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boluowang.com
正體
切换到窄版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
快捷导航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家园
Space
新闻子站
评论子站
生活子站
娱乐子站
搜索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本版
帖子
日志
用户
阿波罗网论坛
»
论坛
›
阿波罗世界之门论坛
›
精彩贴图
›
一抹寂寞的身影 有些羞涩的西藏青朴女尼(组图)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152
|
回复:
0
一抹寂寞的身影 有些羞涩的西藏青朴女尼(组图)
[复制链接]
hongshu
hongshu
当前离线
积分
15938
IP卡
狗仔卡
0
主题
3212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938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06-10-26 20: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黎明到来之前,月虽已落,但余晖映着淡淡的一条层云,天空透着深邃而清幽的光芒,衬出桑耶寺的乌策大殿那雄伟的轮廓。满天的星星,尤其是北斗,分外耀眼,整个桑耶寺被一种绝世的宁静所笼罩。
不久,这高原迷人的宁静被打破——一辆东风大卡车发动了。三五成群的藏民从桑耶寺的不同位置集结而来,纷纷爬进车斗,或坐或站,片刻就塞得无缝下脚。车驶出桑耶寺,驶出小镇,向东北方向摇晃而去。人们相互扶持以抵御颠簸和清冷的空气,在空旷的雅鲁藏布江河谷,此刻这是最温暖的地方。
这辆东风大卡车几乎每天都在这一刻出发,目的地就是距离桑耶寺大约10多公里的青朴。
青朴和桑耶一样,是藏传佛教的圣地,甚至可以说两者是一体的:在藏族人当中有这样的说法,到桑耶而不去青朴,就不算到过桑耶。这些在黎明前奔赴青朴的藏民,正是去朝拜的。
我跟随卡车一路颠簸着,在天光放亮之前来到了青朴的半山。一路上车灯照耀的前方能看到另一些徒步上来的朝圣者。车停在了一块少有的平地上,前面的路只能徒步了。黑暗中,有藏民帮我卸下硕大的登山包,我看不清他们的脸,转眼他们就闪出我的视线。抬头仰望,眼前便是曾经想象了许久的青朴。
这是一个坡度很陡的山谷,在黎明前的微曦中,可以隐约看到最高处的一座经堂和一座雪白的佛塔,微弱的灯火明明灭灭,悬挂在两个山头的经幡在微风中飘扬,一切都那么神秘,吸引着我去努力靠近她。我跟随着朝圣的藏民往山上爬去,背包很重,坡度又陡,我有些吃力,可正当我不断要求自己坚持、坚持的那一刻,一转弯却发现了一座佛殿——温扎寺到了。
和我同行而来的藏民在温扎寺的佛殿中朝拜完毕,刹那间就消失在山谷中,偶尔能传来他们隐约的对话,衬托着青朴的宁静。我把背包卸下,站在寺前眺望远方:雅鲁藏布江宽阔的网状河道就在眼前的薄雾之中,而青朴右侧的山脉一直向南延伸,它的尽头就是桑耶寺旁的海布日神山。
神龛·佛殿,古老的藏传佛教
[1300多年的沧桑流转与藏传佛教的历史相伴,这个三面环山的河谷就是一个宽阔的胸膛,曾经承载了藏传佛教萌芽的种子和复兴的薪火……]
青朴,就是我站立着的这座山谷的名字。“朴”是藏语山沟上部的意思,而历史上这里曾是青氏家族的领地,“青朴”因此得名。但是,这个名字却包裹着太多的人和事,蕴涵着一段深厚的历史——这个三面环山的河谷就是一个宽阔的胸膛,曾经承载了藏传佛教萌芽的种子和复兴的薪火。
