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大学生今年达到了665万,但有300万人可能将要失业,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图:新唐人)
【热点互动】中国大学生出路何在?
【大纪元5月3日讯】(新唐人电视台《热点互动》节目)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热点互动》节目,我是主持人王潇。如果家里有一个倾注了时间、爱、精力、财力、耐心和所有的一切,培养出来一个大学生,但是刚刚毕业就面临失业的问题,这对一个家庭和孩子本身都是个很痛苦的事情。
下载收看
不过这个现实在中国却实实在在的发生着,中国现在有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失业的问题,今天我们请来了陈志飞教授,看看他的分析能不能对他们有一些帮助。陈志飞教授您好。
陈志飞:主持人您好,大家好。
主持人:关于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是不是现在中国的大学生太多了?
陈志飞:表面上看好像是有这个问题,大学生今年已达到665万,而且国家教委的有关人员估计只有一半的人能找到工作,那就说明有300万人可能就要失业,好像就是这么一个严峻的现实。
可是你看到中国从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非常快,而也有大批的外资涌进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那么为什么外资企业宁愿不远万里从本国空运各种人才,而不愿选用中国大学生呢?
但在印度却恰恰相反,很多印度的大学生会被美国的公司直接录取,而且当地很多美国公司也会直接雇用大量的印度大学生,而且把他们提拔为管理人,所以我觉得“大学生人多”本身说不过去,因为中国现在表面上经济这么繁荣,为什么不能吸收这么多大学生就业呢?
主持人:是不是中国大学专业招生和就业脱节呢?
陈志飞:中国招生、就业的话,我觉得这方面是有一定的原因,但我觉得也不是根本原因。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大学培养了很多理工科专业的人才,现在理工科专业在欧美国家是奇缺的,很多欧美国家对中国大学生的专业类型就感到非常羡慕,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好像也跟这个没有太大的关系。
我想到了一本书,那是纽约时报一个著名专栏作家汤玛斯·佛里曼(Thomas L.Friedman)写的,这本书的书名大家可能听说过,叫《World is flat》,就是世界是平的。这个世界不是圆的,世界是平的,大家在一个平面上竞争,大家都在一起,因为现在在地球村了嘛。
那么如果中国大学生在中国自己的本土找不到工作,是不是中国大学落伍了,中国大学的体制、观念落伍了?因为美国可以在中国设厂而且不远万里从美国找一个美国大学生到中国去做管理人员,管中国大学生,而这些中国大学生还算是比较幸运,能够去外企工作,但美国人的工资要比中国大学生可能要多10倍还不止。
主持人:那为什么中国没有这个人才?
陈志飞:中国为什么没有这种人才呢?我觉得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并不是专业设置怎么样,或者是不是中国的农民工太多了,经济发展主要靠农民工,或者是中国的大学生太多,我觉得这都不是问题,这都是表面的现象。
最根本的问题是,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人,社会需不需要?跟整个社会、整个国际社会,跟现在的经济发展相比是不是和谐?是不是刚好能填补所需要的这么一个部分,我觉得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主持人:美国教育出来的大学生,他们的综合能力比较强,中国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上。
陈志飞:好多人觉得中国大学生是不是实际综合能力不够强,我看了一些国内人的文章,都是在强调这方面的原因,这在表面上能够解释一部分,但都不是最根本的。就我而言,我经历过,我在中国上过大学读了研究所,而且在美国受了博士教育。我觉得最根本原因是观念和大学的功能。
80年代,中国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到现在剩男、剩女谁也不要,这其实能体现出一个体制的问题。在80年代的时候,它是计划经济,它是长官意志,所以每个大学生都是国家干部。到现在它从上到下,搞所谓“森林法则”,就是每个人自己去拼搏,自己去努力,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大学生成了被遗忘的一群人,你要靠关系,靠各方面的幸运,才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这本身体现大学是作为一种功利的工具,实现某些人的意愿。比如说大学生曾经被中共做为培养干部的摇篮,现在被好多人做为一个致富的手段。很多时候大家都在算这笔经济帐,我花了多少钱供大学生,大学生出来以后能挣多少钱,这笔钱如果和扫地的或者农民工相比,是不是还值得上这个大学。
现在好多人都觉得上大学不值,为什么呢?因为大学生花这么多钱,出来以后,也没有挣到什么钱。如果这样想的话,我觉得有可能要正本清源,仔细的想一想大学到底值不值得上?大学到底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如果大学是一种大众化教育的工具,据我看中国现在的报导,所谓适龄人口当中,18岁到22岁,大约有20%以上上过大学,这个比例比起我当时在中国国内,算是相当高,中国已经进入大众化高教模式的阶段。
我在中国上大学的时候,可能上大学的适龄人口只有4%不到的人,那时候的大学是精英教育,现在是大众化教育。在往后还有一种,按照西方的理论,如果适龄人口的50%能够上大学的话,那么大学已经普及化了,中国现在是大众化教育,那么按理来说……
主持人:这是好事。
陈志飞:的确是个好事,因为人的基本素质各方面,都应该得到一种飞跃性的“质”的提高,可是就像刚才咱们分析的,现在大学教育做为培养干部,执行党意愿的一种工具。我们也看到报导,很多大学生都愿意拿到党票入党,给他将来的升迁、就业造成一种好处。另一方面,老百姓都想让子女通过念大学,好让他的经济能够翻身,这些我觉得都违背了大学的宗旨。
大学的初衷是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在西方我们看到不光有理工学院,而理工学院占的比例实际上是非常小的,不像中国那么高,可能15%都不到,有的学校根本没有理工学院。有很多就是专门的文理学院,他们就是探究人的价值。
主持人:他们是从兴趣出发。
陈志飞:他们从兴趣出发,而且从人最根本的要求出发,除了读《莎士比亚》的诗或者是学哲学、西方的康德或者希腊的哲学……所以很多大学都是中国人很少问津的。但是美国对这些有专门的排名,他们叫文理学院,而且在美国各方面也比较有影响。比如美国的前总统夫人芭芭拉·布什,他们读的都是史密斯大学,在麻省,都是非常好的。
中国人比较少去这样的大学,因为不实惠,可是这是大学一个最根本的功能。那么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可能好多观众朋友都知道,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好大学和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好大学是不一样的,中国人心目中的大学就是很多好的理工大学,很多人都是理工学校出身的。
主持人:麻省理工大学。
陈志飞:麻省理工,这在美国恐怕是最好的大学,但不是顶尖大学,你看他没出什么人当总统。相对于中国,我们看中央的9个政治局常委,全都是理工科毕业的,这好像比较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客观来讲,他思想也比较狭隘,理工的人比较会钻到具体的事实上面。
从50年代开始,中共就开始解、拆大学,把它变成苏俄式的一种理工学院的架子,而且在文科方面,它路子就更窄了,因为只能学马列主义、党史,很多人也不想学那种专业,所以就造成整个中国现在的教育体制比较僵化,没有跟世界潮流、经济的发展合拍,没去适应它,我觉得这是最根本的一个原因。
主持人:假如您处在目前这种情况,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都面临失业,您会怎么办?
