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164|回复: 6

我国古代数位奇女子

[复制链接]

0

主题

460

回帖

4257

积分

论坛元老

普通会员

积分
4257
发表于 2009-9-27 09: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女丈夫
秦良玉,是明朝末年宣抚使马千乘之妻。马千乘死后,秦良玉统领丈夫马千乘所属军队,继续练兵御敌。她为人善骑射,兼通诗词文墨,仪容贤淑,风度高雅,然而管束部下,十分严峻,军中纪律整肃。
在她的指挥下,曾大破奢崇明之军。战果显赫,军威更盛,令人钦赞。
绵州陆逊之,特地到秦良玉军营,为她贺功。席间,陆逊之戏扯拽秦良玉的衣袖,秦良玉当即拔出佩刀,割断袖袍。陆逊之因此而大惊失色,惭愧无地。 (事据《明亡述略》)



二、长沙奇女
明末,有个不知名的女子,住在长沙城里,刚满二十岁。当敌军攻到城下时,守城官兵,十分惊恐,都逃走了。
那女子只身一人,却执戈登上城墙,与攻城的敌人搏斗。
后来,城被攻破,敌军入城,那女子仍挥刀奋战不止。
敌人说:“大家都不守城了,你一个女子,继续抵抗有什么用?”
那女子说:“我是来羞辱怕死不尽责的那些男子的!”
那女子长得很漂亮,一个敌军官想拢络她,她大骂不止,不停的挥刀杀敌。最后战死在阵地上。(事据《明季北略》)


三、鄙视贪官的妻子
明代正统年间,工部尚书吴中,山东武城人,贪污受贿,喜好声色,有宠妾数十人,他非常害怕自己的妻子。其妻十分正派。

吴中曾经接受皇帝的封赠诏书,他的妻子让他诵读给她听,听完后,她问吴中:“这篇诏文,是天子自己写的,还是儒臣代为草拟的?”
吴中回答说:“是儒臣代为草拟的。”这位妻子说:“代拟的文字,非常恰当,从头读到结束,没有一个‘清’字,也没有一个‘廉’字。你身为朝廷命官,不清不廉,何以为人?”她的丈夫吴中,没敢发怒,默然而退。

为官不清廉,竟连妻子也鄙视,真够羞耻的了。(事据《典故纪闻》)


四、舍己救父

黄岩县有位孝女,名叫夏阿九,年龄才十五岁。有一天,阿九跟着父亲和一个邻居到山里砍柴。
父亲走在前面,遇到一只老虎,那个邻居非常害怕,急忙爬到树上逃命。
阿九眼见父亲被老虎叼走,边喊边冲上前,拿起柴棍,使劲的打虎,一边打,一边哭喊救命,全然忘记了自己的安危。
那老虎走了十来步远,被阿九打疼了,便丢下阿九的父亲,回头把阿九吃了。
夏阿九的父亲,终于被女儿救了下来。 (事据《涌幢小品》)

0

主题

89

回帖

532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32
发表于 2009-10-12 08:5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女人同样能撑起半边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

回帖

75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5
发表于 2009-10-13 12: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十大才女之蔡文姬

中国古代十大才女之蔡文姬
  蔡文姬(约177年~?),名琰(音yǎn),字昭姬,汉族,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蔡文姬字昭姬,为避司马昭的讳,改为文姬。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却生儿育女。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文姬归汉后,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蔡文姬的一生是悲苦的,“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人人应该享有,而她却不能两全。
  蔡文姬也确实非常有才气。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来,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

回帖

75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5
发表于 2009-10-13 12: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十大才女之谢道韫

 中国古代十大才女之谢道韫
  谢道韫(约376年前后在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女诗人。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的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公元399年王凝之为孙恩起义军所杀,她一直寡居会稽。谢道韫识知精明,聪慧能辩,叔父谢安曾问她:“《毛诗》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称赞她有“雅人深致”。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俄而大雪骤下,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安侄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这一咏雪名句,盛为人所传诵。今存散文《论语赞》一篇和《泰山吟》(一作《登山》、《拟嵇中散咏松诗》二首。《拟嵇中散咏松诗》借歌咏松树以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
  谢道韫和丈夫王凝之有四子一女。四子是蕴之,平之,亨之,恩之。一女成人后嫁给庾氏。据《晋书"烈女传》记载,谢道韫的子女在孙恩之乱中全部遇难,所以说,她虽出身名门,却也命运多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

