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334|回复: 3

老鼠成了猫领导:马大为教授论文造假竟当上了纪委书记!

[复制链接]

0

主题

2

回帖

2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0
发表于 2009-12-1 17: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博士,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89年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0-1994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和Mayo Clinic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1994年回到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

马大为教授在2001年在国际上发表的一篇重量级论文,也是也是中国第一篇天然产物全合成的论文( J. Am. Chem. Soc communication----Total Synthesis of
Kaitocephalin, the First Naturally Occurring AMPA/KA Receptor Antagonist, J. Am. Chem. Soc. 2001, 123, 9706-9707)被证明完全是造假之作,全球化学界为此一片惊讶。马大为教授后来自己也颇知羞耻地在自己的论文目录中撤下了这篇论文。
很有意思的是,如此明目张胆的学术造假好像完全没有影响马大为教授在学术界的突飞猛进,这几年还是频频获奖,真不知道这位以学术造假著称的“科学家”是怎么获奖的:
1.
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998
2.
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8
3.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家奖
1999
4.
施维亚青年药物化学家奖
1999
5.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9
6.
明治乳业生命科学杰出奖
1999
7.
中国科学院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
2000
8.
上海市第八届十大杰出青年
2001
9.
上海市科学进步一等奖(2005
10.
礼来科研成就奖
2006
11.
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
2007

这位造假高手不仅频频获奖,而且在2005年和2007年都成为正式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要不是有几位坚持真理的老院士,我们这位学术造假高手就真的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了。

让人更加吃惊的是今年72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正式宣布晋升马大为教授为副所长兼纪委书记,让全有机所的专家教授们跌碎了一地的眼镜,大家都说:

让这位长于学术造假的人做一个著名研究所的纪委书记不等于让老鼠当猫的领导吗?

下面是马大为教授学术造假的铁证:
************************************************************
上海有机所马大为教授造假的由来
Strong2
中国有机化学最高水平的研究所是上海有机化学化学研究所,其中年轻的科
学家没有一个人出自于世界水平名校名教授的研究组。为什么有那么多出自于高水平研究组的中国学者没有回到上海有机所,或者不能回到上海有机所?这说明了什么?恐怕不仅仅只说明我们的落后吧!
上海有机所的著名青年科学家----马大为教授的第一篇,也是中国第一篇天然产物全合成的 J. Am. Chem. Soc communication----Total Synthesis of Kaitocephalin, the First Naturally Occurring AMPA/KA Receptor Antagonist, J. Am. Chem. Soc. 2001, 123, 9706-9707 是造假之作。有兴趣的人可以认真地看一看其来龙去脉。
1,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的分离
1997Kazuo Shin-ya教授等分离出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并确定其骨架结构。见:Tetrahedron Letters 1997, 38, 7079
2,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的绝对构型和马大为教授抢先的全合成
2001Kazuo Shin-ya教授等确定了分离出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的绝对构型。见:Tetrahedron Letters 2001, 42, 4021。这一论文收到时间为200139日,修改时间为2001411日,接受时间为2001413日。论文中Kazuo Shin-ya教授等认为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在其2位的氨基为S-构型。
同年,上海有机所马大为教授抢先完成了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的全合成,并在美国J. Am. Chem. Soc.发表了其第一篇,也是中国第一篇天然产物全合成的 JACS communication----Total Synthesis of Kaitocephalin, the First Naturally Occurring AMPA/KA Receptor Antagonist, J. Am. Chem. Soc. 2001, 123, 9706-9707。马大为教授论文收到时间为2001613日,修改时间为2001810日。马大为教授声称他首次完成了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的全合成。
马大为教授在论文中证实Kazuo Shin-ya教授所认定的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在其2位的氨基为S-构型是正确的,即马大为教授认定其所合成的2位氨基S-构型的产物是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
论文中马大为教授提到感谢日本东京大学Kazuo Shin-ya教授所提供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的立体化学信息(We thank professor K. Shin-ya of Tokyo university for providing the stereochemistry inxxxxation of Kaitocephalin )。这说明马大为教授的论文发表之前已与Kazuo Shin-ya教授有这一科研课题的学术交流。
JACS communication论文在有机合成领域有非常高的地位。马大为教授的这篇论文是中国第一篇天然产物全合成的 JACS communication论文。这一论
文自然为上海有机所的著名青年科学家---马大为教授的中科院院士的申请铺平
了道路。2005年马大为教授进入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3,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的绝对构型
不幸的是,2002Kazuo Shin-ya教授发表了论文,报道了他自己的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确定构型的合成研究工作。Kazuo Shin-ya教授的工作使他发现,他原来认定的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在其2位的氨基为S-构型是错误的,而其正确的构型应为R-构型。见:Tetrahedron Letters 2002, 43, 857
Kazuo Shin-ya教授的论文在引用的文献中提及了马大为教授的首次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全合成的 JACS communication论文,但非常不能理解为什么马大为教授说他合成的错误的产物与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是相同的(Very recently, the first synthesis of 1 was reported: Ma, D.; Yang, J. J. Am. Chem. Soc. 2001, 123, 9706-9707. We cannot understand why their synthetic 1 was identical to the natural compound)
4,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的首次全合成研究工作
之后,日本东京大学的另一个研究组完成了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的全合成研究工作,他们声称是他们首次完成了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的全合成。见:Tetrahedron Letters 2002, 42, 861-864
这样,马大为教授的首次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全合成自然就成了一个笑话。所以,马大为教授的首次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全合成只能被认为是造假和说谎;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解释。
5,我的本意
这里,我的本意不是要攻击上海有机所马大为教授;绝对不是。我们之间没有任何怨恨,也相互不认识。凭心而论,马大为教授在国内的科研应是不错的。但他不应该这么做。是名利的驱使还是别的什么?
我的本意是呼唤中国多有一些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实事求是,认认真真的作人,作学问的诚实的科学家。
中国的发展在呼唤诚信体系的建立。中国的发展需要有一大批诚实的科学家。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7/madawei.txt