青朴的历史也许要从我眼前温扎寺的佛殿说起。这个佛殿并不很大,一个简单的经堂也就容纳二三十个尼姑集体诵经。往里是一间佛堂,三面墙排列着神龛,神龛下是数排大小不一的酥油灯,殿内十分幽暗,但藉着酥油灯的光芒,透着一股神秘的气息。大殿外墙新刷成赭红色,却难以掩盖它的破旧,西侧墙体已经明显倾斜,惟有屋顶的金羊和铜鼓在初升的太阳下熠熠生辉。
温扎寺的全称是“温扎那热祖拉康”,“拉康”是藏语的“神殿”之意,规模较大,设置完备的才叫“祖拉康”。公元7世纪末,当佛教还未在藏地立足之前,那位娶了金城公主的藏王赤德祖赞,曾派遣使臣往冈底斯山,试图迎请正在那里静修的佛密和佛寂两位印度大师来藏地弘法,结果据五世达赖所著《西藏王臣记》记载:“二师迎而未至,使者仅熟读五部大乘经典,归后写成五大卷函,王为之修建五寺而供之。”而史书上提及的“青朴那热”就是供奉佛教经典的五寺之一,也就是现在“温扎那热”的前身。
当时,佛教在藏区还是初传,与传统宗教“苯教”长达数百年的势力竞争正处于一个拉锯时期。赤德祖赞和金城公主的儿子赤松德赞在位时期,继续大力弘扬佛教,并开创了吐蕃赞普亲自参与佛教活动并大力弘扬佛教的先例,以佛教的教义和传播来缓和社会矛盾,从而巩固统治地位。
相传,莲花生大师和“七觉士”等高僧大德都曾经在青朴隐居修行,随后不断有信徒来这里修身悟法,青朴逐渐成为藏传佛教最著名的隐修地,藏族人认为莲花生大师就是青朴修行地的开辟者。
据传,原来的温扎寺遗迹面积达600多平方米,高三层。1300多年过去了,曾经辉煌的金殿早就湮没,被历史尘封,仅仅遗留在人们的传说当中。“文革”
时期,最后的遗迹更是被夷为平地。如今的佛殿仅存一层,是1989年起由杂·白追活佛主持逐渐修复的,但规模已经无法和当年相比。温扎寺在上世纪初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是尼寺,1995年按照旧制恢复,成为山南地区一个重要的尼寺。
年轻女尼:有些羞涩
[温扎寺年轻女尼们的状态还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她们异常轻松,没有我在历次藏区旅行中所接触的藏族人显露出的那种积淀很深的沉重,以及宗教通常给人带来的严肃。事实上,这些年轻的女尼,将在这里度过自己的一生。]
青朴的阳光须在9点以后才能洒进山谷,虽然气温总是在零度以下,可当阳光倏忽间来到,一股暖流立刻挥去青藏高原给你带来的寒冷与畏惧。这时,山谷里活了起来——温扎寺的女尼们在僧舍与佛堂间穿梭往来;朝圣的人们一拨一拨从山下来,又往山上去,也有的一家人在佛堂前围坐,向寺里要些开水吃些糌粑或者方便面;几位年迈的女尼则佝偻着身躯,手持经筒围着佛堂不停地转经,那转动的经筒被磨得锃亮,不时把阳光反射到我的眼中,仿佛在不停提醒你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
唧唧喳喳中,一群女尼拿着木棍和绳索下山去了。不一会儿,女尼们和桑耶村的拖拉机手抬着一根木方上来。这时我才注意到,温扎寺前的空地上已经堆了一些木方,而旁边一个硕大的蓬布下面,七八个木工已经开始了工作。
