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82|回复: 0

文革中主演革命样板戏的主角今何在?

[复制链接]

1611

主题

2万

回帖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熱心會員

积分
94745
发表于 2006-7-7 01: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童祥苓1935年生于天津,8岁起在北京学艺,先后向刘盛通、雷喜福、钱宝森等学艺。后又拜马连良、周信芳为师,余、马、麒各派剧目均能演出。

1965年童祥苓出演杨子荣,1966年,《智取威虎山》进京演出,得到毛泽东的肯定,1970年,经过江青等人亲自反复指导修改,电影《智取威虎山》拍 摄成功。回到上海后不久,童祥苓被搁置起来,从1970年到1976年他几乎没再排过戏,但电影《智取威虎山》的成功,却使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1993年,58岁的童祥苓决定提前退休,告别舞台,他跟太太、孩子一起,开起了小饭馆。童家饭馆开了8年,这是童祥苓这几十年来,最开心的一段时光,过去聚少离多的一家人,可以经常呆在一起了。


   
2006年是童祥苓和太太南云的50年金婚,早年父母撮合而就的“包办婚姻”,成就了一对相濡以沫的患难夫妻。经常应邀出席文化活动,高唱“今日痛饮庆功 酒”,赢得观众热烈掌声,犹如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到自己依然不老、依然年轻。2006年在上海出席“迎五一现代京剧演唱会”表演《智取威虎山》选 段。


   
钱浩梁

   

浩亮。原名钱浩梁。在《红灯记》中饰“李玉和”。

   

钱浩梁姓氏上粘了铜臭的“钱”字,江青干脆把它改成了没有姓氏的浩亮。




   
    京剧《红灯记》李玉和的扮演者钱浩梁,1934年生于上海。其父钱麟童,上海新华京剧团麒派主演。他6岁随父学艺,10岁进入上海戏剧学
校,取名钱正伦。1956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调到中国京剧院一团,拜师于李少春门下。

    1964年2月,中国京剧院排现代戏《红灯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扮演主人公李玉和。李少春选定了与自己师徒之称的钱浩梁配演
B角,。因李少春身体欠佳,常常不能保证演出,钱浩梁作为B角在《红灯记》中频频亮相。1965年第6期《戏剧报》刊登了钱浩梁在《红灯记》
中扮演李玉和的剧照,从此他开始走红全国。有论者说“钱浩梁师承余派、杨派,得李少春、张君秋指点,再加粗放豪爽的个人特点,其演唱
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其‘西皮二六’‘临行喝妈一碗酒’红遍大江南北,上至80岁的老太,下至3岁孩童,无不哼唱。”      

    “文化革命”开始,江青插手文艺界,并指派戚本禹带人进驻中国京剧院,并授意让钱浩梁起来“造反”。一些善于看风使舵的人帮着钱
浩梁成立了一个“红灯记战斗兵团”,昧着良心对中国京剧院的领导和老师进行批斗。  

    钱浩梁的“革命”举措,赢得了江青的欢心。他的名字,也由江青去掉资产阶级的“钱”字改成浩亮。不久钱浩梁就当上了中国京剧院的
党 委副书记,出席了1969年4月的中共“九大”。1970年5月,他开始参与国务院文化组对全国文艺的领导工作。1975年四届人大之后,还当了三个月文 化部副部长。“四人帮”被粉碎,钱浩梁被认作“爪牙”投入监狱接受审查,最后被定为“犯有严重政治错误,免于起诉”。

    1983年,钱浩梁调到河北省艺术学校担任京剧教师。钱浩梁在艺术学校忘我地工作,不仅写出了《戏曲基本造型五十功》的教材,还给学
校 排了盖派名剧《一箭仇》、《雁荡山》等。1989年10月,《新体育》杂志为庆祝创刊40周年,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晚会,邀请钱浩梁 夫妇露演,钱浩梁饰高登演出了《艳阳楼》,唱、念、做、武功不减当年。1989年元旦,同样喜欢京剧的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得悉钱浩梁重返舞
台的消息,马上请天津电视台邀钱浩梁到天津演出。他又演出了《艳阳楼》。此剧在天津电视台播出。1991年秋末,钱浩梁夫妇在山东蓬莱演
出《龙凤呈祥》,钱浩梁舞台上突发脑溢血晕倒,幸而抢救及时得以脱险。经过7年的苦练不辍,除头脑有时反应迟钝一点外,完全得到康复。

