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英伦学子的比较劣势》(以下简称《劣势》),觉得有些感触。
据《劣势》作者所言,他是用一个“一口气在国内从小学读到博士的纯种土鳖”的观点来写下他的文章的,那么我就以一个一口气在国外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的“变种海龟”,(maybe马上要变成海带)的立场来陈述我的观点,也未必没有异曲同工之妙处。
首先关于英国是不是有潜力替代美国成为中国留学生的青睐之地,我不是很清楚。但是就我5年前刚来英国所住的Nottingham
Beeston区域和现在来比,完全就是一个不亚于London 的 China Town。
短短数十米的town
centre,就有2家中国超市,1家中国餐馆。最具夸张和讽刺的是,现在去警察局登记的前台,都用中文写着:“用国外驾照在英国开车,只有一年有效期,没有车保险和路税,是犯法行为!”这是明明白白在向中国人开刀。可见中国学生之多。
诺丁汉大学教育学在读博士佘玫
劣势:缺少实践机会
《劣势》一文比较了英伦学子的劣势,我同意他所说的在英国的学子缺少实践的机会。这点我深有体会。
就以我当初就读的教育本科来说,如果在国内师范大学就读的话,到了大四基本就是实习年了。大学会把学生派送到不同的小学,中学实习,让学生在从事教学工作之前体验一下学校的日常生活。这样的做法,至少学生会把教育理论升华到实际。
但是在英国,完全没有实习的机会。
在我就读本科的过程中,只是去当地学校做过为期2天的访问者,完全就是去学校参观校舍,另外还要自己付车费和带三明治。感觉上,英国人是要让我们这种所谓的从发展中国家来的人见识一下大英帝国教育硬件设施的辉煌。
说句真话,当初我只是初来乍到的菜鸟,对英国还怀有很好的印象,所以觉得英国的学校洋溢着自由的学风,比起我们在填鸭式教学长大的人来说,英国学生幸运许多。
现在我作为在英国的老混,而且还在2所中学做过助理教师的经验来看,感觉英国的学校很一般。就拿和我出生地上海的学校来比较,上海的中小学,大比分都提供矿泉水,午餐和设施良好的电脑房。我参观和工作过的英国学校什么都要学生自备。
上海寸地是金,就学校面积来说,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可是英国这种在我眼里的‘大地’国家,学校也都是微型的。供学生运动的场地不大,而且体育设施都不及上海好,连‘风雨操场’都没有,下雨的话,学生只能在教室发呆。
作为教育专业出身的我,感觉中国和英国在教育设施上不分上下。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英国只能在找到工作后,由学校出面申情PGCE
课程。这是一种教师培训的课程,一般由LEA (Local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支付学费。如果你是地理老师,那么你选择的PGCE课程就是地理课。也就是说,在英国大学实践自己专业的机会很少,对于他们来说,一份正式的工作或许就是实习的开始。
不过令我不理解的是,英国人对工作不是很‘挑食’。比如我的英国朋友Andy,他是Top
10大学经济学的毕业生,却在BA航空公司找个物流搬运的工作,他说先做起来,再考虑别的工作。另外一个经济系毕业的高材生Lisa,就随便在一家旅行公司卖飞机票,理由是,公司离家近。这种不挑食的状态让我觉得,是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太富裕了。
劣势:英语提高缓慢
再次,对于《劣势》一文的“师资和语言交流”之说,我想说:“I can't agree
more了。”英国教授的上课水准我觉得很一般,只是他们出书多,所以在他的专业领域里面很有名气。而讲师有可能不是很有名气,但是讲课水平倒是不错。
其实中国学子即使接受不到很好的教学,课堂中的英语环境还是不错的。不过,不同的专业提供的纯正的英语环境还是很不一样的,所以出国前一定要考虑这个因素。
就我个人所见所闻来说,医学专业几乎是英国人的天下,所以对于外国学生的语言能力,从理论上来说,提高最快。但是就中国人本身的语言能力来说,不太可能申请到个专业。
IT
专业是印巴人的天地。经济学倒是中国学子的热门之选,我曾经好事去注意了经济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名单,中国学生的比例有80%之多。所以选此课的人,就正如《劣势》一文所言,“英语交流能力又能提高几何呢?”