温扎寺的管事旦增喇嘛告诉我,佛堂的西墙已经倾斜,所以寺里决定重修佛堂。这个工程目前已经开始,尼姑们也就义不容辞地参加义务劳动了。那些木头、水泥之类的建筑材料都是先由桑耶村的拖拉机送到半山的平地上,然后就只能人背肩扛抬上来了。上山的路都是土路,在阳光的照射下开始解冻,不时脚底打滑,女尼们走几步就须停下来休息,或者替换一些人继续,但一路洒下的欢声笑语又让人觉得这是一件多么轻松、甚至惬意的事情。事实上,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从事这样的劳动对任何人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幸好这种高强度的劳动对她们来说并不很多,除了每天定时诵经和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外,女尼们非常清闲。此后的时日,我逐渐熟悉她们的生活,她们亦适应了我的存在。
每天清晨,我漫步在山间,每当走到佛堂前,负责佛堂日常事务的梅朵就会举着茶碗招呼我:“唴嗵,唴嗵!”——邀我喝酥油茶。而每次和女尼们一起闲聊的时候,她们甚至拿我和最年轻的女尼白玛琼措开玩笑,白玛琼措只在眼神中流露出一点少女的羞涩,依然笑嘻嘻地在一旁做鬼脸。
一天中午,女尼白玛珍吉邀请我去她的僧房。女尼们的僧房散落在温扎寺的佛堂两边,都是一间房外带一个小院子的结构,年轻的多是两人同居,稍稍年长一些的往往一人独居。这些房子都是她们来到青朴的时候自己亲手或者由家人帮助建造的——在青朴的每一个修行者都是这样。白玛珍吉和白玛琼措两人住一间房,她们同为20岁,都来自青朴所在的扎囊县,来到青朴不过两年多。到青朴之前,她们都曾在桑耶寺学习,并拜有学问的喇嘛或尼姑为师,最后通过考试才能正式成为尼姑的。白玛珍吉是个很好学的女孩子,能听、说一些简单的汉语,而且能用汉字写自己的名字,字还写得不错呢。琼措则显得天真而浪漫。
两个人的房间并不大,但打理得十分整洁,一进屋扑鼻而来的是一股香水和藏香混和的味道,清雅异常。进门左侧是一排藏式长柜,右侧是珍吉的钢丝床,最里面是琼措的沙发床。地面还铺了塑料地板,并用花布蒙了天花顶,墙壁上贴了几张佛教画像,桌上、柜上的酥油灯盏摆放得整整齐齐。令我惊奇的是,长柜上居然有一瓶法国香水,那是珍吉的。
珍吉家里还有哥哥、姐姐,有一个弟弟在哲蚌寺当喇嘛,她特地拿出影集来给我看,是个很神气的小喇嘛,模样也就10多岁。珍吉告诉我,她们每天早上7点就起床,盘腿在床上诵经,大约要一个小时。当太阳升起,听到海螺声,年轻尼姑们集中到经堂,由领经师领头诵念经文。尼姑诵经就像唱歌一样,十分动听。她们在诵经的同时,边喝着酥油茶,边吃着自备的糌粑——早经诵完,早饭也已吃过。下午则比较空闲,可以做一些自己的事情,或者参加寺院的日常打理。晚上临睡前也要在床上诵经,这些都是每天的必修课。
两位年轻的女尼请我吃饭,珍吉打水,琼措做菜,配合得还真默契。不一会儿就端上一锅米饭,一盆白菜炒青椒,那味道比拉萨街头的四川馆子好多啦——显然,她们把我看作值得尊敬的人来招待了,平时她们吃米饭的时候并不多,往往蒸一锅土豆,或者抓一把糌粑。寺里有两个女尼闻到香,也跑来蹭饭。
温扎寺年轻女尼们的生活水平在青朴算是最好的,她们的生活完全由自己的家庭供养——当她们来到青朴,父母兄弟会帮她们把房子建好,配上必要的家具,定期给她们送食品和日用品。她们不需要为生计担忧。
很多东西在我来青朴之前是想象得到的,但温扎寺年轻女尼们的状态还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她们异常轻松,没有我在历次藏区旅行中所接触的藏族人显露出的那种积淀很深的沉重,以及宗教惯常给人带来的严肃。
事实上,这些年轻的女尼,将在这里度过自己的一生。旦增喇嘛告诉我,来这里的女尼都是出于自愿,来到寺里也并不会马上剃度,而是会生活一段时间,适应这里的生活,然后再做选择。当然,即使剃度以后,如果想还俗也是可以的。女尼们告诉我,温扎寺这十几年中也曾经有过一个还俗的尼姑。
