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68|回复: 1

媚俗的北大距离沦为娱乐大学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复制链接]

0

主题

3321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118
发表于 2007-4-11 17: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大和娱乐调情,更应该讲点儿情调!

  在公众的眼里,北大历来是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化身。也正源于此,英国广播公司(BBC)4月4日撰写文章刚一指出“除了章子怡,他们是谁”,刚一大揭北大的短,就引发连连争议。

  其实,站在娱乐角度而言,北大对娱乐的媚俗和妥协无疑也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娱乐策划人田金双可以如是断言:北大对学生娱乐心态开放这一心理,恰恰反映了北大的进步,而非历史性的倒退。只不过,这种进步多少反映出北大在泛娱乐面前对自身教育的失察。

  很显然,就娱乐精神和娱乐表象而言,正源于北大学生自身高呼“章子怡,章子怡”这一娱乐表现过于突然、丝毫不加掩饰,甚至缺乏精英意识这一娱乐包装和高雅外套,最终才引发相关人等的质疑与否定。

  回溯起来,引爆该争议的始作俑者无疑是英国广播公司(BBC)。BBS指出:3月31日,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星光熠熠,“2006影响世界华人”颁奖会在此举行。杨振宁、陶一之、丁俊晖、谭盾、张霞昌、苏震西、章子怡、刘醇逸、刘翔、李安、陈易希11位杰出华人,在这里接受“2006影响世界华人”的殊荣。不过,不是每一颗星都受到中国传媒追捧的。没有入场券的北大学生,大声呼喊:章子怡,章子怡。除了章子怡,科学家的名字几乎没人知道。翌日,北京的一些传媒只是在娱乐版发了以章子怡为主的消息。

  其实,就目前的评论及相关报道来看,如果说英国广播公司(BBC)是对北大文化精神的质问,莫若说是对时下媒体单纯地追求轰动效应,甚至大炒娱乐新闻的质疑。

  纵观时下媒体上林林总总的娱乐报道,大都肤浅,单纯地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甚至大炒无厘头近乎暧昧的娱乐新闻或道听途说。

  也正源于此,媒体也一再被某些人斥之为娱乐垃圾纸。其原因无外乎在于:时下的确有些媒体只注重报道一些谣传琐事,而对于重大的非娱乐事件往往一笔带过。

  以欧美媒体为证,当年曾获诺贝尔和平奖,深受全球敬仰的德兰修女,因为辞世的日期与戴安娜王妃接近,两者登上媒体版本的方式和版面就大不相同。

相比之下,德兰修女并没有戴妃的绝代风华,她的个子瘦小,其貌不扬;她有的,是一颗美丽的心。戴妃在安全设备十足的医院里跟艾滋病人握手,会有人拍下照片登在报上,让人歌颂她的爱心;可是德兰修女却不知多少回在肮脏、污秽的街道拥抱那些患皮肤病、传染病、甚至满身脓疮的人,把他们带回自己的住处,照顾他们,安葬他们。

但是,当德兰修女和戴妃辞世时,同样一家报纸,与戴妃有关的消息刊登整版,而德兰修女辞世的消息以不易察觉的方式仅仅占据报刊一角。

对媒体而言,这就是新闻背后潜在的娱乐力量,也是众多明星对媒体趋之若骛的原因之一。

  同样,也正鉴于该原因,北大学生才始以在“2006影响世界华人”颁奖会门外高呼“章子怡”,而对现场现身科学家的名字或科学家本人知之甚少。而这,也是笔者一再声称北大对娱乐的媚俗是可以理解的原因之一。

  但理解归理解,不容回避的是,在公众的眼里,北大历来是精英的北大、人文的北大、科学的北大,而非热衷追星或者制造娱乐明星的北大。试问一下,如果北大学生单纯注重追星,尤其是追逐娱乐明星而非科学家,忽略自身功课的话,亦有可能令自身的教育含金量大打折扣,甚至有失北大的品牌。

  有鉴于此,尽管笔者口口声称北大对娱乐的媚俗可以理解,但觉得还是很有必要补上一句:

  在时下的泛娱乐情境下,北大自峰在教育理念上显然对学生的娱乐精神缺少理性的引导,才最终导致其科学精神的匮乏。

  很显然,这就远远超出媒体娱乐之误的范畴,本身就是北大自身教育的弊病。而这,亦反映出北大在泛娱乐面前对自身的茫然和教育失察。

  也正源于此,今日单纯热衷于追求自身娱乐效应的北大,早已不是昨日精神人文的北大。

  从当初热衷于科学精神,到时下大呼“章子怡”的名字,内心媚俗的北大,精神裂变的北大,距离沦为娱乐大学的日子,为期似乎并不遥远。

0

主题

25

回帖

34

积分

注册会员

入门会员

积分
34
发表于 2007-4-19 21: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已经和外面社会一样了!这样的地方能出什么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23 03: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