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古巴是个神秘的国家。这里充满南美风情,有着和中国相似的社会制度,还有一大批百余年来陆续抵古的华人。近日,《环球时报》的记者走进了古巴,走进了古巴华人的生活。
古巴人爱说自己是中国人
19世纪中叶,大量契约华工远渡重洋来到古巴。当时,统治古巴的西班牙殖民政府禁止向古巴输入黑人奴隶,当地经济受到很大影响。殖民者将目光投向了当时人口增加、耕地不足、天灾频起、战乱纷飞的中国,很多中国百姓怀着海外发财的梦想,不顾清廷的禁令,出洋谋生。1847年,第一艘运送华工的船运载着206名华工从厦门出发,经131天航行,抵达哈瓦那港口。
哈瓦那的中国城。张卫中摄
古巴成为当时世界上契约华工最集中的地方。华工主要在甘蔗种植园劳动,他们被迫与种植园主签订卖身契,受尽歧视和虐待,被称为“苦力”。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30年间,有30多万中国苦力被贩运到拉美地区,其中12.6万人被运到古巴。
在古巴1868年和1895年的两次独立战争中,华人积极参加起义军,为古巴独立做出不朽的贡献。独立战争中的领袖冈萨洛·德克萨达将军曾专门写过一本名为《中国人民和古巴独立》的书,书中这样描述:“在古巴的中国人没有一个不曾投身自由的事业。他们在战斗中忍受了一切牺牲和困苦,他们为古巴独立慷慨无畏地流尽最后一滴无名英雄的鲜血,他们不抱任何追求个人名利的欲望,也从不企求得到感谢的花束。”
时至今日,很多古巴人都说自己是中国人的后代。由于许多华人与当地有色人种通婚,古巴有不少中古混血儿,他们几经混血,已看不出中国模样,但古巴人仍觉得自称中国人是一种荣耀,因为中国人聪明、勤劳。
哈瓦那有个中国城
19世纪70年代初,获得人身自由的契约华工进入古巴城镇,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开办了小商店。这种华人经营的商店遍布古巴西部省区的城镇。他们很多人经营自产自销的蔬菜,还有不少人成为走街串巷的货郎。
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中国向古巴移民出现了断层。近几年来,随着古巴对外开放程度扩大,一些中国人开始到古巴寻找商机。古巴政府放宽了对外资的限制,华人靠着古巴改革开放的特殊政策,事业兴旺。如今,古巴哈瓦那的中国城也成了商业街,300来米长的街道两旁挤满了中国店铺,生意都挺红火。
陶锦荣先生就是来古巴创业的中国人之一。199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上海交通大学教美术的陶先生留在了哈瓦那,从此告别了讲台。他在哈瓦那老城区的中国城开了一家中餐馆,取名天坛饭店,生意挺不错。陶先生说,古巴人不知道怎么点中国菜,8个客人能点上8份古老肉。每遇此情况,他总要介绍中国饮食文化。古巴法律规定,个人餐馆最多可以同时接待12名客人,一般只有5张小桌,客人坐不下时就排队等候。可他的饭店却远远不只这些,陶先生说,这是因为他的饭店有了名气,常有重要客人来就餐,政府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陶先生告诉记者,在这里经营最大的好处是房子由政府提供,不交租金,但开业一天得向哈瓦那历史学家办公室交110美元,多少有点文物景点的味道。
陶先生的女婿李荣富是个地道的古巴人,可却学会了中国功夫,还在中国城组织了一支醒狮队,每逢周末都要在哈瓦那人面前露一手。3年前,李荣富每周还会去电视台介绍中华武术。
《光华报》历史很悠久
1992年中国援建古巴电风扇厂时,记者曾随专家组来过古巴。当时,记者认识了中国后裔黑人特鲁费。那时,特鲁费对中国专家组十分关心,多次陪同我们参观古巴中部城市,想方设法给专家组找吃的,他甚至把自家阳台上种的豇豆送给了我们。此次来古巴,他的女儿却告诉我们,特鲁费已于2004年去世了,临终时还念叨我的名字……
当时,还有一名80多岁的老华侨找过专家组,希望我们能帮他回唐山(广东一带称中国人为唐山人),让他在唐山度过余生。但由于老人在国内已没有直系亲属,我们没能帮他了此心愿。这次再返古巴时,这位老人也已不在了。
上世纪20年代,古巴的中国侨民创办了自己的报纸,几经改名,现称为《光华报》。
10年前,记者就曾参观过这家报社。《光华报》的印刷技术或许是世界上最陈旧的,除了字号不统一外,还出现过繁体简体中文并存的版面。尽管如果,它仍是当时中国侨民心爱的报纸。有意思的是,原来的排字员是个古巴人,一个中文不识,但他却能认出反着的汉字,还能准确排字。如今《光华报》惨淡经营,难以自负盈亏,需要依靠政府支持。至于发行量,连办报的人都不愿说。
《看中国》节目在古巴热播
由于古巴社会风气和治安良好,实行免费教育,生活费不高,古巴人对中国又很友好,再加上国内近几年西班牙语越来越热,中国来古巴留学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最近,古巴教育台又开辟了《看中国》节目,该节目每周二播出半个小时,很受古巴民众的欢迎,成为今年夏天古巴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古巴人从节目中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古巴姑娘安娜告诉记者,她对中国很向往,想攒钱去中国看看,说不定还会恋上中国小伙子。
即将赴中国任大使的卡洛斯告诉记者,古中两国人民有着传统友谊,两国高层保持了高密度互访,两国人民间的交流还要进一步加深,这是古中保持友谊长久的保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