修行洞,不灭的酥油灯
[修行洞,伏藏与掘藏,莲花生大师……代代相传的这些字眼把青朴包裹得异常神秘,也构建起青朴的灵魂。]
每天清晨8点左右,青朴还是蒙蒙亮,老阿尼雄琼就打开了我住的山洞的门——温扎寺原先在寺旁留了两间房供接待往来的旅行者,但因为重修大殿,被安排给木工居住了。旦增喇嘛问我:“山洞住不住?”他岂知,这正是我求之不得的。
这是老阿尼雄琼的修行洞。洞口只及我一半高,进进出出都要深深地弯下腰,洞内的空间却出奇宽敞,有十几平方米。正对着门是一排佛龛,酥油灯总是亮着,佛龛两侧挂着几幅唐卡,右侧是一张简易床,洞内整齐地堆放着老尼的居家什物,而洞顶和洞壁漆黑,也许是那千年的酥油灯给熏的。雄琼因为年迈,眼睛和腿脚都不便,所以已经不住在山洞里,而在洞外的土屋里居住。
老人进到洞来,先在地面洒上水,然后给酥油灯添上酥油,把佛龛擦拭一遍,最后把地面清扫干净。这一切结束的当儿,最早的朝圣者已经来到,每人捧着一大块酥油鱼贯而入。他们五体投地,对着佛龛中的释迦牟尼顶礼膜拜,然后施舍一角钱在佛龛上,再给酥油灯添上点酥油,或者直接挖一块酥油在旁边的茶壶里。
青朴的历史是和这些隐藏在山中大大小小的山洞联系在一起的。
我住的山洞靠近温扎寺,海拔大约4000米,而修行者主要聚居在海拔4200~4300米之间的山坡上。我后来得知,我居住的这个山洞传说是莲花生大师的一个弟子的修行洞,而且还是我在青朴见到的最大的修行洞。相传青朴鼎盛时期曾有108个修行山洞,有108座天葬台和108处神泉。108在佛教中是一个吉祥的虚指,言其圆满而已。如今青朴还有40多个山洞有修行者居住,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最高处的莲花生大师的修行洞。
从温扎寺走上去不多远,就能看到山坡上凸起的一个小山梁,那就是青朴著名的“铜色祥山”。这个时节,山谷中的灌木都已泛黄,当阳光照耀在山梁上的时候,那山梁真的就是金色一般,山梁的顶部被信徒挂满了五彩的经幡,在风中“噗噗”作响。“铜色祥山”是修行山洞比较集中的地方,著名的措杰洞、法王洞、鲁堆琼钦洞等现在都有修行的僧人和尼姑居住着,而在这些洞的周边,修行者也已经建满了石屋,一户挨着一户。连接其间那弯弯曲曲的便道隐藏在灌木与经幡当中,更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感觉。
“铜色祥山”再往上就是莲花生大师修行过的红岩洞,藏语称为“扎玛格仓”。这里是整个青朴修行地的最高点。大师的修行洞并不宽敞,面积和高度远不及我所居住的山洞。洞内正中的佛龛中供奉着莲花生大师的镏金塑像,在众多酥油灯的照耀下金光灿灿,洞壁则乌黑,油光锃亮。如今,“扎玛格仓”由桑耶寺管理着,在这个修行洞外面,已经修建了一座佛堂,佛堂内供奉着诸多各有来历的佛像,诸如文殊菩萨、弥勒佛、莲花生大师塑像,还有从布达拉宫请来的五世达赖喇嘛塑像等,不是佛教人士是很难分辨他们的。
当我第一次来到“扎玛格仓”时,就看到一位尼姑在佛堂外面对着莲花生大师修行洞不停地磕着长头,一个接着一个,累了就原地站着休息一下,她的身边放着一个热水瓶和一只茶碗。我静静地坐在不远处的台阶上,望着她,她并不介意我的存在,还在休息的当儿给我以一个微笑,但并不说话。我每次上来都能看到她孜孜不倦地磕头,甚至有时在山下往这里遥望时,都能看到一个小小的影子在白色佛堂墙壁映衬下有节奏地晃动。我试图去感受她的内心世界,我知道,她应该是正在“禁声”——一种修行方式,就是在一定时间内不说话,为了让自己的灵魂得以安静。而我从她磕头时肃穆的表情和休息时给我的微笑中,感觉到她内心的安详和满足,这一切是青朴给她带来的吗?还是她心中的佛带来的呢?
