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又一个新学期的到来,家长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考上一个好高中、好大学,寄希望于形形色色的补脑保健品。记者利用双休日的时间闲逛了一些药店和卖场的保健品柜台,结果发现这些补脑保健品的销路相当好。医学专家却对此现象感到万分忧虑,认为正处成长发育期的孩子根本不需额外吃什么补脑保健品,如果实在要补的话,适量的维生素和科学的食补就已足够。而过多地滥服一些保健品,很可能起到副作用。 购买补脑产品动辄过千 记者在走访各大药店和卖场的时候发现,不少药店玻璃橱窗的醒目位置都贴上了补脑产品广告,在虹口一家药店里,补脑产品专柜的女营业员热情地问记者是想自己吃还是想送人,见记者不语,便开始介绍起产品的功能:“这些药品都能够提高记忆力,学习有精神,送人绝对很体面,小孩子吃了后成绩可以大大提高……”当记者问及到底是药品还是保健食品时,营业员说:“不管是什么产品,只要有效果不就行了嘛。”
一位做中学教师的朋友告诉记者,她所教的班级差不多每个学生都吃过补脑品,很多学生家长反映产品价钱不菲,一季度的用量往往就能达到千元。有的学生甚至还同时吃几种。但是从成绩上,她根本看不出吃补脑药与不吃补脑药的差别,没有哪位学习差的学生因为吃了保健品而迅速提高学习成绩。
热销产品也会“捣糨糊”
据有关专家透露,目前市场上热销的各类“补脑保健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不饱和脂肪酸类(即“深海鱼油”)、补充大脑营养类(卵磷脂、脑磷脂)、提高大脑皮层兴奋度类、促进脑部血液循环类等。
各式各样的深海鱼油是时下最为时髦的补脑保健品,据说可以增进智力,预防老年痴呆,还能延年益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流行病学专家黄建始教授日前在上海同济医院“揭开伪科学保健品的面纱”讲座中指出,所谓的“深海鱼油”,在美国产的产品说明书上写着来自三文鱼,中文说明中却绝口不提;中文中还标明“遵医嘱服用”,误导老百姓把它当成药品用。
市场上还曾出现过一种可以“促思维、增记忆”的口服液药物,吸引了很多学生竞相购买使用。国内部分药学专家就曾撰文指出,该药物是一种“脑代谢及循环改善剂”,临床上主要用于老年痴呆、记忆力丧失等大脑功能性疾病,由于存在诸多副作用,切不能让处于成长期的学生们盲目使用。
给孩子食补远胜于药补
沪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营养学专家指出,家长一掷千金给孩子买补脑产品,还不如每天给孩子煮个白水蛋、喝碗纯豆浆、做条清蒸鱼、削个红苹果来得更实在,营养也许会更加丰富。因为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卵磷脂等虽是大脑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但这些成分完全可以在日常的食物中摄取。所以,保健品能不吃就尽量不要吃。当然,适当吃些维生素,补充人体的不足,也没什么不好。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儿科主任顾洪亮教授指出,让孩子身心都得到良好的调整,是考出好成绩重要的环节。如果让孩子早上起床后锻炼锻炼,呼吸一些新鲜空气,脑子会更好使,这些比买保健品更重要。
当心滋补品含有药成分
上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常务副主任杜文民博士指出,在市场上针对青少年名目繁多的滋养滋补食品中,个别不规范的品种还含有药物成分。研究发现,青少年经常食用含有人参、蜂王浆的食品,尽管短期内显得食欲旺盛、精力充沛,但久用后会引起性特征发育异常。尤其是年龄偏小的儿童,以此“补脑”,后患无穷。因此,用这些含有药物的滋补类食品,应当慎之又慎。
家长们寄希望于药物来提高孩子成绩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专家认为,孩子们学习成绩好坏的关键还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考试时的临场发挥。即使为了心理上的安慰而吃补脑品也应当适度,过量的“大补”对学生们的身体有害无益。
“三学会”和“三不买”
购买药品、保健商品或接受服务,一定要到正规医院、经医生诊断后,按医生处方购药;一定要到正规的商场(药店)、超市购买。在购买药品或保健品时要做到:“三学会”、“三不买”,以保护自己的“三权”:知情权、选择权、追偿权。
“三学会”:一是学会验有关合格的证件(许可证、批件等);二是学会查包装、比价格。包装是否“三无(厂名、厂址、电话等)尤其是生产的日期、有效期和使用说明书,价格要货比“三家”;三是学会要凭证。无论购买药品或保健品都要有销售商的正规发票,一旦发生纠纷便于讨回公道。“三不买”:一是不买“三无”产品;二是不买没发票、上门推销的药品和保健品;三是不买价格高、心里没底的药品和保健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