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96|回复: 1

又一奇闻:新型瘦肉精现身黑市:境内化工厂非法合成生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8 12: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3日10:42  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记者和卖家交易的暗访视频:惠华公司业务员收款与出货的现场。

  记者暗访发现:
  一种不被公众熟知的新型“瘦肉精”潜伏于某些企业和科研机构,甚至进入了某些大型养猪场。
  这种非法添加剂早已被农业部列为违禁品,但此后数年仍不断有一些专家、企业投入研发,有的高校企业甚至公然销售。
  南方周末记者正面接触了销售者与研发者,其中秘密遂被揭开——
  4月22日,南方周末记者把一箱含“白粉”的神秘物件举报给了广东省畜牧兽医局。
  箱重10公斤,内装猪用的饲料预混剂,是花600元从广州惠华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惠华公司)业务员手上购得。
  被养殖业称为“白粉”的这种东西其实是“瘦肉精”的一种,学名莱克多巴胺,猪吃了后能产生更多瘦肉,在2002年已被我国农业部明文禁用。随后“两高”出台司法解释,称经营、销售、使用该类违禁品可构成刑事犯罪。
  南方周末记者以猪场业务员的身份,通过电话谈判,就从惠华公司购得这种违禁添加剂。惠华公司业务员还称,以前他们还把它卖给华南某超大型养殖企业,后来该企业不用了,就自己卖了。
  此时距广州瘦肉精事件两个月,九部委正在拉网式清查瘦肉精。
  染上“白粉”的惠华公司,是业内知名的高校企业,由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南农大)与香港惠农行农业有限公司合办,华南农大负责经营管理。“这是一个行业潜规则。”养殖业内多名专家和从业人员向南方周末记者指出。他们称,与被公众熟知的“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为养殖散户使用不同,莱克多巴胺主要被某些规模化养殖场使用,从规范化的饲料企业和动物保健品公司获取,并且常在专家的指导下逃避检测。所以,这种违禁添加剂更有隐蔽性。
  农业部退休专家李美同教授指出,在养殖端出现的莱克多巴胺可能有两个来源:一是从境外走私,二是我国境内化工厂非法合成,并且后者可能性最大。
  化工厂的合成技术从何而来?
  “这是农业部做得最漂亮的事”
  2002年,莱克多巴胺被农业部列入《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
  莱克多巴胺并非人药,它是由美国著名制药公司礼来公司1984年发明,美国FDA在1999年12月22日批准,允许作为饲料添加剂。但限制极多,对用量和操作程序有严格规定,例如每吨饲料中超过18克即为非法。
  与盐酸克伦特罗能从医药系统获得不同,在礼来公司未获得生产许可前,没有人有途径获取。
  不过,这难不住浙江农大饲料研究所所长许梓荣。上世纪90年代初,他向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作了相关介绍,说这是提高生猪瘦肉率的一种有效的“营养配方”,成都化学所遂向中科院提出立项申请获批,并成为科技部农村发展中心的重点研究课题。
  这个项目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莱克多巴胺合成实验,由成都化学所负责,研究室主任宓爱巧统筹,课题组长陈代谟,成员有蒋耀忠和王玉良。另一部分是饲养实验,交由许梓荣负责,即将实验合成出的莱克多巴胺给猪吃,观察其对瘦肉率的影响。
  礼来公司在向美国FDA申请前,1987年就先申请了专利。因此,成都化学所可以查到礼来公司合成莱克多巴胺的详细资料,目的就是将合成成本降低,为将来的市场化做准备。那时,礼来公司的成本约为250万元/吨。