    1998年,中国戏曲学院组织校友为学校捐资义演,钱浩梁、曲素英夫妇重新登上了长安大戏院的舞台,受到首都观众不同寻常的欢迎。2000年12月16日,中国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在石家庄举办,钱浩梁、曲素英作为大轴出场。

2002 年12月22日,纪念京剧电影艺术片《野猪林》拍摄四十周年演出在北京举行,钱浩梁扮演林冲。2004年1月“名角贺岁——新春京剧大型音乐会”在北京中 山公园音乐堂上演,钱浩梁表演《红灯记》选段。2004年5月现代京剧《红灯记》在安徽大剧院上演,“原版李玉和”钱浩梁以70岁的高龄加盟演出。 2005年5月,《襄阳米颠》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钱浩梁等京剧名家和首都数百名观众一同观看了演出。


   
刘庆棠

   

在那个“突出政治”的年代,刘庆棠成了明星,获得赞扬无数。

   



   

    刘庆棠出生在辽宁。

   
1948年2月,白山艺术学校招生,辽宁盖县联合中学学生刘庆棠当年16岁,初中还没毕业,报考文学系。1951年,全国范围内选拔节目参加“柏林第三届 世界青年联欢会”,刘庆棠参与演出的《扇子舞》,获得了“柏林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会”的金奖。后来组成中央歌舞团,刘庆棠成了这个团的民族舞演员。 1956年,刘庆棠在24岁时开始正式学习芭蕾舞。刘庆棠曾主演并首演芭蕾舞剧《天鹅湖》、《海侠》、《泪泉》、《红色娘子军》、《沂蒙颂》,他亲自领导 的舞剧创作有《红色娘子军》、《沂蒙颂》、《草原儿女》、《纺织女工》、《杜鹃山》、《苗岭风雷》、《闪闪的红星》等。


   
  1964年10月,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公演,顿时轰动全国。因在剧中出色的表演,刘庆棠也获得赞扬无数。

1966年5月,“文革”开始。跻于“样板戏”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成为政治斗争的利器之一。刚被任命为芭蕾舞团副团长的刘庆棠积极投身“运动”,在 政坛上迅速走红,成为那个昏天黑地年代家喻户晓的“政治明星”。1971年,39岁的刘庆棠成为“国务院文化组副组长”。副部长级。1972年春天,刘庆 棠参加了为美国总统尼克松演出的芭蕾舞《红色娘子军》;这年秋季,为招待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他最后一次扮演洪常青。1974年,四届人大召开。刘庆棠成为 文化部副部长。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刘庆棠先是被隔离审查,后被判刑17年。被关押在奉城监狱时,妻子硬性和他离了婚。


   
    刘庆棠有两女一子。大女儿在美国,二女儿和小儿子在北京。他自己一人独处。近几年,他曾应聘到广州某大学教授舞蹈,他编了一出古代题材的芭蕾舞剧《岳飞》。

   

当年的“党代表”,正气凛然,目光如炬。

   
  
薛菁华

   

