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60|回复: 0

品读欧洲古典经典画作(组图)

[复制链接]

1611

主题

2万

回帖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熱心會員

积分
94745
发表于 2006-8-24 05: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1837.5-1887.3)

  
  国别:俄国

  
  生平: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出生在俄国中部伏龙涅什省奥斯特洛戈日斯克城一个贫寒的市民家里。童年当过 听差和乡里的记事员,1853年随一流动照相师修理底板,因一偶然的机会来到彼得堡,在1857年考入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离开学院后,克拉姆斯柯依与 14个同学租个一座大宅,宣布成立“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这样,在经过1864-1868的实践,1870年,克拉姆斯柯依与几位莫斯科画家共同发起 筹备勒以普及民主艺术为目的的“巡 回艺术展览会”,即“巡回展览画派”,这个画会主张将艺术拿到民间去展览。克拉姆斯柯依的画誉逐渐响誉全国,生活得到了该善,经常出入上流社会。为了富 足,整天不停的画,以至未到50,就已衰老多病。1887年,在给一个叫拉乌赫普斯的医生画肖像时,倒在画前,离开了人世。

  
  作品尺寸:114cm×84cm

  
  现藏于俄罗斯搏物馆

  
  《希什金肖像》是克拉姆斯柯依高产时期的杰作之一,这时画家才45岁。作者真实的再现了希什金这位俄罗斯大自然“歌手”的外貌特征,一幅连腮美髯,性格开朗。

  

  
       作者: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1837.5-1887.3)

  
  国别:俄国

  
  作品尺寸:179cm×135cm

  
  现藏于特列恰柯夫美术馆

  
  《月夜》是一幅极富诗意与美感的作品,周围的色彩与姑娘的情绪配合得十分和谐,恍若仙境。有着俄罗斯民族性和文学性,与作者9年前完成的《五月之夜》,可称为姊妹篇。

  

  
艾塞.安茜拉.多米尼(作于1849-1850年间)

  
  (又名:受胎告知)

  
  作者:但丁.罗赛蒂 (1828.5-1882.4)

  
  国别:英国

  
  生平:但丁.加布里耶尔.罗赛蒂出身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意大利裔的罗赛蒂家族。这个家族成员几乎都天资非凡,他们熟 谙英国与意大利的传统文艺,往往不是画家就是诗人。但丁是他的教名(因受其父影响崇拜诗人但丁所取)但丁.罗赛蒂少年时译过诗,作过画。在进入皇家美术学 院前,与密莱一样,先投入萨斯的画室。但丁.罗赛蒂一生中几度想放弃绘画,专写诗歌。在加入拉斐尔前派后,成为拉斐尔前派理论刊物《萌芽》的主编,是拉斐 尔前派第二位重要的画家。罗赛蒂年轻时风流倜傥,生活中充满着罗曼蒂克。不幸妻子的早逝,造成他生活的悲剧。1882年4月10日,罗赛蒂在巴钦托.恩希 疗养地一间茅舍里结束了他孤独地一生。

  
  作品尺寸:72.4cm×41.9cm

  
  现藏于伦敦泰特画廊

  
  《艾塞.安茜拉.多米尼》这幅作品的情调符合拉斐尔前派的理想,一切赋有象征意义:白色象征纯洁,淡泊的生活。百合 象征“天赐福音”,白鸽飞入象征“耶稣降生人间”前景左侧木架刻画的枝杈白花图案象征圣母停经的日期,末端的花朵象征“十月降胎”。这种象征由于过于锁 碎,令人费解。(罗赛蒂的作品往往诗意盎然,内涵艰深晦涩)

  
      

  
画家与女儿像

  
  伊丽莎白·路易丝·维瑞(1755-1842)是路易十六时代法国最杰出的女画家。她是著名肖像画家巴斯特尔·维瑞的女儿,在家庭影响下从小酷爱绘画,并成为名画家格瑞兹(1725** 1805,《打破的水壶》的作者)的学生。后来嫁给古画收藏家、 同时也是画家和画商的勒布伦,从而以“维瑞·勒布伦夫人”之名活跃于画坛。她天赋极高,生性聪慧,又受父亲、师长和丈夫的熏陶与帮助,终于成为为数较少的 女性画家中最著名的一位。她生活在洛可可艺术统治的年代,但她厌恶那种浮夸的矫揉的庸俗画风,倾向新古典主义风格。1779年,她被邀请到凡尔赛王宫为王 后玛丽·安东奈蒂画像,从而声誉鹊起,名闻遐迩。法国大革命时期,她流亡国外十二年,曾先后到过意大利、奥地利、普鲁士、俄国、英国、瑞典,以画肖像为 生。当时欧洲各国都以能得到她所画的肖像而感到荣幸。她在法国时,曾经被选为法兰西皇家绘画雕塑学院院士,在国外,她又获得俄国彼得堡美术学院“荣誉教 师”的称号。1801年返回巴黎,仍致力于肖像画,现在共存有八百多幅作品。晚年她不再画画,而是专注于回忆录的写作。