  五六年后,成都化学所成功合成莱克多巴胺。许梓荣向成都化学所提交饲养报告,认为可以推广,无副作用。时隔十多年后,许梓荣向南方周末记者称,他们当时其实发现一些副作用,比如猪吃了莱克多巴胺后,会有多种疾病,但没有盐酸克伦特罗那么严重、内脏残留高。“对方等着验收,不好(在实验报告)提副作用。”许梓荣解释。
  1996年2月,成都化学所的研究经科技部验收,获得了专利授权。后又和香港理工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合作做毒理实验。实验结果称,基本符合国家的饲料添加剂标准。
  1999年,FDA批准莱克多巴胺的消息就传来。“怎么那么巧,所有的都没有批,唯独这一个,美国FDA就批了。”宓爱巧由此认为莱克多巴胺在中国离获批也不远了。
  带着专利资料和毒理实验的结果,宓爱巧和陈代谟跑到农业部,咨询能否批准莱克多巴胺的使用。农业部相关专家劝他们不必努力,理由是国情不同:一是美国都是规范的养殖场,农民高中毕业以上,而我国饲养水平低,环境差,从业农民文化低,监管难度高;二是美国人不吃动物内脏,做成动物饲料用的肉骨粉,而中国人吃内脏,残留问题不好控制。
  其实,在此之前,礼来公司在中国的负责人也跑过农业部,想获得登记和许可批准。农业部用同样的理由拒绝了,并告知我国的肉制品的出口以欧盟、日本市场为主,所以标准与欧盟、日本一致(它们都不批准)。
  农业部的这一举措,被许多饲料业专家和经营者赞赏为“农业部做得最漂亮的事”。
  2002年,莱克多巴胺被农业部列入《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随后,“两高”的相关司法解释称,如若生产、销售、使用农业部禁用目录中的这些禁药(包括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情节严重的,可构成非法经营罪或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故而,成都化学所只能将成果束之高阁。
  被列入禁药后仍研发不止
  对合成技术容易山寨的原因,李美同说:“我国的化学底子好,外国公布的化合物(包括药),基本化学专业人士一看就能做出来。”
  然而一些科研院校和企业,并没有因为莱克多巴胺被列入禁用目录而停止研发,反而在2004年前后形成一股合成莱克多巴胺的潮流。
  这与当时美国礼来公司的莱克多巴胺刚过17年的专利保护期有关。一般美国专利保护期一过,中国就可以上。
  中山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所(以下简称中大药化所)教授卜宪章、武汉工程大学制药教研室博士王凯、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博士生导师施小新以及清远华辰实业有限公司等,先后汇入这股合成潮。卜宪章和施小新称,事后才知道国家禁止,未转让。王凯则一直想转让而未遂。
  在这股合成潮里,投入最多的是深圳市中宝华辰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华辰)。其董事长林挺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时他结识了刚从华南植物研究所毕业的硕士胡厚才,胡向他称与导师用成都化学所的技术,修改了其合成路线,有望得到国家专利局的专利授权。
  林挺华又咨询了广东的多名专家,均建议他可上这个项目。再听闻某些“更高层人士”说中国必须要有一个东西来替代“瘦肉精”(指盐酸克伦特罗),估计国内能够批下来。不懂农业和化学的林挺华决定搏政策风险。
  2003年底,林挺华投资100万注册清远华辰,胡厚才技术入股,占三成股份。其后,清远华辰设立的精细化工厂专门做中试,领取了质检局的生产许可证。
  林挺华还委托华南农大做动物实验等,委托中科院广州化学公司做提高产品质量的实验。
  但变故陡生。
 楼主| 发表于 2009-4-28 12: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生产莱克多巴胺是为让猪出栏前长出15公斤肉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3日10:42  南方周末