回帖

75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5
发表于 2009-10-13 12: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十大才女之鱼玄机

中国古代十大才女之鱼玄机
  鱼玄机(844—955)唐末五代诗人,长安(今西安)鄠杜人,女,初名鱼幼微,字蕙兰。咸通初(860)嫁于李亿为妾,旋被弃。咸通七年(866)进咸宜观出家,改名鱼玄机,不久因“戕婢”事件入狱。获救出狱后,改名虞有贤(鱼又玄),隐居虢州(今河南灵宝)苦读诗书。乾符五年(878)更名韦庄应举不第。黄巢起义后,先迁居洛阳,又入镇海节度府任职。光启元年(885)“迎驾”于宝鸡未果,遂避战乱,北上南下。乾宁元年(896)中第进士。乾宁三年(896)与谏议大夫李询奉使入蜀。光化三年(900)被蜀王建任命为掌书记。天佑四年(907)唐亡后,拥戴王建即皇帝位,遂晋升左散骑侍、中书门下事等官职,次年任宰相。开平四年(910)身退归隐。后梁末帝乾化四年(914),改名和凝,又一次明经及第。同光二年(924),进入后唐宫中。天成三年(928)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刑部员外郎等。天福六年(941)再次登宰相位。后周显德二年(955),以背疽卒。
  一岁。唐会昌四年(844)出生于鄠杜,起名鱼幼微。[1]
  约五岁。约唐宣宗大中三年(849)迁下邽就学。[2]
  约十岁。约唐宣宗大中八年(854)返回鄠杜,与温庭筠相识。鱼幼微作《卖残牡丹》,温庭筠作《题鄠杜郊居》、《春尽与友人入裴氏林探渔竿》。
  约十一岁。约宣宗大中九年(855)据《因话录》载“大中九年沈询侍郎以中书舍人知举”。唐赵璘撰《因话录》卷六《云溪友议》卷八载:“潞州沈尚书询,宣宗九载主春闱。”知沈询在这年主持科考。又据《唐摭言》卷十三:“北山沈侍郎(询)主文年,特召温飞卿于帘前试之。”温庭筠落第上千言出任方山尉。鱼幼微作《早秋》,温庭筠作《早秋山居》相和。
  十四岁。大中十二年春(858)李亿状元及第,崇真观题诗,与李亿相识,并嫁之。[3]
  十四岁。大中十二年(冬)温庭筠作《晚坐寄友人》,鱼幼微作《冬夜寄温飞卿》相和。
  十四岁。大中十三年秋,鱼幼微作《感怀寄人》,庭筠以《鄠郊别墅寄所知》相和。幼微再作《闻李端公垂钓回寄赠》、《赠邻女》相赠。
  十四岁。十三年冬(859),前往江陵。在路上作《春情寄子安》
  十六岁。咸通元年春(860)寻亲江陵,作《光、威、裒姊妹三人少孤而始妍乃有是作…因次其韵》。该年秋作《江陵愁望寄子安》、《隔汉江寄子安》、《次韵西邻新居兼乞酒》、《寄子安》、《酬李学士寄簟》。又作《寄飞卿》求助,温庭筠寄《初秋寄友人》,鱼幼微作《和友人次韵》相和。九月九日重阳日在荆州,等侯温庭筠作《重阳阻雨》、《期友人阻雨不至》。
  十七岁。咸通二年春(861)作《赋得江边柳(一作临江树)》、《情书(一作书情寄李子安)》、《暮春有感寄友人》。
  十七岁。咸通二年(861)年秋,幼微决定东游。温庭筠作《送人东游》,幼微作《送别》相和。船行长江作《江行》、《过鄂州(今武昌)》。在武昌上岸作《遣怀》、《夏日山居》、《题隐雾亭》、《寄国香》。温庭筠作《寄山中友人》,鱼幼微作《和人次韵》相和,温庭筠作《寄山中人》再和。寻亲不成,幼微入道作《访赵炼师不遇》、《寄题炼师》、《题任处士创资福寺》。
  十八岁。咸通三年(862)春,幼微返回长安,作《暮春即事》。此时先后收到温庭筠所寄《渚宫晚春寄秦地友人》,《西江贻钓叟骞生(一作西江寄友人骞生)》。遂作《和友人次韵》。
  十九岁。咸通四年(863)在昭义节度府任职。[4]
  二十三岁。咸通八年(867)辞职回长安作《酬李郢夏日钓鱼回见示》。秋天,适逢李亿来长安,作《左名场自泽州至京,使人传语》、《迎李近仁员外》。
  二十四岁。咸通九年(868)春,委托温庭筠送李亿回府,温作《送李亿东归》。在咸宜观中作《和新及第悼亡诗二首》,温庭筠作《和友人悼亡(一作丧歌姬)》相和。又作《代人悼亡》,温庭筠作《和友人伤歌姬》相和。随后因“诗文候教”被改名鱼玄机,继而因妒杀女婢绿翘被捕入狱作《狱中作》。获救出狱后,改名虞有贤或鱼又玄。
  二十五岁。咸通十年(869)初春,鱼玄机作《送卧云道士》,从此隐居虢州(今河南省灵宝市地区)苦读诗书。
  注:
  [1}鱼幼微《三用韵》“潇湘期钓侣,鄠杜别家林。”韦庄(鱼玄机)《鄠杜旧居二首》“阮咸贫去田园尽,向秀归来父老稀。”
  [2]鱼幼微《下邽感旧》“昔为童稚不知愁,竹马闲乘绕县游。曾为看花偷出郭,也因逃学暂登楼。”
  [3]鱼幼微《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后相识。待嫁作《寓言》,相继作《打球作》惧弃《折杨柳》。
  [4]鱼幼微《寄刘尚书》、《愁思》。
  作品 
  《鱼玄机诗集》、《韦庄(鱼玄机)诗集》、《和凝(鱼玄机)诗集》、《香奁集》、《疑狱集》等。
  录诗四首:
  《赋得江边柳》(一作临江树):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夏日山居》:
  移得仙居此地来,花丛自遍不曾栽。庭前亚树张衣桁,坐上新泉泛酒杯。
  轩槛暗传深竹径,绮罗长拥乱书堆。闲乘画舫吟明月,信任轻风吹却回。
  《江头愁望寄子安》: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折杨柳》:
  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愿得西山无树木,免教人作泪悬悬。
  《春情寄子安》:
  山路欹斜石磴危,不愁行苦苦相思。冰销远涧怜清韵,雪远寒峰想玉姿。
  莫听凡歌春病酒,休招闲客夜贪棋。如松匪石盟长在,比翼连襟会肯迟。
  虽恨独行冬尽日,终期相见月圆时。别君何物堪持赠,泪落晴光一首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

