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35|回复: 0

中国金融新动向:人民币08年前实现完全自由兑换?

[复制链接]

0

主题

3175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752
发表于 2006-9-16 00: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香港东亚银行主席暨行政总裁李国宝预测:“人民币可能在未来2─3年内,亦即2008年奥运前,实现完全自由兑换”。人民币自由兑换之后居民换汇失控,是目前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最大风险。

自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调整以来,人民币改革的进程加大了推进力度。未来,人民币资本项下的自由兑换将是最终的改革目标。今年6月初,香港金管局总裁任志刚披露,一个专门处理跨境人民币支付功能的人民币结算系统已在港运作,未来只要人民币业务方面的发展许可,香港在大约五个星期内就可以实现人民币即时支付结算。这等于宣告,应对人民币在香港结算需求的技术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措施都是在中央提出“藏汇于民”的战略转变之后出现的,政策出台速度之快,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首先,在国际金融中心实现人民币支付结算功能,本身就是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步;其次,在香港建设人民币债券市场,更是凸现了在人民币自由兑换之前建设资金流入、流出缓冲地带的强烈需求。毫无疑问,这一切都意味着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正在加速推进的过程中。

由于中国近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已经给出了充分的货币安全保证,不至于在人民币自由兑换之后发生恶性的流动性紧缩。有了这样的安全保证和中央连续释放的政策信号,香港东亚银行主席暨行政总裁李国宝预测:“中国人民币可能在未来2-3年内,亦即2008年奥运前,实现完全自由兑换”。李国宝还强调,“政策实际施行的时间,可能远快过市场的预期”。在我们看来,这种可能性完全存在。

目前,国内只对证券投资基金从立法上给予“放行”,在其他方面还有诸多限制,如产业投资基金未被放行、私募基金没有合法地位等。这固然是因为金融市场的放开需要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经历过多次金融秩序的混乱,决策部门在市场放开方面的谨慎。不过,下一步相关领域的放行可能会加速进行。

据最新透露的情况,《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管理办法》正在征求意见,不久可望面世。据称,今后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公司形式设立,募集资金可用于创业投资、企业重组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等。《产业投资基金法》将在产业基金运行成熟之后再行推出。可以相信,产业投资基金的出台将会提速。

2004年之前以特例形式成立了三家合资产业投资基金(中瑞合作、中国─东盟中小企业投资基金和中比基金),但其中都有中国政府机构参与,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市场化的产业投资基金。在2005年11月下旬,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设立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今年1月,曾有国内媒体披露,产业投资基金将会放行。初步计划首期募集50亿元、设计规模为200亿元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已基本筹备完毕,很快将在天津宣布发起设立。而福建也由该省发改委牵头筹备设立海峡西岸产业投资基金。这两个基金将一同入围国家发改委的首批产业基金试点。

另一个可能出现重大突破的领域是私募基金的合法化。私募基金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早就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早在2001年,前央行官员夏斌在中国私募基金中就估算过,当时中国大约有7000亿私募基金。近年来,私募基金的规模持续扩大,但仍没有合法地位。在法律上让私募基金见到阳光,已是国内市场的强烈需求。

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日前罕有地公开表示,中国已经具备了设立私募基金的条件,一是中国具有大量的富裕资金,尤其是私人资金;二是《证券法》和《公司法》的修改为募集资金设立投资公司创造了条件,投资型公司可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因此,中国应该给私募基金以合法地位。

国内两大背景因素的变化,成为创业投资发展加速的动力。一是国内推动企业直接融资的改革;二是自主创新上升为国策。据悉,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央行于6月中旬联合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对完善融资体系的问题慎重表态:将尽快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这实际上对金融机构进入创投业开了绿灯。

据了解,银行、券商和保险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虽然对创投业是地道的“门外汉”,但在政策和利益的双重驱使下,也纷纷向创投业示好。据称,平安集团和国家开发银行都已经打算设立创投公司。

很显然,如果要用私募基金或其他创业投资基金来推动产业投资的发展,就需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完善的退出机制。这就必须解决过去存在的退出渠道不畅等问题。

创业投资基金退出的一个重要市场是股市。从目前国内股市的格局来看,沪市与深市的定位已有差异,两个市场的分化也已经出现,深圳市场将更多地扮演中小板的角色。从投资特点来看,创投业偏好的中小科技企业,将更多的在深市上市。因此,创业投资基金未来将更多地与深市来打交道。

检验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最好标志,是对外资市场准入的程度,尤其是允许外资入股国内商业银行的程度。事实上,国内政策层面对于外资入股中小银行,有过进一步开放的思路。

今年初,国内金融监管层已经认同,允许向外资机构放开国内中小银行的控股权。但进一步放开的条件,一是外资要控股中资银行,其出价必须高;二是国内在出让股权的顺序上将会“先卖烂的,再卖好的”。这种思路是在对外开放银行市场的大背景下,兼顾市场开放、国内股东利益与银行质量的现实选择。

花旗财团及兴业银行对广发银行的控股并购方案,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进一步酝酿成熟,不断向前突破。分析外资金融机构的心态,应该是在这种预期之下,希望与国内政策放开能同步进行,最终实现对广发银行的实际控股地位。

未来,银监会是否会坚持25%和20%这两条外资入股的底线呢?我们判断,国内有可能放松底线。理由是,既然这个市场迟早要开放,而目前存在许多“烂资产”银行能卖出个好价钱,为什么不出售呢?如果未来国内金融市场进一步放开,外资可能对中小银行的反而没有兴趣了。因此,当前对外资入股银行的限制,应该理解为在去年复杂形势下的暂时限制,使得外资把“一步跳”变成了“两步走”。

整体来看,下一步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将会继续。如果金融市场不开放,只能是给自己添麻烦。例如,在人民币升值和货币投入过多的背景下,今年中国的外贸顺差大幅增加,让中国感到难受。以中国目前的外汇管理体制而言,每一个流入中国的美元背后,都要有人民币的增发作为补偿,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国内资金泛滥。而为了平衡,央行又要付出很多其它方面的努力。

在我们看来,中国之所以陷入僵局,对外部资金流入的压力深感不便,根源就在于内部金融体制的建设问题。该开放的没有开放,该流动的没有流动,作为活水的资金,进入中国后就变成了死水,本来市场自由调节就可以实现的平衡,因为体制性弊端而只能要求央行用少数货币工具来承担。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顾此失彼。因此,只有金融环境的彻底开放,以及金融市场的规范、完善,才是中国目前应对各种金融问题的关键,也才是判断未来金融政策走向的关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7 13: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