  清远市动物检疫所突击检查精细化工厂,在车间捡到一个莱克多巴胺的包装盒,认为清远华辰违法生产、销售莱克多巴胺。这包装盒是2005年清远华辰参加马来西亚(该国许可莱克多巴胺作为饲料添加剂)一个展会印刷的样品。

  林挺华带着营业执照、清远市质检局颁发的化工类产品生产许可证等文件到清远市农业局,说如果查到在国内卖过一分钱,愿意接受更大的处罚。三天后,清远市农业局解封了工厂,通知清远华辰可以生产,但不能销售给畜牧业。
  之后,林挺华向农业部申报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末获批。所以,尽管可外销马来西亚、泰国等地,但市场太小。深圳华辰对我国短期内批准失去信心,遂暂停生产。
  但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很难关上。莱克多巴胺的合成技术在国内外的专利资料上有,也容易从研究机构流出去。对合成技术容易山寨的原因,李美同说:“我国的化学底子好,外国公布的化合物(包括药),基本化学专业人士一看就能做出来。”她曾目睹个别添加剂生产厂就是一个农家小院,加一只反应罐。
  也有企业因非法生产莱克多巴胺被查获。2007年7月,浙江绍兴市药监局当场查获嵊州市一家化工助剂生产企业无证生产、销售莱克多巴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该工厂为深圳某企业共计提供莱克多巴胺产品110公斤,案值金额133万余元。
  悖谬的是,莱克多巴胺仍可像清远华辰那样,以化学品的名义,在国内生产后合法地卖到国外。我国药品是许可制,无论人药、兽药,必须由卫生部或农业部发许可证才可以生产、销售。但化学品只需营业许可,只要不在国内销售,完全可以销往许可的国家。
  尽管农业部不时拉网式地检查饲料添加剂,但化工厂却是他们检查的死角。面对上门检查,化工厂通常不给他们进门,称自己有营业执照,合法经营,而农业部门没有执法权。在化工部撤销后,化工厂归属工商部门管理,然而工商部门依照相关规定,无需了解化工厂实质的生产和销售情况。
  曾在广州惠华公司工作的林涛(化名)说,2002年莱克多巴胺被禁之前,惠华公司试生产了十来公斤,卖3200块/公斤。他称,这一行业利润较高,行业内有三家企业专门生产莱克多巴胺,它们在广东和江浙,规模不大,会以生产其他东西作为幌子。每个企业年产量大概十吨,加起来已经够满足国内的需求。一般直接提供给养殖场,这样可缩短流通渠道,减少风险。
  眼红的就是那“15公斤”
  这“最后的15公斤”似养殖业的金矿,引致旷日持久的明争暗夺,裹挟了各路专家、动物保健品公司、饲料生产企业和养殖场。
  生产莱克多巴胺是为了抢夺猪出栏前最后长出的15公斤肉。
  据南方某动物保健公司技术总监施可威(化名)介绍,猪在成年以后一定会沉积很厚的膘,这个膘是动物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以农业部推广的瘦肉型猪杜洛克为例,一过110公斤就迅速长膘。用了莱克多巴胺后,一头猪出栏时可长到125公斤仍出瘦肉,即比不喂药的猪多长15公斤瘦肉,多赚四五十元。
  经济利益让陈杖榴感触颇深:“猪肉分二类,你不打的就是二类,价钱低,不好看。一打,外形非常漂亮。很多人都以为我要赚钱的话,现在都不是几百万的问题,现在是千万富翁都可以。”
  因为陈杖榴同时还是农业部兽药残留委员会委员、兽药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如果莱克多巴胺要获许可,他的投票权重很高。
  这“最后的15公斤”似养殖业的金矿,引致旷日持久的明争暗夺,裹挟了各路专家、动物保健品公司、饲料生产企业和养殖场。
  有部分专家,也因此在国家明令禁止以后,仍唱好莱克多巴胺。
  2002年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李德发的一个公开发布的PPT——《安全养殖模式下的猪营养研究及饲料配方技术新进展》仍大力推荐莱克多巴胺。
  他拒绝了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
  “代谢时间短,严格停药就没事”,这是现在多名专家为莱克多巴胺的辩护词,他们认为最强有力的依据是美国FDA允许使用。曾推广盐酸克伦特罗的浙大阳光公司的董事长陈剑慧便认为莱克多巴胺是好东西,国家“只堵不疏”才造成了克伦特罗今天的泛滥。