陈志飞: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确是很严峻,而且我现在也没有特别好的答案。但是我接着我刚才没说完的那个问题。前年,我看到一份报纸,是英国非常有名的《金融时报》,他们对中国每年能生产100万名软件工程师,这种大批的工科人材,他们感到非常吃惊,而且美国也非常羡慕。
但是他们去调查那些在中国设厂的外商,说为什么你们雇用这么少的中国大学生,那些外商给他们的回答,中国是培养了大量的工程师,而且他们具有很高的工程素质,可是我们发现只有16%的人可以被雇用,因为他们基本的交流能力、社会意识和个人的素养,都使我们不能雇用他们。
就像人一样,你想选择一个能够跟你处得来的邻居呢?还是你想选择一个邻居,他非常聪明但是经常会侵犯到你的利益,让你感到不舒服,如随地吐痰等,很多人还是会选择一个让你相处起来比较愉快的邻居,对不对?在工作当中其实也是这样。
我觉得这是现在中国大学生出路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他们在理念上接受了中共的宣传,现在有很多人估计,据我的观察也是这样,教学课程当中,中共的宣传、洗脑的部分,比重越来越大,尤其六四之后,中共对大学这块看得非常紧。
我们看到在80年代,学生是作为一个要求自由民主的急先锋、生力军,甚至是主力军。可是现在的大学生对国事不闻不问的,只管自己,就像刚才我讲的、中共所宣扬的“森林法则”,只顾自己的利益,像贪官污吏那样去想怎么从社会来撷取。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教育当中,它把自己那一套党文化的东西给青年学子灌输得太多,使得他们不适应现在的社会,并且由于受国际化经济的影响,最后造成自己在就业出路方面一筹莫展。
主持人:那么现在那些刚毕业的孩子,他们没有就业机会,有什么可以让他们弥补一下呢?
陈志飞:如果我现在在中国,碰到这样的问题,我想,针对刚才提出的最根本的问题,我会跳出这个框框,我觉得应该多看一些书,把思路扩展得远一些,想一想造成自己困难的原因究竟在什么地方,是我自己本人的问题?还是整个社会、整个大学教育的问题?这个大学究竟给我提供什么样的价值?有机会的话,可以出来看一看,带着一种开放性的思维,研究一下西方社会民主自由的国家,看看他们的大学生为什么能够找到自己理想的位置。
主持人:像您说的那种外企的就业机会,他们要是能把自己的思路改一下,能适应那些外企公司对他们的要求的话,也许他们有更多一点儿就业的机会。
陈志飞:可能是这样。
主持人:中国现在大学的竞争,还有从小到大在学校的学习压力,以及社会带来的竞争给孩子造成生活很不放松、很不愉快,有好多上大学的孩子……
陈志飞:我说这是得不偿失,因为这么多的作业,各方面的考试、学习班,的确给孩子们灌输了很多知识,但是没有培养他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施展他的个性,最关键就是没有给他独立认知这个世界,接受、承受挫折的能力,这些都是很薄弱的。我觉得这方面是中国教育所欠缺的。
教育最根本的应该是培养好的品格,这样他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自强不息,最后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实践自己的抱负。在美国,很多大学生也会有暂时失业的现象,但他们不会为“孔方兄”,为了暂时的金钱上的利益而去屈就,而放弃自己的理想。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没有那么多人到华尔街去工作或去读电脑,电脑工作不是很多吗?为什么这种工作都让外国人去做呢?因为他们有他们的抱负,这是他们教育的核心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这个人的人性是比较完整的,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因为人毕竟是社会中的一员,不能用经济方面的成功与否来衡定教育是否成功,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国家长在这方面需要注意的。
主持人:观众朋友,1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今天这个话题是个很头痛的问题,它跟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我们希望今天陈志飞教授的分析能对您有一点帮助,或者有一点小小的启发。好,谢谢您今天的收看。
(据新唐人电视台《热点互动》节目录音整理)
http://www.youmaker.com/
视频:【热点互动】中国大学生出路何在?
美东时间: 2009-05-05 19:31:01 P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