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52|回复: 1

但得两心相照,无灯无月何妨?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1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786
发表于 2006-8-31 06: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个人总或多或少藏有一份不愿向人全部吐露的心情,这并不是不坦诚,而是生活上含蓄的情趣。一个人如果可被透视得跟玻璃似的,还有什么意味可言。含蓄并不是阴沉,而是深沉,亦无碍一个人性格的光明磊落。所以对于含蓄深沉的人,实不必生警戒畏惧之心,相交日久,自成莫逆。

西方人即使相亲如夫妇,彼此如未得允许,都不拆对方的信件。这是互相尊重,也免得许多无谓的猜疑,影响夫妻的感情。有一篇西洋短篇小说,写一个丈夫为了太爱妻子,不愿妻子对他有丝毫秘密。有一天,在他妻子外出时,偷偷搜查她的梳妆台抽屉,竟发现了一束情意纒绵的情写。

收信人用的是化名。他伤心自己的受骗,在妻子归来时,不由分说,就将她扼死,告诉邻人她急病身亡。妻子的闺中密友来了,吞吞吐吐地向他要回一束托她妻子保管的情书,并告诉他,他的妻子是世界人最可以信赖的人。此时,这个丈夫才知道由于自己的多疑,铸成了不可挽救的大错。他那只扼杀妻子的手顿时剧痛起来,请外科医生几度动手术无效,终于将隠藏内心的秘密写信告诉医生而自戕赎罪。这当然是个虚构的故事,而作者的深意,也无非为了给世人以警惕。

旁人的秘密,知道愈少愈好;即使知道了,也要当做不知道,或很快把它忘了。古语说:“流言止于智者。”秘密也当止于智者。这是一项处世哲学。我的母亲是位纯朴的农村妇女,在我的记忆中,她从来没有对人蜚短流长。闾里街坊、叔伯妯娌之间,她处理得融融洽洽。人家向她打听什么,她总是笑嘻嘻地说:“没有什么呀,我一点也不记得有什么事嘛。”没有一个人觉得我母亲是个阴险人物,大家都乐与之交。记得有一次,我在猪圈的稻草堆里发现几十个鸡蛋,猜想一定是什么人偷来藏于此地。我顽皮地用铅笔在蛋上画了小小“十”字。并告诉了母亲,母亲把我训斥一顿,不许我对任何人说。不久,一个邻居老太太送来一篮鸡蛋,我一看,上面画有十字。就知道她住在我们家的女儿把鸡蛋偷回家,再由她母亲送来。我站在一边露出不屑的神色,我母亲却频频以目示意要我走开。并对她表示十二分的感谢。老太太走后,我母亲把我叫到跟前,正色对我说:“小春,几个鸡蛋算得什么,难得是这份情意。你不应当记得她女儿把蛋拿出去,而当感谢她母亲把蛋送给我们的心意。况且,她母亲也一定不知道蛋是怎么来的。记住,人要厚道可以积福啊!”我一辈子也忘不掉母亲的好心肠。

母亲还给我讲了一个历史故事,是外公讲给她听的:有一个穷书生,去拜见一位太守谋个小差使。当太守未出来时,穷书生忽然发现地上有一枝金钗,他拾起来,犹豫一下,便慌慌张张地把它收在衣袖里。这动作,却被屏风后面太守夫人看见了,她立刻拉住太守,叫他慢一步跨出门去,直到书生藏好金钗,才让他出去。太守并不知道书生的偷窃行为,对他态度温和诚恳,并答应给他工作。书生内心惭愧万分,次日便把金钗送回,太守夫人代人保密、成人之美的气量,实在令人钦佩。我当时觉得,我的母亲,就有点像那位太守夫人。

我幼年时喜欢听故事,父亲的一位朋友姜伯伯故事很多,但有时也重重复复的,讲了又讲。有好几次,他给我们小朋友讲故事时,一开口我就拍手喊:“我知道,这个故事我听过了。”于是就抢着滔滔地讲下去。直到讲完以后,姜伯伯在我耳边悄悄地说:“小春,你讲得那么得意,可是你把姜伯伯肚子里这点学问全抖光了,叫姜伯伯多不好意思呀!”我听了心里好过意不去,抱歉地说:“姜伯伯,我下回不这样了。”以后他对大家再讲我听过的故事时,我仍旧装出很有兴趣的样子问:“后来呢?后来呢?”姜伯伯高兴地说:“后来呀,后来的就让小春讲吧!”姜伯伯还是把最精采的最后部份留给我过瘾。多好的姜伯伯啊!我至今不知道,他究竟是把我教聪明了,教调皮了,还是教厚道了。但是有一点,我是百分之百可以肯定,就是这位姜伯伯是位十二分诚恳、好心肠,也最富于幽默感的老人。他终年青希长袍一件,旱烟筒一支,一副慢吞吞与世无争的样子。他对我说,三国里曹操杀杨修,无非为了自恃聪明的杨修,每次猜透了他的腹内机关。周瑜猜忌诸葛亮,只为诸葛先生事事总胜他一筹,此庄子所谓“巧者劳而知者忧”,所以凡事总要能包涵,可以化解戾气。