  据陈杖榴介绍,莱克多巴胺代谢短不假,但没有停药期这一说,β-兴奋剂的机理一致,停药的话,瘦肉就会往肥肉方向走。更为重要的是,美国的残留标准里除了肉之外,只有肝、肾,对中国人吃的肺、肠、胃没有做过残留实验,也未设最高残留标准。
  其实莱克多巴胺即便是安全的,在美国也只有25%的养殖户用于超大猪的后期增重。“使用要增加成本,人家本来就是瘦肉型猪,没这个必要。”大北农集团技术总监赵雁青说。
  我国禁用后,相应的检测规定未跟上,也给不法分子可趁之机。2005年农业部的监控计划中,明文对克伦特罗有检疫规定,但对莱克多巴胺未作规定。广州市要求屠宰场检测莱克多巴胺的规定2009年1月1日才开始执行,而且56家屠宰场只有一家能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这是一张与检盐酸克伦特罗相若的试纸,一例30块钱。
  就算全检,照样有人有办法逃避。
  南京农大毕业的尹卫忠介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仅是针对某个位置上的甲基机团进行测定,若不法分子略改变其分子结构(莱克多巴胺其分子式中有甲基,而改换甲基机团的位置较为容易),便难以测定。技术上相当于把三聚氰胺做成六聚氰胺。
  施可威指出,西南某农业高校有专家搞出掩蔽剂,这种掩蔽剂会先跟检测试剂发生反应,如此,检测试剂就不再与莱克多巴胺发生反应。
  惠华公司的业务员告知的是土办法,停药七至十天,让猪体代谢完。有的人怕不保险,还喂猪吃利尿剂。
  违规企业该出局
  黄安群和业内多名人士称华南某超大养殖场长时间使用莱克多巴胺,该养殖场曾把莱克多巴胺作为特大科技成果,重奖相关人员5万元。
  在利益的驱动下,某些规范化的饲料厂便在所谓的“强化大猪料”里添加莱克多巴胺。业内多名专家称福建某饲料公司专门卖这种大猪料,每吨七八千元,一个月能卖好几千吨。而合法的大猪料卖3000块/吨,一个月只能卖10吨,因为养殖户看不到效果。这些专家多次向农业部反映这种不公平竞争,一两年前这家企业才收敛。
  但即使按下了饲料厂这个葫芦,规模化养殖场的瓢又起来了。黄安群和业内多名人士称华南某超大养殖场长时间使用莱克多巴胺,该养殖场曾把莱克多巴胺作为特大科技成果,重奖相关人员5万元。
  业内人士均认为,用过莱克多巴胺的猪,外形与用过盐酸克伦特罗的猪一样。施可威说这种猪虽然外表与瘦肉型猪有些相似,但其屁股呈方形,而且很平。“只要用过,就能在肝和肾里检出。”施可威说。目前,最可靠的检测是高压液相检验,从内脏提液体,做一例得800-1000元。
  因为如此的市场需求,莱克多巴胺市场调研也跟着凑热闹。一份北京智道顾问有限责任公司售卖的《2008-2010年中国莱克多巴胺行业调研及投资咨询报告》,纸介版12000元,电子版13500元。
  令这么多人踩在法律红线上的无疑还是钱。
  施可威介绍,瘦肉型猪因为生长快速,细胞膜不完整,很容易自溶,在屠宰和之后的运输过程中,肌肉会脱水,要么流水,要么发黑,俗称“水猪肉”。这样很难卖。莱克多巴胺之类的瘦肉精还可令其肌肉鲜红,解决这个问题。
  除经济利益之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泛滥的原因还在于当事者的犯罪成本不高,即处罚力度不够,起不到惩戒作用。
  2007年12月,福建金天农饲料有限公司成为福建省第一起因莱克多巴胺被查处企业。在刑事处罚之外,农业部吊销了它的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许可证。但它仍然在从事其它饲料的生产。而施可威等多名业内人士介绍,另有一家福建饲料公司,在广东被查处,但只是内部罚款400万。
  “在国外,这样的企业就永远不许再进入行业。一旦被发现,就让它翻不了身。”赵雁青说。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苏岭 实习生 温海玲 发自广州 (本报编辑助理陈军吉、南方农村报采编人员对本文亦有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16 18:1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