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30|回复: 0

陈奎元的《居安思危》离谱

[复制链接]

0

主题

1

回帖

1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0
发表于 2010-2-2 21: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将斯大林的错误无限扩大化,开展了对斯大林的尖锐批判。”如果读一下赫鲁晓夫报告的原文,得不出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结论。赫鲁晓夫开篇就声明他不是对斯大林的生平和活动进行全面的评价。他说:“斯大林在准备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国内战争、争取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已是尽人皆知。”[17](p368)对于斯大林的错误不是扩大化,而是许多事实并没有揭开,例如涉及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布哈林等人的冤案当时并没有说。苏联要改革就必须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档案资料表明,作“秘密报告”不是赫鲁晓夫的个人行为,而是得到了苏共中央的赞同。萨布罗夫甚至说:“如果这些事实是可信的,难道这是共产主义吗?这是不能原谅的。”苏斯洛夫也说:“最近几个月我们知道了可怕的东西,不应该对此无动于衷。斯大林曾对德文斯基说:一个区剩10—15人就够了。”[18]赫鲁晓夫的问题是没有到体制中去寻找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而是把它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性格,所以他自己后来也犯了个人崇拜等错误。

2、说“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并进而否定列宁,逐渐脱离、背离乃至最终背叛了马列主义的一系列基本理论。”赫鲁晓夫否定列宁之说,前所未闻,完全不符合事实;说他全盘否定斯大林也不确切。如果仔细阅读,赫鲁晓夫并没有背离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他的改革仍是在斯大林体制模式内打转。《居安思危》的作者所谓的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和列宁,背离乃至背叛马列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实际上主要指的是“全民国家”、“全民党”理论。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给它扣上背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帽子是值得商榷的。

全民国家理论不是赫鲁晓夫个人的创造,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19](p314) 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消灭了阶级,按此逻辑,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自然要变成人民的国家、民主的国家。哲学家尤金在30年代便提出了“人民国家”的概念;苏联官方称自己的国家是工人和农民的社会主义国家,很少再提无产阶级专政[20]。1947年日丹诺夫主持起草的苏联共产党纲领《联共(布)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任务》明确指出:“在建成无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越来越多地从无产阶级专政转变成苏维埃人民专政,尽可能地让全体居民的每个人都能经常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居民的共产主义意识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将导致苏维埃人民专政的强制性职能消失,无产阶级专政的暴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将被社会说服所代替,国家的政治职能变小,国家将向组织社会经济生活的职能占优势的方向发展。”[3]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平反冤假错案,有必要从更高的高度论证国家政权的性质。1959年苏共就得出了“苏联社会主义已经取得了完全彻底的胜利”这一结论。1961年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通过新的苏共纲领,正式提出了“全民国家”的理论,并进而发展成“全民党”理论。苏共纲领指出,苏联进入了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时期,苏维埃国家和苏联共产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随着剥削阶级的消灭,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职能——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这一职能也就消亡了,无产阶级专政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产生的国家,在新的阶段即现阶段上已变为全民的国家,变为表达全体人民的利益与意志的机构。由于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由于苏维埃社会的一致性的加强,工人阶级的共产党已经变成了苏联人民的先锋队,成了全体人民的党。应该说这一理论的出现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

3、《居安思危》的中心思想是戈尔巴乔夫这个社会主义的“叛徒”搞垮了苏共,但该片的作者并没有回答戈尔巴乔夫为什么成为“叛徒”和苏共为什么把一个“叛徒” 选为总书记的问题。把苏共亡党的责任都推到戈尔巴乔夫的身上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戈尔巴乔夫确实是蹩脚的改革家,犯有许多错误,但他的许多政策措施是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采取的,并不是他的个人行为。如在反酗酒的问题上,利加乔夫的作用并不比戈尔巴乔夫小。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之初提出的目标是“更多的民主,更多的社会主义”,试图以列宁晚年的思想为指导进行改革,“一切权力归苏维埃”改变的只是党的领导方式,并不是取消党的领导,戈尔巴乔夫自己兼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各级党委书记也兼任同级苏维埃主席。按照苏联宪法,苏维埃是苏联的政治基础,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主要形式,但长期只是起到“橡皮图章”的作用,戈尔巴乔夫要恢复苏维埃的权威也是符合宪法的。直到1990年他才开始按三权分立原则进行政体改革。

把苏共下台归结为修宪也不符合事实,取消宪法第六条是中央全会决定的,只是承认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多党制现实而已。肯定“全民国家”、排除无产阶级专政,在1977年宪法中已经体现出来了,而不是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搞了70年社会主义,苏联只存在工人、农民两个阶级和知识分子一个阶层,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没有了,自然也无法实行了。“苏共中央在戈尔巴乔夫的逼迫下自行解散”正说明苏联的体制有问题。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虽然没有成功,但他提出的许多问题是值得研究的,不是一句“叛徒”就能解决问题。