春秋时代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有一次大宴群臣,特地命他的爱姬为嘉宾斟酒。忽然一阵大风把灯火吹熄了,有一位轻薄臣子乘机踩了一下爱姬的脚,把她鞋尖上的珍珠踩掉了。她非常生气,随手抓下此人的帽缨,回来报告庄王,要处没有帽缨的人于死罪。庄王却从从容容地下令,暂时不要点灯,他说为了宾主尽欢,大家都把帽缨取下,然后再点灯开怀畅饮。爱姬埋怨大王何以如此作法,庄王说:“凡人往往由恐惧而生恨心,由猜疑而动杀机。我非圣贤,如果我知道是那个对你无礼,即使勉强原谅他,仍不免耿耿于怀,不如根本不知是谁,彼此心中不存芥蒂,岂不更好。”那个开罪爱姬的臣子,自是感激涕零,痛改前非了。庄王真可算的是个聪明绝顶之人,他宁可不要知道那个秘密,保全了别人的名节,也消除了自已的怨毒之心。这才是君子的以德服人,庄王之所以能成霸业,绝非偶然。

另外一个相反的故事,就是晋文公的妻子齐姜。那时文公尚是公子,逃亡在齐国,她为了替丈夫保密,把听到晋国臣子密谋送公子回国的采桑女子杀了,然后协助公子返国。这真可作为好传播秘密者诫。今天电视上动不动就“杀之以灭口”的血淋淋事实,正属此类。

天主教的神父,上帝赋予他听取旁人秘密的特权。但他们在听取信徒忏悔时,必须穿上道袍,端端正正闭目凝神,坐在一个密封的神龛里,听忏悔者从缝隙中喃喃诉说。这样的仪式,固然是表示宗教的庄严,可能也含有保护神父安全的用意吧。记得有一部西片,叙说一个杀人犯向神父忏悔,神父因他本性尚属善良,劝他自首,他却没有勇气,又深怕神父泄漏他的秘密,竟而谋杀了神父。一位曾受神父抚育之恩的警察发誓侦查凶手,终被他侦破。该片故事曲折,意义深长,正足以为好听旁人的秘密者诫。

我服务司法界多年,在工作上,每天过手的黄色公文夹、密件、机密件、最机密件,正不知多少,一切在我都是“过目即忘”。一则我生性对于“等因奉此” 的公文,特别健忘,二则私人谈话不涉公务,是职业道德。英文字的秘书或各部的首长(Secretary)就是由秘密〈Secret〉一字引伸而来,可见从事公职,保密第一。这是就公务上来说,就个人而言,人尽管有深度、有涵养,内心的秘密,究竟是愈少愈好。所谓:“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司马光说他自己平生无事不可对人言,就是一种坦荡荡的磊落胸怀。以今日社会关系如此复杂,人际关系如此密切,大众传播如此发逹,刺探秘密的方法又是如此巧妙,保密实在是一件十二分不容易的事。否则的话,美国前总统尼克森的前程,也不会断送在水门事件上。越南的沦亡,季辛吉也可以把对阮文绍的承诺推得一干二净了。可见从事政治工作,也是以少耍秘密手段的好。国际之间,正复如是。二次大戢时期,罗斯福总统有一次去看邱吉尔,一时忘了敲门,进去时邱吉尔尚未穿衣服,罗斯福赶紧想退出,邱吉尔笑嘻嘻地说:“ 你别走,我们之间一向坦诚相见,没有什么秘密的。”此正是这位幽默的英国首相之所以成为伟大远见的政治家。这句名言,也可以供今日仆仆风尘的季辛吉作为座右铭。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互相尊重对方的言行,互守分际,就不至产生刺探秘密、泄漏秘密的不愉快情事。好像有句话说:“ 要消息传得快,告诉女人。”我家乡也有句话:“ 三个女人抵一面大锣,敲得无人不知。”身为女性的我,感到非常的不公平。人性的弱点,并无分男女,“ 羣居终日,言不及义”者,难道都是女性?

为了“防人之心不可无 ”,才会有“逄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的古训。但人生一世,总不能没有一二莫逆的知交,可以倾心相许,剖腹相示。古人有两句词云 :“ 但得两心相照,无灯无月何妨?”无月无灯的夜晚,两个人在一片朦胧中互吐心曲,不必看彼此的脸容,也不必看彼此的眼神,却是灵犀一点,到逹了友谊的最高境界,多么令人钦羡?古时候只有油灯、蜡烛,没有现代的一百烛光电灯及日光灯明亮。因而“雨夜挑灯 ”、“ 西窗翦烛 ”,格外的富于情致,也格外的易增知己之感。这种悠闲的“谈心”乐趣,在匆忙的今日,已不易多得。心灵的枯滞与空虚,是否会造成好探听或传播秘密的不正常心理呢?
hua.jpg

1

主题

1448

回帖

2705

积分

金牌会员

热心会员

积分
2705
发表于 2006-9-21 04: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好的帖子,借你一点月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6-1 15:0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