薛菁华实际上是第二代“琼花”扮演者。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薛菁华是首屈一指的中国芭蕾女星。1968年白淑湘 离开之后,当时年仅18岁的薛菁华几乎是 在懵懵懂懂中被推到这个角色上,开始担任芭蕾舞剧中“吴琼花”的角色。起初薛菁华只是担任一段黎族舞的领舞,调整角色时被提升为连长一角。对于尚缺乏经验 的她来说,能扮演这个角色已经感到受宠若惊。没想到不久之后,她由于表现十分抢眼被点名担任吴琼花。尽管她觉得自己力所不及而再三推却,这副重任还是落在 了她的肩上。 随着样板戏的普及,薛菁华成了妇孺皆知的明星。1971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由谢铁骊导演拍成电影。薛菁华饰演的吴琼花被用胶片永远保存下来,在那 个文艺生活极端贫乏的年代,她倒踢紫金冠的英姿就是最美丽的影像,在那一代少男少女的成长记忆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薛菁华回忆道:“在我的一生中,青年时代与《红色娘子军》紧紧连在一起,因而对它很有感情。当时我自己的压力也很大,从看资料到身体的锻炼,再到技术的掌 握,我是咬着牙拿下来的,当时我就想汲取前几位演员的优点,包括吸收故事片中祝希娟的一些表演,后来主要场次的琼花就开始由我出演。”


   
    据不完全统计,《红色娘子军》到现在已经演出了2000多场次,观众近100万人次,创造了芭蕾历史上的奇迹。


   
    文革后,薛菁华卧病5年痊愈之后正准备返回舞台时,又因文革期间跳《红色娘子军》受牵连受到审查,之后才逐渐恢复演出。

   
2004年6月薛菁华出席第三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谈到芭蕾舞创作时薛菁华说,芭蕾不仅仅是表现高度或旋转,要让观众觉得“美”才是最主要的。这种美是 有生命的,是从内而外散发的美,因而思想和经验的积累都是成为一名杰出的芭蕾舞者不可忽视的环节。现在薛菁华以培养青年演员为主要工作。


   
谭元寿

   

《沙家浜》在人物造型上,根据谭元寿的形象特点,从角度、用光上多次进行了试验,使他扮演的郭建光更加年轻、英俊、挺拔。

   



   

    谭元寿北京人,京剧武生、老生。出身梨园世家。曾祖父谭鑫培为京剧老生谭派创始人,祖父谭小培、父亲谭富英均继承谭派。

   
1938年谭元寿入富连成科班,从雷喜福、王喜秀、张连福、刘盛通、宋继亭等学老生;从王连平、沈富贵、茹富兰、钱富川等学武生,受到严格的基本功训练。 1945年结束科班生活,曾为荀慧生“挎刀”、参加裘盛戎的班社。1947年谭元寿和杜近芳在北京合演《红鬃烈马》,获得好评。1949年曾自行挑班。 1954年参加北京京剧团。他功底扎实,文武兼备。常演剧目有:《定军山》、《南阳关》、《桑园寄子》、《问樵闹府》、《打金砖》等。1964年谭元寿在 现代戏《沙家浜》中饰郭建光。

    1995年11月17日由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一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在天津开幕。谭元寿参加演出了《穆桂英挂帅》。

   
    2005年12月第四届中国金唱片奖在珠海揭晓,谭元寿荣获戏曲类演员奖。

   
    2006年春节戏曲晚会在央视播出。谭门三代组合谭元寿、谭孝增、谭正岩出演京剧《空城计》。

   
    谭元寿今年74岁。虽然年迈,但仍与其子谭孝增、其孙谭正岩祖孙三代同台演出。

   


   
洪雪飞

   

《沙家浜》在描写郭建光与阿庆嫂这两个人物时,不是平分秋色,而是重点突出全剧的中心人物郭建光。

   

《沙家浜》的创作中,突出阿庆嫂?还是突出郭建光?一时成为关系到突出哪条路线的大问题。


   
洪雪飞1947年出生于上海,在杭州度过青年时代,1958年高中毕业后到北方昆曲剧院学戏演戏。“文革”前夕,北昆合并到北京京剧院,文革中改唱京剧, 她和大家一道排《沙家浜》。60年代后期,她接替赵燕侠正式扮演阿庆嫂,并因电影京剧现代戏《沙家浜》在全国上映而名扬海内外。