失误不等于造假——Strong2《上海有机所马大为教授造假的由来》 作者:深秋十月 在新语丝新到资料中看到Strong2《上海有机所马大为教授造假的由来》(以下简称《由来》),指控马在其2001JACS论文中造假(参考文献1)。作为一个有机化学工作者,这引起了我的关注。遗憾的是,仔细检索之后,我认为作者显然将编造实验事实与研究中出现的失误混为一谈,其指控无法成立。 《由来》一文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对事件的描述与事实有出入;其二,造假指控的证据不足。以下详述。 首先,作者有关东京大学工作的描述与事实有出入(参考文献2-5)。对照文章作者可看出,四篇TL论文来自两组人马:一是以Kazuo Shin-yaHaruo Seto教授为首,从事天然产物分离工作,在19972001年报道了kaitocephalin的分离,以及绝对构型的鉴定;二是以Hidenori WatanabeTakeshi Kitahara教授为首,从事全合成工作,在2002年报道了kaitocephalin报道结构的全合成并发现Shin-yaSeto等的错误,以及kaitocephalin修正结构的全合成,实际上这两篇全合成报道均出自Watanabe小组,且合成路线非常相似。 其次,对作者提及的马与Shin-ya间的学术交流有必要补充。马的JACS论文注释7中,在提到与Shin-ya的私人通信之外,还提到2001Shin-ya等发表论文时他们正撰写论文。就是说,马小组的全合成工作从始至终完全基于Shin-ya提供的错误信息。 第三,整个事件与作者的描述有出入。作者没有提及马在2002年的对2001JACS论文的更正(参考文献6)。在该更正中,马指出其全合成报道中最后一步发生了2位消旋化,得到的产物是kaitocephalin(真正结构)和2--kaitocephalin(报道结构)的1:1混合物。需要指出,根据马的更正,他的小组无意中已得到了kaitocephalin(混合物),而Watanabe小组则是首次由全合成得到纯的kaitocephalin及其2位异构体。因此,事件发展的脉络应为: 1. Kazuo Shin-yaHaruo Seto小组报道了kaitocephalin的分离和错误的绝对构型;2. 马大为小组以及Hidenori WatanabeTakeshi Kitahara小组据此先后开始了全合成研究;3. 马率先完成,但并未意识到最终产物的消旋化,也不知道kaitocephalin结构鉴别上的问题;4. WatanabeKitahara稍后,但与Shin-yaSeto合作发现了天然产物结构鉴别错误,并据此完成全合成;5. 马得知WatanabeKitahara的结果后复核,发现了最终产物的消旋化。和其他著名的全合成实例相比,kaitocephalin的结构可能不算复杂,但整个故事也充满了戏剧性。 第四,作者没有提供真正的证据。细读《由来》全文,堪称证据的仅有作者引用的WatanabeKitahara等的文字。但遗憾的是,作者的理解有误。作者提及,"Shin-ya教授(实际应为WatanabeKitahara...非常不能理解为什么马大为教授说他合成的错误的产物与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是相同的"。不理解当然不是怀疑造假的同义词。作者还提及,"[Watanabe]声称是他们首次完成了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的全合成",即"First total synthesis of kaitocephalin"。但事实上,原文标题是"基于结构修正的首例kaitocephalin合成"(The first synthesis of kaitocephalin based on the structure revision),结语是"完成了kaitocephalin的修正结构的首例全合成"(..., the first total synthesis of the revised structure of kaitocephalin was accomplished...)。两种表述的区别应该不难判断。 第五,作者的结论过于主观。由以上两点误读出发,作者如此得出结论,"这样,马大为教授的首次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全合成自然就成了一个笑话。所以,马大为教授的首次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全合成只能被认为是造假和说谎;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解释。"这种跳跃式的推理堪称离奇。为什么不可能是工作的失误呢? 在此有必要对有关细节作些介绍。实际上这篇文字已经在海外中文网上流传了几天。网上的讨论提及马小组的核磁谱图和旋光数据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核磁数据是否可信。在马的JACS论文Supporting Information中,化合物的原始核磁谱图缩印得很小,无法看出细节,也没有给出最后产物的原始核磁谱图。另外,也有人质疑马得到的混合物核磁谱图是否与天然产物吻合。原始核磁谱图缩印并不奇怪,但我确实没见过缩印得如此小以至于看不清的。不过我倾向于认为,对其真实性的怀疑没有充分的依据。关于最后产物原始谱图,我认为编辑可能没有明确的要求。在同年的JACS上,其他全合成的通讯有的没有原始谱图(参考文献7-10),有的没有所有中间产物的原始谱图(参考文献11-13)。另外,还有Shin-ya等的一篇天然产物分离的通讯没有Supporting Information (参考文献14)。至于核磁谱图是否与天然产物吻合,有人指出酰胺类化合物常出现两套核磁信号,可能是马小组失误的原因。