在这些修行者的心中,莲花生大师毫无疑问是青朴的灵魂。
莲花生大师是一位印度高僧,公元8世纪后期是他把佛教的密宗传入西藏,因此被尊为藏传佛教最早的流派宁玛派的开创者和藏传佛教密宗的开山祖师。由于他对藏传佛教所做的巨大贡献,受到各宗派的共同敬仰,可以说,莲花生大师在藏传佛教中具备“教主”的地位。也正是莲花生大师把“伏藏法”引入到藏传佛教的传播当中来的。
所谓“伏藏法”,就是一些大师,为了传播教义、教化众生,将佛教典籍埋藏在深山之中,让后世有法缘的人进行挖掘。据说,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伏藏”埋藏在深山之中,等待有缘有德之人的发掘。而且,传说在青朴修行,念一遍六字箴言,胜过别处念百遍,在别处修行一年,功德不及在青朴修行一天。因此,通往修行地的山路上虽不嘈杂忙碌,却总也不缺背负着沉重行囊的来者与结束修行的离人。
虔诚的背影:灵与肉交给了清朴
[那些平和的、宁静的、喜悦的,甚至呆滞的、企盼的眼神;那不停站起倒下的磕长头的身影;那负笈而行的沉重喘息;那超然物外的吟诵与鼓号……她们已经把自己的身和心、灵与肉交给了青朴,而青朴也在千年不变地包容着,流传着。]
温扎寺现在有61名女尼,这些都是在宗教管理部门注册的。山上的修行者流动很频繁,目前青朴大约有200多名修行者,女尼占了多数。
短期的修行者一般会在这里修行1~3个月,往往在山中找一块空地,搭一个简易的帐篷。而长期的修行者或者找一个山洞,或者自己动手用土、石垒一个屋子,屋子的规模都相差无几,除非是几个人共同修行,才会把房子建得稍大,但屋内的陈设就反映出不同的经济状况。
修行者都有自己的供养人,一般为自己的家人或者亲戚,但也有很多显然是没有稳定的供养,或者供养的家庭也十分拮据,这样就得依靠那些来青朴的朝圣者的施舍,可是这样的施舍很有限,不足以保障她们在青朴的生活,所以很多修行者在秋后会下山去外地化缘。
我每天在山上漫步,修行者向我提出的惟一要求就是希望借用我的手机给家里打个电话,让家里送一些食品过来,这些人的家往往离青朴不是很远。而那些来自康区、安多的修行者,往往一年要回去一两趟,带回所需的食品和日用品。
当我逐渐深入到修行者的世界,一个现实让我不得不承认:除了精神的吸引以外,尤其是那些长期居住在青朴的修行者,有很多也是为生活所迫。居住在南卡宁布修行洞里的中年尼姑唐曲卓玛来自昌都地区,在家乡没有一个亲人,青朴就成了她赖以生存的地方,她将终生在这里修行,做一名苦行尼。而她的日常生活仅仅依靠化缘和他人的布施。
绝大多数的修行者非常友善,并且对于清贫单调的生活表现出超然的平和。你很容易感受到修行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年迈的修行者往往缺不了周围年轻修行者的照顾,有能力的也会帮助新来者安排住处,包括帮助处理终老者的后事。
我居住的山洞外面是一个小院落,除了老阿尼雄琼外,还住着另外两位中年尼姑琼结和琼宗。她们对我极友好,经常会送我一些食品。三位女尼其实是独立的修行者,因为她们的房子和温扎寺女尼们的房子混在一起,所以也被编在温扎寺接受管理。整个青朴只有温扎寺有一个小卖部,也只能买到方便面之类的东西。
青朴的日子其实很单调,修行者每天都在循环着同样的程序。除了温扎寺的女尼们是集体修行外,山上也会有一些三五人共同生活和修行的。而绝大多数都是单独修行,那些识字的女尼每天以诵读经书、修习佛法为主,不识字的则不停歇地念诵“六字箴言”、“度母经”等密咒和颂偈,还有就是无休止地磕长头。也有一些会以闭关、禁声和受持斋戒这样的苦行方式来修炼。对于所有在青朴的修行者来说,她们采取的任何修行方式,都可以达到功德圆满。
