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688|回复: 0

破译中国男女“择偶密码”

[复制链接]

389

主题

2万

回帖

3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熱心會員

积分
397188
发表于 2007-3-15 10: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男人和女人是怎样在众多对像中选中对方并且走向婚姻殿堂的?很多人认为是靠直觉来选择,“一眼看见就决定是他(她)了”。

  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直觉?男女双方是个性互补比较容易结婚,还是个性相似能够走到一起?这些关于婚恋的问题虽然被人们视作非常私人的事情,其实是有科学规律的,只是太敏感了,很多时候人不敢、不愿去面对真相。

  恋爱中的直觉指的是“人际敏感度”,中国人强烈喜欢人格相似者

  恋爱中的直觉到底是什么?

  它不是一个很神秘的东西,也是可以解释的。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一个词叫做“人际敏感度”,主要测试的是人们在感受自己跟人相处时的关系变化的敏感度。

  最近的研究表明,在人际敏感性上得分高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察觉别人的想法和情感,从而他们也应该能够更好地了解别人的人格。

  实际上,为了寻找人格相似的伴侣,中国人更愿意和那些有相同人格的人交朋友。比如,“意气相投”和“人以群分”就表明中国人更倾向于和相似的个体在一起,最后形成群体。

  总的来说,因为中国人有强烈的动机寻找一个在人格方面相似的配偶,这样的配偶往往能从朋友中发现,而且他们具有相对较好的判断他人人格的能力,因此中国的夫妇在人格领域将显示出充分的相似性。

  中国传统的“门当户对”演化为寻找一个在各方面与自己相近的伴侣

  在谈恋爱的过程中,人们一般倾向于选择那些和他们相同年龄阶段、种族,相同学校或者工作性质,同一工作地点的个体。只是因为来自相同背景的人可能会更好地理解对方。

  如果仅靠择偶能力的话,通常一个人很难轻松地超越自身所在的“人际圈子”。而在同一个人际圈子里可选择的对象却很多,所以吸引和自己有相同背景的异性会相对容易一些。因此,相对于圈外人来说,一个人也就更容易遇到并且和来自自己阵营的个体建立亲密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同质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认为挑选一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自己相当的伴侣是十分必要的,正如中国古语所表明的那样:“门当户对”。

  在现代社会,这一原则逐步演化为要寻找一个在教育水平、职业和个人收入方面与自己相近的伴侣。

  最终成为夫妇的两个人,到底在什么地方上相似,可能至少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动机:个人是否愿意选择同样具有这个特征的人作为伴侣;二是能力:个人是否能够找到并且吸引这样一位相似的伴侣。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寻找相似伴侣的动机和能力在不同的文化和领域是有所不同的。

  为何西方夫妇在个性领域没有很强的相似性

  许多西方文化是强调独立自主的个体主义文化,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看作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甚至在诸如婚恋关系和亲子关系这样的亲密关系中,强调的仍然是个性。

  一个人如果跟别人具有同样的处事态度,可能双方都会感觉良好,感觉脾气相投;但是个性相同,可就不见得有很好的感觉,极少有人会对自己完全满意,如果对方完全把自己的缺陷呈现出来,自己可能就不会感到很舒服。

  另外,就算恋爱对像跟自己很相像,很吸引自己,也让人满意,也不见得就是选择伴侣的必须满足的优先条件。换句话说,西方人并没有强烈的动机去积极寻找一个克隆了自己人格的配偶。

  从了解个性的难度上来说,很显然,个性特征并没有年龄、教育水平这些人口学特征和生活态度那么显而易见并且容易判断。即使我们最后能够公正地认识一个人,找到一个具有高度相似人格的伴侣仍然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没有两个人是相同的。总之,西方人既没有足够的动机,也没有很好的条件去寻找一个和自己享有同样个性特征的伴侣。

  集体主义文化让东方人更喜欢选择跟自己形似的人作为恋爱对像

 相对而言,大部分东方文化本质上是集体主义的。集体主义文化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他们强调人际间的共通性。人们有强烈的动机努力和他人保持一致。他人,特别是重要的人物,是构成完整自我的高度积极成分。

  怎样才能觉得伴侣是自己人而不是外人?一个直截了当的方法就是寻找一个和自己个性差不多的配偶。

  东方文化还倾向于强调共性以及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和一个跟自己个性相似的配偶在一起能增加亲密关系,加强共通感并导致更和谐的关系。

  此外,东方人的思维是辩证的,对于矛盾有高度的容忍能力,比如,能够容忍他们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因此他们对于配偶和自己一样的缺点更容易接受,感到的负面情绪也较少。

  在理解别人的个性方面,东方人也似乎处于特别有利的位置,因为东方文化所强调的人际共通性,使他们在人际敏感性方面更为突出。

  但是在配偶的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中国夫妇和西方的夫妇一样显示出很强的相似性。

  在西方的研究中,了解一个人的态度和价值观是相对容易的。因为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和怎么看待世界和周边的人,都能在交流的过程中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可能有很多跟你差不多的异性伴侣来供你挑选。例如,假如一个共和党人想要挑选一个共和党人作为他的伴侣,他会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因为有大量的未婚异性共和党人存在。因此,人们既有动机也有能力找到一个分享他们观点的伴侣。

  而在中国,寻找一位享有共同价值观和态度的伴侣通常被认为是重要而且合适的,正如中国古语所说:“志同道合”。因此,在这方面,东西方夫妻的选择标准区别并不大。

  尽管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自己理想中的配偶,但总是会向现实妥协

  但是,在事实婚姻中,为什么人们往往找不到一个那么“志同道合、意气相投、门当户对……”的人,最后跟一个与自己并不相似的对象结合了呢?

  大量进化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男性择偶时,至少短期目标来说,倾向于选择年轻和有身体吸引力的伴侣;而女性则更希望她们的伴侣有足够的资源,以便能够更好的养育后代。

  最近关于理想伴侣概念的研究显示,平均来说,人们都偏爱有较强责任感、外向、容易相处,并且在神经质方面又比自己低的伴侣;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寻找在这些个性领域和自己相似的伴侣。

  在依恋方式方面,有一个较为一致的结论:安全型的伴侣是最有吸引力的,其次是焦虑型的个体,而恐惧和回避型的个体则最没有吸引力。同时,个体也倾向于被有相似依恋特质的伴侣所吸引。

  举例来说,男性普遍都更喜欢具有身体吸引力的伴侣,有机会的话,绝大多数男性都愿意和一位可爱的女性约会或者结婚。然而,不是每个男性都能够实现这个愿望的。

  事实上,夫妇在身体吸引力上也是匹配的。虽然男人们都希望拥有一位有吸引力的伴侣,但他们通常是和与自己的吸引力相当的人约会,因为他们无法追求到最美丽的女性或者害怕被她们拒绝。在其他领域又可能正好相反。个体实际想要的是一个相似的伴侣,但最后却有可能和一个根本不相似的人走到了一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13 19: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