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002|回复: 0

为何北大清华50多年不如西南联大战乱8年?

[复制链接]

1

主题

351

回帖

1839

积分

金牌会员

高级会员

积分
1839
发表于 2007-7-12 11: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 size=4>国立西南联合大学<BR><BR>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国发动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而成。<BR><BR>  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北大、清华、南开原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均学有成就,有的成为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BR><BR>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西南联大在滇整8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 西南联大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有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科学家。<BR><BR>著名校友<BR><BR>杨振宁 李政道 朱光亚 谢玮 邓稼先 黄昆 彭佩云 <BR><BR>著名教师<BR><BR>吴大猷 周培源 王竹溪 梁思成 金岳霖 陈省身 王力 朱自清<BR><BR>冯友兰 吴有训 陈寅恪 沈从文 陈岱孙 闻一多 钱穆 钱钟书<BR><BR>费孝通 华罗庚 朱光潜 吴晗 赵九章 李楷文 林徽因<BR><BR><BR><BR>西南联大纪年表 <BR><BR>  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岳麓山下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一个月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危及衡山湘水,师生们于1938年2月搬迁入滇,4月,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课,1946年5月4日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结束,西南联大在滇8年。 <BR><BR>  期间,于1938年春在蒙自建立分校。于1940年8月设叙永分校。1946年5月,上述3校迁回原址,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院,改称昆明师范学院,后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BR><BR>校庆日 <BR><BR>  1937年11月1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上课。这一天,后来定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庆日。 <BR><BR>校训 <BR><BR>  刚毅坚卓。 <BR><BR>校歌 <BR><BR>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史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别离,绝檄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春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BR><BR>校风 <BR><BR>  民主自由、严谨求实、活泼创新、团结实干。 <BR><BR>专业设置 <BR><BR>  西南联大共设文、理、法商、工、师范五学院,共26系,另有先修班和体育部。 <BR><BR>师生 <BR><BR>  联大8年,前后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闻一多等300余人,他们都是各个学科、专业的泰斗、顶级专家,学生有8000人,毕业生近4000人。 <BR><BR>  联大师生担任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共171人(学生92人),其中有杨振宁、李振道2人获得诺贝尔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2人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宋平、彭佩云等人成为国家领导人。&nbsp;&nbsp;<BR><BR>联大校舍 <BR><BR><BR><BR>  西南联大先租得蒙自海关、昆明大西门外昆华农业学校、拓东路迤西会馆等处为校舍,总办公处设在城内崇仁街46号,但仍不敷应用。1938年7月,学校以昆明市西北角城外荒地124亩为校址,修建新校舍。 <BR><BR>  1939年4月,西南联大新校舍落成,有学生宿舍36栋,全是土墙茅草顶结构;教室、办公室、实验室56栋,为土墙铁皮顶结构;食堂2栋,图书馆1栋,为砖木结构。 <BR><BR>834联大学生参军 <BR><BR>  抗战八年间,西南联大从军学生前后一共达到834人,其中不乏主动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联大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之子梅祖彦就是其中之一。 <BR><BR>  除了担任翻译外,联大学生还参加了远征军和空军。在1942年至1945年间,为了保证空中运输线“驼峰”航线的畅通,1500名中美健儿血洒长空。根据记载,其中就有联大的从军学生。</FO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6-28 11:0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