  
  维瑞·勒布伦夫人的肖像画的艺术特色,在于她善于抓住最足以反映人物个性最能使人感动的一瞬间,给以完美而充分的刻划。她的写实功夫非常坚实,对人物的外形特征、服饰刻 划得十分细致,又善于利用色彩和明暗对比使人物性格十分突出。她在肖像画上最大的贡献,是将法国古典主义的肖像传统引向当代,她的作品具有超脱的、古典的 韵味,带有纯朴、清新的气息。她的画没有十八世纪那种盛装肖像画的夸饰,与《路易十四像》的豪华相反,而是细腻、委婉、精致、优雅,富于感情。虽然她也画 有为应酬而作的带有庸俗矫饰风味的作品,也受有洛可可的某些影响,如过分扭曲的线条之类,但是这样的肖像画为数不多,主要作品都能摆脱时尚,摆脱程式的束 缚。

  
  《画家和她的女儿》是作者最出色的代表作,也是她的自我写照。上述肖像画的特点在这幅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是她32岁时所作,十分潇洒优雅。女画 家装束朴素典雅,端庄秀丽,目光温柔而深情。她俯身坐着,双臂围抱着女儿的脸。女儿天真可爱,把脸紧贴母亲,搂着妈妈的脖子,显得无限妩媚。作品将母女之 爱、亲子之情画得十分动人,也表现了画家自己的温婉多情。构图采用了稳定匀称的三角形,色彩雅致和谐,线条优美洗练,背景不加任何陪衬,更突出了主题。

  

  
吹肥皂泡的少年 夏尔丹

  
  油画 1730年 88×70厘米 藏华盛顿国立美术馆

  
  18世纪下半叶,在法国罗可可美日益兴旺的同时还出现了另一种风格倾向----平民写实主义美术。平民写实主义与罗 可可美术同样反对远离生活的古典主义,同样热衷于反映现实生活。但是,前者只面向社会上层,表现封建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追求浮华享乐的审美情趣,而后者面 向的是社会中下层,表现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和自然、亲切、朴实的审美情趣;前者突破了17世纪法国艺术只满足于君王口味的狭小范围;而后者则进一步突破了 罗可可艺术只满足于上层贵族欣赏趣味的局限,使艺术更进一步走向了民主。

  
  18世纪中叶,法国资产阶级进步的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狄德罗为推翻封建等级专制和教会权威,以35卷本的“百科全 书”形式作为“启蒙主义”的纲领:在政治上主张开明之治和民主政体;在艺术上提倡“自由”“人道”“道德”和“教益”:致使18世纪法国的写实绘画从“第 一等级”(君主、僧侣)、“第二等级”(贵族)扩展到“第三等级”(农民、市民和资产阶级)并且从单纯地反映市民世俗生活转向了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道德命 题的说教。

  
  夏尔丹使极受狄德罗称赞的画家之一。他擅长静物画,也擅长风俗画;并且试图通过静物画来反映城市平民的生活趣味,通过风俗画来反映城市平民和善、友好、勤劳、俭朴的美好品德。

  
  《吹肥皂泡的少年》是夏尔丹早年的一幅风俗画:一个衣着破旧但不失为整洁的少年正在从室内向室外吹着肥皂泡,他聚精会神小心翼翼地将肥皂泡越吹越大,越吹越大……还有一个孩子,看上去仅有3、4岁,正踮着脚扒着窗台使劲从室内向室外观看……

  
  题材非常普通,情境极为单纯,这是一种清闲、安逸的生活情趣,反映了下层平民的孩子们自然、俭朴、淳厚、善良的美好情感。

  

  
       拉斐尔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被人们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拉斐尔虽然以画圣母著称于世,然而他画的同时代的人物肖像也成就斐然。他画过教皇朱理十世和 莱奥十世,画过红衣主教英吉拉米,画过巴尔达萨雷·卡斯蒂利奥奈……

  
  其中这幅《巴尔达萨雷·卡斯蒂利奥奈》是他最著名的肖像画之一。斯蒂利奥奈是拉斐尔的好友,是意大利菲拉拉、乌尔宾 诺、曼图拉三个城邦的外交官兼宫廷侍臣,也是当时很有影响的人文主义学者。他的代表作、著名的《侍臣论》是对当时封建贵族等级模式的巨大冲击。他认为, “完美的侍臣”形象应该是一种“勇敢、精明、热爱真理、多才多艺而且是有文化教养的人”。