   
打倒“四人帮”后,洪雪飞因为和“样板戏”剧组成员多次受到江青的接见成为“讲清楚”的对象。1979年,北方昆曲院恢复原建制,洪雪飞又回到北昆,饰演 旦角,从此进入艺术上的黄金季节,近10年她排演了10个传统大戏和几十个传统折子戏,曾主演昆曲《南唐遗事》。


   
    洪雪飞挚爱艺术,为振兴京昆艺术不惜心血。在她中年之后,艺术以丰硕的成果回报了她。因在《长生殿》中饰杨贵妃、《三夫人》中饰岳飞夫人极佳的业绩,而获得第二届全国戏剧梅花奖,获奖剧目是《长生殿》、《三夫人》。

   
    洪雪飞1996年赴新疆演出时车祸遇难。其家属设立“北京市京昆青年演员洪雪飞鼓励奖”,后更名“北京市青年戏曲演员洪雪飞鼓励奖”,已评选数届。


   
李丽芳

   

因为演样板戏,李丽芳曾被推上命运的顶峰;因为演样板戏,她也曾跌入人生的低谷。

   



   
李丽芳生于1932年,籍贯北京。她12岁从新丽琴、程玉菁、陶玉芝学京剧青衣,16岁登台,1951年和谭元寿、张鸣禄等在上海组建实验京剧团, 195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京剧团,1955年转为中国京剧院四团,1958年随团调往宁夏,改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京剧团,1965年借调上海京 剧院《海港》剧组,1971年正式调入上海京剧院。


   
196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京剧团排练现代戏《杜鹃山》,李丽芳成了全国第一个演柯湘的演员。团里与长春电影制片厂签订了合同,拟将此剧搬上银幕,李丽芳 等遂动身赴京转站去长春。滞留北京时,中宣部来了一纸调令,戏剧性地结束了她塑造柯湘的艺术过程,把另一个人物—《海港》方海珍推到了她面前。这道调令十 万火急,不知所以的李丽芳与团长赶到上海。在这里,他们见到了江青。江青见过她本人后,便下令要她参加上海京剧团的《海港》剧组。这一演,就是八年。

   
   李丽芳的嗓音宽厚,表演大方,功底扎实,能文能武,在舞台上很有光彩。她主演过的剧目有:《武大郎之死》、《红娘 子》、《大风歌》、《侠女十三妹》、《佘赛花》、《吕布与貂婵》、《木兰从军》、《穆桂英挂帅》、《大英杰烈》、《吕布与貂蝉》、《棋盘山》和现代戏《杜 鹃山》(宁夏版)、《海港》、《宝剑出鞘》等。退休后,李丽芳依然活跃在京剧舞台,并将大量心血投入到培养京剧青年人才的事业中。她经常主演的剧目有《佘 赛花》、《穆桂英挂帅》、《吕布与貂婵》、《花木兰》等数十出。

   
    2002年4月29日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丽芳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71岁。遵照李丽芳临终前“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的愿望,同年5月8日上海京剧院举行了“李丽芳同志追思会”。


   

李丽芳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她为京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难以磨灭的历史贡献。


   
李炳淑

   

李炳淑一曲“龙江颂”奠定了她在京剧界的地位。

   



   
李炳淑安徽宿县人,14岁入安徽宿县京剧团学戏,后调安徽蚌埠京剧团。1959年又带艺入上海市戏曲学校深造2年,曾得言慧珠、杨畹农传授,后拜魏莲芳为 师,又向张君秋学艺。自上海戏校卒业,为上海京剧二团主要演员。她艺术上宗法“梅派”,兼取张(君秋)派之长。嗓音清亮甜润,唱腔委婉流畅,善于表演。常 演剧目有《白蛇传》、《凤还巢》、《杨门女将》等。

   
    1961年她就随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到香港等地演出了,一场《杨门女将》的演出,她就被誉为“国剧之后的后起之秀”,“六十年代最杰出的梅派青衣”。李炳淑 的《龙江颂》、《白蛇传》和《太真外传》等戏奠定了她在20世纪70至80年代京剧界的领衔地位。

