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北大始终身处一些压力之中,人山人海的“游客”,某些“沦为二流大学”的言论和丘成桐先生指出的“海归造假”,一再将北大推向风口浪尖。继前几日通过“限客令”而回应了“游客潮”之后,7月29日,北大首次针对“海归造假”的说法进行了回应,北大新闻发言人认为丘的说法歪曲事实。
7月12日,丘成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大“引进很多外国专家,实际上都是假的。很多名教授在国外是全职,按照规定必须9个月在美国国内(做研究)。比如哈佛大学的教授,必须9个月在美国,只有3个月可以在外面。所谓全职引进,都是假的”。丘成桐痛斥这些仅凭海归之名而无贡献之实来骗取国家经费的行为。丘成桐和北大PK的这一回合,实际上折射了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应当如何看待海归?如何用海归?
丘成桐先生的言说对象,乃是凭借在海外的学术名声、在国内大学里谋得高薪或科研经费,但真正的身份却仍在国外的那些学者。而北大的回应则称引进的海归人员,都是“明媒正娶、货真价实”,并将其看作“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生力军”。两者的对立其实是表面的,即双方都承认海归人员对于中国大学的重要性,唯一的分歧在于,丘成桐认为其中有些人利用了国家和民众对于这种重要性的重视,骗取了纳税人的钱。
早在1914年,胡适先生在《非留学篇》中就明确问道,留学到底是“过渡之舟楫”还是“敲门之砖”?而时至今日,在丘成桐先生的眼中,借留学的“敲门之砖”博取功名,比起现在借“海归”之名的坑蒙拐骗来,似乎已经是小巫见大巫了,实乃国家的不幸。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大学里的某些人和名义上的“海归”腰缠万贯,而整个国家的学术品质和国际地位依然止步不前。
当然,胡适先生“非留学”的说法,并不是全盘否定留学,丘成桐先生也并不是要否定海归。在胡适看来,留学不过是“植才异国,输入文明,以为吾国造新文明之张本”的过渡阶段。换言之,留学的目的是将来不再留学。因此,在胡适看来,如果大家都把留学看作敲门砖、根本不悉心研习西学的话,则留学阶段会长拖不止,形成越留学越肤浅,越肤浅越功利化的恶性循环。而丘成桐先生的痛斥,也是为了警醒国人,即便是处于举国呼唤海归的情况下,我们也要注意防止有人浑水摸鱼。
由此看来,无论是胡适先生还是丘成桐先生,与现在北大主张的目标其实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致的,即“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前不久英国《泰晤士报》将北大排名世界第17位。暂且撇开具体名次不谈,我们可以看出,英国人看重的是北大对于中国这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的影响力,看重的是中国的文明潜力和国际地位,也就是说,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地位必然是伴随着文明复兴而达到的。
因此,在经济崛起的背后如何通过取道西方来塑造大国的文化科技地位,乃是留学和海归人员的真正使命。如果没有踏实的留学、真正为国家做贡献的海归,那么中国就要永远留学、永远祈望海归,永远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