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30|回复: 0

商品买卖编织异国婚姻:数千阿拉伯人定居义乌

[复制链接]

0

主题

308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893
发表于 2006-10-22 16: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环球时报记者王文、王武/穆罕奈德是义乌一家叫“阿克萨”餐馆的老板,他30岁左右的年纪,深邃的眼神,黝黑的皮肤,穿着一件画有阿拉伯图案的T恤,一看就是典型的阿拉伯人。穆罕奈德的中文说得不错,听着更像是带着南方口音的普通话,但绝没有用词错误。

他很自豪地告诉记者,离开故乡约旦,来中国已经六七年了,原来在广州开阿拉伯餐馆,后来,发现义乌的阿拉伯人越来越多,就与几个亲戚搬了过来。前几年,他认识了一位安徽姑娘,两人一见钟情,便结了婚,共同到义乌来生活,现在,两口子整天忙活着餐馆里的生意,美滋滋的。

大约七八年前,这座仅有几十万居民的城市,几乎找不到几家像样的外籍特色餐馆。如今,像这样的阿拉伯餐馆有百余家,开阿拉伯餐馆成了义乌的行业发展新动向。最地道的阿拉伯餐馆,老板都是像穆罕奈德这样的阿拉伯人。穆罕奈德告诉记者,阿拉伯人越来越多,餐馆都在竞争,许多调料必须从约旦运来,这样才能有更多客源啊。随着越来越多的阿拉伯人在这边定居,许多阿拉伯人都戏称,义乌快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一个“村”了。

的确,坐落在浙江中部的义乌是中国着名的小商品集散地。20年前,这里只不过是仅有一条街的小县城,满大街看不到一个老外的身影,而如今,走在大街上,随处都能看到从国外到义乌采购、从事贸易的外国人。这其中,阿拉伯人是最显眼的一个群体。

据义乌当地政府的相关统计显示,长期居住在义乌的阿拉伯人已经超过了3500人,另外,还有数目庞大、无法精确统计的来来往往的阿拉伯人,这样,专门服务这一群体的餐饮业、服务业也随之兴起。在城区的繁华街道上,放眼望去,尽是马立克理发店、苏莱曼烧烤、黎巴嫩人饼屋、奈尔穆餐厅,真有些像李白诗所云:“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红楼宾馆是义乌阿拉伯人的最早聚集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有阿拉伯人在这里下榻。如今,看着月亮形的门楣上的绿漆,还能依稀看到10多年前,中国流行的用料颜色以及为迎合阿拉伯人而设计的建筑风格。来自埃及的哈利德告诉记者,他11年前就来过义乌,那个时候,大概六七层楼的红楼宾馆是义乌最好的餐馆了。

因为那里离市场近,住房价格也实惠,他的同伴都会选择住在那里。现在来的阿拉伯人很多,客房已经不够,许多阿拉伯人就分散地住到了其他几家宾馆,但更多的是租房。在城东的鸡鸣山社区,和商贸区附近的义驾山社区是主要的阿拉伯人聚居地。

“房东住在最顶层,租户住在下面几层,是义乌租房的特色之一,”义乌宗教事务局丁向平科长告诉记者,“这样,如何使阿拉伯人与义乌人融合在一起,教育他们彼此尊重风俗习惯,是几年来我们工作努力的方向。”

如今,义乌居民越来越熟悉阿拉伯人。鸡鸣山社区的樊老板有一户阿拉伯租户,他告诉记者,他念小学的儿子现在都知道,阿拉伯人叫牛郎星为天平星,以前把甜瓜叫“天堂圣果”。穆斯林在家里做祷告,他们就会肃静下来,以免打扰人家。到了春节,楼下的阿拉伯人也会和他们一起聚餐,也会看春节联欢晚会,有时也会玩叫“拖拉机”的扑克游戏。有的阿拉伯人还向居委会填表报名,参加社区治安联防队,定期与队友通宵巡逻。

不仅如此,许多义乌居民对阿拉伯世界也有独到的认识。江东社区李老板对记者说,中国许多媒体都频繁使用“中东乱局”这个词,其实,与许多阿拉伯朋友接触并去了中东的几个国家后,有一种感觉,相对于广袤的中东地区,现在所谓的战争、冲突只是发生在非常小的一些区域,绝大多数中东地区的百姓都生活在宁静和安详之中。

李老板对《环球时报》记者千叮咛万嘱咐,在许多中国媒体的报道中,中东世界的形象“已经成了混乱、冲突、死亡的代名词”,这并不利于中国人真正地了解世界。希望《环球时报》多增加一些中东世界的正面报道。

“约旦12家,叙利亚6家,阿联酋43家,伊拉克17家……”当问到有多少家阿拉伯人注册的外贸机构时,义乌市涉外服务中心主任助理陈林瑞先生一下子愣住了。因为每天都有不少外商来登记,他们的工作非常繁忙,实在来不及统计,于是,他只能打开登记册,把最近的统计情况按国别一个个念给记者听。粗粗一算,阿拉伯国家驻义乌的外贸机构竟占了全市近700家外贸机构的一半。

陈林瑞说,现在,只要各种手续齐备,少则10天,多则一个月,外国人就可以在义乌登记注册贸易公司。近几年来,中阿贸易额不断增多,双方之间发生一些经济纠纷是难免的。不过,双方的经济纠纷有一大特点,即与国内经济纠纷趋同。

贸易双方非常熟悉,先前合作了许多次,彼此间已形成了信任,双方没有必要每次交易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了,于是出现在某次交易中,国内卖主的货已发出,阿拉伯那边的款却迟迟未到,或者货与款不相符等现象。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阿拉伯国家天高地远,谁会放心不付钱,先发货呢。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中西交流史的王尚达教授告诉记者,这类正常的经济纠纷,一方面反映了数千年的中阿交流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底蕴。早在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就曾派张骞出使西域,最远到达伊朗北部,之后,都城长安(今西安)兴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阿交流的高潮,汉王朝每年少则派出五六支、多则派出十多支使团前往,连接东西方的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有了雏形。

数千年来,数以万计的阿拉伯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的身份,散布在我国各地,成为古代中西交流最重要的使者。但是,传统上的中阿交流多局限于器物之间,彼此都隔着神秘的面纱。

如今,全球化背景下的双方贸易,使两地的距离越来越短,彼此的神秘感也慢慢消失。义乌当地的媒体还专门开设了一个“跨国姻缘”栏目,有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小伙子娶到了义乌美丽的姑娘,他们的浪漫故事也时常成为义乌当地群众广为传播的佳话。

不过在采访期间,穆罕奈德对记者抱怨说,他和周围的许多阿拉伯老乡最近有件烦恼的事,他们许多人都在中国赚了钱,也与中国姑娘结了婚,并且很希望在义乌长期发展自己的事业,于是很多人都想买个房子。但是,外国人买房手续很复杂,而且义乌的房价也越来越高了。想不到,阿拉伯人也会像中国人那样遭遇“买房难”的困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10 23:4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