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00|回复: 0

幽深的峡谷神秘的民族 化蝶成仙的纹面女(组图)

[复制链接]

0

主题

3193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949
发表于 2006-7-3 07: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幽深的峡谷,神秘的民族

  独龙江峡谷地处云南省怒江大峡谷的最北端,东靠海拔5000多米的高黎贡山,西边和南边与缅甸交界的担当力卡山相邻,北接西藏自治区。独龙江似一条玉带自西藏察隅向南飘落而下,形成绵延97公里的险峻峡谷。峡谷方圆1900多平方公里,由于一年中有半年大雪封山,故而形成了独特而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同时也孕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独龙族。

  独龙族是一个人口仅有5000余人的少数民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从语种上类分应该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受条件限制,独龙族以前一直过着自由迁徙、刀耕火种、男人渔猎、女人采摘的日子。直到解放后,大多数的独龙族才在独龙江沿岸建起了固定的村寨。



  女人文面是独龙族一个奇异的习俗,而且由来已久。《新唐书》中称之为“文面濮”,《南诏野史》更是以“绣面部落”来称呼独龙族。至于为什么要文面,说法有很多,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确切解释。有的说是为了防止被外来民族抢去;有的说是为了好看;有的说是为了死后能与灵魂相认。还有一种说法与原始图腾崇拜有关——在独龙族的信仰中人死后的亡魂“阿细”会化成各色蝴蝶飞向苍天。



  峡谷深处的世外桃源

  2005年7月,我有幸进入到怒江大峡谷的最北端——贡山县独龙江乡,走访了北至独龙江上游的迪政当村,南至下游马库村所属的箐南当自然村(滇缅边境)。

  盛暑之季,进入独龙江峡谷颇费周折。栏杆横在独龙江公路的入口处,旁边自治县政府设立的告示牌上写着:

  进出公路的人员都要进行登记,接受检查。

  不得携带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

  进行独龙江旅游、科研等活动的,需到保护区管理局办理证件后,方可进入。

  进入公路路段从事工程、科研等人员,未经批准严禁在山上过夜。

  ……



  由于我们队伍庞大,之前已经打过招呼,所以很是顺利地过了关卡。独龙江公路长96公里,沿途没有地名,只是标出公里数来代替。如果木制的里程碑坏了,那么外面来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在有惊无险地穿过一条天然的冰溶洞隧道后,自然生态保护完整的独龙江峡谷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一条山间小径贯穿峡谷,南通缅典北到高黎贡山腹地雄当村。它是独龙江地区的大动脉,多少年来独龙族人民的交往、信使传递、物资交换、走亲访友等完全依赖这条山间小径。它沿河岸蜿蜒,时上时下,一会儿消失在密林深处,突然间又在江边峭壁上出现。天不时地下着雨,空气里弥漫着潮湿与闷热,道路泥泞湿滑。一道道清泉从两岸流淌下来,一条条瀑布从天而降,森林里散发着一股股清香的中草药味。天晴时独龙江水如玉带般温柔地飘浮谷底轻抚两岸,下雨时独龙江状如巨蛇的碧绿江水咆哮奔腾而下。独龙江的水并不深,但落差大,几乎就是跌落而去。江里遍布乱石,根本无法走船,过江只能靠吊桥或溜索。

  进入峡谷深处,路上偶然遇见成群结队的马帮。一家一户的背负者来来往往,熟人相逢彼此招呼问候,或停下抽袋烟喝口水又各自上路。走快走慢都无所谓,所有的信息就在这走动中互相传递而家喻户晓。峡谷四季碧绿,一座座藤桥,一条条溜索横跨两岸把所有的村寨与山路纵横连接起来。

  上游村寨多以木垒茅草房为主,下游则以竹篾铁皮瓦房为主。每个村寨都以石墙,栅栏圈围,以防牲畜进入。墙内除房屋外是各家圈围的园地,里面长满了玉米、豆类等作物,山坡树林里放养的牛、羊、马等自由自在,无须人管。



  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了独龙江乡政府所在地孔当。1999年10月独龙江公路的开通,标志着中国所有的民族都通上了公路。同年移动通信也在乡政府开通,周围的人们使用上了手提电话,但因电力和气候等原因往往也不能保证24小时畅通。大部分村寨安装了直冲式小水力发电机,每天夜色降临之后可供照明电4小时。水流时小时大造成的电压不稳定,常常将电器冲坏。

  由于独龙族居民居住的分散,乡政府召集开会往往就用炮竹通知。开什么会放几声炮事先约定,干部开会放一响,党员开会放两响……如果要召开选举人大代表会,一句半句说不清楚,干部只能亲自上门挨个通知了。

