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90|回复: 0

尼克松策划过访华每个细节:曾帮周恩来脱衣(图)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1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108
发表于 2007-3-1 18: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5年前一次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不仅改变了中美关系的轨道,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35年后,我们重新按照尼克松总统的访华日程表,经过他留下足迹的地方,发现的不仅仅是一些鲜为人知的逸闻趣事,还能深刻感受到35年前那次握手的重要意义

北京:坚冰融化一瞬间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打破了中美两国长期的冷战对峙局面,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的事件之一。日前,记者在海口采访了已经退休在家的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冀朝铸,35年前,作为周恩来总理的英文翻译,冀朝铸亲历了中美关系史上的破冰时刻。他向记者讲述了那段历史中值得记忆的地方。

跨越大洋的世纪握手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乘坐的“空军一号”专机飞抵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国旗首次在北京上空飘扬。周恩来总理为尼克松在首都机场南机坪举行了欢迎仪式。在场的冀朝铸还记得,当飞机舱门打开后,尼克松和夫人先行走下舷梯,在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尼克松就身体前倾,向周总理伸出手说:“我非常高兴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周总理的一语双关地回答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我们25年没有交往了!”冀朝铸介绍说,尼克松单独下机和周恩来的握手场面,是尼克松刻意安排的,意味深长。既向世界宣示了对抗了20余年的中美两国,改善和发展相互关系的决心;也是为了纠正
1954年在日内瓦和谈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错误。



图为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会见尼克松。


周总理细心写就历史

亲历了中美关系解冻全过程的冀朝铸评价说,中美两国结束长期对抗局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时,中美双方内部都存在着许多反对的声音。毛泽东、周恩来,以及尼克松、基辛格等中美老一辈领导人展现了高超的外交艺术,也展示了各自的人格魅力,化解了敌意,推动了两国关系的改善。他介绍说,周总理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对接待尼克松访华团的工作,大到联合公报的谈判,小到招待美国代表团宴会的菜单和伴宴音乐,无论巨细,都要直接过问安排。21日晚,尼克松在中国政府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当听到了家乡的乡村音乐时,十分高兴,尼克松举杯向周总理表示感谢。在中国政府为美国代表团举行的所有宴会场合里,为免对方受冷落,总理都会端着酒杯四处走动,和代表团的成员一一碰杯问候,亲切交谈。

尼克松为周总理脱衣

与周恩来相似,尼克松在访问中也很注意细节,以示对中方的尊重。据冀朝铸了解,早在访华前半年,尼克松和夫人就开始学习使用筷子。他还指示国务院为他准备了大量中国风俗习惯和中国领导人的资料,经常温习。他了解到周恩来一只手臂受过伤,不太灵活,当周恩来到钓鱼台拜会尼克松时,站在楼厅门口迎候的尼克松满脸笑容地走到周恩来身后,主动为周恩来伸手脱掉了呢子大衣。冀朝铸认为,正是两国领导人谦逊的表现,成为转变中美对立关系的重要催化剂。在尼克松访华的行程中,中美两国领导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事例比比皆是。给冀朝铸留下印象最深的是:26日,尼克松前往杭州参观访问,他愉快地接受了中国政府的安排,乘坐中国政府安排的专机前往杭州,这是美国总统在国外访问时,唯一乘坐对方专机的情况;27日,周恩来陪同尼克松从杭州前往上海,他和尼克松一起乘坐“空军一号”,又给足了尼克松面子。

杭州:西湖泛舟诞生“上海公报”



尼克松总统和夫人一行,1972年2月26日由周恩来总理等陪同,游览了杭州西湖。本报资料图


在尼克松眼中,距离上海200公里之外的杭州,才是公报真正的诞生地

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在上海签署了联合公报。但在尼克松眼中,距离上海200公里之外的杭州,才是公报真正的诞生地。“历史性文件中美上海公报,也可以说是1972年2月26日在杭州诞生,28日在上海向全世界公布的。”尼克松在1982年再次访问杭州的时候曾经这样表述。因为这份缘由,尼克松对杭州有着很深的感情。