   
    1972年,李炳淑主演的《龙江颂》样板戏电影拍竣,喜欢京戏的毛泽东调看了影片,连声叫好。


   
    1988年李炳淑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举办“京剧艺术演讲会”,受到与会者赞誉。

   
    1995年11月第三届中国金唱片奖揭晓,李炳淑获戏曲曲艺类演员金唱片奖。

   
    2006年1月2006南北演艺名家迎春戏曲大反串晚会在东视文艺频道播出,李炳淑演唱了黄梅戏经典唱段“天仙配”。


   
茅惠芳

   

茅惠芳扮演的喜儿应当算一号人物还是二号人物曾在内部争论不休。

   

1972年,舞剧《白毛女》被拍成舞台艺术片在全国上映。


   
1960年上海舞蹈学校建立,来自工人家庭的茅惠芳作为第一届学员被录取。跌打爬滚数载,舞艺始得长进。芭蕾舞剧《白毛女》最初是课堂实习时排演的一个小 型舞剧,1965年改编成8场大型芭蕾舞剧《白毛女》,并于1964年成功公演,1965年5月参加“上海之春”首次演出,茅惠芳因饰演“喜儿”脱颖而 出。

   
    1979年,茅惠芳与在复旦大学读书的沈维滇结为夫妻。婚后生子,后重返舞台,在《蝶双飞》、《苗岭风雷》、《春江花月夜》等剧中均有不俗表现。其间,茅惠芳任上海市第五届政协常委。

   
1984年,茅惠芳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她随夫赴美伴读。在她丈夫攻读博士学位的底特律维恩大学,茅惠芳应聘在该院芭蕾舞系任教,以后被提升为芭蕾 艺术系主任。旅美期间,她曾举办舞蹈专场,演《白毛女》时因找不到艺术搭档,在密歇根州立大学任物理系教授的丈夫沈维滇,自告奋勇跳“杨白劳”,演出赢得 一片喝彩。

   
    目前,“喜儿”茅惠芳在美国定居。


   



   
  
  
方荣翔

   
方荣翔在《奇袭白虎团》中唱段虽少,传唱却广。

京剧艺术家方荣翔在十年动乱中,仅能演唱王团长。 方荣翔祖籍北京。本姓周,幼随继父姓方。方荣翔6岁开始练功,8岁入尚小云创办的荣春社科班学艺,10岁拜骆连翔为师,12岁首次登台演出,1938年从 张鑫奎学艺并私淑裘派,1940年拜裘盛戎为师,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赴朝达7年之久,1958年回国加入山东省京剧团。
50年代末,方荣翔参加了《奇袭白虎团》的编演,1964年随《奇袭白虎团》剧组参加第一届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后来该剧拍成彩色电影,剧中,方 荣翔饰演的王团长,有一段仅58字30多秒的二黄流水:“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线……”因此而声名鹊起,许多人就为了欣赏这短短的一段唱腔,反复观看该电影 并广为传唱。
几十年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使方荣翔积劳成疾,1984年12月1日他心脏病严重复发。中共山东省委指示立即成立“方荣翔手术小组”,不惜任何代价抢救治 疗。1985年,方荣翔手术后不满10个月就投入了《雪花飘》的拍摄,他忍住手术刀口疼痛为残疾人演出,一演就是三天。1987年9月5日,中国首届艺术 节在北京开幕。手术两年后的方荣翔,第一次走上首都舞台,再现了裘派传人别具神韵的风采。1988年6月16日,方荣翔心脏病临场突发,他倒在了后台,却 对同事们说:“不准回戏,继续演出”。观众震惊了,他们要求方荣翔赶快去医院。方荣翔谢绝一切劝阻,立下保证书:“倘有不幸出现问题,责任完全自负!”。 方荣翔也被戏迷誉为“不倒的包龙图”。方荣翔的唱念做表以及音色的运用,无不酷肖其师,能很好地运用胸腔、鼻腔共鸣,声音刚劲而柔和。他人品高尚,尊师敬 友,与人为善,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
      1989年4月22日下午3点25分,63岁的方荣翔永远告别了他心爱的舞台,告别了他魂牵梦绕的观众。
      方荣翔1988年被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曾当选为全国第七届人大代表、中国剧协理事、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
  