不过,由于Shin-ya和马都没有发表谱图,我认为关于这一点的讨论仅是推测。 就我所见,马小组的工作不够严谨,但其JACS论文并非造假,除非能发现其他证据。马小组的过失在于没有仔细表征最后产物就匆忙下了结论。Kaitocephalin异构体混合物的核磁谱图可能与纯的kaitocephalin相似,但其熔点应比kaitocephalin低,HPLC也应出现两个峰。我想当时如果他们耐心一些,测了熔点和HPLC,他们就能早些注意到数据上的疑点,并发现最后产物的消旋化。 值得注意的是,讨论中有人认为论文结论错误就是造假,对此我无法赞同。在我看来,在实验科学中的造假是指有意识地编造事实,比如,编造没有做过的实验(如黄禹锡造假案),或有意对实验结果进行许可之外的修饰,等等。马的JACS论文有明确的事实依据,显然不属此列。 与之相对,科研论文中对事实的错误解读不是造假。科研文献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错误和疏漏,在化学研究中也比比皆是。此次涉及的Shin-ya和马的失误远非大错。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几个月前新语丝上讨论过的兰州化物所石峰、邓友全等关于纳米金催化二氧化碳反应以及肟交换反应的论文(请参见新语丝新到资料中的有关文字),我认为是严重的学术错误,错得离谱,基金委应重新考虑对他们的经费支持。但其论文是否造假?我认为,如果没有证据显示其实验结果出于有意编造,那就不能认定其论文造假。 《由来》一文中的其他文字与kaitocephalin全合成无关,故不予评论。 最后我想强调,学术监督需要职业精神,也就是怀疑加实证,单纯靠怀疑来立论是难以成立的。学术造假和严重的学术错误都危害着科研的正常发展,但是学术造假和学术错误毕竟不同,学术错误也有程度的差别。因此,学术监督需要冷静的分析、清楚的证据、合理的界定和理性的判断。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势必事与愿违。 参考文献: 1. "Total synthesis of kaitocephalin, the first naturally occurring AMPA/KA receptor antagonist", Dawei Ma and Jiade Ya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1, 123, 9706. 2. "Structure of kaitocephalin, a novel glutamate receptor antagonist produced by Eupenicillium shearii", Kazuo Shin-ya, Jung-Sik Kim, Kazuo Furihata, Yoichi Hayakawa and Haruo Seto, Tetrahedron Letters, 1997, 38, 7079. 3. "Absolute configuration of a novel glutamate receptor antagonist kaitocephalin", Hiroyuki Kobayashi, Kazuo Shin-ya, Kazuo Furihata, Yoichi Hayakawa and Haruo Seto, Tetrahedron Letters, 2001, 42, 4021. 4. "Synthesis of the proposed structure and revision of stereochemistry of kaitocephalin", Masayuki Okue, Hiroyuki Kobayashi, Kazuo Shin-ya, Kazuo Furihata, Yoichi Hayakawa, Haruo Seto, Hidenori Watanabe and Takeshi Kitahara, Tetrahedron Letters, 2002, 43, 857. 5. "The first synthesis of kaitocephalin based on the structure revision", Hidenori Watanabe, Masayuki Okue, Hiroyuki Kobayashi and Takeshi Kitahara, Tetrahedron Letters, 2002, 43, 861. 6. Addition and correction to "Total synthesis of kaitocephalin, the first naturally occurring AMPA/KA receptor antagonist", Dawei Ma and Jiade Ya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2, 124, 6792. 7. "Total synthesis of teicoplanin aglycon", David A. Evens, Jeffrey L. Katz, Gretchen S. Peterson and Tobias Hinterman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1, 123, 12411. 8. "Stereoselective total synthesis of the cyanobacterial hepatotoxin 7-epicylindrospermopsin: Revision of the stereochemistry of cylindrospermopsin", Geoffrey R. Heintzelman, Wen-Kui Fang, Stephen P. Keen, Grier A. Wallace and Steven M. Weinreb,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1, 123, 8851. 