4、《居安思危》的“尾声”标题是:“俄罗斯在反思”。作者把2004年7月俄罗斯教育部再版《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出版弗·卡尔波夫的《斯大林大元帅》和尤·叶缅里扬诺夫的《斯大林》以及“上个世纪50年代被推倒的斯大林塑像,在世纪之交俄罗斯的一些地方又被重新树了起来”,加以并列,借用俄共主席久加诺夫的话说,人们“对约瑟夫·斯大林重新评价的兴趣正在日益增长”。作者据此认为,现今俄罗斯正在重评斯大林。

让我们首先就事实说事实,然后再谈为什么不能把久加诺夫的话当真。第一,作为教学参考书(是参考书,而不是教材!),再版《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简明教程》是建立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理论-意识形态基础:其哲学(“对立斗争”)、政治(以个人崇拜为基础的专横统治)、经济(行政指令性的“包容一切的统一计划”经济体制)、文化(以个人崇拜与 “苏联中心主义”、“苏联至高无上”思想为核心)理论,是奠定苏联模式的全部“条条框框”。俄罗斯人特别是青年人,要想了解前苏联的历史,研究那段历史,不参考《简明教程》又怎能弄明白呢?因此,再版《简明教程》不值得大惊小怪。其次,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存有多种不同观点,也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十年如此,一百年如此,很可能几百年也如此。卡尔波夫、叶缅里扬诺夫等人著作的问世,不过是表露对苏联解体的悲哀怀旧情绪而已,其实质是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残渣泛起。这种现象还会长期存在下去。即使有人“重评斯大林”,他们也不是从社会主义的角度,而是从大国主义的角度出发的,体现的是对帝国、对强权的怀念。

最近两年“重评斯大林”这一话题不知为何竟然在我国炒作起来。但是,提出现今俄罗斯正在重评斯大林,我们从苏联的学术界看不到这一情况,可以找到歌颂斯大林、也可以找到否定斯大林的文章和著作,可能后者的数量更多一些。俄罗斯学者达尼洛夫认为《大元帅斯大林》一书“没有一个反映真实情况的数字”,“卡尔波夫的资料除了表现出他的反犹太主义,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弗·维·卡尔波夫在《大元帅斯大林》(莫斯科2003年版)中对斯大林及其全部活动的颂扬是不能用无知来解释的。他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但是任何称号都不能为这位眼睁睁地说谎、不惜伪造文件的作者开脱……只有丧尽天良的人,才会对通过严刑拷问取得斯大林领导集团所需口供的做法缄口不言。”[21](p20p19)我们访问过一些从俄罗斯归来的中国学者和来自俄罗斯的学者,答案也是否定的。2006年10月我们专门就此问题请教在北大任教的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副教授米哈伊尔·卡尔波夫,他也说俄罗斯不存在重评斯大林的问题,现在的俄罗斯是多元社会,人们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在俄罗斯什么样的观点都存在。“解说词”借用久加诺夫上述的话说,人们正在对斯大林重新评价。如果这一说法成立的话,俄共的支持率应该上升,为什么其党员人数直线下降,社会支持率同样直线下降,从俄罗斯最大的政党变成了一个小党,如今在议会中的影响也微不足道了。如果俄罗斯人真想回到过去,他们已经掌握了选举最高领导人的权利,他们为什么不把久加诺夫推上总统的宝座,为什么不加入久加诺夫的党为恢复苏联体制而奋斗。普京总统说过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严重的地缘政治灾难,也是俄罗斯人民一场真正的悲剧,但他也强调,独立是俄罗斯自己的政策选择,俄罗斯不会再走帝国之路。普京总统认为:“我们不得不为苏联经济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我们不得不为轻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付出代价,如信息、电子和通讯;我们不得不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这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俄罗斯经济在国际市场上丧失竞争力;我们不得不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今天我们正在饱尝这几十年的苦果,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苦果。”“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导致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2](p4p5) 2000年以来俄罗斯经济连续增长,俄罗斯的国家实力大为增强,外汇储备已占世界第三位,俄罗斯从粮食进口国再次有部分粮食出口。虽然普京总统在加强中央权威、加强对舆论的控制、加强国家对重要资源的掌控,但在国家发展道路选择上,普京总统包括俄罗斯民众肯定的是现在俄罗斯所走的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之路,并不想回到斯大林—苏联模式的老路上去。

此外,《居安思危》还有一些更离谱的错误,如开篇说,苏联,这个有着“240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苏联的实际面积是2240.22平方公里,这在许多统计资料上都可查到,不知为何凭空多出了160万平方公里?说“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出自电影《十月革命》列宁与瓦西里的对话。根本没有名为《十月革命》的电影,类似的对话出自《列宁在1918》,原话是,“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些都说明作者缺少科学的态度,太不认真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6-16 13:5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