  
宋玉庆

   



   

宋玉庆在表现武打动作的一招一式、一起一落,注重技巧。


《奇袭白虎团》的初创是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早在1955年就进行了首演,1958年志愿军回国后,该团与山东省京剧团合并,遂修改上演此 剧。1964年,为参加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进行复排,尚之四导演,孙樟、曲志刚等舞台美术设计。宋玉庆扮演严伟才,邢玉民扮演韩大年,方荣翔扮演志愿 军团长。《奇袭白虎团》在“文革”中,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
  
    严伟才扮演者宋玉庆的表演,融老生和武生于一炉,即不乏昂扬的激情,又充满军人的阳刚,可以说是现代戏中最为成功的英雄形象之一。《奇袭白虎团》由山东省京剧团演出,一度被江青拔高列入中国京剧三团行列。

   
《奇袭白虎团》一改武打在现代戏中用不上的套路,突出了“武打要为表现革命激情服务”。“敌后侦察”一折中,严伟才将“串翻身”、“蹦子”、“卧鱼”等身 段连贯起来,轻盈又帅气。特别是第六场“插入敌后”,可以说是现代戏中划时代的经典:一开场,用改进了的传统的“走边”表现现代战争中的侦察兵形象,与 “夜行军”的气氛十分吻合;而翻越铁丝网时更是充分运用了武戏的技巧和程式:“蹦跳窜越”、“折腰”、“跺子蛮子”、“小翻前扑”、“跺子折腰”、“虎跳 窜前扑”、“串小翻抢背”……身手矫健,龙腾虎跃;尖刀班遇“悬崖”时,运用了“台蛮”、“下高折腰”、“台提”、“云里翻”等传统“下高”身段,并创造 出“云里前扑”等新的技巧。

   
    1972年,该剧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艺术片,基本保留了该剧的风貌。严伟才的扮演者宋玉庆,近20多年来虽露面于舞台,但次数不多,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赴美国。

   
  
杨春霞

   

人们不会忘记杨春霞和她的“柯湘”。

   



   
1954年,年仅11岁祖籍浙江宁波的上海小姑娘杨春霞考入了上海戏曲学校,初习昆剧旦角,得朱传茗、方传芸传授。1959年改学京剧,师承言慧珠、杨畹 农。1961年毕业后,分配至上海青年京剧团。年底随团赴香港演出,即刻名噪一时。1973年调入北京京剧团《杜鹃山》剧组。

   
在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杨春霞深深体会到:师傅带进门,修炼靠个人,她宗梅(兰芳)学张(君秋),博采众长,以求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观众评价她:嗓音甜润 清亮,扮相俊美端庄,表演细腻逼真。在柯湘之前,她还扮演了数十个性格迥异的戏剧人物形象,当时,蜚声京沪戏坛。

   
人们不会忘记杨春霞和她的“柯湘”,几年前的“南腔北调大汇唱”中,观众如疾如醉地聆听她的“家住安源萍水头——”那纯正的京腔京韵,那清脆激越、声情并 茂的演唱,令人逸情。说起这段经历,杨春霞说:“我是稀里糊涂地调到北京的”。当时的杨春霞还是上海青年京昆剧团的一名青年演员,一天上海京剧院的领导找 到她,让她次日下午去北京。具体什么任务,领导也没说明,杨春霞忐忑地来到北京。第二天到了北京京剧院才知道,要排一部新戏《杜鹃山》,由她出演女主角柯 湘。这段经历对杨春霞有很大的意义,通过这部戏,她学会了如何体验角色、塑造角色,这对杨春霞以后的戏路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受益终身。1979年杨春霞 “解放”以后,继续出现在国内外舞台上,从事她热爱的京剧艺术。