回帖

75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5
发表于 2009-10-13 12: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十大才女之李清照

中国古代十大才女之李清照
  李清照 (1084~约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汉族,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合称“济南二安”。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 ,为吏部侍郎赵挺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其住所为“易安堂”,李清照也故自封为易安居士。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早年生活安定,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而她写的词也独具一格,称“易安体”。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
  1.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
  2.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瑰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枝)女儿花。” 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提要》)
  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白雨斋词话》)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同上书)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少女怀春;婚后的李清照,与丈夫卿卿我我;丧偶后的李清照,孤独、寂寞、悲凉的度过下半生。丧偶后,李清照的诗词大多悲凉凄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

回帖

75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5
发表于 2009-10-13 12: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十大才女之黄道婆

 中国古代十大才女之黄道婆
  黄道婆(1245—1330年)元代棉纺织家。又名黄婆,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五光十色,呈现了空前盛况。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1330年卒。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为她立祠,岁时享祀。后因战乱,祠被毁。至正二十二年(1362)乡人张守中重建并请王逢作诗纪念。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张之象塑其像于宁国寺。清嘉庆年间,上海城内渡鹤楼西北小巷,立有小庙。黄道婆墓在上海县华泾镇北面的东湾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上海的南市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上海豫院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跋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至今还传颂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的歌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4-27 20:5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