不住了,拿出复习资料,疯狂地背单词、做题目,但结果依然是那样糟糕。这样折腾到凌晨4点,我才在疲惫不堪中沉沉睡去。”

  3个小时后,凯凯从梦魇中醒来,洗脸刷牙,然后把准考证、笔一把塞进包里,又从冰箱里拿了罐红牛饮料几口灌下,直奔华师大考场。

  因为几乎是一夜未眠,凯凯的状态很不佳,走出考场时脸色惨白。来不及多想托福考试的结果,凯凯又开始投入到SAT1考试的准备中。

  一个半月后,凯凯第二次踏上了去香港的旅程,在这个他并不陌生的城市,SAT1考试的这3小时45分钟比他此前十几年经历的任何3小时45分钟都显得至关重要。能否顺利考进美国的大学,将在这几个小时内决定。

  SAT1满分是2400分,同行一名很有实力的同学貌似谦虚地一句:“只要考出2200分我就很知足了”,这让凯凯更是心头一紧。

  凯凯几乎是在极度的焦虑与紧张中完成了考试,最先进行的写作测试刚开始就偏了题,并且随着25分钟限制时间的迫近,越发文不对题,以致最后交卷时,卷面仍未完成。接下来的阅读部分,大量隐藏在段落中的陌生单词,80多行的长篇累牍,让凯凯近乎窒息。

  结果又如凯凯所预料,SAT1的成绩不足以让他申请到任何美国的名校。回到上海后不久,托福考试的成绩也下来了,凯凯只拿到603分。

  凯凯说他当时快绝望了,“我疲于奔命,总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希望托福分数高到恰巧足够为自己申请到美国大学的奖学金,希望SAT考试的成绩不至于低到无法向美国高校递交申请。但是都失败了!”

  中国高考与美国SAT的抉择

  此时的凯凯确切地说是面临着内忧与外患的双重尴尬,他是一名SAT考生,却更是一名普通的上海高中毕业生,备考SAT期间,也正是高三最紧张的复习阶段。时间向2006年6月7日一天天逼近,班上的很多同学都已经开始了倒计时,凯凯也越来越体会到他在两种高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挑战SAT屡屡失败,我是不是该放弃,重新回到国内高考的轨道?”有一阵子,凯凯总在琢磨这个问题。

  2005年11月,就在凯凯从香港考试回来后不久,华师大二附中安排了高考模拟考,12月份的月考也开始进行,紧张的气氛一天天凝重起来。但凯凯备考SAT的努力只会在每次学校考试来临的前一天才会稍稍放缓。

  “往往是明天要考试了,今天我才拿起课本看一看。但我的复习方法和同学们已经完全不同了,他们在不间断地系统复习,我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课本大致的内容,题海根本不会去钻,也没有时间去钻了。”

  在学校的模拟高考中,凯凯唯一继续保持强劲势头的课程就是英语了,经过高难度SAT考题的磨炼,凯凯的英语成绩总是很轻松地就能拿下130多分,始终保持着年级的前十名。

  早在高三前,因为参加机器人竞赛,凯凯落课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现在为备考SAT,凯凯更得放弃学校的正常学习。

  “对我的习惯性落课,同学们已经认为理所当然,好朋友当然知道我是为了出国,一般的同学也肯定有所耳闻,大家对我的态度依然如故,并没有让我感觉到自己被隔离、被疏远。”

  每次当凯凯即将赴港赶考或是准备全身心SAT复习时,他就会向班主任请假。“老师很支持,总是很宽容地默许了我的缺席。到后期我在准备申请材料需要学校提供证明时,班主任甚至亲自为我上下跑腿,替我打理。呵呵,不过作为回报,我答应在复习闲暇时,替班级出黑板报。”

  凯凯的母亲一直都很支持儿子对自己人生的选择,事实上,在沪港间来回穿梭,没有父母的经济支持,凯凯也无法实现。不过,在凯凯接连遭遇失败打击后,她也和儿子一样也有过“害怕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担忧。

  母子长谈后,决定继续搏击SAT,这意味着凯凯无路可退。当凯凯决定再考托福时,华东师大的报名已经满了,凯凯再去打听交通大学的报名点,“那时领表已经结束了,还有两天能接受现场报名。挂了电话,妈妈赶紧开车送我去报名。”