10年后仍记得会谈座位

尼克松对杭州印象很好,他当时就曾向记者发表感想说:“杭州很美,我在这里过得很好。”1972年2月26至27日,尼克松一行由周恩来总理等陪同,由北京来到杭州访问。尼克松一行住在风景如画的西湖宾馆,在周总理和浙江省市领导人的陪同下坐船游览了西湖。在游船上,尼克松、周恩来以及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中方随行的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等一边欣赏美景,一边还就公报的相关细节进行讨论。26日欢迎晚宴后,乔冠华和基辛格继续就中美联合公报的文本作最后商定,直到次日凌晨全部完成。也许正因此,杭州在尼克松心中的深刻印象不可磨灭。1982年9月9日至10日,尼克松以美国前总统的身份再次访问杭州,这次来访,住的还是10年前入住的西湖宾馆。一进门,他就和列队欢迎他的服务员一边握手一边打趣:“你们都是年轻人,10年前,你们还不在这里,都是小孩子。”他还记得曾经入住过的西湖宾馆的圆形大吊灯,记得当年游湖时大家坐的位置:“10年前,我和周恩来总理就在这条船上继续会谈。”他指着时任杭州市市长周峰坐的位置说,当年周总理坐在这里,又指着当时美大司司长朱启桢的位子说,这儿坐的是基辛格。“看到这些,使我想起许多事情”,尼克松说,他“很高兴能旧地重游”。

红杉树种下中美友谊

尼克松1972年抵达杭州时还带来了4棵珍贵的红杉、巨杉树苗。杉树是尼克松家乡加利福尼亚州的著名树种,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大的树种。时任浙江省外办交际处负责人的王黎夫老人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尼克松带来的树苗被分别栽种在杭州花港公园牡丹园的西面和杭州植物园内。据说,1982年尼克松再度访问杭州时,还专门到植物园参观了其中一株红杉树。那时,红杉树已由原来的2.4米长到了7.75米,红杉树的第二代也长得很好。王黎夫记得,当时,这里已培育出数千株红杉苗木,并已在全国18个省市引种成功。尼克松获悉后,感到特别高兴,还邀请他的朋友一起在红杉树下合影留念。因为当初把红杉带到中国时,能否在中国土壤上成功成长,尼克松也没有把握。他感谢园林专家和职工的良好管理和辛勤劳动,并说,红杉树可活2000年,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要像红杉树一样永存。杭州植物园管理科黎念林科长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植物园专门有个红杉繁衍的课题组,负责红杉的繁衍和在浙江省内的推广,并特别在和美国海岸气候相宜的浙江温州洞头、舟山定海海边进行了试种。“我2001年到定海去,还特别看了这株红杉的子代。其中一株当时的胸径已经有60多公分了,高度在20米以上,长得比它的‘父亲’还高大。”黎念林笑着说,尼克松如若知道,定是高兴都来不及了。

链接:

尼克松的“破冰之旅”


35年前的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踏上了中国土地,实现了中美“两国领导人横跨太平洋的历史性握手”,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深刻演变,当时苏联和美国“两超”争霸。尼克松1969年担任总统后,出于与苏联抗衡的战略考虑,开始逐步调整对华政策,中美两国逐步从对抗走向对话。1970年1月中美恢复大使级会谈。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应邀访华,“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1971年7月美国特使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就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交谈。这些安排为中美上海公报在尼克松访华时得以签署铺平了道路。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半,美国总统尼克松偕夫人在国务卿威廉·罗杰斯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的陪同下,乘专机抵达北京,开始他“改变世界的一周”的“破冰之旅”。尼克松这一周的行程安排是:2月22~23日,中美双方在北京进行会谈;24日和25日分别游览长城和故宫;26日上午9
时离京飞杭州,下午游西湖;27日上午9时前往上海,下午会谈;28日上午10时离开上海回国。毛泽东主席对尼克松的来访很重视。尼克松抵京的当天下午,毛泽东主席就在自己的书房会见了他。会见时,毛泽东同尼克松就双方关心的重大问题坦率地进行了交谈。此后,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举行了会谈,两国领导人就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认真、坦率地交换了意见。2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领导人在上海发表了举世瞩目的《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在公报中,美方表示对中方的一个中国立场“不提出异议”。公报还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打开了两国关系的大门,揭开了中美关系史新的一页,为以后中美建交和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奠定了基础。