9. "Total synthesis of the marine toxin polycavernoside A via selective macrolactonization of a trihydroxy carboxylic acid", James D. White, Paul R. Blakemore, Cindy C. Browder, Jian Hong, Christopher M. Lincoln, Pavel A. Nagornyy, Lonnie A. Robarge and Duncan J. Wardrop,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1, 123, 8593. 10. "Stereoselective syntheses of epothilones A and B via directed nitrile oxide cycloaddition", Jeffrey W. Bode and Erick M. Carreir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1, 123, 3611. 11. "Total synthesis of deschlorocallipeltoside A", Barry M. Trost and Janet L. Gunzne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1, 123, 9449. 12. "Total synthesis of (+)-phorboxazole A", Amos B. Smith, III, Patrick R. Verhoest, Kevin P. Minbiole and Michael Schelhaa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1, 123, 4834. 13. "Total synthesis of (+)-amphidinolide K", David R. Williams and Kevin G. Meye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1, 123, 765. 14. "Telomestatin, a novel telomerase inhibitor from Streptomyces anulatus", Kazuo Shin-ya, Konstanty Wierzba, Ken-ichi Matsuo, Toshio Ohtani, Yuji Yamada, Kazuo Furihata, Yoichi Hayakawa and Haruo Seto,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1, 123, 1262.
再谈上海有机所马大为教授造假回答深秋十月《失误不等于造假——Strong2《上海有机所马大为教授造假的由来》》 strong2 很遗憾看到深秋十月《失误不等于造假》的文章。如果马大为教授的J. Am. Chem. Soc. 2001, 123, 9706-9707论文不是造假,那是什么?我们再看看事实: 1, 1997Kazuo Shin-ya等人报道了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的分离,基于NMR数据报道了其骨架结构。见:Kazuo Shin-ya, Jung-Sik Kim, Kazuo Furihata, Yoichi Hayakawa and Haruo Seto, Structur of Kaitocephalin, A Novel Glutamate Receptor Antagonist Produced by Eupenicillum shearii, Tetrahedron Letters 1997, 38, 7079-7082. 2, 20014月,Hiroyuki Kobayashi, Kazuo Shin-ya等人基于两维NMR的分析结果,决定了Kaitocephalin的绝对构型。见:Hiroyuki Kobayashi, Kazuo Shin-yaKazuo Furihata, Yoichi Hayakawa and Haruo Seto, Absolute configuration of a novel glutamate receptor antagonist kaitocephalin, Tetrahedron Letters 2001, 42, 4021-4023。此时,作者认为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在其2位的氨基为S-构型。作者虽然报道了错误的构型,但作者的错误是可以原谅的,他们分析的实验数据导致了他们的错误。而且,他们在下一篇的论文中改正了错误。 3,同年8月,上海有机所马大为教授抢先在J. Am. Chem. Soc以通讯论文发表了其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的全合成工作。马大为教授在论文中明确表示:与Kaitocephalin权威样品的光谱数据对照比较,肯定他们合成的kaitocephalin与天然的样品是同一的(comparison of the spectroscopic data of the product with those of authentic kaitocephalin confirmed the identity of our synthetic kaitocephalin)。 