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59|回复: 0

用一生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教育

[复制链接]

0

主题

6226

回帖

8075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8075
发表于 2006-10-16 20: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童大焕
  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日前表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实施减负背后,存在“学校减压,家庭增压”的现象。调查显示,2/3的家长担心减负会影响孩子学习成绩,而七成多家长为能让孩子在升学时加分,为他们报了各种兴趣班。调查数据显示,47.7%的受访学生接受家教补习,75.3%的受访家长为孩子报了兴趣班和提高班。

        类似现象,非惟上海独有,而是全国普遍的现象。凡是家庭经济条件略好的,基本上都存在给孩子加压现象。我们完全可以说,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固然跟现行高考选拔制度有关,也跟家长们的推波助澜有关。

        家长们在孩子教育上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他们总担心自己的孩子在高考中吃亏。但是他们恰恰忘了,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为了孩子在高考中胜出。高考的胜出,跟大学毕业后的成就没有必然联系。一个浅显的道理是:高考是在重复别人的经验和知识,而人生事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需要创造力,以及个人的情商作支撑。四成多家长认为成才等于“有一份地位高、待遇好的工作”、“能有一番事业,而且还能有助于社会发展”。这样的期望不错,然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是从培养孩子的性格和习惯入手,还是只关注他们的成绩?这个问题需要家长们好好思量。

        调查显示,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他们动手能力、自理能力等素质的教育。近30%的家长甚至认为:只要学习好,孩子平时不做家务也无所谓。凡是读过书的家长们应该都有经验,知识固然重要,但孩子平时养成的习惯和性格,会成为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和力量源泉。

        因此,做家长的,不能只看到一时一事的暂时胜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由发展。发展的前提是自由。你给孩子的时间安排得越满,其自由发展的空间/兴趣的空间就越小。

        知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提出,他所认识的20世纪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很少是在学校里考第一名的,考试是考别人做过的事,科学则是推翻别人做过的事,中国在应试教育方面值得好好分析。他还说,他本人对念书就特别没有兴趣,还要感谢父母给了自己自由的发展空间。

        20世纪前期最独特的西方思想家之一、伟大的教育理论家怀特海也提醒人们,最有价值的理智发展是自我发展。他特别主张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平衡发展。培育思想、审美能力和敏锐的同情心是通才教育的主旨,此种教育就是要把思想、文学、艺术上最佳的知识传授给人,它所提供的是一种定向性的指引。这种教育关系重大,西洋文化之所以有今日,实际上得益于这种教育,此种教育鼓励艺术的发展,培养无所为而为之的好奇精神,是科学得以产生,人类维持心灵尊严以应付物质势力的源泉。如果没有这种教育根本谈不上完成教育的神圣使命。

        在怀特海看来,教育是有节奏的,自由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他认为儿童心态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浪漫期、精密期和综合期。这三个时期又分别与儿童、青年、成年;小学、中学、大学相对应。如果从教育的角度来说,第一个时期为自由期,第二个时期为纪律期,第三个时期又为自由期。只不过,后一“自由”已经不是前一个“自由”了。

        而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让孩子们有适当的自我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学习的乐趣。而如果家长过多地安排他们任务性的学习,则所有的学习都会成为苦役,成为强迫而索然无味的东西。甚至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和永不停止的好奇与探索精神,甚至于泯灭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而后者,才是一生中人生幸福事业成功的最根本保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22 22:5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