  
  这幅作品真切而生动地反映了这位政治家、外交家兼学者于一身的形象特征:他那黑亮、锋利而又平和的眼神,好象能够看 穿一切;他那微红、紧闭、外柔内刚的双唇,显示了他自信、果断、严谨和善辩的机巧;微微翘起的下巴,那浓密、整齐的络腮胡须,显示了意大利16世纪文艺复 兴时期学者特有的风范;那黑色的礼帽,白色的衬衫,灰黑色的素装又反映了被画者在当时主张摒弃艳装提倡素装的时代风尚。

  
  如果用拉斐尔的这幅肖像画与前两期我们看到的作品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他的画既没有达·芬奇画中那朦胧、神秘的晦涩;也没有米开朗基罗雕刻中那紧张、沉重的悲剧意识。他的画单纯、明快、温煦、甜美,与前者相比显得更亲切、更平和、更能接近一般欣赏者的审美口味。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 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从中不难看出画家对劳动的甘苦,特别是“汗滴禾下 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是有着切身的深刻体验的。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 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它像米勒 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 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米勒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在师,他的大量的以农民题材为主的油画、素描、版画至今仍给我们深刻 的启示与鼓舞。

  
  《拾穗》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 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 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 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兰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 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农妇们就是如此往复地劳动着,为了全家的 温饱,怀着对每粒粮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辞辛苦地拾着麦穗。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玛丽皇后在马赛港登陆

  
  (玛丽.美第奇生平六)

  
  作者:鲁本斯 (1577-1640)

  
  国别:佛兰德斯

  
  生平:鲁本斯生于德国的一个小镇赛根。父原是安特卫普的法官。父亡后,12岁的鲁本斯随母回到安特卫普。14岁曾给 贵族拉莱茵夫人当侍从,不久转而去学画。最初的老师是他的叔伯哥哥,风景画家凡。维尔哈希特,后来又换过不少老师。1589年被圣路加公会正式接纳为会 员。2年后,1600年获准去意大利游学考察了8年。从1608年至1640年去世,这30年里,是大师艺术最成熟最多产的时期,佛兰德斯巴洛克画风的首 创者鲁本斯一生共为我们留下了二千多幅题材各异的作品。大师不但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而且知识渊博,精通7国语言,善于办理外交事务。1621-1630 年间,被执政当局聘为外交顾问,1624年被封为贵族头衔。多次以大使资格及谈判代表身份出使各国,以寻求独立与民族自治的道路。1626年鲁本斯的妻子 伊莎贝拉。勃兰特去世,四年后,53岁的鲁本斯与年仅16岁的绸缎商的女儿海伦。芙尔曼结婚,迎来了画家又一次艺术生产高潮。

  
  作品尺寸:394cm×295cm

  
  现藏于慕尼黑美术陈列馆

  
  《玛丽皇后在马赛港登陆》是鲁本斯为法国皇后以《玛丽.美第奇生平》为标题完成的第6幅历史画(共计21幅),鲁本斯以半神话半浪漫主义的虚构手法将这真实人物与事件融进虚幻的颂扬环景中。

  

  
       作者:普基寥夫(1832-1890)

  
  国别:俄国

  
  生平:暂缺

  
  作品尺寸:173cm×136.5cm

  
  现藏于特列恰柯夫美术馆

  
  在《不相称的婚姻》中,所有人物都画得很大,有的如真人大小。作者将自己的肖像也纳入画中。(图右双手交叠于胸前 者)普基寥夫于1863年在美术学院展出此画时,还是莫斯科绘画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正如评论家斯塔索夫在报刊上指出,此画好不容易才得到官方的认可,画中 没有火灾,没有杀戮,没有……。画的只是在教堂里神父“毕恭毕敬地给洒满香水的将军——活的木乃伊,与为了官衔和金钱出卖青春的,哭泣的姑娘举行的结婚仪 式。”画家用自己的笔画出了自己的亲身经历,那老新郎确有其人,同老头并排站着的新娘,则是普基寥夫的未婚妻的像(难怪周围亲友团的画像那么丑陋),作者 至死也没有忘记这一沉痛打击。

  

  
教皇英诺森十世像


  
  委拉士贵支 1650年 油画 140X120厘米 罗马 利来-庞斐利画廊。

  
  委拉士贵支在1649年第二次去意大利时在那里完成了一幅著名的肖像画<<教皇英诺森十世像> >,在这幅肖像中,画家既表现了此人的凶狠和狡猾,又表现了这个七十六岁老头子精神上的虚弱。画面上的教皇,尽管脸上流露出一刹那坚强有力的神情, 但是他放在椅上的两只手都显得分外软弱无力。画家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富有个性。从而给观众增加了很多的联想。这幅作品的油画技巧也是十分 出色的。画面上,火热的红调子表现了特有的宗教的庄严气氛;白色的法衣和红色的披肩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笔触十分流畅自由,表现出艺术家的高超技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26 17:0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