马大为教授在其论文中感谢Kazuo Shin-ya教授所提供的kaitocephalin立体化学信息。这说明马大为教授早在其论文发表之前已与Kazuo Shin-ya等人有学术交流,早已认定2位的氨基为S-绝对构型。马大为教授在其论文中所声称的他们合成的kaitocephalin与天然的样品是同一的,即认定他们所合成的2位的氨基为S-绝对构型。 由马大为教授的J. Am. Chem. Soc通讯论文可以看到,其2S-构型氨基由(R)-Garner醛在最初的第五步引入,其构型一直保持到25步全合成的完成。很明显,马大为教授合成路线的设计是朝着2位的氨基为S-绝对构型方向而去的,也是建立在2位的氨基为S-绝对构型的基础上。以此合成路线,马大为教授的应该得到2位的氨基为S-绝对构型的产物。这是稍有有机合成常识的人都能看到的。 4,不幸的是,当日本学者在进一步确定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构型时,发现了他们自己的错误。日本学者完成了2位的氨基为S-绝对构型的产物的全合成(即为马大为教授的全合成产物)后发现: 4.1,他们的合成样品与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的氢核磁共振光谱不同;4.2,他们的合成样品与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的高压液相色谱的保留时间也不同。 同时,他们用氢核磁共振的NOE效应证明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 2位的氨基不是S-绝对构型,而是R-绝对构型。2002年初,他们发表了论文,报道了他自己原来预测的其2位的氨基为S-构型是错误的,而其正确的构型应为R-构型。见:M. Okue, H. Kobayashi, K. Shin-ya, Y. Hayakawa, H. Seto, H.Watanabe and T. Kitahara, Synthesis of the proposed structure and revision of stereochemistry of kaitocephalin, Tetrahedron Letters 2002, 43, 857-860 由于他们合成了与马大为教授相同构型的相同化合物,他们的化合物与天然产物不同。这就引发了他们的怀疑,他们引用了马大为教授的首次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全合成的 JACS communication论文,但非常不能理解为什么马大为教授说他合成的错误的产物与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是相同的(Very recently, the first synthesis of 1 was reported: Ma, D.; Yang, J. J. Am. Chem. Soc. 2001, 123, 9706-9707. We cannot understand why their synthetic 1 was identical to the natural compound) 5,同时,日本学者亦完成了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的全合成研究工作,其2位的氨基为R-构型。他们声称是他们首次完成了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的全合成。见:Hidenori Watanabe, Masayuki Okue, Hiroyuki Kobayashi and Takeshi Kitahara, The First Synthesis of Kaitocephalin Based on the Structure Revision, Tetrahedron Letters 2002, 42, 861-864。日本科学家以1.3%的产率,远远低于马大为教授8%的产率得到的合成产物。其合成产物核磁共振光谱数据和高压液相色谱数据清晰可靠,与天然Kaitocephalin相同。 6,鉴于以上日本学者的研究工作,马大为教授不得不于20025月对其2001年的论文进行更正(J. Am. Chem. Soc. 2002, 124, 6792.),说最后一步反应发生了预想不到的消旋化,得到了1/1的消旋产物。其机理在别处进行讨论(The last step should give a mixture of (2R,3S,4R,7R,9S)- and (2S,3S,4R,7R,9S)-isomer in a ratio of about 1/1 via the unexpected racemization. The detailed mechanism will be discussed elsewhere) 可以看到,马大为教授的全合成设计是得到2位的氨基为S-绝对构型的全合成产物,如果真正的发生了预想不到的消旋化,只能进一步的证明他原有的思路和合成设想是错误的。而由错误的思路和错误的合成设计,发生了预想不到的消旋化就得到了全合成的天然产物吗?很难想象这里他讲的是真话。 再看一下Kaitocephalin的化学结构,就会发现马大为教授最后一步化学反应消旋化的更正不仅是越描越黑,而且也是越造越假,以假证假。 Kaitocephalin的分子中共有三个羧酸。其1位为羧酸,2位为R-构型的氨基,3位为S-构型的羟基,4位为R-构型的羧酸,9位亦为S-构型的羧酸。使2R-构型的氨基消旋的前提是1位的羧酸过渡为2个负离子的烯醇化结构,然后才能产生消旋化。 