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悉,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达到2000万,在校生规模世界第一。经过多年的连续扩招,我国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已经翻了两番。
为实现从规模向质量的转变,教育部决定从现在开始,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对我国所有普通高校的教学工作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并形成五年一轮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同时,为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专业水平,从今年起,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生将按新目录进行专业培养。
为控制规模的发展,教育部要求2005年各地要严格按照高等教育计划进行招生。教育部还将从宏观上严格控制布点过多的专业,对于过多、过滥甚至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科专业进行坚决的调整。
就此项重要政策调整,本报记者昨天请来我省高教专家进行解读。
解读一:如何看待扩大高教规模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章龙:我国高教规模在1995年以来的10年间有了一个大发展,之所以要扩招,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越来越高,那个时候我国处于大发展时期,需要通过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来支撑;二是经济水平提高后,老百姓认识转变,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提高;三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四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考制度恢复后,高教的投入加大,高教自身具备发展的可能性。高教规模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南京邮电学院党委书记、校长谢玲:高等教育在规模上的发展的确非常快,我赞成发展是完全有必要的观点。随着社会发展,老百姓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很大,这种需求和当时高等教育所能提供的教育机会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发展规模适应了当时的需求。近几年来,江苏高教规模大力发展,成绩要充分肯定,这不仅表现在招生规模的扩大,也包括一些新学校、民办高校的创办,江苏是高教发展规模的领头羊,推动了全国高教的发展。
解读二:高教重心为何转移
南京邮电学院党委书记、校长谢玲: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规模发展带来的问题不少,一是高教规模发展后,适应这一变化的高教基本条件没有跟上,表现在软件方面的有师资条件、管理等,硬件方面则包括办学的基本设施、实验室等,造成迅速扩张的规模与优质的办学条件相矛盾,实事求是地看,规模发展教学质量受到较大的冲击,质量下降的情况也存在;二是学校专业的布局、人才培养的结构迫切需要调整。扩大招生规模后,各个专业的人才数量都增多,一些专业脱离了社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导致人才的饱和。教育本身是一个长周期,一个学生的培养周期为五六年,必须加大对社会需求的预测。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章龙:稳定和控制规模由多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扩大规模不可能无限期,应该有调整期;高教资源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地使用;高教的质量是高教的生命线,是高教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必须是在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下进行,在高教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有个别学校忽视人才培养质量,或者质量的提升跟不上规模发展的速度。
解读三:提高质量如何进行
南京邮电学院党委书记、校长谢玲:南邮2005年的招生规模保持在2004年的招生规模上,我们在学校内部专业上进行招生规模的调整。在此前提下,进行质量的提高,要做的是设法保证办学的基本条件,进行新校区建设,对工科院校来说实验室条件改善十分重要,教师队伍建设中要吸引和培养名师。而更为重要的是进行教学改革,这是高教改革中的核心,也是最难的,要进行教学思想观念更新,让教学内容适应现代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教学质量的评估至关重要,实际上这项工作教育部于2003年即已启动,到2007年江苏的所有高校都将评估一遍。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章龙:提高办学质量,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办学理念,高等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要提升办学内涵,包括学科水平、专业建设、师资水平。此外,狠抓本科教学质量,包括课程、教材建设,也包括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质。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需求,要看学校有没有办学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国家现在对专业设置要求很高,以就业为导向,就业不理想的就要停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