上海:顶着“四人帮”压力接待尼克松



尼克松总统及夫人一行1972年2月27日抵达上海访问。


多亏周总理在上海压阵,才抵挡住“四人帮”的指责和刁难,以体面的礼节接待尼克松一行

“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上海,正笼罩着文革的疾风骤雨。平时逛街,人们都不太清楚商店里卖什么东西,因为橱窗里摆的全是千篇一律的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像,连尼克松来访下榻的锦江饭店最高级的套房,都是如此。可是,总不能让尼克松也天天读毛主席语录吧?”当时上海市外事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今年78岁的陆露弟,向《国际先驱导报》谈起当年尼克松一行的接待工作时仍宛如昨日。

用国画替换毛主席像

陆露弟介绍说,在周总理和外交部的统一部署下,上海接待部门开始重新布置尼克松下榻地,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用林凤眠、徐悲鸿等著名国画大师的作品替换了房间里的毛主席像和毛主席语录,其中有些国画甚至是真迹。上海接待部门还专门为尼克松准备了中西两式会客厅,其中中式会客厅里不仅挂有国画,还摆放着镶有贝壳的精美红木家具,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非常浓。但即使如此,也遭到了当时掌权的“四人帮”一派的指责和刁难,反复了数次,因为这些安排在“四人帮”看来都是所谓“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东西,都是“文革”要砸碎和破除的。“我有很多次深切地感到,多亏周总理在上海压阵,凭借他崇高的威信和领导智慧,才让我们能以一个体面的礼节接待尼克松一行。”陆露弟说。

第一次和“资本主义”打交道

今年59岁的邱焕锡,35年前在锦江饭店从事尼克松访华的客房接待工作。他向《国际先驱导报》回忆说,当时随尼克松访华的美方人员有300多人,接待任务繁重不说,关键是心情紧张。因为在尼克松之前,中国长期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立,中国人很少见到外国人,不知如何打交道,担心犯错误。“比方说,要不要给值勤的美方警卫端茶倒水,能不能和他们说话,大家心里都没有底。”邱焕锡说。尼克松访华,连饮用水都是从美国随机带来的,也没有计划在锦江饭店用餐。但饭店出于好客和礼节,主动提供了菜单。没想到尼克松有一次主动点了鲜菇蚕豆、炒明虾球、沙律拌鸡三道菜。每上一道菜,尼克松都称赞
“Verygood!”,而且全部吃光。这让锦江饭店工作人员非常高兴。邱焕锡拿出与尼克松的合影照片向《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展示。这是继1972年2月和1982年9月之后,尼克松在1993年4月第三次访问上海时,特意和当年锦江饭店服务人员的合影。“我记得尼克松1993年故地重游时兴致很高。他在锦江小礼堂对众人说,‘中美关系就是从这里起步的。’”邱焕锡说。

“关键的一按”

和“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还包括向他们展示中国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对此,陆露弟也向记者披露了中美关系起步过程中的一个细节。他介绍说,1972年
2月底尼克松一行刚刚抵达上海,就从虹桥机场直接前往上海工业展览会参观,并在那里有了“关键的一按”。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考虑到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专门为尼克松精心安排的上海工业展览会,可谓云集了当时中国工业领域最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最新的发明创造。其中在展厅进门显眼位置摆放的一架冲床,可以将金属粉末直接压制成高强度齿轮。看到冲床现场表演,尼克松颇感兴趣地问陪同参观的周恩来总理,“我能不能也压一个?”“当然行!”周总理回答。当尼克松按动按钮,将压制出的齿轮拿在手掌上时,周总理说,“这是关键的一按。有了你这一按,才成就了美国总统访问中国的伟大壮举。”“周总理的话可谓一语双关,尼克松和当时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下面一个多小时的参观活动进行得很顺利、很活跃。”陆露弟说。