而马大为教授全合成的最后一步反应是用1N的氢氧化钠水解分子中的酯基和唑烷酮结构。而1N氢氧化钠的碱性远远不足以使羧酸过渡为有2个负离子的烯醇化结构,因而不能使氨基酸的氨基消旋化。这也是为什么在氨基酸的氨基保护反应中氢氧化钠等碱经常性的被使用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氨基酸的氨基不能被消旋化,这是有机合成化学中的常识。 如果退一步说,就算马大为教授最后一步用1N的氢氧化钠水解反应消旋化能成立。这样的结果更糟糕。如果Kaitocephalin的分子中1位为羧酸在1N的氢氧化钠的作用下可以烯醇化,那么其3位为S-构型的羟基自然就要产生beta-消除反应形成23位的双键。同时,分子中的9位氨基也要消旋化。这样,合成中的分子根本不可能仅仅发生2S-构型的氨基消旋化而不发生其它的反应。这一定是要发生多个反应,产生多个产物,成为一锅粥。这明显与马大为教授声称该水解反应收率为92%远远的不同。 所以说,马大为教授不仅2001J. Am. Chem. Soc的通讯论文造假,他的2002年最后一步化学反应消旋化的更正(J. Am. Chem. Soc. 2002, 124, 6792.)不仅是越描越黑,而且也是越造越假,以假证假。 综上所述: 1,马大为教授合成路线的设计是朝着2位的氨基为S-绝对构型方向而去的,也是建立在2位的氨基为S-绝对构型的基础上。由此合成路线的本意不是得到2位的氨基为R-绝对构型的正确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 2,日本学者的工作证明:马大为教授合成的S-构型产物的光谱数据根本不能与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相同。可马大为教授为什么说与权威样品的光谱数据对照比较,肯定他们合成的kaitocephalin与天然的样品是相同的?这里,马大为教授拿不出来与权威样品的光谱数据可以进行对照比较的光谱数据,不能自圆其说,明显是在凑数据,在说谎,在造假。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解释。 而日本学者进行的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全合成,其合成产物核磁共振光谱与天然Kaitocephalin相同。日本学者的产率为1.3%,远远低于马大为教授讲的以8%的产率得到合成产物。这样,怎么不认为马大为教授的首次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全合成是一个大笑话。其实,是马大为教授算计错了。他没有想到早已认定2位的氨基为S-绝对构型是错误的构型。 3,马大为教授没有完成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的全合成,否则,以其论文声称的8%的产率可以轻松得到很纯的合成产物,会有漂亮的核磁共振光谱数据。要知道上海有机所有中国最大的600兆核磁共振光谱仪。奇怪的是马大为教授的没有可以证明自己全合成的核磁共振光谱数据。 4,由于马大为教授的造假,使他丧失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他合成的2位的氨基为S-绝对构型的化合物不是天然产物。他本来可以有机会指证日本学者早先确定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2位的氨基的S-绝对构型的错误的。他的造假使他失去了这一绝好机会。 5,天然产物Kaitocephalin并不复杂,对于一个好的合成化学家来说,合成它并非是困难之举。它仅仅是一个有5个不对称中心,分子量仅仅为494.28的氨基酸类天然产物。而重要的是谁首先合成了这一分子,因为该化合物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如果能因此合成在美国J. Am. Chem. Soc.发表中国第一篇天然产物全合成的communication,其意义远远大于该分子合成的本身。在此之前,中国还没有人(包括院士)能发这类论文。 J. Am. Chem. Soc.communication论文在有机合成领域有非常高的地位。能在J. Am. Chem. Soc的发通讯论文对国内的课题组来说有多不容易,多荣耀,这是代表着世界水平有机合成科研的象征。马大为教授的这篇论文是中国第一篇天然产物全合成的J. Am. Chem. Soc. communication论文。很明显,这一论文自然为上海有机所的著名青年科学家---马大为教授的中科院院士的申请铺平了道路。2005年马大为教授进入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6,马大为教授不仅2001J. Am. Chem. Soc的通讯论文造假,他的2002年最后一步化学反应消旋化的更正(J. Am. Chem. Soc. 2002, 124, 6792.)不仅是越描越黑,而且也是越造越假,以假证假。马大为教授的这种不仅不思悔改,而且以假证假的态度极其糟糕。马大为教授的做法是目前国内浮躁,浮夸,弄虚作假的社会风气在上海有机所,在科学界的又一个缩影,也是国内科学界给人们的又一个可悲可耻的大笑话。 7,我的本意决对不是要攻击上海有机所马大为教授。我们没有任何怨恨,也相互不认识。凭心而论,马大为教授在国内的科研应还可以的。但他真的不应该这么做。我的本意是呼唤中国多有一些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实事求是,认认真真的作人,作学问的诚实的科学家。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7/madawei3.txt


