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公务员报名工作如火如荼,热门职位的报考比例甚至达到了1:4407。回顾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吸引了100万人报名,有51万人通过资格审查,最后录用10282人。而于上周落下帷幕的今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报考报名初步预计显示,报考人数逼去年有所增加。一些“炙手可热”的岗位,如属国家广电总局人事教育司干部人事管理一职:计划招录两人,已有8814人通过审查,供求比例再创历史新高:1比4407。而中央办公厅秘书局的两个职位也闯过1比1200的大关。
公务员考试俨然成为“中国第一考”,其竞争激烈程度和高考、司法考试相比,毫不逊色。解读公务员热现象,其实就是中国人现时的“稳定压倒一切”的就业观念在作祟。很多大学生希望毕业后能找一个稳定职业,因此政府部门成为他们的首选,国家公务员考试火爆正体现了这一点,然而,这是缺乏市场意识的体现。稍作分析,这个“稳定”其实一点都不稳定。
近十年来国家公务员人数增长过快,中国政府机关庞大臃肿,冗员太多,几十个农民要养一个官员,已经达到中国历史上负担最重的时刻。建国初期,一个县政府不过100人,一个乡政府不超过20人,那时治事公明,清正廉洁,而且效率很高。到1997年,全国仅县和县以下由农民养活的干部(不包括教师)高达 1300多万人。《中国农民调查》引用了财政部高官98年透露的情况:西汉时期7945个农民养一个官员,唐朝3927个农民养一个官员,元朝2613个农民养一个官员,明朝2299个农民养一个官员, 清朝1200个农民养一个官员,而现在是40个农民养一个公务员。
刚毕业的年轻人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一个即将被精简掉的机构,有什么前途呢?如果说公务员的饭碗是“铁”的,那么企业,尤其外资企业的饭碗就是“金”的。其实,纵观历史,并没有什么工作是真正的“铁”或“金”饭碗。七、八十年代大家信奉的国有企业是“铁饭碗”的信仰,就是在九十年代的国企改革以及大规模工人下岗中,瞬间化为泡沫。
从长期职业规划来看,像公务员这类职位,自我增值空间小,道路只会越走越窄,到最后就只能永远只做这一行了,这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讲是相当危险的。有个朋友北大研究生毕业后被招到政府机关工作,位至省长秘书,前几年主子上调中央,他未能跟随,被精减出来,到现在还在‘风雨飘摇’中,根本找不到适合的工作。相反地,如果到企业工作,有了经验,有了行业竞争力,你走遍天下都不怕。像律师、会计师、设计师、记者这些职业,换了一家还可以到另一家工作。这才是一个含金量不断提升的饭碗。作为年轻人是应该能够承受风险的,应该到那些充满机遇、充满竞争的领域去,因为竞争力本身就是一种财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