   
    2005年5月19日中国京剧院红色经典剧目佛山巡演活动在佛山市南海影剧院和禅城区影剧院举行,杨春霞演出了全本大型经典现代京剧《杜鹃山》和《红色经典演唱会》。这也是《杜鹃山》“文革”之后的复排首场演出。

   
    2005年11月杨春霞等人汇聚在谭鑫培大师的墓前,举行了隆重的祭扫仪式。

   
    2006京昆合演古典名剧《桃花扇》复演,演员阵容同样强大,由杨春霞领衔主演,

   
    杨春霞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荣获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袁世海

   

按照“三突出”理论,反面人物时时刻刻都以阴暗的面孔出现。

   



       袁世海是著名的京剧净角。原名瑞麟,小名袁小三。北京人。出身于北京南新华街一个贫穷的家庭里。
  
袁世海自幼家境贫寒。8岁时在梨园公会看教戏时,被武二花演员许德义看中收徒,始入梨园,习武功,又随吴彦衡学老生,首次登台是给尚小云、王又宸的《汾河 湾》配演娃娃生。他于1927年入富连成科班学老生,艺名袁盛钟,后来他遵照萧长华的主张跟裘桂仙和师兄孙盛文、王连平等学花脸戏,改名袁世海。出科后, 先搭尚小云班演戏,1940年12月经马富禄介绍拜郝寿臣为师,技艺更见精益。他与李世芳合演的《霸王别姬》,与李盛藻合演的《青梅煮酒论英雄》,与马连 良合演的《四进士》,成一时名剧。

       解放以后袁世海先后在中国实验京剧团、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工作团、中国京剧院工作,由他主演的《黑旋风》、《桃花村》、《九江口》等戏,都是久演不衰,轰动剧坛的保留剧目。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在现代戏《红灯记》、《平原作战》中扮演角色,运用传统的表演技巧,遵循从生活出发的创作原则,并借鉴了话剧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鸠山、龟田等京剧舞台上从未有过的形象,为京剧艺术表现现代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2年10月中国京剧院成立艺术指导委员会,袁世海等艺术家和知名专家14人为艺术委员会顾问。
      2002年12月时年87岁高龄的袁世海在沈阳南湖剧场演出了《红灯记》。钱浩梁也同台演出。此为袁世海最后一次登台演出。
      2002年12月11日,袁世海因心肺功能衰竭导致脑死亡抢救无效,于北京复兴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6岁。


  
李光

   

《平原作战》把李光塑造为京剧舞台上不可多得的文武兼备之材。

   

李光在《平原作战》中把武打在现代戏中运用上了一个新台阶。

   
   李光1941年出生于北京,自幼受家庭熏陶,九岁正式登台和父亲李宗义(著名高派须生)同台演出由田汉编剧的《江汉 渔歌》。1952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工武生、文武老生,是该院高材生,先后师从于著名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贯大元、茹富兰、孙盛云、刘砚芳、张云溪、 盖叫天、高盛麟、李少春等先辈,得到他们精心的培育和悉心的指教。

   
  李光天赋条件优越,扮相 清秀,嗓音清越纯正,功夫深厚扎实,武技干净、潇洒,表演细腻传神。不仅擅长于演文戏,更精 于翻、打、跌、扑、舞。善于塑造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堪称文武昆乱不挡,在继承优秀传统剧目,创排现代剧目,近代史剧目中,他锐意改革、创新,是我国当前 京剧舞台上不可多得的文武兼备之材,现为中国京剧院主要演员之一。

   
  在中国京剧院,李光是创排新剧目最多的主要演员之一,同时在对外文化交流上,为中国京剧艺术面向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位深受国内外广大观众欢迎和喜爱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2004年3月李光领衔主演的新京剧《武则天》访日演出,受到日本观众的热烈欢迎。

       李光,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京剧院一级演员。曾荣获文化部第二届“文华优秀表演奖”、中国戏剧第三届“梅花奖”、首都中年青京剧演员“振兴杯”电视大奖赛“最佳演员”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贡献终身津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4 19:2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