马大为的JACS论文假象横生 一声雷 看了上海有机所的马大为教授在JACS上的论文及补充材料,深为马大为的胆量所折服:这么明目张胆的造假,怎么就不怕被逮着? 1.产率问题 别的不说了,单看那位圆谎小姐(深秋十月)所用的根据,我们来分析一下。 Kaitocephalin: A mixture of 12 (74 mg, 0.1 mmol), 10 mg of 10% Pd/C and 5 mL of anhydrous methanol was stirred under hydrogen atmosphere (1 atm) for 30 min. After Pd/C was filtered off, the filtrate was concentrated. 到此为止,这最后三步反应的第一步已经结束,马大为并没有说提纯与鉴定,粗产物多重也不知道,可是他在正文里的Scheme 3下面的标注里说了该反应的产率为100%。 The residue was dissolved in 2 mL of methanol before 0.5 mL of 2 N HCl was added. The resultant solution was stirred for 1 h and then it was partitioned between ethyl acetate and saturated NaHCO3. The organic layer was separated and the aqueous layer was extracted with ethyl acetate. The combined organic layers was washed with water, and concentrated to give the crude amine. 到此为止,这最后三步反应的第二步已经结束,马大为并没有说提纯与鉴定,粗产物多重还是不知道。可是他在正文里的Scheme 3下面的标注里说这一步的产率也是100%。 当然,这些都是小弊。是属于不严谨的范畴。正牌货还得看JACS正文里马大为是怎么说的: Finally, 12 was transformed into kaitocephalin by following deprotection steps: (1) hydrogenolysis to remove benzyl group, (2) treatment with 2N HCl to remove Boc group and (3) hydrolysis with 1N NaOH to cleave the ester and oxazolidinone ring. 补充材料与正文这两段文字表明,马大为他们根本没有作这个实验!那个中间体12去除Boc之后,得到的是一个氨基酸。这个氨基酸怎么可能用乙酸乙酯萃取出来?园慌小姐倒是看出了这个猫腻,但是,她企图掩盖这个猫腻,说什么去除Boc的同时,也把那个羧基给酯化了,所以产物能用乙酸乙酯萃取出来。殊不知,此乃是标准的拆东墙补西墙的笨招。不知道这位小姐在哪里见过用1N的盐酸(水溶液)及4倍量的甲醇在一小时之内就能实现100%甲酯化?果真如此,马大为为何还在正文里说该反应只是去除Boc?也就是说,马大为说他们的实验只有去Boc,没有甲酯化?所以,圆谎小姐应该事先打个草稿才是。 大概是马大为忘记了该分子还有一个羧基,所以就糊里糊涂地用乙酸乙酯去萃取了。奇迹就出现在这里:他们不但萃取成功了,而且还是100%萃取出来了!不服不行啊! This amine was dissolved in 1 mL of methanol and 1 mL of THF. To this solution was added 0.5 mL of 1 N NaOH. The resultant mixture was stirred at 40 oC for 18 h. The cooled solution was adjusted pH to 7.0 and then concentrated. The residue was purified by Dowex-50W using water as eluent to afford 45.1 mg (92%) of kaitocephalin. 这一段也很神奇。Dowex-50W除了用来除去无机离子,居然还能够用来“purify”他们的产物?估计是这最后一步也很干净,所以,有可能是把无机离子去掉后就可算是产物了。92%的产率是相当不错的!然而,就是这个该死的不错出了问题。马大为后来[/s