  凯凯终于第二次走进托福考场。这一次的考场教第一次安静,每个考生都有一间小格子,不受干扰。凯凯看到试卷就兴奋起来,轻松完成了所有题目。

  “我知道,之前准备SAT1考试中,大量艰涩难懂的英文已经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功力。”但考试结束仅仅几个小时,凯凯的心情再次阴霾起来。

  有同学找他对答案:第一道,不对;第二道,不对;第三道,还是错。凯凯急了,拿出书凌乱地翻查,脑子一片空白。

  凯凯结识了一圈像他这样的SAT内地考生朋友,大家平时经常交流学习经验与信息,他说,这样的情绪波动,每一个考生几乎都经历过。

  凯凯的努力终究没有付诸东流,那次托福考试他其实就错了那三道,拿下了660的高分。12月3日,屡败屡战的凯凯再一次去香港参加SAT1的考试,这一回他的成绩接近2200分。

  在经历了长达一年的焦虑与矛盾纠缠后,凯凯终于可以长嘘一口,痛快地睡上一觉。

  不一样的人生

  2006年春节,凯凯过得非常舒心,高分通过SAT考试意味着他一只脚已经踏进美国的知名大学,他所要做的就是从两所愿意录取他的大学中选择一所,然后耐心等待美国方面的答复。

  这期间,凯凯还一边准备着国内的高考,但这似乎已经纯粹是一种体验式的动机了,“即便因为备考SAT耽误了一年时间,我在全校还是排名前60,即便我参加国内的高考也一定能进上海的名牌大学。当初的担忧现在看来是多余的。”

  2006年4月,凯凯接到了美国Wabash大学的每年3万美元全额奖学金录取通知书,这是综合专业排名位列17名的一所文理大学。

  这也宣布了中国式高考与凯凯再无关联,在2006年高考步步逼近的这段日子,凯凯除了一边准备他的美国之行外还一直注视着昔日的同窗为高考埋头苦干,他既轻松又感慨。

  他每天继续去学校,但是他这个另一体制内的成功者甚至故意减少与同学的联系,以免打扰人家的复习,他每天就是帮班级出黑板报,帮同学搜集高考资料,事实上,从当初在美国初次接触SAT的那一天起,他就渐渐远离了原先的同学圈子。

  高考轨道的再选择,让凯凯进入了另一个圈子,当初同一屋檐下一起摸索SAT考试之路的经历,让这群上海顶尖学生间的火药竞争转成互相支撑的双赢局面。

  同样被美国一所大学录取的扬扬,就是凯凯一路行来的挚友,2006年3月,扬扬也接到了美国两所大学的面试邀请书,让他尽快赶到美国参加当地面试,来回费用由校方承担。

  捧着通知书的扬扬在短暂的兴奋之后,突然意识到自己根本来不及赶在面试日期前按常规路线办理赴美签证,面试的申请材料也都还没有准备齐全。

  第二天,扬扬给领馆写去加急信。在信中,他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面试的机会对他实在太难得了,作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中国学生,不想错过这次机会,也不想让美国的大学因此留下遗憾。

  也许是天道酬勤。每个月领馆工作人员总会在一堆加急信中抽出2封,扬扬的信件幸运入选,签证问题迎刃而解,但很快扬扬又开始为他的面试材料担心起来。

  “每个能去美国面试的学生都是学校在全球范围内千挑万选选出的,都非常出色,要想打动学校除非你有特别的东西。”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扬扬把制作一本个人宣传册的想法告诉了凯凯,两人一拍即合。

  他们拿来美国大学的宣传册,从仿造开始,小成本大制作。“那天晚上9点,凯凯到我住的小屋帮我制作个人宣传册。我拿出之前整理好的一沓个人资料,凯凯依照我的兴趣爱好、性格习惯、志愿理想,分类排版,5个小时里不停歇忙着制作,第二天凌晨,一本
12页彩色个人宣传册就完整出现在我们面前。”

  “无论是美国式高考还是中国式高考,对我而言都不过是一个起点。”这个上身白色短袖T恤、下穿一条牛仔裤的男孩凯凯,面露笑容。

  他的手上是一本美国历史。(作者:梅璎迪 杨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5-2 09:4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