青朴的夜是寂静的。每天夜幕降临,我就和青朴的修行者一样体验宁静和安详的时光,在酥油灯、蜡烛和头灯的混合光源下读书、写笔记,不时听到洞顶风化的砂石掉落在我的尼龙睡袋上面发出的轻微的“沙沙”声。在我床头的佛龛边有一个用易拉罐剪成的莲花,被高高地顶在两盏酥油灯的中间,那“莲花”就在酥油灯的照耀下日夜不停地旋转,悄无声息。
每每看到这个东西,我的心就会越发平静,而白天接触的那些修行者就会在酥油灯的光芒中闪现:那些平和的、宁静的、喜悦的,甚至呆滞的、企盼的眼神;那不停站起倒下的磕长头的身影;那负笈而行的沉重喘息;那超然物外的吟诵与鼓号……她们已经把自己的身和心、灵与肉交给了青朴,而青朴也在千年不变地包容着,流传着。
老尼:山谷里深沉的低吟
[离开青朴之前,我去向旦增喇嘛告别,这个在青朴已经呆了8年的老人突然感慨地对我说:“我也想回安多老家去啊!”]
我惊诧于青朴有这么多的修行者,尤其是尼姑还占大多数。有一次,我与尼姑欧约措姆和梅朵聊天,问她们是不是真的喜欢做尼姑。“喜欢啊!”尼姑们用非常坚定的语气告诉我,脸上洋溢着喜悦。当我问及原因的时候,她们的解释是可以有一个好的来世。
上世纪80年代初青朴修行地恢复以来,修行者接踵而至,而且在整个藏区剃度出家、削发为尼的女性也与日俱增。
这是由于藏传佛教对整个藏族的社会文化的影响非常深刻,在藏族人眼里,出家当僧尼是一件光荣的事情,甚至是实现生活价值的根本途径,而且在寺庙还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一个藏族家庭如果有几个儿女,往往都会送一两个去做僧人或者尼姑,这对于整个家庭来说也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而这些僧人或者尼姑回到家里的时候其地位往往要超过自己的生身父母。这个家庭会一直尽其所能来供养他们,即使父母去世,他们的兄弟姐妹也会承担起供养的责任。
作为寺院,客观上也成为那些孤寡的藏族老人和那些生活上走投无路女性的“庇护所”,乃至生命的归宿。
据一些学者的调查,在藏区的各个尼寺,包括青朴等修行地,一些妇女是因为不堪生活的重负和婚姻的震荡,或者不愿意选择单调而沉重的生活方式才削发为尼的。
离开青朴之前,我去向旦增喇嘛告别,这个在青朴已经呆了8年的老人突然感慨地对我说:“我也想回安多老家去啊!”老人1996年来到青朴,先在山上的一个洞里修行,前几年杂·白追活佛恢复温扎寺的时候,把他这位同乡请过来,帮助管理寺院。老人说几位年龄稍大一点的尼姑已经能够管理寺院,但是尼姑们不愿意他离开,回乡的事情就一直拖着,“不过这里的气候还是好啊,比我老家好。”但是,我相信,在新的佛殿建成之前,老人是绝对不会离开青朴的。
三位尼姑听说我要离开青朴,每人献我一个哈达。琼宗又送我一袋“甘露”;雄琼摸出一个鲜红的苹果,显然因为存放得太久而干皱了;而琼结则背起我的登山包要送我到山下。我站在白塔旁的平坡上,最后看一眼青朴——中午的阳光洒遍山谷,这一刻出奇安静,只有温扎寺传来女尼们的鼓声和佛忏,偶尔飘出白海螺深沉的低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
|
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4 23: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