0

主题

1

回帖

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
发表于 2011-12-28 14: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oto kiralama ankara

Site Adresi:Kiralikotolar.ORG  
Kuruluşu: 2011  
İçerik:Firma Adı : Artemis Oto Kiralama  
Çalışan Kişi Sayısı :19 kişi  
Şehir : Ankara  
Adres : Kültür Mahallesi Libya Caddesi 19/B 06670  
Telefon : 0 (312) 430 10 13  
Web Sayfası : http://www.kiralikotolar.org  
  
Firma ( Şirket ) Hakkında Bilgi :  
  
Ankarada bir çok firma ve kuruluşa hizmet veren firmamız oto kiralama konusunda ankarada öncü firmalardan biri olup verdiği hizmetlerle müşeteri potansiyelini üstüne çekmiştir. Firmamızın verdiği hizmetler oto kiralama ankara, araç kiralama ankara, araba kiralama ankara, rent a car ankara, şoförlü araç kiralama ankara, ankara havalimanı trasferi. Bu hizmetlerden herhangi birini almak isterseniz iletişime geçiniz.  
  
  
oto kiralama ankara | ankara oto kiralama  
araç kiralama ankara | lüks araç kiralama ankara  
lüks araba kiralama ankara | rent a car ankara  
lüks oto kiralama ankara | araba kiralama ankara  
ankara araba kiralama | ankara rent a car  
minibüs kiralama ankar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8 19: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