美国解密史料披露尼克松策划了访华的每个细节

毛泽东和尼克松没有触及敏感问题

但两个人都明白:那一天,他们在书写历史

为纪念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35周年,美国历史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女士新近出版了《尼克松和毛泽东:改变世界的一周》一书,书中披露了尼克松访华前后的大量逸事和鲜为人知的史料。在2月21日美国外交学会举行的座谈会上,玛格丽特·麦克米伦向《国际先驱导报》指出:一些历史资料的解密使我们在35年后的今天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历史真相。

飞抵北京时间有讲究

尼克松对访华高度重视,几乎策划了每个细节。随行的90多名记者是尼克松本人从200多名报名者中挑选出来的。1972月2月17日,登机离开白宫时,一名记者交给尼克松一张美国中央情报局盖章的中国地图。尼克松开玩笑说:“你认为他们会让我带着这张地图入境吗?”“空军一号”17日从华盛顿起飞,先到夏威夷停留数日,21日抵达上海,当天上午11:30准时抵达北京。这一时间是事先策划的。北京时间上午11:30是美国东部时间晚上10:30和西海岸时间下午7:30,正是美国当地电视节目播出的黄金时段。尼克松选择这一时间抵达北京,就是希望所有美国人都能看到他抵达北京机场的这一幕。飞机降落时,中国总理周恩来和大约25名中国官员已经在机场等候多时了。天气很冷,周恩来穿着深蓝色的大衣,尼克松通过舷窗看到周恩来的服装,自己也换上大衣,以示对等。

毛泽东挥手打断尼克松

尼克松访华前并不确定一定会被毛泽东主席接见。抵达北京的当天,尼克松被告知毛泽东要见他后异常兴奋。当两位素未谋面但又彼此熟悉的领袖见面时,毛泽东紧紧握着尼克松的手,握了足足有一分钟。毛泽东和尼克松谈到了几个他们共同的熟人:台湾的蒋介石、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中美之间的“传话人”)。当尼克松想引起一些涉及中美关系的“有实质内容”的话题时,毛泽东挥挥手打断了他,大谈哲学和诗歌。大约过了一个小时,中方代表看看表,示意已经谈了很久。寒暄一番之后,尼克松起身告辞。谈话中,毛泽东和尼克松没有触及敏感问题,但两个人都明白:那一天,他们在书写历史。

对茅台度数感兴趣

在尼克松到访当晚,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晚宴款待贵宾。尼克松在席间很快学会了用筷子夹菜,基辛格却“笨手笨脚”很不习惯。周恩来当晚告诉尼克松夫人中国政府要送两只大熊猫给美国,尼克松夫人当场高兴得尖叫起来。在国宴上,餐桌上每个人都有三个杯子:一个盛水或橙汁、一个盛红酒、一个盛茅台。周总理说:茅台的酒精浓度高于50度,可以说一点火就能着。回到美国,尼克松拿一碗茅台酒试了试,结果险些令白宫起火。

名胜古迹只爱长城

在访华的一周里,尼克松一直对游览中国名胜古迹不太热衷,担心浪费时间,但参观长城是个例外。2月24日一早,在周恩来、叶剑英等人的陪同下,尼克松和夫人登上长城。叶剑英告诉尼克松中国有句古话叫“不到长城非好汉”。记者们问尼克松当时感受,尼克松想了想说:“长城是一堵伟大的墙(TheGreatWall
isgreatwall),是由伟大的人民建造的。”尼克松和随行人员还在工人体育馆观看了乒乓球和体操表演。观后,尼克松感慨地说:“真的太棒了。如果想跟中国人比能力、动力和纪律,不光是我们美国人,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人都要尽最大努力。”

美国人坚持要搞“联合公报”

2月23日,尼克松在记事本上写道:“中国人希望在台湾问题上有所动作;美国人希望在越南问题上有所行动。但两个问题都不能操之过急,但又不可避免,让我们不要为难对方。”在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在《中美联合公报》最后表述上分歧较大。基辛格和乔冠华为此谈判了不下十次。乔冠华说,中国人并不需要什么联合公报,是美国人非要搞个联合公报出来给国内一个交代。从北京到杭州,从杭州到上海,联合公报的谈判非常艰难,涉及台湾问题时几乎一谈就崩。最终,双方在台湾问题上各让一步,终于达成共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9-7 23: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