不过我想提个建议,在课堂上练习不到英语,不妨找个兼职的工作,这样既可以赚钱又可以大大提高和英国人交流的机会,尤其是一些small
word。比如,笑话还可以说成“gag”,诸如此类的语言,只有通过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接触才能学到。
所以为了真正体验英国的语言,不放妨走这条路。我还在此提供学习英语的另个方法,不能说是捷径,但也能有所收获。可以说这个方法是我们章子怡小姐发明的:学唱英语歌曲。尤其是RAP歌曲,比如
Eminem,50 cent等,你会发现只要把一首英文歌给唱溜了,英语也能说顺。
入乡随俗
中国俗话说,既来之则安之。所以在大家都在抱怨英国学费高,消费高,工作机会少,不是很值得的同时,我的个人意见是,不管是亏还是值,来了英国就要入乡随俗,努力学习它的风俗,语言习惯。
其实英国作为一个具有传统宗教和礼仪的国家,它还是保存了很多传统。比如English tea就是要加奶和糖;English
breakfast要有肉肠、 豆、烟熏肉 和蘑菇;还有English
gentlemen的风度,在英国还是随处可见的。这些都是我发现的英国可爱的地方。
末了还是借用我喜欢的英国本土天王Bobbie Williams的歌词:NO EXCUSES,NO REGRET。
祝所有的中国学子好运。
(文/诺丁汉大学教育学在读博士 佘玫)
学子探究:留英“海龟”对于“土鳖”的比较劣势
诺丁汉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后 李锋亮
据媒体称,英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
然而与越来越多中国同学把英伦三岛作为投资梦想之地背道而驰的是,国内的就业市场却似乎对英国留学生,尤其是英国的硕士留学生,包括MBA,并不特别青睐,甚至还颇有微词。
我于年初来到英国做博士后,与身边的许多中国朋友交流接触。由于我是一口气在国内从小学读到博士的纯种土鳖,因此时不时不地拿国内的硕士生学习方式与这里的进行比较,觉得似乎这里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导致英伦硕士在国内不吃香的一个根本原因。
差别在哪里
套用一句时髦的词,就是在下认为在英伦求学的中国学子较之土鳖可能存在着以下两项巨大的比较劣势。
实践机会
首先,缺少实践机会。国内无论是自然学科还是社会学科、甚至人文学科,硕士生都有很多各种不同渠道的实践机会,而且参与国家级大型项目或者大型企业的横向课题也屡见不鲜。
这些实践机会可能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功课的学习,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实践机会却能大大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团队协作与敬业精神。
反观在英国的留学生,鲜有实践机会,因为最流行的兼职方式,大概也就是餐馆、酒吧与超市。以有实践经历对无实践经历,显然前者更有竞争力。
社会资本
其次,缺少社会资本。我指的社会资本特指国人爱用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亲戚、朋友、同学、校友等等。不要误以为社会关系是一个贬义词,相反在世界发达国家的研究都表明社会资本(关系)、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是可以相互促进与转化的。
而且研究还发现,可能随着现代化程度越高,家庭和亲戚对于个体在事业上发展的促进作用将会减弱,但是同学和校友在这方面的作用将会不断增强。
在中国校园内,师兄、师姐、同教研室是非常常见的身份认同的词;然而在英国,即使是在中国人圈子内部,师兄、师姐、同教研室也可能仅是点头之交。那么以丰厚的社会资本对薄弱的社会资本,就业机会孰多孰少,就非常明显了。
优势何在?
说完英伦学子的比较劣势,当然有必要提一下英伦学子的比较优势。其实,想必花费巨资来英伦留学的学生与家长,大都是看重英国大学优秀的师资以及得天独厚的英语环境,只是在我看来,由于英国的教学模式和生活模式,使得以上这两项比较优势却无法更好发挥。
其一,师资。尽管英国教授的水平很高,然而一些讲师的水平也非常一般;而且由于一个讲师往往要同时指导十几个硕士生做论文,精力有限,对于学生的指导也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在中国,尽管随着扩招,一个导师带上几十个硕士、博士也不稀奇。但国内的硕士教学大多围绕着导师的教研室为中心进行,也就是你和你的师兄师姐接触非常多,那么就可以通过师兄师姐手把手的薪火相传,达到成功修练。
其二,英语交流能力。按理生活在英语环境下,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英语交流能力的好机会。然而,中国学生由于生活习惯等原因,大多都住在一起,而且相当多的中国学生的交流圈子非常小,与其他中国人都很少交流更不要说去参加外界活动。这样的生活其实与在国内又有何区别呢?英语交流能力又能提高几何呢?
难以发挥的优势
来英国前,我在阅读普通英文新闻和专业学术文献时,基本没有问题,但口语和听力就是一团糟了。来英国也快大半年了,即使我有四五个英国朋友做语言伙伴,每周坚持练习,也爱经常去郊区远足与当地人交流,然而由于大部分时间仍然是坐在办公室,面对文献和数据,英语交流能力仍然是一塌糊涂。
综上所述,我认为英伦学子有着比较劣势,而比较优势又无法很好发挥,所以未来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就不容乐观了。
当然我也知道我的看法可能极为偏颇,然而我仍然想冒着被人讨伐的危险,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仅是希望这篇文章作为靶子,以引起更多的讨论与思考。
(文/诺丁汉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后 李锋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