  在独龙江喝茶要喝明白茶。每个到过独龙江的人都会被告诫,漆油茶切不能喝。独龙江人通常不割漆树的漆,而采集它的种籽榨油。漆油是固体,呈黄色腊状,是独龙族喜食的食用油。然而漆油茶对于外地人却是万分危险,很多人都会对漆油过敏。轻者遍身奇痒,重者会因呼吸道水肿而丧命。

  如今,《退耕还林》的政策改变了独龙族的生产方式,独龙族老百姓除保留寨子周边的少量农田外,大部分山地都已种上水冬瓜树或还草,几年来定期地步行到乡政府背粮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我们在途中遇到的人大多是背粮者,当然也碰到一些背着电视机、音响、冰箱的人们。物质文明将逐步替代原始纯朴的生活方式,今天独龙族虽不靠渔猎采集为生,但仍以此为乐。他们的生活还是离不开火塘、水碾房和舂碓,一切食品都需用它们来加工方可食用。



  独龙族的春节

  解放以前,独龙人身上惟一的一件衣服就是独龙毯。这是一种以细麻为原料的麻毯。剥麻、理麻、煮麻、漂麻、捻麻、染麻、织布全部由手工完成。独龙毯白天挂左肩右斜胸前以竹针穿之和打结便可作衣服御寒,夜晚在火塘边一铺就可当床非常方便实用。不过由于近年来腈纶线传入,部分腈纶独龙毯取代了纯麻质地的。

  “卡雀娃”节是独龙族的春节,一年一次。具体时间原本由各村各寨自己决定,直到1991年县政府将每年的1月10日统一定为独龙族的“卡雀娃”节。节日这天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剽牛祭天。

  一年一度的剽牛祭鬼,最早只是原始的宗教仪式,在长期的演变中已成为今天的节日活动。每年秋收后到春节期间,独龙族就以整村为单位,举行剽牛仪式。由于时逢大雪封山交通阻断,外地人是很难进到独龙江参与这项活动的。我们只好向当地人买了头牛,请他们为我们表演剽牛祭鬼。



  布卡瓦村位于布卡瓦河谷,村里有10余户人家。整个村寨都是典型的独龙族木垒茅草房。全身乌黑的独龙牛已栓在剽牛桩上,牛主人用特大的锅煮着苞谷稀饭,全村的人们都在帮忙,被视为家庭富余的一种用粮食做成的独龙族水酒也已经备足。喝酒是独龙族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男女老少都有酒量,没有酒招待客人对独龙族而言是件丢脸的事。

  天刚放亮,布卡瓦村笼罩在雾气之下,夜间的雨使布卡瓦河水猛涨而咆哮轰鸣,挂有独龙毯的旗杆在空中飘舞,更为这一活动增添了神秘色彩。各村各寨凡是听到消息的人均穿着打扮一番,陆续向剽牛场汇集。在牛主人和剽牛师(当地人称“乌”)的主持下,仪式正式开始。

  牛先被牵到主人家门前,主人对着牛振振有词,祈求来年的安康与丰收,并不时地把米撒向空中或牛身上。女主人将自己的珠串饰物挂在牛角上,将一床独龙毯披盖在牛身上。然后牵着牛围着主人的房子绕上三圈,最后来到剽牛场,把牛栓在牢固的剽牛桩上。

  这时人们自动围成圈,由手持标枪的剽牛师领头,人们敲起了鋩锣。随着简单而节奏感极强的“咚咚”声,年轻的姑娘们不停地敬献水酒,舞者只管尽情畅饮。剽牛师盯住独龙牛并慢慢向它靠近,突然间用剽枪奋力向牛刺去,凭着娴熟的技艺仅仅四枪独龙牛就倒在地上再也无法站起。大家欢呼雀跃歌声似潮盖过江水声,舞步更加地疯狂奔放,随处可见喝“同心酒”的人(这是独龙族表示真情实意的一种喝酒方式)。



  剽牛师把剽枪往地上一插,将大口的酒喷向牛身,随后就去狂饮同心酒。牛主人将粮食作物再次撒向空中,七八个强壮的男人一涌而上,将牛头砍下用绳子捆好,剽牛师将硕大的牛头背上又继续跳舞。舞过三圈后牛头已来到主人家,大家动手把它挂在门头,这一仪式让主人家得到了荣耀。男人们把牛开膛剥皮开始了原始共产式的分配。在酒酣尽兴之时,鋩锣的伴奏声和舞步逐渐停了下来,人们开始走动起来或走亲访友或坐下互聊家常,耐心地等待着分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8 21:5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