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63|回复: 0

唐玄宗李隆基把元宵节打造为全民狂欢节

[复制链接]

0

主题

3175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752
发表于 2007-3-8 09: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元宵夜挂灯笼的风俗源起于西汉,盛行于唐朝。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这是元宵节的起源,也是这一天为什么需要挂灯的起源。

  到了隋朝更加热闹,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这一天的白天,就开始“闹元宵”,也就是热热闹闹过元宵节的意思。这天在洛阳的端门外到建国门这一块八里长的地方,人们搭起了一座座高高的戏台。大路的两旁,还竖立着一排排用席棚建造的小戏台。据记载,这上千个大大小小席棚里的戏班子,单演员就有三万多人,伴奏的乐师有一万八千人。夜晚,席棚上张灯结彩,又是一个盛大的灯会。观看的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而在唐太宗时(公元600多年),李世民为鼓励读书风气,让民间都把小孩子送去上学,规定入学的第一个节目叫“开灯”,就是是把先做好的第一个精巧的花灯带到学校去,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替他点起来,象征孩子们的前途光明。又因为从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日稍后开学,因此开学的花灯便成为“上元节”的点缀。

  这种“开灯”的习俗流传,逐渐普遍而变成了提灯笼的风俗。每到元宵节家家户户的小孩不论是否入学都要提灯笼,乃至家家户户门前都要张挂灯笼,且争奇斗妍,由大众来评定各家灯笼的精巧或拙劣。豪富之家更是不惜重资雇了精巧的工匠制作了各式各样华美、巨大的花灯张挂,以争取荣耀。这种习俗终至形成元宵节看花灯,成为一项多彩多姿的习俗。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元宵节看花灯,除了是民间的游艺活动,同时自古以来,即已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根据《汉书》记载:“执金吾掌禁夜行,唯正月十五,敕许弛禁,谓之放夜”。不只证明在汉朝已有逛花灯的习俗,并且政府为了便民之乐,连京城为了百姓过元宵闹花灯,当天连宵禁都解除了。

  历代帝王为了夸示天下太平,都大力倡导人们在元宵节垂挂灯笼。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又都胜过了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命百姓自正月八日夜晚即开始挂灯笼。永乐帝朱棣命百姓彻夜挂灯笼、鸣乐到天明。并让王妃、宫女们在正月十五日出宫看花灯、希冀举国同欢。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5 04: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